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冰山的知识(关于冰山的知识200字)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238 0

知识拓展——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

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由事实引发的行为或画面,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冰山的下面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1、行为----行动、故事内容

2、应对方式-----姿态

(包括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和表里一致)

3、感受

(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 )

感受的感受----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关于感受的决定)

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

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

(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

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

(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

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

(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每一个事实(行为或画面)都是一个冰山体系。

当一件事实发生时,你与对方都有一个沟通姿态,在这种姿态下,你体验的是此时此刻的感受。沿着这个感受层层深入,一直探索到自我的层面。

期待的环节,包括这个事件中,你对对方的期待,以及你猜到的可能对方对你的期待,期待必须是具体的,可视的或可执行的。

在走冰山理论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思维会回到旧时区,回到当时画面,去想像过去的自己应该是怎样的体验和感受,这实际上是自己在加工和编剧了。

所以,强调的是此时此刻的感受,不要回想过去,在确定沟通姿态后,只要面对这种姿态,让自己去感受体验。

冰山理论实际上鼓励我们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冰山表面的内容,并把自己带入觉察中,并转化这些隐藏的观点、信念、感受和期待,成为正面的能量。

冰山理论是什么?

理论一指在某一活动领域(如医学或音乐)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概念或原理;二指理想的或假设的一系列事实、原理或环境等等,那么冰山理论是什么?

1、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2、 概念。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3、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以上的就是关于冰山理论是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冰山理论——萨提亚的四种应对姿态

一、认识四种应对姿态

行为:道歉、乞怜、依赖、过分的好

言语:都是我的错;只要你开心,没关系;

情感:委屈、焦虑、被压抑的愤怒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

冰山:对应冰山的感受层面,忽略自己的感受。

资源:关怀的、滋养的,善意

02  指责型(只关注到情境、自己):

行为:指责、批判、吹毛求疵

言语:这都是你的错;能不能让我省心点

情感:愤怒、不满、害怕失去控制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控制、无助

冰山:对应冰山期待层面,对他人的期待

资源:自信、有领导才能、有能量

03  超理智型(只关注到情境):

行为:权威感、操纵、喜欢提建议

言语:多是讲道理,逻辑性强

情感:几乎让人看不到TA的情绪,其实内心很敏感。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缺乏自信、无法表露感受

冰山:对应观点层

资源:知识丰富、注意细节、解决问题

04  打岔型(都没关注到):

行为:喜欢转移(回避)焦点,操纵的

言语:经常打断话题、避开有关个人的或情绪上的话题

自我概念:低自我价值、没有归属感

冰山:不在冰山任何一个方面

资源:创造力、有弹性

二、每一种应对姿态,都是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

我们最初关系的建立,是和父母。

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有过亲密,有疏离,有喜悦,有沮丧。

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去面对,慢慢的就养成每个人的应对姿态。

应对姿态没有好坏之分,我们都是为了维护这段关系,更好的保护自己获得爱。

比如讨好型的人,可能在TA小时候因为讨好父母,让父母感到开心对着TA笑,或者有所奖赏。TA会认为这种模式是正确并且有效的。于是一直到TA长大,会用这种方法去面对其他人,朋友、同事、新的家庭成员。

三、最重要的就是,发现真相,去填补缺失

所以要回过头来,好好的觉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倾听自己的想法。

当然,关注自己,拒绝别人这可能刚开始有点难,我们可以试着从找比较信任的人练习。

他们更多的是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所以尝试一下去觉察对方是什么样的感受,换位思考,然后用更好的方式去提出你的建议。

但是因为“理智”,会让他们显得孤独。

所以重新走入人群的话,要学着多关注别人的感受,先放下思考的脑袋,尝试用耳朵用心去觉察事情的真相。

但矛盾和痛苦,不是因为回避,就真的消失的。

所以打岔型的人,要克服“逃避心理”勇敢的去理清那些千丝万娄的难题。

关注情境,接纳现实,勇敢的和他人连接,处理矛盾和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有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说过:“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

同理,我们一出生受原生家庭,受环境影响,也很难对事物有完美的应对姿态。

生命是一个不断学习,趋向更好的过程。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现,更多的创造,我们一起加油!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