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文化常识(关中的文学常识)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729 0

求 “关中文化”的资料

关中,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关中盆地,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关中地处陕西潼关以西到宝鸡市以东的关中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市五个地级市。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前汉书》第40卷记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约在公元208年,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提到蜀地是“天府之土”,比关中称“天府”晚了500多年。而把四川称作“天府之国”最早见于陈子昂所写的文章中,此时已比关中称“天府之国”晚了800多年。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与“天府之国”联系起来了。

古代文化常识山西

1.山西的历史文化特色

山西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

山西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灿烂辉煌。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以及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距今180万年以来的山西新旧石器遗存是中华文明的曙光 山西旧石器文化遗存质量高,数量多。

现已查明全省的旧石器文化遗存近400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的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这些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探索山西在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

旧石器早期遗址全国发现了200处,山西有157处,主要分布在中条山南麓的垣曲盆地、晋西南黄河沿岸及汾河流域,以芮城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为代表。1961——1962年,考古学家在西侯度遗址发现32件石器以及带切痕的鹿角、烧角,地磁测定的地层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早于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约十万年,由此证实距今170万——180万年前,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已经有直立人的活动,同时也证明山西南部是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芮城匼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及动物化石,专家们初步断定是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存,与陕西蓝田、北京周口店人的工具有对应特征,并且有迹象表明,后来的丁村文化是由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演变发展而来。 山西地区的夏文化放射出文明时代最灿烂的光芒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

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们在汾河下游创业建都的历史。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

可以说,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文明中,只有黄河中游晋南、豫西的文化传承没有被打断。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及加强防御,传说大禹之父鲧已开始建城。

不断发现的夏城遗址,也在映证山西南部曾是夏朝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 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都出自山西,并且迅速成为实力雄厚的三个方国,在那个诸侯连绵征战、百家争鸣不停的特殊历史时期,韩、赵、魏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智氏,尽分其地。半个世纪后,周威烈王不得不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灭晋而三分其地,晋国历史终结。代表新兴政治势力的韩、赵、魏三国,在三晋大地上演了李悝变法、魏文侯改革、西门豹治邺、张仪纵横天下、胡服骑射、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等一幕幕精彩纷呈、声势浩大的历史正剧。

山西的称谓几经变化。秦时为郡县制,置太原、河东、上党、雁门、代郡。

汉时基本沿袭秦朝郡县制度,属并州刺史部。唐朝为河东道,宋朝为河东路及西京道,元设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宣慰使司,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朝则为山西省。

在这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山西的地域文化内容不断扩展,影响不断提高。 山西是人文荟萃英雄辈出的文明地域。

并州是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唐时以太原为“北京”,建成了仅次于京师长安的大都会。女皇武则天,“汾阳王”郭子仪,名相能臣狄仁杰、裴度,“门神”尉迟恭,战将薛仁贵,“文中子”王通,一代文宗柳宗元,初唐四杰王勃,斗酒学士王绩,田园诗派领袖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边塞诗人王翰,晋阳诗才王之涣,江州司马白居易,大历才子卢纶,花间派鼻祖温庭筠,一个个黄河之东、太行之西的儿女,光耀九州,彪炳青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山西是这个古文明国度中历史最长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山西地区的历史演进,联系贯通了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留下35000处文物古迹,其中已经成为国保的119处,位居全国第一。

因此,山西最有资格成为今天世人了解和欣赏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

2.古代文化常识50例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肴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

3.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朱雀。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长江以东。 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廉蔺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4.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一、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地理山川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洁和现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茺为荒远之地。

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4)山东:指崤山以东。 (5)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6)江左:即长江以东。 (7)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陕西的关中文化有那些

曲江流饮水不断,草堂烟雾紧相连。 骊山晚照红光显,太白积雪六月天。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陕西的风俗也非常的独特,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是大怪: 陕西十大怪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关中人大多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外冷内热,情感深藏。不知是负重太多,还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的古训影响深远,关中的男人一般话很少。对妻子儿女,他们纵然有满腔的感情,但却不会形诸脸上挂在嘴上。关中的男人,既不如“老北京”能说会道,幽默风趣;也不像南方人言语和婉,抑扬顿挫。无论老少,言传起来,可谓底气十足,高喉咙大嗓门,直来直去,有时简直要撞倒南墙。君不见秦腔戏剧舞台上,挣命般的吼叫,就是西安人传神的写照。 关中人实诚,豪爽,面冷心热,与朋友交,义气为先。脾气相投,性格合得来,倒也可以和你谝个半宿,把心掏出来;一旦你的人品关中人看不上,那可就对不起了,正眼也不会瞧一下,正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关中人大多性情耿直,宁折不弯。即不善察言观色,也不爱逢迎,最看不惯那些拍马溜须之徒,斥之为“溜沟子货”。因为耿直,年轻人爱发牢骚,爱给领导提意见,埋怨不受重用,自誉为“后娘养的”,无论工作干得多好,“累死也无功”。是故,二十余年来,“孔雀东南飞”者众多。 关中人好面子。请客,必定七碟子八碗,劝酒非让客人喝个酩酊大醉方肯罢休。常说人生三件大事--- 娶媳妇、盖房、安顿老人,更是好摆排场,唯恐被人讥为“啬皮”。 关中人讲究“咥实活”,一步一个脚印。做事不喜张扬,咋咋虎虎,虚张声势。故陕西科教文卫各行各业,英才辈出,成果辉煌。不仅前十几年的文坛陕军东征,让全国大吃一惊;就是近年陕西人整出来的的克隆羊,长征五号,送“神舟上天”,也让世界瞩目。 关中人大多不爱言利,不善经商。许多人信奉的是“万半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经济之途嗤之以鼻,故三秦大地,做大小生意的,以南方人居多。近20年虽有不少西安人“下海”经商,但“呛水”的多,盈利的少。 关中人办事谨慎,凡事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逾规半步,不像南方人,“绿灯跑,黄灯抢,红灯绕”。对长辈和上级,总是“不给不闹,叫来不到,给也不要”,简直是个“乖孩子”,信奉“穷也要穷个刚板硬正”。 关中人重闲适,易满足。在过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其人生理想境界;如今,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收入能过得去,也就挺满足的。生活上有“油泼辣子彪彪面,羊肉泡,肉加馍,除了神仙就是我”;文化娱乐上,一年四季有秦腔戏看,也就“嘹扎了”。对待工 作,“贡献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大年年走”。 这就是这块皇天厚土上的关中人。

古代文化常识手册

1.古代文化常识50例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 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肴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江左】 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 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

2.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书籍

蒙学经典:《蒙求》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小学诗》《鉴略妥注》 《了凡四训》 《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 《颜氏家训》《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诸子百家:《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十、《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文、《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本);、《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 廿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另外:《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 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

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chuixuezhui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目录:一、人的称谓二、古代职官三、天文历法四、古代地理五、科举制度六、风俗礼仪七、饮食器用八、音乐文娱九、文史典籍十、目录辞书十一古代军制 一、人的称谓 【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433623736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

4.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常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

《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5.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常识】 下列哪个称呼是表示“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莫逆之交) 古代所称“不惑之年”是指(四十岁)注5 古代所称“垂髫”只说女子(十三岁) 古代称20岁的少年为(弱冠) 古代的“鼎”最初是一种(炊具) 古语所称“按图索骥”的骥是(良马) 古代文人所称的“怀袖雅物”是(扇) 古代科举考试按顺序排列需要经过(乡试会试院试殿试)注6 下列不属于二十四史的史书的是(史通) 五岳之说自古就有,其中衡山被称为(南岳)注7 古代地理所称“阳”指的是(山南水北) 古人的“谥号”指的是(帝王所专用的称号) 我国古代四大艺术是指(棋琴画书) 人们所称的“三伏”出现在农历的(六月) 下列属于十二地支的是(午)注8 古人用“六畜兴旺”形容家境繁荣,其中六畜指(猪马牛羊犬鸡) 左迁指的是(降官)注9 古代人所说的“寒舍”是指(自己的住房)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长城修建后关内关外的说法中“关”指的是(山海关) 古代“上元节”是指(元宵节)注10 古代“重阳节”是指(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喝的是(菊花酒) 古语所称“细软”是指(钱财) 凌晨1:00至3:00古代称为(丙夜) 古时的二更相当于现在的(1-3点) 在我国古代,下列哪个时段指现在的19:00-21:00( 黄昏) 我国农历把每月初一称为(晦日) 【工艺建筑】 以下哪个是古代著名“唐三彩”工艺中的基本色彩之一(白色) 我国古代称为“千年冰”的是(水晶) 我国古代称为“吉金”的是(青铜) 关于白玉的是(水井) 我国被称为“建筑业鼻祖”的是(鲁班) 古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产生了火药爆竹,最初用来( 驱散瘟疫,镇妖避邪) 唐朝著名医生孙思邈曾为四大放明之一(火药)做出过卓越贡献 东汉时期发明的“水排”作用在于(提高冶铁质量) 最早的手工艺品是(瓷器) 著名的“赵州桥”位于(河北省)。

6.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是1961年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单元的通论部分)。《古代汉语》书稿的原始基础是 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讲义》。讲义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等先生编写。《古代汉语》在这部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改写,凡四易其稿,但是讲义的体例和基础内容都被继承下来。根据教育部当时的委托,对讲义进行修订的编写组同样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通论部分的执笔人是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和祝敏彻(兰州大学)诸先生。当时每一篇稿子都经过集体编写组内讨论,组外(即北京师范大学的萧璋、许嘉璐,人民大学的刘益之,北京大学的赵克勤、吉常宏诸先生)传观并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王力教授定稿。这个定稿比起《古代汉语》最初的两稿已经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定稿后,丁声树、朱文叔、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姜亮夫、叶圣陶诸先生都曾审阅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其中尤以姜亮夫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正内容为多。1980年和2004年,这部书稿分别在王力教授和郭锡良教授主持下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订。2008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原稿的基础上,请美国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近世考古学、史学新发现为依据,对这部书稿做出了全面的第四次修订。

7.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书籍

蒙学经典:《蒙求》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小学诗》《鉴略妥注》 《了凡四训》 《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 《颜氏家训》《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诸子百家:《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十、《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文、《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本);、《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

廿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另外:《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

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

8.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朱雀。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长江以东。 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廉蔺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

关中还有什么民俗文化,具体介绍一下

从“关中的节日与社火”、“关中的庙会”、“关中的饮食”、“关中的口承文化”、“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五个方面介绍吧

关中的节日与社火

关中的社火,古朴大方,丰富多彩,门类繁多,气魄博大。社火表演白天、晚上各异,平原、山区不同。总体上讲,有高台社火与地社火两大门类。高台社火中有高跷、芯子、马社火(包括牛社火)、车社火、山社火、血社火等,地社火中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地游子、背社火、走社火、大头和尚戏柳翠、推车车、拉犟驴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异的艺术门类,如“耍歪官”、“贺春官”、“牛老爷”、“耍懒婆娘”、“赛板对”、“古战船”、“青瓷船”、“牛虎斗”等。社火离不开锣鼓,有的地方单敲锣鼓也是一种表演,如合阳的“上锣鼓”、民间庙会上的锣鼓大赛。

关中的庙会

关中的庙会形成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的遗留。如山神、土地、牛王、马王、水神、龙王、太岁、树神、虎爷、狐仙等。

2.祖先崇拜的发展。如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文王、周公、召公等。

3.历史人物的神化。如子牙庙、武侯祠、关帝庙、张爷庙、子胥庙、扶苏庙、城隍庙等。各府县城隍多为历史人物转化,户县就有“三城隍闹户县”的说法,其中之一的大城隍就是汉将纪信。连凤翔府城隍庙里速报司苏爷这样的小神,也是一位有名有姓清廉公正的衙役死后的神化。在该地苏爷影响之大,甚至超过了城隍。

4.行业祖师的信仰。如字圣仓颉、仙师鲁班、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酒仙杜康、梨园鼻祖唐玄宗等。

5.道教神灵。陕西是民间早期道教五斗道的发祥地之一。关中有老子讲经的楼观台,长春真人邱处机养性的龙门洞,张三丰活动的金台观,八仙圣地八仙庵。全真教的开山祖师王重阳就是咸阳人,他的弟子全真七子在关中活动布教的除邱长春外,其中另一位郝大通就是全真道华山派的创立者。楼观台在北魏时道士达万名,形成赫赫一时的楼观派。唐代统治阶级崇道,借李姓大崇老子,更是道观林立。连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也曾被引度为道士,公主中入道教而仙化的也不乏其人。

6.佛教诸神。玄奘取经名扬古印度,也繁荣发展了中国的佛教文化,连佛骨也珍藏在扶风的法门寺,“雁塔晨钟”成为长安八景之一。如诸佛、菩萨、金刚、韦驮、十八罗汉,应有尽有。至今有不少名刹宝寺保存完好,连藏传佛教喇嘛教在古都西安也有最大的寺院。乡野老人以念“阿弥陀佛”为流行的劝善警语,以经书、经歌教化广泛流传民间。

过去庙会规模之大,以至发展到连县跨省,当代不少庙会虽已变为文化娱乐、物资交流大会,但仍以庙会命名。如仓颉谷雨庙会,连约定成俗的日期也无变化。著名的庙会,像尧山庙会、骊山老母庙会、华山庙会、大雁塔庙会、太白山庙会、天台山庙会、龙门洞庙会、钓鱼台庙会、周公庙庙会、楼观台庙会、南五台庙会、药王庙会、武侯祠庙会等。其它如老爷庙会、华佗庙会、玉主庙会、城隍庙会、大佛寺庙会等等,简直难以数计。

关中的饮食

一般的饮食包括茶、酒、饭、菜、汤、果。

茶在关中人的日常饮料中,有着悠久的民俗传承。老百姓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客必有烟酒茶。茶饭、茶饭,关中至今农村以饭食论优劣,往往说:“谁家茶饭好,谁家茶饭不好。”茶与关中人饮食密切于此可见一斑。关中虽然不产茶,人民饮茶成习,这在城乡都是司空见惯的了。除了冲泡饮用之外,西府山区还有一种罐罐茶,属羌人的遗俗。民间传说,茶是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的。这神农一出世,是个水晶肚子,光明透亮,肝脏肺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他是人类农耕的祖先神,又是中药最早的发明者。“神农氏,辨药性,参赞天地造化工。”(黄竹斋《医学源流歌》)一次,他尝了一片嫩尖尖的小绿叶儿。这叶片下肚,只见它在肚皮里从上面洗擦到下面,又从下面洗擦到上面,把肚里各部分都擦得清清爽爽的。就像上下往来巡查一样,神农就呼它为“查”。后人叫白了,叫成了“茶”。神农尝百草,每天都中毒,就用茶来解毒。后来他误吃了断肠草,来不及吃茶肚肠就一节一节断开,就死啦。

酒,是我们祖先最早发明的饮料之一。关中人在日常礼俗中,处处事事离不开酒,酒的品种多,酒的佳话也多,名酒的传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酒香味而传遍天下。白水县是杜康仙师的故乡,在那里流传着杜康美酒醉刘伶的传说。全国名优酒“西凤酒”,素有“醉倒蜂蝶十里香”的美誉。今天流行于市场和农村城镇的酒,有“西凤”、“杜康”、“太白”、“城固特曲”、“西安白酒”、“五味子”、“葡萄酒”、“黑米酒”、“黄桂稠酒”、“黄米酒”等等。其中享有国际声誉的黄桂稠酒,那是远在唐代已久有盛名了。“斗酒诗百篇”的诗仙李白和他的酒友“酒中八仙”当年就是常到长安酒肆畅饮黄桂稠酒而吟诗论文的。从古至今,酒在关中人的仪礼、节日、祭祀、婚嫁、社交等方面,都是不可缺的。日常人在论酒时,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黄酒。黄酒既是饮料,又是调味、入药之佳品,所以关中人又称为“料酒”。黄酒中的名酒中就有陕南洋县的谢村酒。

陕西风味名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故有“长安美肴,华夏古馐”之称。陕菜以关中菜为代表。在取料上以猪、羊肉为主,具有料重味浓香肥酸烂的特点,而取料单一、滋味纯正又是它的独特风格。传统名菜有“带把肘子”、“葫芦鸡”、“枸杞炖银耳”、“三皮丝”(猪皮、鸡皮、海蛰皮)、“奶汤锅子鱼”、“口蘑氽双脆”、“煨鱿鱼丝”、“烩三鲜”、“金边白菜”等。汤中有“菠菜豆腐汤”、“酸辣肚丝汤”、“金针银耳汤”、“肉丝汤”、“鸡丝汤”、“鸡蛋汤”等。饭食中首推天下第一碗羊肉泡馍。近年来菜饭合一,又开发出了“仿唐宴”、“长安八景宴”、“饺子宴”、“灌汤包子宴、”“羊肉泡馍宴”等。西安是中国的小吃王国。“腊牛羊肉”、“面皮子”、“泡泡油糕”、“金线油塔”、“黄桂柿子饼”、“岐山哨子面”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吃。适应西部大开发,关中菜食还在不断创新当中。

说到饮食,离不开干鲜果品。关中地区首推临潼的石榴、火晶柿子,其它像关中红杏、彬县晋枣、三原鸡心黄柿子、富平庄里合儿饼、华县草莓、同州西瓜、周至猕猴桃、大荔花生都是历史上有名气的传统果品。

关中的口承文化

关中由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层深厚,口承文化极其丰富,有极为丰富的歌谣、谚语、故事。下面单以故事为例加以简要阐述。关中地区人民口传故事门类比较齐全,从入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②的故事来看,体现了神话、人物传说、地方传说、风俗传说、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六大组系,同时,动植物传说、土特产传说、动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寓言、笑话等也有一定的数量。既主体突出,又显得结构匀称,体现了关中民间文化的独特个性。

各类民间故事在陕南、关中、陕北虽都有不同程度流传,但各自都有它不同的优势,相对而言,因为关中平原原始文化层深厚,神话就显得特别丰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神话流传的辐射中心。全省境内已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址有900多处,而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蓝田猿人”、“姜寨遗址”、“半坡文明”都在八百里秦川的心腹地带。伴随着它们而来的神话虽经过阶级社会的历史化、宗教化、世俗化的过程,但保留着原始文化内核的神话仍然有着较多的流传。古代神话中的女娲、炎帝、黄帝、姜原、后稷的故乡均在这里,巨灵擘山、夸父逐日、仓颉造字、禹凿龙门的活动也在这一带。俗话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三皇五帝早已历史化了。而盘古在关中民间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形态。《开天辟地》的故事,则异于《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中哲学化的抽象记载,仍保留着上古一位开辟神的英雄形象。旧时关中民间闹社火,盘古的扮相就是一位翻穿羊皮骑在老牛身上,一手执球,一手执斧的长寿老人,这对开天辟地是一个多么生动的说明。公鸡叫太阳的神话,在少数民族中是屡见不鲜的,过去人们总认为它属于南方少数民族固有的文化观念。然而在关中老百姓认为这鸡就在西秦宝鸡,至今宝鸡市的秦岭峰顶耸立着一对高大的铁鸡。“人文初祖”黄帝,因为长期的历史化、仙道化,流传在民间属于原始神话的已经不多了,《风后和他的指南车》等在民间仍颇有影响。植物起源神话大多附会在炎帝神农和后稷身上,但像《豆的来历》、《麦子的由来》、《毛桃?寿桃?猕猴桃》、《神农杏》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早已化为传说了。而作为太阳之神、农耕之神、医药之神的炎帝神农,老百姓认为就出生在宝鸡市郊的姜城堡,在天台山一带留下了关于他的大量风物遗址和传说故事。在今姜城堡和天台山有纪念这位“牛首人身”人类祖先的盛大庙会。洪水、人类繁衍神话,在关中影响最大的是女娲造人、伏羲兄妹结婚的故事,有其原始文化的背景。特别是女娲造人,以临潼为中心点,形成系列传说和浓郁的民俗。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穿节”的遗留,查之关中,至今仍有民俗继承,群众说正月二十是“补天补地节”

。这一天,有的地方摊蒸饼,有的地方摊煎饼,吃饭以前,一片盖在渗井(或水道口)上,一片丢到房顶上,叫“补天补地”。特别是农村老太太带着极其虔诚的心理。扩而大之,“蒸饼”和“煎饼”形成了关中人夏季特有的食品之一。在上古神话中,她的流传和影响是众莫能及的,临潼人至今自豪地说:“骊山就是不周山,女娲娘娘是我们这儿人,她就是在这儿补天造人的。”骊山老母和姜原圣母长期以来在民俗传承中,形成了关中东西部两位人民崇信的老祖母和送子娘娘,两地庙会都带有古代高禖的遗迹。此类神话,对于南方和北方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文化史料。《夸父逐日》、《禹凿龙门》、《巨灵擘山》等神话都附会有明显的风物遗迹。巨灵仙掌、足印留在华山,夸父逐日牺牲后杖化桃林即今古潼关地区,禹凿龙门就是韩城市的禹门口,这些口传作品的情节多异于古代典籍的记载,散发着诱人的乡土气息。造字神话,各民族都有,在中国广大汉族地区公认的是字圣仓颉。仓颉传说是陕西白水人,其地有墓有祠。在白水流传有仓颉的系列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仓颉造字”。仓圣成为当地人们信仰中最伟大的神灵,并形成一定规范下的文化气息浓烈的民俗风情。

神话是留在人们印象中关于远古的追忆,因时代过于久远,自然就被大量淹没了。而传说则不同,它由于一头通向文学,一头通向历史,与历史典籍相辅相成,则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新的传说还在不断产生,如果说中华文明古国是一个传说的国度,而关中由于历史文化悠久,其传说故事之丰富程度则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神话中有它的影子,历史中有它的血液,科学中有它的种子,地理风貌中有它的形象,人类社会文化前进的步伐中有它的脚步声。在众多门类的传说中,历史人物传说占据着领先地位。由于人物众多,人民群众便习惯于讲人的故事,而把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融为一体,似乎很难从中分别出独立的历史传说,而往往形成系列性的人物传说故事群。其中帝王将相、贤相清官、兵家将帅、文人雅士、名医仙道中的人物传说在关中最为众多。因为帝都在关中,古代陵墓群在关中,不少人的故乡也在关中。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传说多以关中的西安、咸阳为中心,人民用自己朴素的唯物史观,对《顶妻背母汉文帝》、《唐太宗认错奖敬德》等一代明君都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对功过不一、出身经历各异的众多帝王后妃也都做了多侧面的形象描绘。其中一些优秀的传说为史书的不足填补了空白。《姜子牙的传说》在西岐生根发芽,通过《封神演义》插上翅膀而传遍天下,以他垂钓的蟠溪钓鱼台为中心点,该地有祠庙并形成历史悠久的庙会。刘荫枢是韩城人,清代进士,官居抚院,政绩卓著,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有较大影响,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广西军驻扎韩城期间,长官下令严禁扰民,因为这是“刘公,刘婆”的故乡。《刘抚院卖桥》事过三百余年,当地人总爱提及他为民造福、不为子孙后代遗留特权的佳话。党崇雅的故乡在宝鸡县,宝鸡地区流传的党阁老的传说就比较多。《党阁老卖棒槌》等关心下层人民疾苦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劳动人民以自己的生活和愿望塑造出了类似《寇准罢宴》、《杨角爷的传说》、《藏宫灯》、《阎丹初歇店》等一大批心目中的清官形象。兵家将帅的传说中,关于尉迟敬德、冯玉祥、杨虎城的传说流传相当广泛。名医孙思邈是唐代京兆华原(今耀县)人。他是东汉医圣张仲景之后,中国医学和药物学的集大成者,其影响深远,超越了中国的疆域。孙思邈的高尚医德、精诚求实的学风、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和精湛的医技,使他成为中医界的一面旗帜和为人的楷模,后世民间崇拜他为“药王”。在他的故乡广泛流传着关于他的众多的救死扶伤、救人苦难的动人传说,为历史悠久的二月二耀县药王山庙会增色不少。

关中是道教的圣地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发展高峰时期的中心,加之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提倡,道教、佛教影响深远,尤其是道教的影响更加显著,除八仙的传说之外,邱处机号长春真人,为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因而在陇县龙门洞等地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虢镇一带俗言“天旱十年,旱不了高龙湾。”这一带地处邱真人修道的“磨性山”脚,山泉星罗棋布,庄稼不缺水浇。传说这些水泉是邱祖用道袍撩水所洒。张三丰为明代著名道士,曾长住宝鸡市金台观,所以形成不少神异传说,其形象酷似济公。楼观台是老子讲经处,也是北魏楼观派的道教圣地,华山是道教有代表性的洞天福地,所以拥有较多的道教人物传说。长安由于是玄奘法师取经、译经的起点,民间流传着不少风物特色突出的西游传说,它们近似《西游记》又并非《西游记》,《蛤蟆犊取经》给唐僧塑造了一个特异形象。

古都步步是文化,关中风物传天下,这里山山水水都带情,几乎是无山无水无景不成传说。在地方传说中,其中很多与神话、仙话、人物传说、生活故事、幻想性故事相交叉。最有代表性的故事像《关中为啥叫秦川》。关中山川地貌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地形长期演变的产物。但在民间却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它和巨灵擘山有关,有的说它和制服妖龙有关。本篇传说又把它和秦始皇治理秦国联系起来。这种种不同的说法,既曲折地反映了关中地貌的变化过程,又体现了人类战胜自然传承记忆中的历史积淀,既是口传文学,又有一定科学价值。最使人感到奇异的是《鹿母寺》,以羌族王子与鹿女的爱情故事,记载了古代羌族在关中西部活动的事迹。其它如《劈山救母》、《火烧十三村》等都是幻想色彩十分浓厚的动人传说。《献头》以误铡包勉解释地名由来,却异于小说、戏曲,说包相爷一时未察真情,而杀了廉政为官的侄子,也颇能发人深省。

风俗传说是人民群众以口传情节形式,讲述有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集会和宗教信仰等风土人情的传说。关中风俗传说异常丰富,历史性特点也很突出。《史记》的作者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故里在韩城,今有司马祠庙。当地人尊司马迁为“史圣”,有不少传说讲述了他撰写《史记》的艰辛历程和受迫害的遭遇,致使他后代改为冯、同两姓以逃避灭族之祸,当地还为此留下了“跑台戏”的特殊风俗。《韩城跑台戏》即是人民口传的实录。其它如《跑旱船》是对大禹治水的纪念,《贴门神的传说》是对唐代名相魏征的神化,《太公在此上梁大吉》则是封神外传。

关中较少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却很多,这些故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最富于现实性。它们包括了长工地主故事、爱情婚姻故事、后母故事、孝敬老人的故事、交友故事、生产经验故事等。机智人物故事在关中也有较突出的特点。从先秦诸子开始,汉族的民间寓言、笑话已大量进入历史典籍和笔记小说,但在关中民间笑话依然藏量很大,新笑话也还在不断产生。

关中人民以自己高度的想象,丰富的社会生活,强烈的斗争思想,特殊地域的风格,机敏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艺术地完成了各类民间故事的铸造。

关中的民间工艺美术

在民俗文化事象中,民间工艺美术是开发潜力最大,易于走向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门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地域特点突出。从总体上讲有三个中心点。西府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木版年画、泥绘彩塑、针织刺绣、窗花剪纸、社火脸谱等均有着历史的传承和代表性。东府为面花、拴马桩之乡。面花即花馍也。华县的虎文化面花,大荔的庙会面花,合阳的节礼面花、澄城的祭祀面花在省内外都享有较高声誉。至于这拴马桩,它是历史上民居建筑室外的配套装饰,全省各地都有,但以东府最为有名。主要布局在渭河以北的澄城、蒲城、韩城、大荔、合阳、富平诸县。它的实用价值在桩身,艺术价值在桩头。桩头雕刻有动物、人物、植物。最常见的为蹲狮,突出的特点是“稳”。使狮子的威严引而不发,“动”凝结为“净”,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稳”才使拴马桩有稳固之感,挺立在那里,“镇”住家院,“拴”住财富,“稳”也使装饰性大大增强,有民间工匠在艺术世代传承中形成的程式化的特点。这艺术内容丰富的拴马桩,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突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掀起了一阵拴马桩热,地区在收集、省上在收集,甚而争相收集,在渭南地区群众艺术馆、省群众艺术馆的院落里,一度都摆了不少拴马桩。但却很少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三个中心就是户县农民画,已成为中国农民艺术走向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此外,当代文化人的泥塑、根雕,历史久远的皮影,蓝田玉雕等也当是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品的主要财富。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