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基本知识(12)
7、推敲字义猜谜(05)
7.8精打细算
有些灯谜会罗列些数量词,这往往需要通过计算这些数字才能得出谜底。
如:走了百分之二十 (四字口语)
谜底:八成不行
走了百分之二十,没走的就是百分之八十,走也就是“行”,所以谜底是“八成不行”
再如:十人征战一人还 (三字商业用语)
谜底:打九折
谜底的意思是:打仗死掉九人,果然是“十人征战一人还”。
再如:十六太小莫领兵 (麻将术语)
谜底:二八不做将
二八一十六,领兵必是将,既然“莫领兵”,那就是“不做将”。
7.9分段扣合
有些灯谜,谜面和谜底没有直接关系,正反会意、夹击拆字都猜不出,这时不妨试着把谜面分成若干段,分别求出其含义,然后再合成一个谜底。
如:姜子牙老来红 (泊号)
谜底:花和尚
此谜貌似是说姜子牙八十岁得遇文王之后拜相封神,但从这个思路去想,绝猜不出谜底。若破此谜,需要把谜面分作两段:姜子牙/老来红。“姜子牙”名尚,取“尚”字;“老来红”是一种花,取“花”,谜面是“尚”和“花”并列在一起,也就是“花/和/尚”。
再如:戈壁舟手迹 (电影名)
谜底:骆驼草
“戈壁舟”是作家名,但若从作家的手迹上去想,不会猜出谜底。此谜也需要分开猜射,然后再合为一底。“戈壁舟”固然是作家名,但也是骆驼的别称;“手迹”含有起草、草写的意思,以“草”代替,合起来就是“骆驼草”。
8、破译字音
汉字有很多多音字,字同,音不同,义也不同,有很多灯谜正是利用这一点巧布迷阵的。猜射这一类灯谜时,需要把某个多音字加以异读,才能使谜底和谜面扣合。
如:阑尾手术第一刀 (病症俗称)
谜底:拉肚子
阑尾手术的第一刀肯定是割开肚皮。割,在口语中又叫“拉”,读二声。此一异读,既扣合了谜面,又别解有趣。
再如:儿童请求发言 (七字口语)
谜底:少说几句行不行
“少”字由三声异读为四声,即为“少年说几句行不行”,恰是“儿童请求发言”的口吻。
灯谜基本知识(13)
9、猜谜技巧之抓住谜眼
所谓谜眼,就是一条灯谜中最精炼传神之处,一般也是谜的机巧所在。通俗的说,谜眼就是破解谜底的关键字眼。
一旦抓住谜眼,往往一下子就找到了猜谜的突破口,由此以点带面,可以迅速破得谜底。
既然谜眼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去辨明和把握谜眼呢?
9.1着眼于典故中的主人公,注意人物和事物的借代词
以掌故、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灯谜绝大部分都以故事主人公入谜,而这些人物的姓、名、字、号等往往就是该谜的谜眼。
有些谜还以人或事物的别称借代互扣,这就更是谜的关键所在。
如:断桥相会 (泊号)
谜底:白面郎君
此谜取材于《白蛇传》,水漫金山之后,白娘子与郎君许仙在西湖断桥相会。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首先应该会想到白娘子。白娘子正是谜眼,“白”字一出,白(娘子)面(见)郎君(许仙)的谜底也就跃然纸上了。
再如:囚禁张学良 (元代文学家)
谜底:关汉卿
“关”扣“囚禁”,这个自不待言。张学良,字汉卿,此乃谜眼,抓住“汉卿”,也就抓住了谜底。
9.2注意谜面上着重渲染或故弄玄虚的特殊词语
谜面上故意渲染的词语一般都是作者为破解谜底而特意设制的一把钥匙。如果能意识到它的特殊作用,就会比较容易的找到谜底。
如:手持面条待水开 (成语)
谜底:等而下之
看到此谜,应该对“面条“产生疑问。为什么是面条,不是大米、萝卜?原来在口语中煮面条也被叫做“下”面条,结合谜面中的“水开”二字,可以判定谜底中肯定有一个“下”字,再推敲谜面中的“待”字,“等而下之”也就猜出来了。
再如:玉米面粥成了稀罕物 (成语)
谜底:难得糊涂
此谜与上例类似。“玉米面粥”在口语中被称作“糊涂”,“稀罕物”当然“难得”了。
再如:眼药水使用说明 (成语)
谜底:引人注目
为什么是“眼药水”的使用说明?一定跟眼睛有关。眼药水是用来往眼睛里滴的,别解做“注”入“目”中。“注目”既出,“使用说明”当然是引导人的。
9.3谜面中故意回避的字词必有原因
有些灯谜故意舍弃人们最常用的说法不用,而采取别的说法替代,这就需要注意。
比如,张飞不叫张飞,偏叫“张翼德”;管“手”叫“掌”,唤“嘴”为“唇”;明明是要说“马”,绕来绕去总是说“缰”、“鞭”、“驾”、“紫骝”等等。
显然,这是作者为了避免犯面,而不得已为之。只要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抓住了谜眼,顺此穷追猛打,谜底必现。
如:悬崖勒缰 (国家名)
谜底:危地马拉
成语明明是悬崖勒马,干嘛要换成“缰”?当然是在回避“马”字。找到了“马”,也就不难猜出“危地马拉”了。
再如:楚人求剑 (美术名词)
谜底:水印木刻
成语明明是“刻舟求剑”,为什么不说“刻舟”而说“楚人”?难道谜底里含有“刻”字或者“舟”字?搜索一下美术名词,再结合谜面,不难猜出谜底“水印木刻”,也就是把落水的印记刻在木头上的意思。
灯谜基本知识(03)
3、灯谜的规则
灯谜的规则主要有六点,制谜和猜谜都要遵守。
3.1、谜底不准“露面”
所谓谜底不能露面,是指谜面上已有的字不能在谜底里再出现。如果在谜底出现了谜面上的某个字,术语叫做“犯面”,是灯谜猜制的大忌。
如:老大意转拙 (三字俗语)
谜面是杜甫的诗句,意思是:年纪大了想法反而愚拙起来了。新手往往容易把谜底猜成“老糊涂”,但其实这错了!因为谜面中已经有了“老”字,在谜底中就不应该再重复出现。
这条灯谜运用了反扣法,正确的答案是“小聪明”,也就是小的时候聪明的意思。
所以,在猜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想出的答案中如果含有谜面上的任何一个字,都肯定是错误的,应该另外寻找正确的谜底。
3.2、谜面和谜底不能“倒吊”
所谓倒吊是指谜底的词义小于谜面的词义,这在灯谜猜射中是必须避免的。
比如,谜面上有“牡丹”、“芍药”等词语,可以在谜底中猜它们是“花”;谜面上如果有“花”字,可以猜它是“植物”,但绝不能“倒吊”猜它是“牡丹”。
如:落花残红染清流 (中国地名)
如果猜谜底是“牡丹江”,那就犯了“倒吊”的毛病,因为“落花残红”不一定就是“牡丹”,“清流”也可能是小溪、泉水或者河水,不一定就是“江”。此谜的正解是:赤水,所以不要去找比谜面概念更小的倒吊式谜底。
3.3、谜底和谜面之间不是本义直解,必须有别解
灯谜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在谜面或谜底之间偷梁换柱,使谜面或谜底原来的意思变成另外一种意思,从而产生趣味,这在灯谜术语中叫做“别解”。
灯谜贵在别解,无别解不成谜。比如下面这两个谜例,其中有一条不成谜:
密切联系群众 (成语) 谜底:打成一片
万户捣衣声 (成语) 谜底:打成一片
显然,在第一个谜例中,谜面和谜底的意思直来直去,谜面好像是谜底的“解词”,没有改变成语的本义,所以不能成谜。
成语“打成一片”意思是“(人与人)合成一个整体”,其中“打”字指的是人与人的交往行为,但在第二个谜例中,“打”字的意思被别解成棒槌“击打”衣裳,这个意思跟成语原来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所以谜趣盎然。
再如:读新书,读好书 (成语)
此谜总会有人猜成“开卷有益”,认为只要读新书、读好书就一定会受益,但这仍然是给灯谜做解词工作,是直来直去的常规推理,并没有别解,不符合灯谜的要求,不是正确答案。
正确的谜底是:不念旧恶。不念旧恶的本意是“不记恨过去的怨仇”,但在谜中被别解成“不读旧书和坏书”,颇有趣味。
所以猜灯谜必须拐着弯去猜,不能直来直去的做“解词”。灯谜必须有别解。
3.4、扣合无闲字
“闲字”是指谜面或谜底中没有着落的某些字。制作灯谜要求谜面和谜底紧密相扣,不应出现无法扣合的不相关的闲字。
如:淡扫蛾眉朝至尊 (化工品) 谜底:轻粉
此例面句选自唐·张祜《集灵台》诗,说的是虢国夫人不施粉黛去朝见君王,用“淡扫蛾眉”扣合“轻粉”,别解为轻视涂脂抹粉,颇为传神,可惜“朝至尊”三字没着落,成为闲字。
这种谜面上的个别字或词落实不到谜底上去,即谜面上出现闲字的情形,称为“谜面抛荒”。
再如:谢客 (陈子昂诗一句) 谜底:后不见来者
“谢客”即不愿见来访者,可扣合谜底的“不见来者”,但“后”字却无着落,成为闲字。
这种谜底上的个别字或词在谜面上得不到反映,即谜底上出现闲字的情形,称为“谜底踏空”。
3.5谜面成文,符合事实
谜面成文是说谜面的文字要符合文法,能表达一定的意思。符合事实是说谜面不能违背事实胡编乱造。
如:穴色 (成语) 谜底:空前绝后
“空”的前面部分为“穴”,“绝”的后面部分为“色”,运用“方位法”制出此谜,从技巧上来说是成立的,但“穴 色”是生拼硬凑出来的词汇,本身没有表达什么意思,所以不合规则。
又如:正月无初一 (字) 谜底:肯
此谜不符合事实。正月怎么会没有初一呢?这只是为了“正”字少“一”而乱造所致。
3.6除了带谜格的谜之外,谜底不能以谐音扣合谜面
前面说过,谜格是前人为了迁就某些谜底,为了使之能够成谜才发明的,也就是说,如果可以随意使用谐音扣合谜底的话,也就没必要发明像白头格、粉底格、梨花格这样的允许使用谐音的谜格了。
灯谜是一种严谨的文学形式,不同于民间谜语和歇后语,不允许直接以谐音扣合谜面。
民间谜语常常采用谐音手法来迷惑猜谜者。
如:河上头,泥固脚 (建筑物名) 谜底:桥
此谜在谜面上运用了谐音,念给别人猜的时候,故意读成“和尚头,尼姑脚”,让人摸不到头脑。
再如:刘备求计问孔明,徐庶无事进曹营,赵云难勒白龙马,孙权上阵乱点兵 (打炒菜缺的四种佐料) 谜底:缺蒜(算)、少盐(言)、无姜(缰),没酱(将)
这条则是在谜底上运用了谐音。
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歇后语、俏皮话,也经常使用谐音。
如: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
再如:厕所里放马蹄表——有始(屎)有终(钟)
很多新手长期受民间谜语和歇后语的影响,猜灯谜时也总想用谐音扣合谜面,这种习惯必须纠正。
另外还有一种需要探讨的情况就是一谜多底。
所谓一谜多底是指一条 灯谜 可同时猜出两个以上的谜底。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先看例谜
卷我屋上三重茅 (成语) 谜底: 秋风过耳
此谜以别解“耳”字成谜,扣合严丝合缝,堪称佳谜,但若猜做“风吹草动”,则以其干脆生动更显浑然天成。我们很难说,此谜因为可以猜出两个谜底而不成立。
但另一种情况则完全不同,如:半推半就 (字)
谜面 出现半字,就是以其字的一半来凑成谜底,但是取哪一半又说不清,完全由猜谜者自己去凑,凑得出字来就算,所以这个谜底可能是“掠”也可能是“扰”。
这种谜既无雅趣又有多底,虽然不能说不成谜,但肯定是病谜,应该尽量避免。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