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与内隐
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一个刻意,一个自然;一个适用于明确的知识,一个适合于复杂的能力;一个追求掌握,一个强调感觉;一个需要专心理解,一个只能靠潜移默化;一个是本事,一个是本能。
外显学习学到的知识在运用时需要逻辑分析和思考,内隐学习习得的能力在使用时却说不清、道不明,是自然的流出。
人们在应对外界问题时会面对两种局面,一种是明确的难题,一种是复杂的状况;前者需要集中精力思考,而后者则需要长在身上的直觉和本能。
在现实世界中,明确的状况毕竟很少,人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不确定,很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完全靠单线程的逻辑分析效率何其底下。特别是在面对电光火石的局面时,直觉和本能的折叠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也是在技术界高超的操作技能值钱的原因,因为深厚的知识可以考长期的学习积累,而感觉只能靠悟,靠大量的实战去磨。手工打造冷兵器的人都知道任何两个作品,即使外表一致,但其灵性都有所不同。
其实每个人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件兵器,命运不同,经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行为习惯不同,对外界问题的理解也就不同,解决方式也不同。
吾之批霜,彼之蜜糖,每个人都要走适合自己的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内隐学习的内隐学习的运用和实践
(一)语言类学习的不知不觉。
自然生活中,语言是重要而普遍的现象。它不仅包括大量的词汇,由复杂的语法规则构成,而且能够排列为有丰富意义的语言流。它既不同于实验室创造的人工语法,也区别于人为安排的序列顺序。可以说,语言是内隐学习在自然生活中最理想的研究对象。事实的确如此,无论是母语的自然获得还是第二语言的内隐学习,都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
在真实世界中,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从一出生人们就浸润在母语的氛围中,因此可以说人们在多年的浸润中,对单词的拼写规则已进行了内隐学习,因为实验证明语言的拼写规则几乎是不可能外显传授的。
在Cleeremans(2001)的一项研究中,选取母语为法语的一至五年级学生为被试,用对非词的判断任务调查他们对正确语法规则的内隐学习。为了避免每个被试对单词的敏感性不同,实验所使用的材料是非词。实验一、二均使用是非判断;实验三、四则进行填空测验。
结果发现被试对于非词的偏好完全遵循母语单词的拼写规则,他们对拼写规则非常敏感,且敏感性从低到高依次为:双辅音字母的频率规则;元音从不双写的规则;双辅音的位置规则。由此可见,迁移现象不仅仅出现于实验室的抽象规则知识,而且能够在自然情境中发生。在长达5至8年的母语学习中,潜在的规则已经不知不觉地迁移到了非词中。
侯伟康和秦启庚(1996)对国内中学生进行了汉字特征的分类研究。他们在汉字特征识别范围内探讨了学生汉字的内隐学习特点,实验采用特征分类方法测量内隐、外显学习,这些特征包括显著性特征—笔划维度,非显著性特征—汉字偏好维度。
结果发现:(1)在汉字偏好特征的学习上,外显学习难以获得底层规则,操作仅处于随机水平,而内隐组被试则表现出更强的底层规则的迁移特性,而且,这种底层规则的顺利迁移过程无需有意识的控制加工就能完成。
(2)汉字的偏好特征还表现出高潜力的内隐知识。外显组同时使用了两种维度进行分类,而内隐组仅使用笔划维度进行分类,但内隐组选择力却丝毫不逊外显组。由此可见,法语、汉语母语被试均表现出极强的内隐学习特点,这表明母语规则不仅能够内隐获得,而且母语的内隐学习是强有力的。
而在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内隐学习的作用也得到了研究者们的充分肯定。只是在外显学习和与内隐学习何者对语言学习更具贡献的问题上,研究者尚存在争议。
例如Bialystok(1979)运用法语语法判断任务考察了规范的外显知识和直觉的缄默知识之间的不同作用,结果发现:内隐与外显学习各有优势。在判断句子语法是否正确时,缄默知识非常有利;病句的进一步分析则需要语言外显知识的介入。而Michas和Berry(1994)对希腊语学习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尽管内隐学习也能够掌握规则知识,但是其成绩却比外显学习的差。
鉴于此,一些内隐学习论者提出,第二语言的学习应当遵循母语(第一语言)的获得方式,将个体置身于纯粹外语环境生活中就可以产生充分的内隐学习,从而掌握第二语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外显知识是缄默知识的必备先导,应重视规则的教授。
暂且不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何者唱主角,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内隐学习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语感的培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感是对语言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在内的综合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
人们获得语感的过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努力去发现语言结构的规则,却可以在言语行为中准确地使用它们;语感获得后人们就能够对语言规则进行迁移,从而在以后的言语活动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这些规则;人们对语感的认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可以说,语感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
可见,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涵泳”、“吟诵”等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因为它们符合内隐学习的规律。相信我们每一位上过学念过书的人都明白背诵对语感培养的意义。如今的笔下生辉和妙语连珠离不开儿时不厌其烦的背诵;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伟大的文学家,也是在这一代又一代学童的摇头晃脑中涌现出来的。
按照内隐学习的理论,也就是说对一些符合文字规则的精品进行过度记忆会导致个体能够随心所欲地驾驭文字及其组句规则,孜孜以恒的背诵带来了某种惊人的能力──语感。而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最大频次、最多形式(例如听、读、写)地与词汇进行接触;在教授复杂的语法结构时,更应该让学生反复实践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法规则。
当然仅仅靠内隐学习也是不够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外显与内隐学习应当双管齐下。例如既要精读也要泛读,既要精听也要泛听。
(二)运动类学习的不知不觉。
近些年来,内隐学习的应用研究除了在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外,在运动领域也放射出光彩,人们渐渐对这种普遍而强大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人注目的研究更是不断涌现。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研究最初由健忘症病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表明,健忘症病人虽然不能回忆起刚刚发生的事,但却能够进行正常的动作技能学习。
例如在操作镜画(mirror drawing)任务中,病人的学习曲线与正常人无异;在转子追踪(Pursuit rotor)、双手跟踪(bimanual track)等其它学习和测验任务中,病人也表现正常的学习能力。健忘症病人在意识明显受损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正常学习动作技能,这意味着动作技能学习可以内隐地获得。Ammons等人(1958)发现,通过内隐策略习得的技能能够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而通过外显策略获得的技能只能保持相对较短的时间。
这个发现对于运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尽量使用内隐学习方式,而不是外显学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Magill(1997)采用Pew的轨迹追踪任务,对不同重复概率和学习方式(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0%的重复概率下,内隐学习组的成绩与外显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一样可以提高被试的操作技能。
但在50%的重复概率下,内隐学习组的成绩明显好于外显学习组。这表明在模糊的规则条件下,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有优势。Masters(1992)对应激条件下的内隐学习进行了研究。他的实验被试包括外显组和内隐组,两组被试分别使用外显策略和内隐策略练习高尔夫球的击球任务。实验结果显示,在应激条件下,外显学习组被试的技术动作不连贯或有中断现象,而内隐学习组被试的操作绩效仍能持续进步。
据此Masters提出:在把生手训练成行家的过程中,把外显学习降低到最低效限度,练习者就会较少地出现压力情境下的技术中断情况。这是因为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抗干扰能力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运动技能不仅可以内隐获得,而且内隐学习在运动技能领域还表现出外显学习无法比拟的优势:内隐学习不仅能使运动技能保持时间更长,而且还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各种应激条件的适应。
受此启发,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挥内隐学习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应该在儿童早期进行多项或单项的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因为这对促进学生对以后体育项目的喜爱,和提高单项技能有很大好处。
另外,除了进行体育课堂教育外,学校应坚持多渠道、多途径、持久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宣传橱窗、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意识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熏陶。
也就是说,对学生或运动员某一技能的训练,应该让练习者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练习,采取任何可能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大量的体育情景学习中。也提出,如果学习者能够内隐地获得环境规则知识,我们就没必要在他们练习时去问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向学习者提供一些简单明了的语言线索,指明环境中重要信息“在哪里”,而不是“是什么”,让学习者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下练习。
(三)书法学习的不知不觉。
除了语言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以外,书法也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内隐学习。从儿时父母手把手的指导到学龄期间的不断练习,从横竖不分、歪歪扭扭到行若流水、独具一格,我们的确无意之间领悟到了许多有关写字的规则,但是我们却无法道明这其中的奥妙──下一笔的起始位置到底在哪里。
现实生活中的书法属于知觉—运动领域的技能,书法中内隐加工表现形式为知觉预期,即人们能够根据当前的笔画预测下一笔的起始位置,对于英语来说则是根据当前字母的特点对即将出现的字母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是内隐的,迅速的,自动化的。
Kandel等人(2000)对书法运动的知觉预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被试能够从当前字母的规则中预测出下一个字母;而且字母呈现的速度越接近真实生活中的书法,被试的预测越准确,但被试并未意识到字母的外显特点。
这就证明真实的书法活动中也存在内隐学习。概括地说,知觉预期正是通过内隐运动知识进行的。鉴于书法学习的不知不觉性,书法练习应当尽量利用内隐学习的效果。例如在书法教授和书法练习中,应当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内隐学习,并恰当地将内隐训练和外显训练结合起来。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哪个多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存在的证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几乎同时分别在内隐学习、内隐记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从此拉开了内隐认知实证研究的序幕。Reber的研究构造了一套人工语法结构,按照语法规则排列组织若干辅音字母,以形成的无意义辅音字母串作为实验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同时以随机排列的方式组成另一套辅音字母串,作为控制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学习阶段,要求两组被试记住呈现的字母串。测验阶段,把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混杂在一起,告诉被试其中某些字母串是符合某种规则的,要求他们把两者区分开来。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能对两类字母串作有效区分,而控制组被试则完全不能领会两者的差异。Reber认为,人工语法的结构是异常复杂的,任何被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规则,但实验组被试的行为说明,尽管他们在学习字母串时并不知道其中隐含规则,最终也不能明确表述规则的内容,他们却能够利用规则对字母串加以分类,包括未呈现过的新字母串。这表明,实验组被试无意识习得了隐含在字母串背后的语法规则。Reber据此提出人类学习的两种模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一种需要通过意志努力、策略使用完成学习的过程;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习得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这是内隐学习存在的最初证据。内隐记忆现象的证明最初得益于间接测量方法对遗忘症病人记忆能力的测量。Weiskrantz、Warrington让4位遗忘症患者(3位Korsakoff综合征患者,1位颞叶切除患者)学习一组单词词单,然后进行4种形式的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词辨认(把单词字迹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被试凭印象而不是回忆说出是什么词)和词干补笔(呈现一个单词的前3个字母,要求被试根据心中所想而不是回忆把它填成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并把测验成绩与16位正常记忆的患者比较。结果发现,严重的遗忘症患者在传统的再认、回忆作业上表现出明显的记忆障碍,成绩比对照组差得多。但在其余两项不要求回忆的作业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凭内心感觉辨认、填写出一个单词,却使用了很多先前学过的单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过单词出现的概率与对照组没有差异。随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仍保留有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只是传统的直接测量方法测量不出来,仅对间接测量方法敏感。有些研究者认为直接测量方法和间接测量方法测得的是两种不同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结果,分别称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前者指对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无意识提取。这些早期的研究公布后,迅速得到了扩充,形成了包括内隐感知、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内隐社会认知各认知加工水平在内的内隐认知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突破性进展。目前已经能够证明,内隐认知加工具有相对独立性;阈下刺激能够易化随后的作业;内隐认知加工能力没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点,较少受智力落后、遗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损伤的影响;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概括性、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抗干扰性特征;个人背景变量影响个体对社会关系变量的判断和决策;内隐认知加工不受心理资源限制;非策略、非分析的无意识认知加工对高度复杂材料的结构获得效率优于外显认知加工。这些研究结果使人类得以逐步深入窥视、了解自身浩瀚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关于内显记忆和外显记忆你了解吗?
我们每天都会说话,记忆在其中意味着两件互相关联的事物:把信息存储起来并能够检索到这些信息。但是,正如心理学家托尔文(1927年一)所指出的那样,你并不总是能找到某个你知道你有的东西。有一则不幸蜈蚣的寓言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个科学家请必解释它何以有那么多条腿却能走得那么优雅。蜈蚣试图解释每一条腿的走法,但却说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走的。最后,蜈蚣绝望了,糊涂了,它的腿胡乱缠起来,打成了节,那情形非常可怕。尽管蜈蚣清楚地知道该怎样行走,或者说它对怎样行走有内隐知识,但它不能把这些知识外显出来,也就是说,它不能对别人说明这些知识。
婴儿的记忆类似蜈蚣关于行走的知识:是内隐的而非外显的。婴儿不会有意识地检索并用语言表达信息。从定义上说,还没有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不会用语言表述任何事情。这给研究婴儿发展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问题,但正如我们在下文看到的那样,依然会有很多巧妙的办法可以考察内隐型的婴儿记忆。
成年人的记忆也有内隐的。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没学会用语言表达这些知识,而是对有些记忆来说,没有可以表达它们的语言。举个骑自行车的例子,别人告诉你怎么骑并不能让你学会骑车,而你也不能把自己刚学会的骑车知识传授给别人。归根结底,骑自行车的知识内隐于你的身体,而不能外显出来。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