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的文化常识(礼记中的礼仪知识)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458 0

礼记是什么时期的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中一共有49篇文章。

礼记,中一共有49篇文章。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提取码: 437r

礼记简介 礼记简介介绍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礼记文言知识点总结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礼记文言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礼记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学 . 学半(“学”同“敩(xi ào )”,教导)

选贤 与 . 能(“与”同“举”,选拨)

矜 .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 困 .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虽 . 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不知其 旨 . 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男有分,女有 归 .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还。)

大道

.. 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 路。)

一词多义

亲 1、不独 亲 . 其亲(动词,以……为亲)

2、不独亲其 亲 . (名词,父母)

其 1、不知 其 . 旨也(代词,它的,指“嘉肴”的)

2、 其 . 此之谓乎(语气副词,表示推测,恐怕)

子 1、不独 子 . 其子(动词,以……为子)

2、不独子其 子 . (名词,子女)

修 1、讲信 修 . 睦(动词,培养)

2、盖简桃核 修 . 狭者为之(形容词,修长)

分 1、男有 分 . ,女有归(名词,职分,职守)

?

2、舟首尾长约八 分 . 有奇(量词,长度单位)

词类活用

使 老 . 有所终, 壮 . 有所用, 幼 . 有所长(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状,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文言句式

其 此之谓

... 乎(“此之谓”,就是“谓此”,宾语前置)

文学常识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 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 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 教育 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 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 读后感

从古至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名著都给我们不同的感悟。‘四书五经’是古人必读的书。‘四书五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还有许多的书,都凝结了古人的智慧,现在这些书也在影响着我们。

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知识渊博, 记忆力 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意思:克服自身的错误应该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要求别人,这样再有缺点错误,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意思:喜欢学习的人,离聪明就很近了,知道耻辱的人,离勇敢就不远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欢学习,知道耻辱;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根据以上文献,我认为“礼”的原始意义可以解释为(1)敬神祈福的仪式,这是一种祭祀祖先的需要,诸如《礼记·祭义》中记载的“致齐(祭祀)于内,散齐于外”;(2)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必须要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诸如《礼记·曲礼下》中记载的“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3)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形成的规范,诸如《礼记·曲礼上》中记载的“临财毋苟得,临难无苟免”以及“长者问,不辞而对,非礼也”等。

具体而言,我认为古代的“礼”主要指的就是一套完整严密的等级制度,小到见面、穿着、丧葬等日常生活,大到政治、法律等,它包含着古人对于“神权”的敬畏,以及对于皇权的服从。即便是对人们日常交往中、对人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一些言论,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最终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的尊严。

时代发展到今天,“礼”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的改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改变。

礼记主要内容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 记叙文 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 故事 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文言知识点 总结 相关 文章 :

★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提纲

★ 初中语文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

★ 2017古代文化常识汇总高考必备

★ 2020中考语文必考文学常识

★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复习资料介绍

★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大全

★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礼记写的内容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借鉴意义

《礼记》写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有:它的作用体现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培养民族精神两方面。

《礼记》为古代士者必读之书,是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流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中华礼仪之美!

《礼记》一书,紧紧围绕儒家的政治理想、治国方略、天人关系、典章文物等展开,多角度、多层次探究礼乐文明奥蕴,阐发其学理与规则,内容广博,题材丰富。其中称引的孔子语录数量很大,而且大多不见于《论语》,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弥足珍贵。

1、《礼记》中的许多篇章,是中国文化史上彪炳千古的典范。

《礼运》记载了孔子对实现其政治理想——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最权威的论述。《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时施教、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等一系列教学原则,是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乐记》则是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所表述的声、音、乐三分、音乐与政治相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等音乐思想,堪与古希腊媲美。《月令》堪称历史上最早的生活指南。《儒行》记儒者的十五种德行。至今犹有积极意义。

2、《礼记》的许多章节,高扬仁爱、正义、爱国、反对不义之政等进步思想,影响深远。

3、《礼记》是难得的文化宝库。

书中大量记载了包括称谓、辞令、服饰、家教、尊老、教化、礼俗等在内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我们读懂古书,传承中华文明,是难得的文化宝库。

礼记的内容是什么?

《礼记》 - 内容介绍

它主要是对礼制、礼意的记载和论述。其中涉及秦汉以前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道德规范、文物制度等情况,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这些都是研究古史的重要材料。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从散文艺术方面看,《礼记》中的议论文,如《礼运》、《乐记》等篇的部分章节,雍容大雅,气势沛然,结构严整。记叙文如《玉藻》、《坊记》等篇的部分章节,文笔凝练,言简意赅。尤其是《檀弓》、《仲尼燕居》等篇中的叙事小品,写得生动形像、意味隽永,都是较优秀的作品。如《檀弓》中的“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曾子寝疾”等章,以简练的文字传达出不同的生活场面和人物心理,情景宛然,笔法多变。“孔子过泰山侧”章,形容苛政猛于虎,令人怵目惊心。“齐大饥”章只80余字,却把黔敖的倨傲、饿者不为所屈,写得活灵活现,其中还有服饰、神态、语气的描绘,接近于小说。“孔子蚤作”、“晋献文子成室”等章,还嵌以诗歌、偶语、排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情色彩。《檀弓》的不少篇幅糅合着想象的成分,而非信史,这一点前人已多有揭示。可见七十子的后学,对于师说也作了文学性的加工。

《礼记》至唐代列为“九经”之一,宋代列于“十三经”中,为士子必读之书,对后代思想、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注本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今存宋绍熙三年(1192)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清朱彬有《礼记训纂》,孙希旦有《礼记集解》。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 - 思想成就

反映思想理论性的集中在《礼运》、《礼器》、《学记》、《乐记》、《大学》、《中庸》、《儒行》等篇,还有借孔子的答问而发挥儒家学说的篇章,如《曾子问》、《哀公问》、《表记》、《坊记》、《孔子闲居》、《仲尼燕居》等。在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孔子后学的不同派别思想观点的留存,包括有子游学派、子夏学派、曾子学派、子思学派、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儒家内部的诸多派别。从中还可以看到有墨家、道家、农家、阴阳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渗透于其间。由此而反映出《礼记》辑成的时代是一个对儒家各派求同存异,对诸子百家加以融合吸收和改造的时代。《礼记》中的思想理论性内容深厚而丰富,它以礼乐为核心,涉及到政治、伦理、哲学、美学、教育、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思想学说。因此,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是不能不研究《礼记》中所包含的思想学说的。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的完善八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教学三方法:讲解、问答、练习

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教师所必备:博喻

孝道思想

《礼记》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礼记》之孝道思想是丰富而全面的,既论述了孝之起源、地位与作用,孝与忠、礼、政、教的关系等宏观理论问题,又有关于孝道本身的总体与个别义项和孝行的微观具体论述。据此,笔者认为,《礼记》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完成了孝道的理论创造并达到其顶峰。得出这样一种评价,就必然涉及如下问题:《礼记》之孝道思想与《孝经》是何关系?讨论这一问题,首先要对两书的时代有个讨论,其次,要从对二者内容的比较中探讨它们的关系。《礼记》成书于西汉,但其中各篇写作年代不尽一致,一般认为,《大学》、《中庸》为曾子、子思所作,所以,本文未把上述两篇作为论述之对象。除有些篇章作者、时代有定论外,《礼记》之绝大部分篇章皆为秦汉时期儒者所著,似乎亦成为定论。至于《孝经》的作者、年代,有多种说法,笔者同意为汉代儒者作品之说。由此,可以断言,《礼记》或早于或与《孝经》为同时代之作品。从内容上看,《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甚多,以致梁启超说《孝经》“书中文义皆极肤浅,置诸戴记四十九篇中,犹为下乘,虽不读可也。”(《经籍解题及其读法》)的确,从本文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大量可见《孝经》雷同于《礼记》之处。如:《孝经》:“以孝事君则忠。”《礼记·祭义》:“事君不忠非孝也”;《孝经》:“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礼记·丧服四制》:“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礼记·祭义》:“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孝矣。”即使是《孝经》以五章专门论述的五等人之孝的思想,也可在《礼记》中看到其理论源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任善不敢臣三德。”(《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指君王之孝。三德即三老。汉代设“三老五更”之位,以养老人,三老五更各一人,天子以父兄养之,因此说,君王之孝在于“任善不敢臣三德”。当然,不可否认,《孝经》作为一篇专门论孝的文篇,较之《礼记》虽在理论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创造,但在系统性上、易于传播推广方面,要优于《礼记》。两者同列十三经,在历史上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两者的影响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孝经》不足两千字,专题专论,加之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影响面要大得多,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布衣庶民,均可能读到《孝经》,而《礼记》只能影响有一定儒学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但由于《孝经》无限制地将孝道泛化,又一开始即以“经”立论,可能不屑于“形而下者谓之器”之类细微末节吧,倒使孝的好多具体道德要求如本文中所述之“孝行”部分疏于论述。总之,由《礼记》创造,而由《孝经》系统化的孝道理论问题与孝道的普遍原则借《孝经》而得以广泛传播。而《礼记》中之孝行部分则得之于如《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规》、《女儿经》等诸多童蒙与家训之书而予以流传,遂长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礼仪与社会交往方式,成为礼仪之邦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不可低估《礼记》对中国孝道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

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儒家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在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智勇,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种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产生于中国的2000年前,是极为可贵的历史资料。再次,《大学》和《中庸》、《学记》3篇分别载有许多合理的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大学》和《中庸》原属《礼记》的两篇,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二篇单独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间,成为青年学子入仕应考的必读书。《大学》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这是儒家理财的经典论述,也是古代财政经济学的宝贵遗产。《中庸》则载孔子语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