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的哲学句子
变与不变的哲学句子
世间万物不是亘古不变,总在变与不变之间兜兜转转找不到方向。若是不变,世间何来的感慨。变的无奈,不变的黯淡。无奈的欢喜,黯淡的一成不变。
有人说,有着质变与量变的区别。其实,都只是说说而已,变与不变源自内心,如果真有,细微的也能让人感觉得到,但是,始终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哪里还用去奢求什么变化。
如果你计较得失,就不要觊觎英雄的人生。你所受过的苦,吃过的亏到最后都能变成一束光,照亮你前行的路。变与不变,就在一念之间。现在的生活多糟糕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不要去改变它。拥抱变化,趁现在。
变与不变的哲学句子 变与不变的名言
爱情是没有对错的,只有舒适与否。愿爱情中的男女都是本身最真实的样子,经得起岁月的蹉跎,没有所谓变与不变。
人性是静的,永恒不变,而时代与环境中却是动的,绵延变化的;在动静之间;我们找到了变与不变的真谛与反应;或许这便是人生的全部。
我不知道时间会改变什么,但是时间改变了我,由里到外。我曾经相信物质不需多,因为爱足够繁盛。终于渐渐不这么想了,爱情是最可靠也是最不可靠的东西,谁来决定爱的变与不变?不如爱自己。
看过复杂的风景但我依然选择简单,简单做人,简单做事,删繁就简,风俗都在回归本心,那做人是不是也可以回归初心。变与不变,可变可不变,本质不变,那就变吧,偶尔不那么固执,偶尔变通灵活一点也挺好。
只要抓住两头,前是方向,后是危急,整体必因激而动。这是学习实施科学发展观,能够创生新局面至关重要的一环。否则就是动与不动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真学与假学一个样,风气用人变与不变一个样,这就只能僵在屡令不行、屡禁不止中。
可又是谁在阻挡齿轮的转动呢。变与不变,都在那里,也抹不去。时代再变迁,只是徒增年月。
亘古不变是什么意思
亘古不变的意思是指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亘古不变”可见于汪曾祺的《受戒·复仇》:“山把所有的变化都留在身上,于是显得亘古不变。”“亘古不变”与“亘古如斯”都有“从古到今没有变化”的意思,有时可以交换使用。
“亘古不变”的近义词:一成不变、颠扑不破、至死不变、依然如故、日月经天。“亘古不变”的反义词:朝令夕改、瞬息万变、白云苍狗、变化多端、瞬息万状。
“亘古不变”的造句:
1、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2、云杉树有一种亘古不变的静穆,在雪峰的映衬下,幽绿、苍青、伟丽。
形容亘古不变的诗句
《上邪》 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
天地合 ,
乃敢与君绝!
白话译文
上天呀!
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
长存此心永不褪减。
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
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
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
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
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
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上邪》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作者毛苹。
这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此诗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全诗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新颖泼辣,深情奇想,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被誉为“短章中神品”。
文学赏析
书法作品“上邪”犹言“天哪” ,“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褕,她接连 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
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 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句?
《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这句话是谁说的?
分类: 人文学科
问题描述: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这句话是谁说的?
网上有的说是康德,有的说是萨特,出处都是荣辱观的演讲稿。我现在想引用这句话,但是不知谁的说法正确。请问谁能告诉我这句话的原始出处,及真正作者。
解析:
萨特的话我没找到。我只能把康德的话告诉你:
康德的原话:“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
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自然从我在外部感觉世界中所占的位置开始,并把我在其中的联系扩大到重重世界、层层星系的无限空间之中,以及体现着它们的循环运动、生成与延续的无限时间之中。每念及此,不知有多么渺小的我们,无不对这个几乎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广阔无垠的宇宙产生出某种敬畏之情。自由就不同了。它开始于我的无形的自我和人格,并把我呈现在一个具有真正无限性的理智世界之中,尽管这是只有理性才能思想的世界,然而我发现,我和这个世界的联系不是单纯偶然的而是普遍必然的,而且可以通过这个具有本体意义的世界与所有那些有形世界 *** 。显而易见,这个理智世界更令我们赞叹不已。虽然这两个世界都与我的存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对我的意义却截然不同。就有形的感觉世界而言,我们作为自然中的一个成员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一样,只不过是自然无穷无尽的因果锁链上的一环。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之中,我们的家园--地球--不过是沧海一栗,一颗无足轻重的沙尘,我们自己则是活动于这粒沙尘上的微不足道的渺小生物。我们不知道自己凭什么被赋予了极其短暂的生命,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何时何地将交出生命,重新加入到自然之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去。从这个意义看人类,他仅仅是有限的自然存在物,即使他有认识能力,可以认识这个宇宙的自然法则,甚至这自然法则就是由他的知性赋予自然的,那也无济于事,因为无论如何他都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其地位与一块石头或者一棵树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就那无形的理智世界而言,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因为这样一个超感觉世界向我们表明,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理性存在者,而作为理智世界中的一员就无限地提高了他作为人格、理智的地位和价值。在人格中,道德法则的自律性呈现出某种独立于动物性、乃至独立于全部感觉世界的生存方式,它表明作为理性存在的人具有自己为自己立法,完全由其自身决定自己存在的真正的自由。当他遵从道德法则行动的时候,他就摆脱了仅仅作为一个“物件”的他律地位,而具有了超越于一切自然存在物之上,不受自然限制的自由和尊严。当然,我们不可能从认识上来确证这个理智世界的实在性,但是在实践领域它至少可以通过道德法则所引出的“至善”而推导出来,而且这个终结目的决不仅限于今生今世的条件与界限,它使我的存在指向永恒。
philosophyol/bbs/Archive_view?boardID=22ID=17422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