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的常识(关于电的了解)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384 0

生活安全用电常识

1.生活用电安全小知识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低压供电线、电压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开关。 2、连接方法:家庭电路中用电器全是并联接入电路,而每一个用电器都与一个开串联。

一个用电器的通断也不会影响其它用电器的正常工作,每个插座都是并联在电路中。是否有用电器的插入也影响不了其它用电器正常使用。

3、分清火线、零线和地线:低压供电线由两根电线和家用电路相连,其中一根和地之间没有电压,称为零线。另一根和地之间有220V电压,称为火线。

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V电压,在三孔插座中有一根线将家用电器外壳和大地相连,这根线称为地线。虽然地线或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都是220V,但绝不能将地线与零线接通,否则易造成触电事故。

可以用测电笔来辨别火线和零线的。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或跟电线相连的导线),如氖管发光,表示接触的是火线。

4、电能表是用来测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的,装在用户总闸刀开关前。用电能表可测算用电器功率。

5、保险丝的作用:保险丝是用来保护电路的。家用保险是由电阻率较大而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的,当电流过大时,它会产生较多热量使温度达到熔点自动熔断,切断电路,切记不可用其它导线来代替保险丝。

保险丝的选择:I额大于I正常。一般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约是额定电流的2倍。

二、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基本有两种。 1、发生短路:短路是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通零线和火线,为了避免出现短路现象要及时检查线路,是否有导线或绝缘层破损,以及电线的搭碰或潮湿等。

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U一定时,干路电流I=P/U。当并联的用电器越多,总功率P就越大,电流I也随之变大,与短路的结果一样。

电流I大到一定程度可使保险丝发热自动切断电路,如果家庭接入了几个大功率用电器,切记将它们的使用时间交错开。 三、安全用电常识。

1、触电的原因:人体是导体,电阻约1000欧(因人而已),当人触电时,电流会通过人体流入大地,人体直接或间接遇到火线,人就会发生触电事故。当流过人体的电流增加到1毫安时人就会有“麻”的感觉;电流越过8~10毫安时人手就很难摆脱带电体,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100毫安,只要很短时间就会使人呼吸窒息,心跳停止。

因此,人体触电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大电流通过人体。实践证明,只有电流不高于30~40毫安,不高于36伏的电流才是安全的。

2、触电的形式: (1)单线触电:人站在地上,手触了火线或触到了火线相连的物体。 (2)双线触电:人两手分别触火线、地线而触电。

(3)高压电弧触电:人靠近高压线(或高压带电体),造成空气弧光放电而触电(雷电也是此种)。 (4)高压跨步电压触电:人走进高压电线掉落处,前后二脚间跨步电压超过36伏而触电。

3、安全用电规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如220伏),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4、触电的急救: (1)迅速切断电源(拉开总闸或总开关); (2)用干燥的木棒、竹棒挑开电源线,迅速使触电人脱离电源; (3)发生电火灾时,各必先切断电源后,再泼水救火; (4)进行人工呼吸抢救。

2.生活中安全用电的常识有哪些

生活中安全用电小常识

01、每个家庭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电工器具,如验电笔、螺丝刀、胶钳等.还必须具备有适合家用电器使用的各种规格的保险丝具和保险丝.

02、每户家用电表前必须装有总保险,电表后应装有总刀闸和漏电保护开关.

03、任何情况下严禁用铜、铁丝代替保险丝.保险丝的大小一定要与用电容量匹配.更换保险丝时要拔下瓷盒盖更换,不得直接在瓷盒内搭结保险,不得在带电情况下(未拉开刀闸)更换保险丝.

04、烧断保险丝或漏电看管动作后,必须查明原因才能再合上电源开关.任何情况下不得用导线将保险短接或者压住漏电开关跳闸机构强行送电.

05、购买家用电器时应认真查看产品说明书的技术参数(如频率、电压等)是否符合本地用电要求.要清楚耗电功率多少,家庭已有的供电能力是否满足要求,特别是配线容量、插头、插座、保险丝具、电表是否满足要求.

06、当家用配电设备不能满足家用电器容量要求时,应予更换改造,严禁凑合使用.否则超负荷运行会损坏电气设备,还可能引起电气火灾.

07、购买家用电器还应了解其绝缘性能:是一般绝缘、加强绝缘还是双重绝缘.如果是靠接地作漏电保护的,则接地线必不可少.即使是加强绝缘或双重绝缘的电气设备,做保护接地或接零亦有好处.

08、带有电动机类的家用电器(如电风扇等),还应了解其耐热水平,是否可长时间连续运行.要注意家用电器的散热条件.

09、安装家用电器前应查看产品说明书对安装环境的要求,特别注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不要把家用电器安装在湿热、灰尘多或有易燃、易爆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10、在室内配电时,相线、零线应标志明晰,并与家用电器接线保持一致,不得相互接错.

3.生活用电安全小知识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低压供电线、电压表、闸刀开关、保险丝、用电器、插座、开关。

2、连接方法:家庭电路中用电器全是并联接入电路,而每一个用电器都与一个开串联。一个用电器的通断也不会影响其它用电器的正常工作,每个插座都是并联在电路中。是否有用电器的插入也影响不了其它用电器正常使用。

3、分清火线、零线和地线:低压供电线由两根电线和家用电路相连,其中一根和地之间没有电压,称为零线。另一根和地之间有220V电压,称为火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220V电压,在三孔插座中有一根线将家用电器外壳和大地相连,这根线称为地线。虽然地线或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都是220V,但绝不能将地线与零线接通,否则易造成触电事故。可以用测电笔来辨别火线和零线的。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笔尖接触电线(或跟电线相连的导线),如氖管发光,表示接触的是火线。

4、电能表是用来测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的,装在用户总闸刀开关前。用电能表可测算用电器功率。5、保险丝的作用:保险丝是用来保护电路的。家用保险是由电阻率较大而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的,当电流过大时,它会产生较多热量使温度达到熔点自动熔断,切断电路,切记不可用其它导线来代替保险丝。保险丝的选择:I额大于I正常。一般保险丝的熔断电流约是额定电流的2倍。

二、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基本有两种。

1、发生短路:短路是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通零线和火线,为了避免出现短路现象要及时检查线路,是否有导线或绝缘层破损,以及电线的搭碰或潮湿等。

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火线与零线间的电压U一定时,干路电流I=P/U。当并联的用电器越多,总功率P就越大,电流I也随之变大,与短路的结果一样。电流I大到一定程度可使保险丝发热自动切断电路,如果家庭接入了几个大功率用电器,切记将它们的使用时间交错开。

三、安全用电常识。

1、触电的原因:人体是导体,电阻约1000欧(因人而已),当人触电时,电流会通过人体流入大地,人体直接或间接遇到火线,人就会发生触电事故。当流过人体的电流增加到1毫安时人就会有“麻”的感觉;电流越过8~10毫安时人手就很难摆脱带电体,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100毫安,只要很短时间就会使人呼吸窒息,心跳停止。因此,人体触电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大电流通过人体。实践证明,只有电流不高于30~40毫安,不高于36伏的电流才是安全的。

2、触电的形式:

(1)单线触电:人站在地上,手触了火线或触到了火线相连的物体。

(2)双线触电:人两手分别触火线、地线而触电。

(3)高压电弧触电:人靠近高压线(或高压带电体),造成空气弧光放电而触电(雷电也是此种)。

(4)高压跨步电压触电:人走进高压电线掉落处,前后二脚间跨步电压超过36伏而触电。

3、安全用电规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如220伏),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4、触电的急救:

(1)迅速切断电源(拉开总闸或总开关);

(2)用干燥的木棒、竹棒挑开电源线,迅速使触电人脱离电源;

(3)发生电火灾时,各必先切断电源后,再泼水救火;

(4)进行人工呼吸抢救

4.有关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哪些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有必要掌握以下最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l、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2、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年龄小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6、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哪怕安装灯泡等简单的事情,也要先关断电源,并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如今,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吹风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地进人了家庭.使用家用电器,除了应该注意安全用电问题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各种家用电器用途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有的比较复杂.一般的家用电器应当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使用,对危险性较大的电器则不要自己独自使用.2、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3、电吹风机、电饭锅、电熨斗、电暖器等电器在使用中会发出高热,应注意将它们远离纸张、棉布等易燃物品,防止发生火灾;同时,使用时要注意避免烫伤.4、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如浴室)下使用电器,更不能使电器淋湿、受潮,这样不仅会损坏电器,还会发生触电危险.5、电风扇的扇叶、洗衣机的脱水筒等在工作时是高速旋转的,不能用手或者其他物品去触摸,以防止受伤.6、遇到雷雨天气,要停止使用电视机,并拔下室外天线插头,防止遭受雷击.7、电器长期搁置不用,容易受潮、受腐蚀而损坏,重新使用前需要认真检查.8、购买家用电器时,要选择质量可靠的合格产品.。

5.【以电力设施保护、安全用电常识、电力与生活的关系等内容为主,

帮你分别找了你说的内容,还有▏作文▕.但是需要你自己概括总结,有很多东西都很分散的.(一定要选我哦,给我积分哦)┃电力设施保护┃(自己选几个)电能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能源,人们几乎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由与电能是依靠遍布各地的电力设施来输送的,所以,防止高压输变电设备和高压线路的损坏,努力保护电力设施的安全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注意架空高压线与地上附着物的安全距离.架空高压线由于自重下垂和风刮便宜,会在其下方形成一个危险区域.此区域内树木不能超高,杂树必须清除,不得兴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的建筑物,高度超过4m的车辆在高压线下通过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2. 注意地下电缆的安全范围.城市内的地下电缆,在地表上设有电缆井、桩等明显标示.地下电缆保护区宽度为地面标桩两侧各0.75米的条形地带,禁止在此区域内施工、植树、并不得堆放杂物或倾倒腐蚀有害化学物质. 3. 施工中要确保高压线安全.在高压线附近施工,要保证塔吊与高压线的安全距离,避免吊臂旋转是触及、损害高压线. 4. 高压线杆上禁止非电力线路搭连.电话线、通讯线应独立架设,不得擅自在电力设施上直接连接用电设备. 5. 规划道路前应首先考虑规划区是否有高压线杆,确定难以避开时,要与供电部门共同制定出可行的方案. 6. 不要在高压线下垂钓.不得在高压线附近300米内放风筝和投掷物体,不得朝向导线射击打鸟.要防止蔬菜大棚的塑料布等杂物刮到导线上. 7. 保护电力设施的标识,其标牌、杆号不得以广告、油漆遮盖涂抹. 8. 不得随意攀爬输电线路铁塔及变压器台架,雨天要远离铁塔和台架,以防触电或雷击. 9. 注意保护架空电力线杆塔和拉线的基础,不得在基础外缘规划范围内挖土、打桩、钻探、或倾倒腐蚀化学品.35千伏以下电力杆塔、拉线的基础外缘规划范围为5米,66千伏以上的10米. 10.共同监督,严厉打击盗割、盗窃电力设施的违法行为.┃用电常识┃(也选几个)1、自觉提高安全用电意识和觉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从内心真正地重视安全,促进安全生产.2、要熟悉自己生产现场或宿舍主空气断路器(俗称总闸)的位置(如收费广场、施工现场、办公室、宿舍等),一旦发生火灾触电或其它电气事故时,应第一时间切断电源,避免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3、不能私拉私接电线、不能在电线上或其它电器设备上悬挂衣物和杂物、不能私自加装使用大功率或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电器设备,如有需要,应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审批,由电工人员进行安装.4、不能私拆灯具、开关、插座等电器设备,不要使用灯具烘烤衣物或挪作其它用途,当设备内部出现冒烟、拉弧、焦味等不正常现象,应立即切断设备的电源,并通知电工人员进行检修,避免扩大故障范围和发生触电事故;当漏电保护器(俗称漏电开关)出现跳闸现象时,不能私自重新合闸.5、在浴室或湿度较大的地方使用电器设备(如电吹风)应确保室内通风良好,避免因电器的绝缘变差而发生触电事故. 6、确保电器设备良好散热(如电视机、电热开水器、电脑、音响等),不能在其周围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及杂物,防止因散热不良而损坏设备或引起火灾.7、珍惜电力资源,养成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当要长时间离开或不使用时,要确定切断电源(特别是电热器具)的情况下才能离开.8、带有机械传动的电器、电气设备、必须装护盖、防护罩或防护栅栏进行保护才能使用,不能将手或身体进入运行中的设备机械传动位置,对设备进行清洁时,须确保切断电源、机械停止工作并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事故.9、不要攀爬高压杆塔,不要在高压线路附近放风筝或进行其它活动.10、未经有关部门的许可,不能擅自进入电房或电气施工现场.┃作文结尾段┃通过让我们学生观看DVD,使我们对如何安全用电和电力设施保护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增加了安全用电知识和用电防范意识,对减少和防止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使我们认识到每个同学都要从小学习,从我做起,做到安全用电,科学用电,人人争做“安全宣传员”.┃范例作文┃电——这个词在大家的字典里一定不会陌生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起来.如今高科技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但是这些高科技的产品,大都是需要电的,所以——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了电,人们可以方便地烹煮食物;有了电,人们可以在夜幕的笼罩中看到肖亮;有了电,人们可以享受更多生活的乐趣与幸福.不是吗?当你在卫生间里舒适地享用着电热水器,当你在快乐地盯着电视屏幕,当你在电脑桌前尽情地娱乐与工作的同时,电,这个伙伴就在一旁默默地赋予它们“生命”的力量.并且电又是一种供应速度快而环保的能源啊.电给我们好处太多太多了,想想在这个发达的社会里如果没有电,那将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啊.2008年——这个本应是人人盼望的奥运吉祥之年,却在新年的开始,老天爷向人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当人们遥望天空的时候,并没有感到什么异常,。

6.有哪些家庭生活中安全用电的常识

安全用电的常识,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不赤手赤脚去修理或移动家中带电的线路或设备,如台扇、洗衣机、电视机等等,以免触电。

2、不用金属碰电,手湿不碰电源,不用湿布擦灯具、开关等电器用具。

3、正确安装三孔插座,不随意将三眼插头改成两眼插头。

4、正确使用电源线,不乱拉、乱接电线。

5、不私自在原有的线路上增加用电器具。

6、正确使用家用电器。不使用不合格的用电设备。

7、养成良好习惯。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将电熨斗、电吹风、电炉等电器电源插头拔下。

8、正确使用电源线。禁止用铅线、铜线等替代熔线用作保险丝等等。

9、使用漏电保护器,预防人身触电和电气火灾的发生。

希望我们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其它疑问,请致电24小时供电服务热线95598咨询。

电的基本知识电的概念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能量。那么你对电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电的基本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电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能量。 电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的产生排斥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它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电或电荷有两种:我们把一种叫做正电、另一种叫做负电。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带电物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其吸引力或排斥力遵从库仑定律。

电是个一般术语,包括了许多种由于电荷的存在或移动而产生的现象。这其中有许多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像闪电、静电等等,还有一些比较生疏的概念,像电磁场、电磁感应等等。

用来称呼许多种不同的自然现象,一般只需使用“电”这单字就已足以胜任。但是,用于科学领域,这术语的意思显得相当模糊。必须使用更明确的术语来区分各种各样不同的概念。

电荷:某些亚原子粒子的内涵性质。这性质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的电磁作用。带电荷的物质会被外电磁场影响,同时,也会产生电磁场。

电流:带电粒子的移动,通常以安培为度量单位。

电场:由电荷产生的一种影响。附近的 其它 电荷会因这影响而感受到电场力。

电势:单位电荷在静电场的某一位置所拥有的电势能,通常以伏特为度量单位。

电磁作用:电磁场与静止或运动中的电荷之间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

电的基本知识——电的现象

很久以前,就有许多术士致力于研究电的现象。可是,所得到的结果真是乏善可陈,少之又少。直到十七和十八世纪,才出现了一些在科学方面重要的发展和突破。在那时,科学家并没有找到什么电的实际用途。这要等到十九世纪末期,由于电机工程学的进步,把电带进了工业和家庭里面。在这个电气研发的黄 金时代,日新月异、连绵不断的快速发展带给了工业和社会,难以形容、无法想像的巨大改变。做为能源的一种供给方式,电所具有的多重优点,意味着电的用途几乎是无可限量。例如,大众交通、取暖、照明、电讯、计算等等,都必须用电为主要能源。来到二十一世纪,现代工业社会的骨干仍旧依赖著电能源。在可看见的未来,电想必是绿色科技的主角之一。

电的基本知识——从物质到电场

在十八世纪电的量性方面开始发展,1767年蒲力斯特里(J.B.Priestley)与1785年库仑(C.A.Coulomb 1736-1806)发现了静态电荷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定律,奠定了静电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意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铜片和锡片浸于食盐水中,并接上导线,制成了第一个电池,他提供首次的连续性的电源,堪称现代电池的元祖。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M. Faraday)利用磁场效应的变化,展示感应电流的产生。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电力线的概念。这是首次强调从电荷转移到电场的概念。

电的基本知识——电场与磁场

1865年、苏格兰的马克斯威尔(J. C. Maxwell)提出电磁场理论的数学式,这理论提供了位移电流的观念,磁场的变化能产生电场,而电场的变化能产生磁场。马克斯威尔预测了电磁波辐射的传播存在,而在1887年德国赫兹(H.Hertz)展示出这样的电磁波。结果马克斯威尔将电学与磁学统合成一种理论,同时亦证明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马克斯威尔电磁理论的发展也针对微观方面的现象做出解释,并指出电荷的分裂性而非连续性的存在,1895年洛伦兹(H.A.Lorentz)假设这些分裂性的电荷是电子(electron),而电子的作用就依马克斯威尔电磁方程式的电磁场来决定。1897年英国汤姆生(J.J.Thomson)证实这些电子的电性是带负电性。而1898年由伟恩(W.Wien)在观察阳极射线的偏转中发现带正电粒子的存在。

电的基本知识——从粒子到量子

而人类一直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粒子与波来描述“电”的世界。到了19世纪,量子学说的出现,使得原本构筑的粒子世界又重新受到考验。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所提出的“测不准原理”认为一个粒子的移动速度和位置不能被同时测得;电子不再是可数的颗粒;也不是绕著固定的轨道运行。

一九二三年,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当微小粒子运动时,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称为“质─波二重性”,而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用数学的 方法 ,以函数来描述电子的行为,并且用波动力学模型得到电子在空间存在的机率分布,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我们无法准确地测到它的位置,但可以测得在原子核外每一点电子出现的机率。在波耳的氢原子模型中,原子在基态时的电子运动半径,就是在波动力学模型里,电子最大出现机率的位置。

关于电的知识有哪些?

关于电的知识:

1、漏电的原理

资深电力专家:人人都应该掌握的用电常识,你都知道吗?

"漏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用电问题了。漏电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我们家里的火线金属导体部分由于磨损等原因,直接跟家电的金属外壳接触,导致家电外壳也带电,人对家电进行触摸的话电流就会通过人体流入地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电。

2、为什么最好选用三插孔插座?

大家可能也发现了,上一张图中写了是在无地线的情况下,但事实上大部分大型电器的插座是三孔的,这就说明它带地线。供电部门在给家里拉电的时候,一般会拉一条地线进来,如果发生了漏电,家电金属部分的电是通过那根地线流到地里去的。电流,也跟懒人一样,喜欢走捷径,导线的电阻小,当然是走导线而不再走人体了,所以通常情况下更提倡使用三插座,这样即使漏电,还是能保护到我们的人身安全的。

3、如果家电发生起火怎么处理?

如果能做到的话,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电源切断或者拉下总电闸(戴绝缘手套),火势较大情况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应立即离开火灾现场并报警,切勿盲目用液体进行灭火。

4、不碰到带电的导体也有可能发生触电吗?街上的变压器有多危险?

街上的变压器其实很多朋友都见到过,中心城区现在一般做的越来越隐蔽,比较少见,但是一旦看到就要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了。因为在绝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只有人体接触到导体的金属部分,才会发生触电。然而对于高压电来说,在不碰到带电导体的情况下,也完全有可能发生触电情况。因为在你没接触到高压电导体金属部分的时候,只要距离缩小到一个叫做"击穿距离"之内的时候,就会被击穿放电。

这种变压器往往就是把10kV(一万伏特)的电压变为家用电压的东西,所以在它上面,有着一万伏的电压,这个时候,要是拿个非干燥的木棒,放到距离它高压侧35厘米的地方就可能发生触电了。包括其他高电压的场所,我们非专业人员,最好是"敬而远之"。国家已给出一套关于这种高压装置的安全距离,在这个距离之外,才能保证我们人身安全。

5、为什么老化的家电不能用?

上面提到过,漏电多半时候都是由于家电的线路老化导致,绝缘层受到损害,使得电线金属部分直接跟家电的金属外壳接触,家电外壳带电就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老化的家电上。

此外,就算是三插孔的家电,使用时间长了以后,也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有些家电,地线与金属外壳的接触部分因为氧化不能导通,这样的情况下发生漏电,地线也是无法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的。所以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为保证安全最好还是淘汰一些过于老旧的家电。

电的科学小常识

1.关于电的知识

电,无形,不是物质。

虽然闪电耀眼的光带让人印象深刻,但那只是它强大能量的表现。 电,是电子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对于导电固体,如导线。在电动势的驱使下,表层的原子,会将其表层的电子定向地传递给邻近的原子。

如同一条循环的传送带。 在空气有着许多自由电子。

它们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也能形成电流。闪电就是一个例子。

它的形成和复杂,简单的说就是:云层在气流的运动过程中摩擦并积聚了大量电荷。它与周围相反点和区域的电势差逐渐加大。

达到某一程度时就会强烈放电。放电的对象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别的云。

电子所经过的通路由于电流达到上万安,空气和瞬间被加热到几千度,因而出现肉眼所间的白光。 以上是我对电的理解。

请不吝赐教。 另外,磁产生于原子外电子的运动,与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有关节电的科技小常识

水母网 日期: 2008-06-20 来源: 烟台日报

1:电视机:电视机使用时,控制电视屏幕的亮度、声音是节电的一个途径。另外,声音大比声音小耗电。

2:电冰箱:电冰箱的冷藏室温度定为5度比定为8度每月多耗10多度电,而且保温效果差,一般食物保鲜效果为8度-10度最佳。此外,及时除霜,每月可省电5度至20度。

3:空调器:空调器夏季温度设定在26℃-28℃,冬季设定在16℃-18℃,这样既可节约能源还可防止“空调病”的发生。此外,每月一次清洗滤网,可节电10%至30%。

4:节能灯:将普通白炽灯换成节能灯,可以比白炽灯节电70%-80%,使用寿命是白炽灯的8-10倍。 谭利明 整理

3.关于电 的知识

远在2500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发现用毛皮磨擦过的琥珀能吸引一些像绒毛、麦杆等一些轻小的东西,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电”。

公元1600年,英国医生吉尔伯特(1544~1603)做了多年的实验,发现了“电力”,“电吸引”等许多现象,并最先使用了“电力”、“电吸引”等专用术语,因此许多人称他是电学研究之父。在吉尔伯特之后的200年中,又有很多人做过多次试验,不断地积累对电的现象的认识。1734年法国人杜伐发现了同号电相互排斥、异号电相互吸引的现象。1745,普鲁士(德国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莱斯特在实验中发现了放电现象。

18世纪中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电学家富兰克林又做了多次实验,进一步揭示了电的性质,并提出了电流这一术语。他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的物体之中。如果一个物体得到了比它正常的份量更多的电,它就被称之为带正电(或“阳电”);如果一个物体少于它正常份量的电,它就被称之为带负电(或“阴电”)。所谓放电就是正电流向负电的过程。富兰克林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确实能够比较圆满地解释一些电的现象,但对于电的本质的认识与我们现在的“两个物体互相磨擦时,容易移动的恰恰是带负电的电子”的看法却是相反。

富兰克林对电学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通过1752年著名的风筝实验,“捕捉天电”,证明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他用金属丝把一个很大的风筝放到云层里去。金属丝的下端接了一段绳子,另在金属丝上还挂了一串钥匙。当时富兰克林一手拉住绳子,用另一手轻轻触及钥匙。于是他立即感到一阵猛烈的冲击(电击),同时还看到手指和钥匙之间产生了小火花。这个实验表明:被雨水湿透了的风筝的金属线变成了导体,把空中闪电的电荷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一年后富兰克林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避雷针。

电流现象的研究,对于人们深入研究电学和电磁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最早开始电流研究的是意大利的解剖学教授伽伐尼(1737-1798)。伽伐尼的发现源自于1780年的一次极为普通的闪电现象。闪电使伽伐尼解剖室内桌子上与钳子和镊子环连接触的一只青蛙腿发生痉挛现象。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没有放弃对这个“偶然”的奇怪现象的研究。他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研究象青蛙腿这种肌肉运动中的电气作用。最后,他发现如果使神经和肌肉同两种不同的金属(例如铜丝和铁丝)接触,青蛙腿就会发生痉挛。这种现象是在一种电流回路中产生的现象。但是,伽伐尼对这种电流现象的产生原因仍然未能回答,他认为蛙腿的痉挛现象是“动物电”的表现,由金属丝构成的回路只是一个放电回路。

伽伐尼的看法在当时的科学界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是,另一位意大利科学家伏打(1745~1827)不同意伽伐尼的看法,他认为电存在于金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肌肉中,两种明显不同的意见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论,并使科学界分成两大派。

1800年春季,有关电流起因的争论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伏打发明了著名的“伏打电池”。这种电池是由一系列圆形锌片和银片相互交迭而成的装置,在每一对银片和锌片之间,用一种在盐水或其他导电溶液中浸过的纸板隔开。银片和锌片是两种不同的金属,盐水或其他导电溶液作为电解液,它们构成了电流回路。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电池,是由很多银锌电池连接而成的电池组。但在当时,伏打能发明这种电池确是很不容易的。

伏打电池的发明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可以人为控制的持续电流,为今后电流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电流效应的应用打开了前景,并很快成为进行电磁学和化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4.关于电的科学知识

关于“电”的十个小常识一、电的旅程有哪些环节?发电——变电——输电——变电——用电①电力输送的源头:发电②电力输送的媒介:输电③电力输送的终端:用电通过发电厂发出电,进入变电站把电压升高,以便电能可以送得更远,线路通过输电铁塔输送到远方。

再通过变电站将电压降低,以便工厂和大型商场使用,再通过变压器将电压降得更低,以便家庭使用。二、电的速度有多快?输电是继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之后的“第六种运输方式”。

电场以每秒30 万公里的光速传输,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同时完成。为了可靠地供电和优化资源,降低用电成本,我们将输电线路联成一个大电网,供人们使用。

电场的传播速度每秒钟可以绕地球差不多8圈。三、为什么要变压?人们可以把水储蓄在罐子中,可是电无法储存,必须在一瞬间制造它,并通过电线输送。

为让电流能输送更远,就要给电增加电压。电流从升压变电站里流出后,就会进入高压线。

高压线远离地面,架设在巨大的铁塔上,将电流从发电站送往各地。四、可发电的能源有哪些?可发电的能源主要分为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国目前主要以传统能源发电为主。传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包括核能、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

五、什么是“西电东送”?我 国西部地区水力资源丰富,缺乏开发;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缺乏能源。通过“西电东送”这一能源发展战略,开发西部水电、火电,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地区,既 为西部省区把电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又缓解了东部电力紧缺的现状,促进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佳利用。

六、为什么要巡线?线 路工人沿着电线塔巡视,检查设备是否完整,若有被损坏就要及时报告上级部门,进行抢修,以免耽误电源的正常输送。因为有些线路要跨越山河,或在崇山峻岭之 间,巡线工作十分艰苦。

超高压巡线员登上高压线后,脚下的电缆离地面最近距离为12米,最高则达800米。心理素质和体能要绝对过硬。

七、输电线路遇到冰雪灾害怎么办?暴风雪会使电线上结出凝冰,有的铁塔因为不堪承受冰雪的重力,倒塌在地。现在最新研发的直流融冰装置,安装在覆冰线路上,冰雪就可以一点点融化。

八、高压线有辐射吗?很多人会疑惑输变电设施周围的电磁环境是否安全。其实,我国的输变电设施的电力频率是50赫兹,只有频率超过3000 赫兹的电力才会以电磁波形式传播形成辐射,因此大家不用担心变电站或高压电线对健康安全产生影响。

九、1度电能做什么?最能跑的1 度电:电动自行车跑约80 公里最凉爽的1 度电:普通电风扇运行约15 小时最清洁的1 度电:9 瓦的节能灯亮超过100 小时最娱乐的1 度电:看电视约10 小时最解渴的1 度电:烧开水约8 升最消暑的1 度电:生产啤酒约15 瓶最保暖的1 度电:织布约10 米十、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度电,会有怎样的效果?我国13.3 亿人口,一年能节约13.3亿度电,假设1 度电0.61 元,则13.3*365 = 4854.5 亿度;4854.5*0.61 ≈ 2961.2亿元。以广州每年用电637.51 亿度计,4854.5÷637.51 ≈ 7.6 年,一年节约的电够广州用7.6年。

发1度电需要用0.3 千克标准煤,会产生0.8 千克二氧化碳。按上述算法:4854.5*0.8 = 3883.6 亿千克= 3.8836 亿吨,可以减少3.883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5.防电安全小常识

1、避免在电线杆、变压器等电力设施附近走动,遇到垂落的电线尽可能绕行。

2、避免与信号灯杆、落地广告牌等的金属部分接触,尽量不要蹚水。

3、如发现供电线路断落在积水中,千万不要自行处理,应当立即在周围做好记号,提醒其他行人不要靠近,并及时打电话通知供电部门。

4、一旦发现有人在水中触电倒地,不要贸然靠近或尝试接触施救,先确保自己处于安全区域。如果能找到电源开关,应尽快切断电源;如果无法找到,在使用绝缘材料工具的前提下,可尝试使触电者和电源分离,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5、如果有电线恰巧断落在离自己很近的地面上,不要惊慌,更不能撒腿就跑,可用单腿跳跃行至安全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涉水触电咋防范?(多棱镜)

6.总结有关安全用电的科学知识

总结有关安全用电的科学知识,不必写太多 大约100字左右。

安全用电,其实1000字都写不完。

一、触电的危险性;人体触电时如果100mA流经人体即能致命,所以应当尽快使触电者摆脱电源。

二、触电时有多少电流通过人体;当人体与任何一根相线接触时,对于中性点接地电阻为4欧时,人体电阻为1000欧时,此时的电流是0.219A,这是非常危险的电流,因此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没有保护装置是即对不允许的。

三、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电流入地处,20米以外,电压接近于零。当人受到接触电压时,两脚间就呈现电位差。

四、接地与接零。

五、安全操作。

六、安全用具。

七、现场急救。

7.节约用电小常识

一、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要接触良好才能节电,否则会增加耗电,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电器。

二、电水壶的电热管积了水垢要及时消除才能提高热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节约了电能。

三、使用电热取暖器的房间要尽量密封,防止热量散失。室温达到要求后应及时关闭电源。

四、熨烫衣物最好选购功率为500W或700W的调温电熨斗。这种电熨斗升温快,达到使用温度时能

自动断电,不仅能节约电能,还能保证熨烫衣物的质量。

五、如熨烫的衣物面料不完全一样,应先熨烫耐温较低的化纤衣物,待温度升高后再熨烫耐温较高

的棉麻织物。断电后利用余热还可再熨烫一部分化纤衣物。

六、电风扇的耗电量与扇叶转速成正比。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尽可能用中、慢档。如400毫米

扇,用快档耗电量为60W,选用慢档只有40W。

七、对于空调,室温设置于27至28℃为宜,另外开启空调时,要关闭门窗;定期清洗隔尘网,可节省

30%的电力;不要频繁启动,停机后必须隔2至3分钟以后再开机。

扩展资料:

(1)节约电能,也就是节约发电所需的一次能源,从而使全国的能源得到节约,可以减轻能源和交通运输的紧张程度;

(2)节约电能,也就意味着相应地节省国家对发供用电设备需要投入的基建投资;

(3)节约电能,必须依靠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情况下,节电同时必定会促进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与提高;

(4)节约电能,要靠加强用电的科学管理,从而会改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5)节约电能,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损失为企业减少电费支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使有限的电力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电能利用率,更为有效地利用好电力资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节约用电

8.关于电的知识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科学上规定: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相同的,叫做负电。

摩擦起电只是一种现象。近代科学告诉我们: 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当物体失去电子时, 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原子,当它跟多余的电子结合在一起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 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

可见,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使客观上存在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9.四年级——科学——电的知识

古代发现 在中国,古人认为电的现象是阴气与阳气相激而生成的,《说文解字》有“电,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

《字汇》有“雷从回,电从申。阴阳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为电”。

在古籍论衡(Lun Heng,约公元一世纪,即东汉时期)一书中曾有关于静电的记载,当琥珀或玳瑁经摩擦后,便能吸引轻小物体,也记述了以丝绸摩擦起电的现象,但古代中国对于电并没有太多了解。 西元前600年左右,希腊的哲学家泰利斯(Thales,640-546B.C.)就知道琥珀的摩擦会吸引绒毛或木屑,这种现象称为静电(static electricITy)。

而英文中的电(Electricity)在古希腊文的意思就是“琥珀”(amber)。希腊文的静电为(elektron)近代探索 18世纪时西方开始探索电的种种现象。

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物体中。当物体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电就称为带正电;若少于正常份量,就被称为带负电,所谓“放电”就是正电流向负电的过程(人为规定的),这个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但是正电、负电两种名称则被保留下来。

此时期有关“电”的观念是物质上的主张。 富兰克林做了多次实验,并首次提出了电流的概念,1752年,他在一个风筝实验中,将系上钥匙的风筝用金属线放到云层中,被雨淋湿的金属线将空中的闪电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证明了空中的闪电与地面上的电是同一回事。

从物质到电场 在十八世纪电的量性方面开始发展,1767年蒲力斯特里(J.B.Priestley)与1785年库仑(C.A.Coulomb 1736-1806)发现了静态电荷间的作用力与距离成反平方的定律,奠定了静电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意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铜片和锡片浸于食盐水中,并接上导线,制成了第一个电池,他提供首次的连续性的电源,堪称现代电池的元祖。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M. Faraday)利用磁场效应的变化,展示感应电流的产生。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电力线的概念。

这是首次强调从电荷转移到电场的概念。电场与磁场 1865年、苏格兰的马克斯威尔(J. C. Maxwell)提出电磁场理论的数学式,这理论提供了位移电流的观念,磁场的变化能产生电场,而电场的变化能产生磁场。

马克斯威尔预测了电磁波辐射的传播存在,而在1887年德国赫兹(H.Hertz)展示出这样的电磁波。结果马克斯威尔将电学与磁学统合成一种理论,同时亦证明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马克斯威尔电磁理论的发展也针对微观方面的现象做出解释,并指出电荷的分裂性而非连续性的存在,1895年洛伦兹(H.A.Lorentz)假设这些分裂性的电荷是电子(electron),而电子的作用就依马克斯威尔电磁方程式的电磁场来决定。1897年英国汤姆生(J.J.Thomson)证实这些电子的电性是带负电性。

而1898年由伟恩(W.Wien)在观察阳极射线的偏转中发现带正电粒子的存在。 电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 电的发现和应用极大的节省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人类的力量长上了翅膀,使人类的信息触角不断延伸。

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方面:能量的获取转化和传输,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 放电,就是使带电的物体不带电。

放电: 放电并不是消灭了电荷,而是引起了电荷的转移,正负电荷抵消,使物体不显电性。 雷电:在我们的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地球大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大气对流运动现象,其中有一部分大气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形成水气云团。

作高速对流运动的水气云团,作切割地球地磁场运动,水气云团从而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在水气云团的两端形成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受大气对流的冲击,异种水气云团积电层在空中相遇,从而产生巨大的电荷放电现象,形成一种伴有闪电和雷鸣的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雷电。雷电一般产生于旺盛的雨季,伴有强烈的剧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雷电产生的自然条件是:热带大气云团,向东、或向西作高速运动,才能产生雷电现象。作高速运动的寒带大气云团,不可能产生雷电;向南、或北作高速运动的大气云团,也不可能产生雷电。

雷电产生的物理条件是: 1、产生雷电的大气层是一个以水为溶剂与其它溶于水的微量物质为溶质组成的水溶液与气溶胶的混合体的水气云团,以及包围水气云团的绝缘空气组成。 在水气云团中的水溶液与气溶胶的混合体内,存在着微量的酸、碱、盐等物质,这些酸、碱、盐等物质在水气中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这些正、负离子为雷电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电荷源。

2、水气云团在巨大的空气气流的推动下,需作切割地球磁场运动,从而水气云团中的大量的游离正、负离子则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水气云团的两端聚集,形成巨大电荷体。 水气云团在巨大的空气气流的推动下,可能向上、向下、向东、向西、向北、向南等方向运动,只有当水气云团有向上、向下、向东、向西作高速运动时,高速运动的水气云团才作切割地球磁场的运动,水气云团中的大量的游离正、负离子则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水气云团的两端聚集,当巨大的水气云团在高速切割地球磁场。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