哪些古诗句采用的是直抒情意的方法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直抒胸臆,毫不拐弯抹角。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直接夸奖周瑜是千古风流人物,人人称道的英雄,有感而发,感情真挚,直抒胸臆。
《书愤》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爱国情怀以及对北方人民的同情。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唐诗有关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个人感情:
陆游的书愤,想起千古明贤,借仰幕出事表的传世之名,感叹自己壮志在怀,用武无处,岁月催人老。
杜甫的蜀相,写出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
表现手法:
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幕古伤今,直抒胸臆。
蜀相,全诗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诗句概括非凡,烘托手法用的恰到好处。
个人答案,仅供参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直抒胸臆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直抒胸臆吗
书愤
陆游 〔宋代〕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 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 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名世:名传后世。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创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动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鉴赏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 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直抒胸臆的经典诗句
1、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5、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6、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9、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佚名《越人歌》
1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11、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12、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13、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1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5、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6、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17、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18、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1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0、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21、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3、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24、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龚自珍《浪淘沙·写梦》
25、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26、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迈陂塘》
27、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28、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李忱《吊白居易》
29、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30、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诗是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押下平九青韵,颔联、颈链两联对仗。诗中存在几处拗救,并且出现了较为罕见的三仄尾。
具体情况如下:
腰间羽箭久凋零(平平仄仄仄平平)
太息燕然未勒铭(仄仄平平仄仄平)
老子犹堪绝大漠(仄仄平平仄仄仄)
诸君何至泣新亭(平平平仄仄平平)
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仄平平仄平)
记取江湖泊船处(仄仄平平仄平仄)
卧闻新雁落寒汀(仄平平仄仄平平)
补充:
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淳熙六年,陆游因为开义仓赈济饥民,受到当权者的反对,被罢职回乡。淳熙九年,陆游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奉祠居家,孤寂无聊,但报国之心一日未灭,便创作了此诗。
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被弃置已久的郁闷。“燕然未勒名”用层递手法说壮志难酬,愤懑不平。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颔联抒发了雄飞奋发的壮怀,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应“捐躯赴国难”,不可安然老死。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割地求和而不思奋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作者用典故,表达了对高居庙堂的权贵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作者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却找不到能了解他的志向的人。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