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考点归纳:出版物的概念、属性和种类
2018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即将开始,我在这里为考生们整理了2018年初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考点归纳,希望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的及时更新哦。
2018年初级出版专业基础知识考点归纳:出版物的概念、属性和种类
出版物的概念、属性和种类
1.出版物的概念
已出版的作品.
2.出版物的属性
本质属性:精神产品属性.
商品属性:物质产品属性.
特有属性: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与物质产
品形态的统一.
3.出版物的概念、属性和种类(2)
种类:图书/报纸/期刊/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
特点:连续与非连续/时效/记录方式/载体/阅读手段等.
区别:图书与期刊/音像与电子/互联网出版物与其他五种出版物.
什么叫出版?出版物?出版是指什么?出版物是指什么
什么叫出版?这是出版学研究中首先要接触的问题。对出版活动内涵的理解不同,对出版学知识体系构架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视对出版内涵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
日本学者认为:“采用印刷术及其他机械的或化学的方法,对文稿、图画、照片等著作品进行复制,将其整理成各种出版物的形态,向大众颁布的一系列行为,统称为出版。”(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国学者认为,出版是指“向公众提供用抄写、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复制的书籍、地图、版画、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国学者认为:“出版——公众可获的,以印刷物或电子媒介为形式的出版物的准备和印刷、制作的过程。”(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权公约》等6条给出版所下的定义是:“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韩国学者认为:出版是“以散布或发售为目的把文稿、文书或图画、乐谱之类印刷出来,使问世、刊行”(注:林穗芳.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出版发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国学者给出版所下的定义尽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别,但对出版活动本质特征的描述却十分接近。各国学者都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由以下内容构成:①出版是将已有的作品形成为出版物的过程;②原始作品必须经过一个大量复制的过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载体形式,成为出版物;③通过一定方式使公众获得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外学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较为一致的情况相比,国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则有着较明显的差异。现将国内学者对出版内涵的几种代表性观点陈述如下:①“凡将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印刷到纸上,或把它们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都称为出版。”(注:赵晓恩.出版词典.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编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注:辞海编委会.辞海(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094)③“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注:汉语大字典编委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机构根据一定的方针和计划,选择、整理人类的思维成果和资料,通过出版生产赋予它们一定的物质形态,然后向社会传播。”(注:阙道隆、实用编辑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注: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6)。⑥“所谓出版,就是选择、整理著作物,通过一定生产方式将其复制在特定载体上,并以出版物的形态向社会传播的一系列行为。”(注:彭建炎.出版学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9)⑦“通过出版生产的手段,把著作物编印成图书、期刊、杂志等印刷品,经过发行渠道,把这些精神产品推向社会,供应读者,即为出版。”(注:严成荣,桑百安.图书发行词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会上各种作品,包括文稿、图片、信息、音响、录像制品等等原件,汇集到出版机构以后,经过审定、选择、编辑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质载体,复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通过流通渠道传播到全社会”(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国内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诸种观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观点认为出版活动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种意见都属于此种类型。这类在我国出版界长期占主流地位的传统观点,是在我国出版发行实践活动长期按计划分工模式运作的条件下形成的,它将发行活动排斥于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内涵中最关键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显然,这类观点对出版内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类观点吸纳了国外出版界对出版内涵认识中的合理部分,并结合我国出版业非常重视编辑工作的特点,对出版活动内涵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这些表述已与国际出版界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逐步接近。林穗芳在为《编辑实用百科全书》所撰写的有关词条中,提出了将作品转化为出版物要具备的四个条件:①经过编辑,具有适于阅读或吸取的内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③经过复制;④向公众发行,如出售、出租等(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编辑实用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7;150;161)。这可以看成是第二类观点对出版活动内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出版活动内涵认识的各种趋同化意见,我们认为出版活动的内涵,应由以下基本特征构成。
(1)出版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深层次开发的社会活动。出版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现成的作品进行开发。接受原始信息,将其归纳成知识,形成知识产品的任务,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说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过程属于作者劳动过程,不归属于出版活动。作家创作、画家写生、音乐家谱曲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这个道理。
(2)出版是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使其具有适合读者消费的出版物内容的过程。出版过程虽不是知识信息的主要形成过程,却是一个对知识信息体系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是按照适合读者消费的要求进行的,并且,还要按照同样的要求对所选定的作品里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补充、完善,也就是通过编辑工作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纸质货币不是出版物,纸币的印制不是出版活动,就是因为没有对原作品进行编辑加工,从而缺少供读者消费的知识信息内容的缘故。
(3)出版是对加工好的已有作品进行大量复制,使其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一定载体形式的过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复制,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识信息具有能供读者消费的载体形式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复制,作品中所含的知识信息才能被众多的读者接受。档案工作也需要对原作品(文件)进行编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编辑成一卷一卷的案卷,但档案工作不是出版,因为没有大量复制的过程。在商品社会,作品大量复制过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产过程。
(4)出版包括将出版物公之于众的过程。通过各种方式将大量复制的原作品广泛向读者传播,也是出版活动的重要内涵。从西方对“出版”这一词汇的演变来看,法语Publier和英语Publish均源自拉丁语Publiare,而拉丁语Publicare的本义却是“公之于众”。可见,在赋予“出版”的众多涵义中,“公之于众”的涵义更有着特殊的地位。
综合上述四个特征,笔者用如下定义对出版活动的内涵试加描述:所谓出版,就是将知识信息产品经过加工后,以商品生产的形式大量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使其广泛传播的过程。
什么是出版物?出版物有哪些属性?这些属性有什么样的关系
出版物:出版物是指以传播为目的贮存知识信息并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出版产品。
出版物属性:精神产品属性(本质属性)和物质产品属性。
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与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两种属性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相互依存不可或缺。
编辑|对图书出版的基本认知
对于传统编辑来说,有很多种:策划编辑、文字编辑、校对、审稿等。其中出版是一个图书编辑的基本技能。
这篇文章写一下关于出版的一些基本知识,能提升一些对出版的认知。
出版是指编辑、 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 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这个认知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的探讨、商榷才共同确认的。
我国很早就有出版活动,只不过称呼不同,在古代出版活动称为“梓行” “雕印” “版印” 等
出版活动主要又三个要素构成:编辑、复制、发行。
2.1 编辑是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不是出版活动,因为它没有经过正规的编辑。所以本篇也不是出版,只是发了篇文章。
2.2 复制是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物件的活动,如图书印刷,不过图书印刷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以后再记录。
2.3 发行是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即卖东西。
当前的 “网络出版” 也属于六大出版媒体之一。因为具有出版活动的三个要素: 编辑、 复制、发行。
出版是相对于“作品”来说的,作品是出版的前提。作品也不局限与文学书籍,包括但不限于文字作品、音乐、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等,除了图书出版、还有电影出版,音乐发行等活动。
共分为六大类:图书、报纸、期刊、 音像制品、 电子出版物、 互联网出版物。
其中前三类又合称为“纸质出版物” 或 “印刷型出版物”。
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划分的基本类别,这也是出版社在申请书号时使用的分类方法。
分为学术研究类、知识普及类、大众生活类、娱乐类等。
分为文字类、图画类、图文类、声音类、图像类、多媒体类等。
分为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只限国内发行的出版物、仅在内部发行的出版物等。
出版物需要精神生产过程。
一般商品很少有负面的社会效应。
但对于出版物,优秀出版物的正面社会效用很大,劣质出版物、 反动内容的出版物的反面社会效用也非常大。
所以,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出版物的出版管理规定。
一般物品社会效益越高,经济效益越高。
但图书等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很可能产生对抗关系。
一些学术类著作的出版,由于读者范围小,经济效益基本没有保障。而一些经济效益好的图书并不一定比学术著作的社会效益好。
所以出版社和编辑也应该有文化担当,尽量出版、打造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这样不仅可以传承、传播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而且可以树立自己的品牌。
图书由于固定成本不变,印数越大,每本书的固定成本越小。所以,印制500册图书利润率可能要亏本,而印50000册图书利润率会很可观。
但是要考察市场,不能为降低固定成本而盲目加大印刷量,造成人为的图书库存量加大,最终使总成本加大,因积压而亏本。
出版物的功能是什么?
传播和储存知识,出版物是人类思想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
出版物自诞生之日起,其主要功能就是记载、传播和积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它是沟通人们与历史、与外部社会联系的主要桥梁之一,对人类社会 和 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出版物的社会属性概括地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具有阶级性,其内容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一类具有非阶级性,其内容反映整个人类共同的利益的要求。
出版物的构成要素
一是以读者所需要的信息知识构成内容。
二是以一定的表达方式陈述信息知识,包括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代码等。所谓多媒体出版物,其实就是在一种媒体上同时使用了上述多种表达方式的出版物。
三是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作为知识信息存在的依据。
四是以一定的生产制作方式使知识信息附着于物质载体上。
五是以一定的外观形态呈现出来。印刷出版物、唱片、录音带、录像带、激光视盘、等声像出版物,缩微平片、缩微胶卷等缩微出版物,磁盘、光盘等电子出版物,是出版物常见的呈现形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