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关于宇宙的知识(关于宇宙的有关的知识)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141 0

关于宇宙的知识有哪些?

宇宙的知识有:

一,也门的索科特拉岛是地球上“最像外星球的地方”,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绝,这里37%的植物、90%的爬行动物和95%的蜗牛都是岛上独有的。

二,如果把宇宙的历史浓缩成一年,银河系在5月15日诞生,地球上在9月21日出现生物,恐龙在12月30日灭绝,现代人类在12月31日23点52分出现,哥伦布在同一天的23点59分58秒发现美洲。

三,假如一个外星人天文学家在6500万光年远的地方用望远镜看地球的话,他看到的会是白垩纪时期,他看到的会是恐龙而不会知道有我们的存在。

四,按照合理的逻辑推理宇宙中必然有其他生命体,只是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他们的存在,至少没有公开的证据。

然而我们推测一些行星可能存在生命,叫做适合居住的系外行星,目前共找到50颗这样的行星。

五,几乎所有的物质(99.9999999%)里面都是空的。如果把人类体内所有的空间抽走,所有的人类(所有的,70亿人)剩下的体积也就是个方糖这么大。

关于宇宙方面的知识有哪些

关于宇宙,你必须要知道的一些知识

1、宇宙诞生已有 137 亿年

2、只有四种自然力

3、量子力学整合了三种自然作用力

4、超重力论,在十一维空间统合四种作用力

5、超弦,统合所有作用力和自然律

6、所有理论在奇点处完全失效

7、宇宙是平坦的

8、宇宙年轻的时候是炽热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冷

9、宇宙的直径超过1500亿光年

10、宇宙没有中心

11、土星可以漂浮在水上

12、你身体的任何一个原子,可能来自于宇宙中任意一个星球

13、太阳的大小约为130万个地球

14、肉眼只能看到5%的宇宙

15、太阳系一直在以着螺旋的方式离开银河系

16、每天都有2750万颗恒星在诞生、消亡

17、哈勃望远镜可以看到130亿年前的光

18、月球的一天是708小时

19、电视出现雪花的时候,便是宇宙的婴儿照,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宇宙背景辐射的信号

20、4亿年前,地球表面全是7米高的大蘑菇

21、宇宙的味道近似于“鸡肉料理味的金属”

22、如果把宇宙的历史浓缩成一年,银河系在5月15日诞生,地球在9月21日开始出现生物,恐龙在12月30日灭绝,12月31号23点59分46秒,人类所有记载的历史,都诞生于此

23、月球的尘埃有毒

24、月球的南极有冰

25、太阳系有1颗恒星,8颗行星,5颗矮行星,178颗天然卫星,3319颗彗星,670452颗小行星

26、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高达1150亿人

27、银河系在哈勃星系分类中的分类是SB

28、宇宙是有限无边的

29、黑洞有质量,但是没有体积

30、月球和太阳的视角大小几乎一摸一样

31、除了地球和少数星球,其余的星球环境堪比地狱

32、金星一天比地球一年还要长

33、冥王星上的冰比钢铁还要坚硬

34、在太空会长高

35、在太空心脏会变小

36、寂静的太空是没有声音的

37、宇宙有多空旷呢?你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向天空射出一支箭,假设它可以永远飞下去,很有可能永远飞下去而撞不到任何东西

38、银河系正在和人马座矮椭球星系相撞

39、我们喝的水已经循环了几十亿年

40、宇宙不是黑色的,是米黄色的

41、宇宙总能量为零

42、21世纪再也看不到金星凌日了

43、没有夸克星

44、中子星,一个足球那么大就是22000000吨

45、物质的99%都是空的,包括人

46、太阳质量是地球的30万倍大

47、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只有三个人在大气层之外丧命

48、木星下钻石雨

49、在2010年4月,无线电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来自m82星系的不明天体,这颗天体持续的发出奇怪的无线电波,这是在宇宙中前所未见的事,对此,科学家提出了数个理论,不过至今没有一个理论完全符合

50、再过几千万年就不会发生日全食了

51、月球远离地球的速度和人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

52、你体内的氢原子几乎都是在宇宙诞生之初形成的

53、大气层的臭氧吸收了99%以上的太阳照射到地球的紫外线

54、人造卫星因为与稀薄的空气摩擦,最终会坠入大气层烧毁,如果没有了大气层,人造卫星将一直运行下去

55、大约45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小行星撞上了地球,迸溅而出的残骸冷却结合形成了月球

56、芬兰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北极圈内,和冰岛同属世界上最北的国家,一年中有两百多个夜晚都能观察到北极光

57、一道闪电能把空气加热到大约5.4万华氏度(3万摄氏度)

58、每年磁极向北移动大约40英里

59、根据你在地球上的位置,你可能正在以每小时超过1000英里(1609公里)的速度旋转

60、由于地球并非正圆球体,所以赤道上的山峰离星星更近

61、极光是高能带电粒子使高层大气分子/原子激发产生的,所以全球只有两极附近的区域能看到极光

62、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并非撒哈拉沙漠而是南极

63、潮汐的涨退会使冰面起伏达12米

64、在北极点,实际上是没有极光的

65、看极光最好的时间是 12 月份到 2 月份

66、极光和季节无关

67、在地球上,午夜12点看不到金星

68、水星看不到流星雨

69、引力波无时无刻不在穿透你的身体

关于宇宙的小知识有哪些

1. 与宇宙小知识

与宇宙小知识 1.宇宙小常识

在自然科学中,研究地球以外宇宙环境中各种天体的运动、结构、起源和演化的基础学科叫做天文学。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上古时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徙需要辨别方向,农业民族按时令播种需要确定季节。在年复一年的长期实践中,他们逐渐发现了这些影响自己生活的大事与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中国殷墟的甲骨文里,都留下了天文学诞生时期的丰富例证。天文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一直作出重大贡献。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17世纪伽利略、牛顿为研究太阳系天体运动规律而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至今仍是现代工程科学(包括宇航科学)的基础,本世纪30年代对太阳和恒星内部结构和能源的研究导致了热核聚变的概念,为人类利用核用能提供了启迪;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探索宇宙的热情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遥测遥控、空间技术、计算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直接服务于全球通讯、资源调查、气象预报等国民经济部门,而这些技术在天文上的应用则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突飞猛进,第一次有可能从统一的原理来说明从基本粒子到化学元素、从星系到恒星、从太阳到地球、从原生物到人的长达上百亿年的演化史。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普通成员。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它是一个半径约70万公里、表面温度达6000K的气体球,其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K,发生着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我们赖以生存的光和热,就是由这种核反应产生的。太阳系有九个行星,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最外面的冥王星离太阳约60亿公里。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运行着几十万颗小行星。太阳系中质量较小的天体还有彗星和流星。

晴朗夜空中有一条横亘天际的光带,被人称为银河。实际上它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叫做银河系。银河系的发光部分直径约7万光年,最大厚度约二万光年,象一个中央突起四周扁平的旋转铁饼,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中有大约2000亿颗恒星,彼此之间相距很远。离太阳最近的比邻星也有4.3光年远,为太阳半径的6000万倍。除恒星外,银河系中还有不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团块,称为星云。有的星云含有大量分子,称为分子云,常常是形成恒星的场所。

银河系之外还有数以10亿计的庞大天体系统,与银河系属同一结构层次,统称星系。人类肉眼可见的最远天体一仙女座星系——就是其中之一,它距银河系225万光年,但在与银河系大小相当的星系中还算最近的一个。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成双,有的成群,大的星系团甚至包含成百上千个星系。有些星系团又聚集成尺度更大的超星系团,在5亿光年以上至目前观测所及的150亿光年之间尚未发现不均匀的迹象。

2.关于宇宙常识,这几个常识可能你都误解了

1、几百年前的星光。

我们现在看到的星光,很多都是那颗星星在几百年发出的光。由于距离遥远,所以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星星发出的才能传到地球上。

2、八分钟以前的阳光。我们所沐浴的阳光,其实是太阳八分钟以前发出的光。

没想到吧!其实也和上面的道理一样。地球和太阳由于相距大约1.49亿公里,根据光的传播速度得知。

太阳光从太阳到地球的时间需要8分多钟。 3、月球正在离我们远去。

在“阿波罗”成功登月时,当时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安装了一些类似于镜子的测距仪。之后,科学家从地球上向这些镜子发射激光,以便观测月球并通过激光往返时间测算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结果显示,月球每年远离地球约3.8厘米。而远离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宇宙在不停的膨胀导致的。

4、满是钻石的星球。这个听起来很诱人。

钻石行星看上去表面散布钻石,实际上为岩石行星。钻石行星的表面没有水源,主要组成成分是碳(石墨和钻石)、铁、碳化硅以及未定的硅酸盐。

5、我们对宇宙知道得很少。尽管科学已经如此发达,但是,我们仍然对宇宙知之甚少。

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只占据了宇宙的5%。 6、不会消失的脚印。

上个世纪,当人类在月球上跨出一小步时,那个脚印很可能会一直在那。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也没有风或者水将月球表面的印记冲刷掉。

7、有趣的金星。金星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224,而自转一圈的时间却需要243天。

也就是说,金星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的224天,金星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的243天。这也意味着金星的一天要比一年还要长。

而且,金星是太阳系里唯一一个绕着太阳逆转的行星。

3.关于宇宙的知识

宇宙知识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 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 拱形的。

公元前 7 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 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 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

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 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 7 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 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

公元前 6 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 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 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 1519~1522 年,葡萄 牙的 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 实。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 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二、宇宙的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

太阳系 *** 有九大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 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只有极少数科学家同意开除它,降为矮行 星)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 26 颗。

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 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 99.86%,其直径约 140 万千米,最 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 14 万千米。

太阳系的大小约 120 亿千米 (以冥王星作边界) 。 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

2500 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 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 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

银河系的 直径约 10 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 3 万光年。银河系外 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

现已观测到大约有 10 亿 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

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

包括银河系在内约 40 个星 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 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

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 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

本星 系群和其附近的约 50 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 围已经扩展到 200 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三、宇宙的起源 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 我们的宇宙起源于 200 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 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 10~20 亿 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

四、关于外太空的小知识 1、宇宙中有超过 1000 亿个星系。最大的星系有将近 4000 亿星体,我们所 在的星系——银行系可以确定有 1000 亿星球,如果你要数星星,单单银河系的, 一秒数一个,你也要花上 3000 年才数完; 2、“日”是太阳系里面最大块头的,它大约占据太阳系的总质量的 98%(130 万个地球都可以塞到太阳里面,太阳的表面温度有 6000℃,而内部温度则高达 15,000,000℃) ; 3、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同时也是自转最快的行星,在木星上一天只 有 9 小时 55 分钟; 4、土星是太阳系中第二大的行星,同时还是太阳系中最明亮的星体,它的密 度低到可以在水上漂浮; 5、在象太空一样的真空中, 两个干净、平坦表面的同类金属会立即瞬间黏附, 只需要将它们轻轻合在一起(这就是冷焊接,或者说接触焊); 6、宇航员在太空不会打嗝(因为重力过低,胃部气体不会从液体中分离,因 此打嗝是不可能的); 7、在外太空,飘逸的液体都会变成球状(这是由于液体的表面张力以及低重 力); 8、太空中,你怎么叫都没人听到(因为没有空气传递你惨叫的声波)。

4.有关太空的小常识,介绍太空的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大气层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

太空物理学家将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海平面至10千米)、平流层(10~40千米)、中间层(40~80千米)、热成层(电离层,80~370千米)和外大气层(电离层,370千米以上)。地球上空的大气约有3/4在对流层内,97%在平流层以下,平流层的外缘是航空器依靠空气支持而飞行的最高限度。

某些高空火箭可进入中间层。人造卫星的最低轨道在热成层内,其空气密度为地球表面的1%。

在1.6万千米高度空气继续存在,甚至在10万千米高度仍有空气粒子。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融合的。

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指出,目前还不可能提出确切和持久的科学标准来划分外层空间和空气空间的界限。近年来,趋向于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千米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限。

5.有关宇宙的知识(两个)(短一点的)

给你两个比较重要的宇宙学概念1、宇宙大爆炸学说: 这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

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2、黑洞 黑洞是一种引力极强的天体,光也不能逃脱。

当恒星的史瓦西半径小到一定程度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无法逃逸了。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

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由于黑洞中的光无法逃逸,所以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黑洞。

然而,可以通过测量它对周围天体的作用和影响来间接观测或推测到它的存在。

6.有关宇宙的小知识,我要用.

外太空指的是地球稠密大气层之外的空间区域,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分野。一般

定义为大约距离地球表面1000千米之外的空间。人类对外太空的好奇和探索从未

停止过,中国“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对外太空的探索步入了世

界的先进行列。

外太空简称太空,又称为宇宙空间,指的是相对于地球天空中大气层之外的

虚空区域,外太空通常用来和领空(领土)划分区别;虽然称为空,却也并非虚无缥

缈。

太空和地球大气层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因为大气随著海拔增加而逐渐变薄。假

设大气层温度固定,大气压强会由海平面的1000毫巴,随著高度增加而呈指数化

减少至零为止

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在100公里的高度为卡门线,为现行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定

义。美国认定到达海拔80公里的人为太空人,在太空船重返地球的过程中,120

公里是空气阻力开始发生作用的边界。

7.收集五条简单的太空小知识

太空是高寒的环境,平均温度为零下270.3℃. 在太空中,各种天体也向外辐射电磁波,许多天体还向外辐射高能粒子,形成宇宙射线.如太阳有太阳电磁辐射,太阳宇宙线辐射和太阳风,太阳宇宙线辐射是太阳在发生耀斑爆发时向外发射的高能粒子,而太阳风则是由日冕吹出的高能等离子体流. 许多天体都有磁场,磁场俘获上述高能带电粒子,形成辐射很强的辐射带,如在地球的上空,就有内外两个辐射带.由此可见,太空还是一个强辐射环境. 太空还是一个高真空,微重力环境.重力仅为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g (g-重力加速度) ,而人在地面上感受到的重力是1g.所以 *** 太空服人类无法在太空生存。

8.有关宇宙的小知识

星座的划分 白羊座:3月21日~4月20日 金牛座:4月21日~5月21日 双子座:5月22日~6月21日 巨蟹座:6月22日~7月22日 狮子座:7月23日~8月23日 处女座:8月24日~9月23日 天秤座:9月24日~10月23日 天蝎座:10月24日~11月22日 射手座:11月23日~12月21日 魔羯座:12月22日~1月20日 水瓶座:1月21日~2月19日 双鱼座:2月20日~3月20日 十二星座 我们常常说的十二星座又叫黄道十二宫,是88个星座里面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从地球看去,太阳就像是在星座之间移动,人们把太阳的运行路线叫做黄道,而月球和行星的轨迹基本不离黄道上下9度的狭窄区域,人们就将这个区域叫做黄道带。古时黄道带上有十二个星座,而太阳基本上是每个月经过一个黄道星座,所以称为黄道十二宫。

经天,由于岁差的缘故,太阳经过黄道星座的日期已经和古代大不相同。水星简介水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它与太阳的角距从不超过28°,中国古代称水星为辰星。

古时候西方人以为水星是两颗行星,他们在暮色中见到它时,称它为墨丘利(Mercury),在晨曦中见到它时,称它为阿波罗。后来人们知道了墨丘利和阿波罗就是同一颗星,就称水星为墨丘利。

墨丘利是罗马神话中专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他头戴插有双翅的帽子,脚蹬飞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飞。他神通广大,令人难以捉摸。

水星确实像墨丘利那样,行动迅速,神出鬼没,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它会沿着一段奇特的曲线,从太阳的最东边跑到最西边,平均速度为每秒47.89千米,是太阳系中运动最快的行星。金星简介金星,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或太白金星。

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Venus)---美神。

天文上金星符号,即美神梳装打扮时用的宝镜。伟大地球简介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火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第四颗行星。

肉眼看去是一颗引人注目的火红色的亮星。它缓慢的穿行于众恒星之中,从地球上看火星时而顺行,时而逆行。

火星最暗视星等约为+1.5等,最亮时比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亮,达-2.9等,这是由于地球和火星分别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它们之间的距离总在不断变化。火星荧荧如火,亮度常变,位置不定,令人迷惑,所以,中国古代称火星为“荧惑”。

而在西方古罗马的神话中,把它想象为身披盔甲浑身是血的战神“马尔斯”(Mars),即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Ares)。阿瑞斯身世高贵,其父是神王宙斯,其母是天后赫拉。

天文学中火星的符号是马尔斯的长枪和盾牌的组合。木星简介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惹人注目的一颗行星,它是行星九兄弟中的老大---个儿最大。

它的亮度仅次于金星。中国古代把它叫做“岁星”,用它来纪年,因为已经知道它的公转周期近于12年。

西方则称木星为“朱庇特(Jupiter)”,即罗马神话中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王者---天神宙斯。

土星简介 土星是离太阳第六远的一颗美丽的行星,凡是用望远镜看过土星的人,无不惊叹不已。土星公转轨道半径为14亿千米,冲日时最大亮度为0.4星等。

土星那橘色的表面,漂浮着明暗相间的彩云,配以赤道面上那发出柔和光辉的光环,远远望去真像个戴着顶大沿遮阳帽的女郎。要比两极半径大6000多千米。

土星公转周期为29.5年,约合二十八宿之数,每年镇一宿,故古时我国又称其为“镇星”。土星长期被当作太阳系的边界,直到1781年发现天王星以后,太阳系才得以扩大。

土星运动迟缓,人们便将它看作时间和命运之神的象征。罗马神话中称其为萨图努斯神,即希腊神话中的克洛诺斯,他是神王宙斯之父,是在推翻父亲之后登上天神宝座的。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把土星与农业联系在一起。在天文学中的符号,像是一把主宰农业的大镰刀。

天王星简介 在睛朗的夜晚要想观看天王星,并不是很难。它的星等是5.7等。

它的公转周期相当长,每84年绕太阳一周,平均每天只移动46",不容易与恒星区分,历史上曾多次被误认为是恒星而被载入星图。 海王星简介 距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及远排列,海王星排行第八。

它的亮度为7.85等,只有在望远镜里才能看到。由于它是一颗淡蓝色的行星,根据传统的行星命名法,它被命名为涅普顿(Neptune)。

涅普顿是罗马神话中统治大海的海神,掌管着1/3的宇宙,颇有神通,海王星的天文符号象征涅普顿手中寒光闪闪的神叉。 小行星是指大多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

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在前人预测的位置上发现一颗星天体,后被命名为谷神星。然而,经过进一步观测计算后,发现谷神星太小,无论在哪方面都不能与现有的大行星相提并论,于是谷神星便被定性为“小行星”。

接着人们又陆续发现了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等小行星。

9.关于宇宙的小知识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它是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

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

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

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

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 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

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有关宇宙的知识是什么?

1、宇宙诞生已有 137 亿年。

2、只有四种自然力。

3、量子力学整合了三种自然作用力。

4、超重力论,在十一维空间统合四种作用力。

5、超弦,统合所有作用力和自然律。

6、所有理论在奇点处完全失效。

7、宇宙是平坦的。

8、宇宙年轻的时候是炽热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冷。

9、宇宙的直径超过1500亿光年。

10、宇宙没有中心。

11、土星可以漂浮在水上。

12、你身体的任何一颗原子,可能来自于宇宙中任意一个星球。

13、太阳的大小约为130万个地球。

14、肉眼只能看到5%的宇宙。

15、太阳系一直在以着螺旋的方式离开银河系。

16、每天都有2750万颗恒星在诞生、消亡。

17、哈勃望远镜可以看到130亿年前的光。

18、月球的一天是708小时。

冥王星与金星

1、冥王星上的冰比钢铁还要坚硬

冥王星表面的常年平均温度在-220°,这也不难理解,因为距离太阳这个大火炉远嘛,所以温度自然也就低。

不过我们的月球因为潮汐锁定的原因背面常年不见阳光所以月球背面的温度也是非常低的,甚至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低的温度-238°就是在月球背面的一个陨石坑里测得的。在如此的低温下冰的强度已经秒杀了钢铁。

2、金星一天比一年长

众所周知,地球绕地轴一周是一天的时间,绕太阳一周是一年的时间。每一个行星这样运转所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

一个诡异的事实是金星需要243个地球日才能绕自己的轴运动一周,但是围绕太阳却只需要225个地球日。金星在新的一天来临之前,一年已经过去了。如此说来,生活在金星上岂不是可以天天过生日。

有关于宇宙的知识_宇宙的知识

浩瀚的宇宙是哪里来的?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于宇宙的知识_宇宙的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目录 宇宙基本知识 宇宙的起源创生

宇宙的创生

宇宙基本知识 历史资料 《文子·自然》:“已知的宇宙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在这种观念之下,“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独特智慧。 “宇宙”两字连用,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同时,《庄子》一书还给出了一种更抽象的宇宙定义。他说:“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现代学者张京华将其译为:“有实体存在但并不固定静止在某一位置不变叫做宇;有外在属性但并没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此种宇宙定义与时空无关,与现代宇宙观有相似之处。但长期未被人们接受。 关于宇宙的概念 结构观念 众多的观点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做出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球只是一只龟上的一片甲板,而龟则是站在一个托着一个又一个的龟塔... 地球原来是球形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被证实。 地心说、日心说和万有引力定律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地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2] 宇宙里不光只有银河系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 方法 ,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太阳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河外星系离我们越来越远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大约14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演化观念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宇宙的起源创生 宇宙的不断膨胀 一般认为,宇宙产生于14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大爆炸后30亿年,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大爆炸后90亿年,太阳诞生。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逐渐演化。[3] 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再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8^-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宇宙中还有更多的暗能量。[4] 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中气体可能越来越少(并未确定这种过程会减少这种气体。)。以致于不能再产生新的恒星。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形成恒星的气体并不会减少而是转换成其他形态。所以新的恒星可能会一直产生.)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10^32年后,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71年后,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但质子是否会衰变还未得到结论,因此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质能会不停的转换。)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 这些结局只考虑到引力作用。实际上可能有更多其他的复杂因素。 2002年,据中国网[4]报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斯坦哈特教授与英国剑桥大学的尼尔·图罗克教授,发表了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断。他们认为,宇宙既没有“诞生”之日,也没有终结之时,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进行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是否正确,报导中认为,过几年国际天文学界可望对此做出验证。但直到2013年,循环宇宙的观点仍存在争议。

宇宙的创生 1.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2.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即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确切年龄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但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宇宙中星系间距离非常非常遥远,光线传播因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会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质量越大的星系。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当然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这就是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星系因质量巨大而红移量巨大的原因。而银河系内的恒星由于距地球近,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星的红移紫移数量大致相等。 导致星系红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质结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一个中心按圆形轨迹运动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论描述的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的直线运动。因此,从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围很窄,数量极少,只能是与银河系同一方向运动的,前方比银河系小的星系;后方比银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将来研制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观测仪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不能说明宇宙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涨彼消的潮汐现象并不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 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 至于大爆炸宇宙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仅次于氢元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 其它 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断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大爆炸宇宙论面临的难题还有,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 根据天文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的结构形态。而星系共有的圆形旋涡结构就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态只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个大旋涡。因此,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模型”,比那种作为所有物质总和的“宇宙”却脱离曲线运动模式而独辟蹊径,以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结构形态。

有关于宇宙的知识相关 文章 : ★ 有关于宇宙的知识 ★ 宇宙科技知识 ★ 宇宙科学认识 ★ 太空基础知识 ★ 关于宇宙的脑筋急转弯 ★ 宇宙的形成学说有哪些 ★ 儿童需要了解的天文科学小知识 ★ 高一地理宇宙与地球必修一知识点 ★ 宇宙科技知识读后感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