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大全:冰川有哪些种类
冰川(glacier),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
冰川种类按形态和规模分为: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冰帽和冰原。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两极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区,全球冰川面积16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
关于冰川融化的资料
冰川是一条长年存在以冰块组成的巨大河流,又称为冰河。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在重力作用下挤压成冰块,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两极地区的冰川又名大陆冰川,覆盖范围较广,是冰河时期遗留下来的。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七大洲都有冰川。 由于冰川形成于长年封冻地区,所以对冰川的研究,可以帮我们找到远古时代的地质信息。由于温室效应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格外明显,地球上的冰川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对于直接流入大海的冰川来说,这意味着巨型冰山的增多、海平面的上升以及沿海地区可能遭受到的氾滥;对于高山上的冰川来说,这意味着山脚下河流水流量的不稳定,即在大量融雪时造成水灾、其余时间则造成旱灾。 冰川前进时会切割山谷两侧的岩石,将它们带往下游很远的地方。在冰河退缩时,这些巨大的石块就被留在原来冰河的河道上,包括两旁山坡上。冰河流经的山谷会由原来的 V 字型横切面变成 U 字型横切面。 冰积物 冰川产生多种岩屑称之为冰积物。冰水冰积物是由称为冰川融水的融冰中沉积下来的岩屑。有些冰积物含石块和巨砾类似扁砾。冰积物也可能由冰川融水混入称为冰砾泥的细砾沉积物。堆积冰碛土是融化时冰川顶部落下的岩屑 分布 总面积约达16227500平方公里,即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约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69%。现代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两大冰盖所占有,特别是南极大陆冰盖面积达到1398万平方公里(包括冰架),最大冰厚度超过4000米,冰从冰盖中央向四周流动,最后流到海洋中崩解。 对于冰川的认识 冰川擦痕人类对于冰川的认识很早就有了。中国的唐朝玄奘师徒在西行中曾把天山木札尔特冰川描写为 冰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 大意就是说冰雪堆积形成了冰凌,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都不融化。但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是现代冰川的研究的起源地。人类首次系统研究阿尔卑斯山的冰川19世纪30﹑40年代阿加西,J.L.R.(Jean Louis Rodolphe Agassiz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冰川研究站开始,为冰川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11年J.P.科赫和 A.L.韦格纳开创了对大陆冰盖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次大规模的国际合作计划,70年代以来氧同位素﹑雷达测量﹑卫星遥感和遥测技术的应用,都有效地促进了对冰川的认识和研究 冰川的分类 冰川依照在地球上分布的位置分为两种,之所以分类是因为许多地理学者认为,这两类的冰川地形其作用力、塑造的地形、成因皆有显著差别。尽管习惯上冰川、冰河为同义词,但是以下两种分类惯用上并没有冰川的同义词,也就是说山岳冰川、大陆冰川相比于山岳冰河、大陆冰河而言,是较罕用或是地理研究上并不使用的专有名词。 山岳冰川 正在消融的冰川对周围地貌影响的示意图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呈舌形,在重力作用下运动。如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是世界最大的山岳冰川。 大陆冰川 是冰川中最大的一种,呈盾形,这种冰川覆盖著庞大的地面,在许多情况下,并且其厚度足以把全部山系--除最高的山峰外--都埋起来。面积超过14
000
000平方公里的南极洲,差不多全部都被一个平均接近1
980米厚的冰川覆盖著,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4267米。格陵兰冰盖覆盖的面积超过 1
800
000平方公里,实测最大厚度约3
350米。较小的大陆冰盖常被称作冰帽或冰原。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99%,其中南极冰盖占90%。格陵兰约有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
参考: zh. *** /w/index?title=%E5%86%B0%E5%B7%9Dvariant=zh-#.E5.88.86.E5.B8.83
地方 融化情况 北冰洋 - Arctic Sea Ice 过去 35 年冰层减薄 1.8 - 3.1米,估计 2050 年夏天将会无雪 格陵兰 - Greenland Ice Sheet 自 1993 年开始冰层每年减薄约 1m 落矶山脉美国 - Glacier National Park 自 1850,冰川数目又 150 减至 50,其余的亦将在 30 年内消失。 南极半岛 - Larsen B Ice Shelf 于 1998 年崩塌失去 300 km2,98-99 年失去另外 1
714km2,仍在持续流失。 俄罗斯 - Caucasus Mountains 过去一世纪冰川面积流失 50% 欧洲阿尔卑斯山 - Alps 自 1850 流失 50%,数十年内只剩小部份 有学者预计: 在世纪未时,在亚尔卑斯山及瑞士等地将再看不见冰川。喜马拉亚的大山谷的冰亦将会完全溶化。 有科学家利用小形飞机装置 Laser Rangefinder,将亚拉斯加及加拿大等地共 67 冰川的高度,与 50-60 年代所制的地形图比较。 数据发现该区的冰川,以每年 50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相等于 8 km 长度。 综合全球流失数字,全球冰川每年约流失 92平方公里的冰 出平面上升的案例 全球第一个将被淹没的国家 图瓦卢群岛 ■图瓦卢总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9个环状珊瑚岛组成,总人口1.1万人 ■2000年2月18日,图瓦卢群岛几乎海水淹没,当日首都的机场及部分房屋都泡在了汪洋大海之中。该国的海平面于2月19日下午5时左右上升至3.2米,2月20日下午5时44分海潮才缓慢退却。图瓦卢群岛的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所以低洼地方的房屋全部没顶。 ■在过去十年里,海水已经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专家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在五十年之内,图瓦卢九个小岛将全部没入海中,在世界地图上将永远消失。 ■图瓦卢 *** 曾考虑在邻近国家购买土地,但由于太穷,拿不出太多的钱置地,最好的办法就是举国移民。 ■澳大利亚 *** 移民部长菲利普﹒鲁多克说:“事实上,在过去二十年里,我们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如果将来有一天,图瓦卢真的被海水吞没了,那么,澳大利亚决不会见死不救。但现在看来,他们并未面临真正的危险。” ■图瓦卢副外交部长普西尼利﹒拉亚法却是另一种看法:“图瓦卢的人口越来越密集,被海水侵吞的土地越来越多,这真的让人非常忧虑。”他同时透露,他万万没有想到,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竟然对图瓦卢人民的要求如此无动于衷。 ■诸岛国纷纷紧张谁将成为下一个: 据悉,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同图瓦卢一样的威胁。 在斐济维提岛,海边水极浅,捕鱼人走出数百米远还深不及腰。原来这些浅海水区过去都是陆地的一部分。 有预测说,未来40年之内8万多基里巴斯居民将面临丧失家园的厄运。 ■如果形势得不到改观,图瓦卢注定会成为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被迫撤离家园的国家,然而,更加不幸的是,它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那么,下一个会轮到谁呢? 《北京青年报》 2001年11月23日 出平面上升的其他例子 全球变暖导致波罗的海海平面上升 波兰学者们预计,今后100年内波罗的海海平面上升可能在3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 1875年至1983年,波罗的海海平面上升了10至20厘米。 海岸线平均向陆地方向退后10米。 有的地方海水侵吞海岸达450米,有的地方海岸线甚至退后1700米 1985年至1995年,波罗的海东部的海面上升了6毫米。 科学家认为,即海平面只上升30厘米,也会对土质松软、以砂石为主的波兰海岸线造成巨大危害。 新华社2000年09月28日 出平面上升的其他例子 全球变暖加快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速度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尼泊尔境内的3252个冰川和2323个冰川湖,以及不丹境内的677个冰川和2674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3年的观测。 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增长了整整一摄氏度,冰川湖的水位急剧上升。 研究表明,尼泊尔境内的20个冰川湖和不丹境内的24个冰川湖的水位持续上升,在5至10年内,这些湖泊将会决堤 有证据表明,世界其他地区的许多冰川湖也面临同样的威胁。 高山是地球的水塔,冰川融化后,水注入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河流、湖泊。如果全球的冰川快速缩小,世界上许多河流将会干涸,人类的饮水供应和野生动物的生存就会面临严重威胁。 2002年4月18日新华社 出平面上升的其他例子 安第斯山脉冰川萎缩 据阿根廷科学家考察,位于安第斯山中段的冰川已严重萎缩,造成当地河流水量大幅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普洛莫冰川不断缩小,冰储量也明显减少。阿根廷冰川学家发现普洛莫冰川已比1914年后退了7公里 相当于冰川面积减少了25平方公里,即减少了三分之一,冰的储量下降了1200万立方米。 普洛莫冰川是阿根廷门多萨河和普洛莫河等河流的主要源头。 据水文部门报告,门多萨河的水量已减少了一半。 冰川融化 原因 温室效应 太阳光照射地面
地面把阳光反射
途中被大气层内的水蒸气、尘埃和温室气体 阻挡
热量因而得以保存。这种贮热方法称为温室效应
因为那大气层就像温室 的屋顶阻止热量散失。 全球增温 最近一百余年来,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后,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7℃。目前科学家都已经承认,近百年来的全球增温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强造成的结果。 全球冰川融化情况 全球三大高速溶雪的地区 1993-1997年间
冰川后退约16.5米; 但1998年单年已后退20米. 中国 *** 喜玛拉雅山地区(Dokriani Bamak冰川) 1989-2000年间冰川缩细了33%; 估计10年内
即2015年前将完全消失. 非洲坦桑尼亚的kilimanjare 冰川 1978年的Qori Kalis 2000年的Qori Kalis 从前每年退减 3m,90年代上升到每年退减 30m,估计 2020 消失。冰川现在一个星期的流失就等于以前一整年的. 南美洲秘鲁的Qori Kalis冰川
应对方法就是减低全球暖化的现象...e.g. 各地 *** 应实施政策、律例来减低、控制greenhouse gas的排放量..以缓和全球暖化的现象...对冰川融化的速度降低。 以下一段新闻亦有关... 北极冰川融化,已成为全球暖化一个重要警号。来自 23 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及 *** 官员,近日在位于北极圈的丹麦格陵兰城镇伊路利萨特举行会议。伊路利萨特是北极圈以北 250 公里 的 Sermeq Kujalleq 冰川出海口,以冰川奇观著称,被列入世界遗产,但随全球暖化问题加剧,当地冰川正急速融化,面临重大危机。 今次与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德国、法国,以至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但最近另提减少空气污染方案的美国。会后各国代表都同意必须采取行动,尽快解决全球暖化问题,但在手法上分歧仍大。
参考: yenching.edu/geog/newsindex
关于海洋冰川的资料 关于海洋冰川的资料有什么
1、洋性冰川分布在受降水丰沛的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地区。冰川收入多,支出也多,活动性强。冰川雪线附近气温较高,一般在-1~-6℃,降水特别丰富,可达1200~3000毫米,降水的影响常超过气温的影响。冰川依赖充沛的固体降水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生存,并且雪线高度也较低。
2、珠峰南坡冰川雪线比北坡低,原因即在于此。由于冰川温度接近零度,所以冰川运动速度较大,年流速可达100~300米,冰川地质作用强烈,侵蚀地形发育,冰舌末端常可伴入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冰川上有生物存在,有冰蚯蚓、雪蚤、雪藻、苔藓等。
3、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4、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的“原料”。
冰川的小知识
1.关于冰山的有关知识
地球上的两极和一些高山地区,长年都是白雪皑皑,穿着一件冰雪“外衣”。
在两极地区,由于那里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气候终年严寒,一年四季都堆积着冰雪;在高山地区,由于那里地势高,空气稀薄不保暖,也有大面积的冰雪覆盖。终年被冰雪所覆盖的面积总共有1600万平方迹攻管纪攮慌归苇害俩千米,90%以上分布在两极地区。
这些冰雪是以冰川的形式在贮存和运动着。 哪它又为什么会漂浮在海面上而为什么不融化在海水中? 海上漂浮的冰山其实是南极大陆冰盖破裂后,进入海洋的巨大冰块。
南极大陆中间高,四周低像一个盾。数万年不化的积雪在它上面覆盖了数千米厚的冰盖。
冰盖自身的巨大压力使它们不断地向四周的大陆边缘运动。在海边,这些冰渐渐伸入水中,叫作陆缘冰。
当它们伸入水中过多时,由于水的浮力,它们会折断,成为一块漂浮在海上的巨冰。这就形成了冰山。
冰山对于航海是十分危险的,过去人们只能凭眼睛观察它们,现在可以用雷达来监测。分裂的冰块有时可达100多公里范围,是一种宝贵的淡水资源,但目前尚没有利用的方法。
2.有关冰川的资料
也叫冰河时代 .冰川学说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曾有数次冷暖变化,冰川作用随之重复发生。
气候寒冷时,降雪量增加,发育大规模的冰川,巨大的冰盖掩盖地球,称为冰期;当气候变暖时,冰川大规模消退,叫做间冰期。 在5.7亿到6.8亿年前的先寒武纪里,我们的地球经历了第一纪冰川期。
那次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在4.1亿到4.7亿年前,地球遭遇第二纪冰川期。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地球经历的第三纪冰川期是在2.3亿到3.2亿年前,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我们现在就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里。
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第四纪冰川期之后的大冰期,自然就是第五纪冰川期了。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 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
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
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历经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续了几千万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则持续了两百万年。
关于冰河期的成因学界至今仍无一定论,部份学者认为,可能和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冰河期的发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谜。
虽然科学家已相当肯定地球的绕日轨道和自转轴的变化,与冰河期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这些变化并不会改变太阳的入射能量,只改变了入射阳光的分布,却能引起地球上气候极大的变化,这令科学家十分困惑。 大约是人类刚出现在地球舞台的两百万年前,地质史上第三次冰河期“第四纪冰河期”同时揭开序幕,全球各地气温开始下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欧洲、北美洲和格陵兰,都被北极一路延伸过来的大冰盖所复盖。
这段期间,欧洲共发生了五次冰河期,北美洲及中国大陆则发生了四次冰河期。至于台湾,目前只确定雪山地区在最后一次冰河期,也就是七至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曾发生过冰河。
学者们将其称之为“雪山冰期”。 第四纪冰川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
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
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
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
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
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
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大约六亿年前)以前地球上的气候,我们目前并不清楚。从六亿年前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
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已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第四纪北半球大部有四次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在北欧则有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建于1989年,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冰川馆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弘扬李四光及。
3.地理小常识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冰川的: “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
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最快。
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大。当 *** 体的密度达到约0.84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
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 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 虽然很少有人见过冰川,但是冰川与人类息息相关。
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就是发源于冰川的,我国著名的河西走廊的绿洲就是靠祁连山冰川融水哺育的。 原帖来自中国户外资料网:。
4.冰川旅游 地理知识
一、什么是冰川?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冰川的:"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
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最快。
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大。当 *** 体的密度达到约 0.84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
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 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 二、冰川是怎样形成的? 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
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冰川存在于极寒之地。地球上南极和北极是终年严寒的,在其它地区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
我们知道越往高处温度越低,当海拔超过一定高度,温度就会降到0℃以下,降落的固态降水才能常年存在。这一海拔高度冰川学家称之为雪线。
在南极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冰川是发育在一片大陆上的,所以称之为大陆冰川。而在其它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这种冰川为山岳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
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的"原料"。 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当然流的速度很慢),就形成了冰川。
三、冰川为什么会运动? 物体在受力情况下,为了适应或消除外力,可作三种变形,即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或称破裂)。一般物体在受力时都有这三个变形阶段。
例如一根弹簧,一般情况下,作弹性变形;当受力超过弹性强度时,作塑性变形,弹簧回不到原来的位置;当受力特大超过破裂强度时,弹簧拉断,作脆性变形。但是,这三个阶段究竟有主有从,三个阶段并不同样平分秋色。
到底以何种变形为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质。 就冰来说,由于它容易实现晶体的内部滑动,是有利于表现出塑性变形的。
但是,当外力突然增高时,很容易超过冰的破裂强度,发生脆性变形(断裂)。只有在缓慢加荷并长期受力时,冰才能充分显现出塑性变形的特色。
我们知道,物体在长期受力时,哪怕这种力较小,也会产生塑性变形。在冰川下部,由于上部冰层的压力和上游冰层的推力,老是处于受力状态,使下部冰层的塑性表现得比较充分。
同时,下部冰层的融点由于受压比上部冰层稍低,使下部冰层更接近于融点,因而塑性变形更易实现。这样,冰川下部出现塑性带就不难理解了。
而冰川表层,缺乏长期受力这个重要条件,当外力突然增加时,往往作弹性或脆性变形,成为脆性带。 在一个畅通的山谷中,冰川流动时最大流速出现在冰川表面,愈近谷底速度降低,这种运动方式叫做重力流。
如果冰川运动过程中,在前方遇到突起的基岩或运动变缓的冰块的阻塞,就在那里形成前挤后压的剪应力,这种流动方式叫做阻塞重力流。在发生阻塞重力流的地方,冰中常有许多逆断层,还有复杂的褶皱出现。
四、冰川有哪些类型? 1.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呈线(带)状,流动于山间低洼之处。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高山地带。
按其发育规模及形态又可分为: 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冰斗冰川是规模较小而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冰川的积雪区与流动区无明显界限。
雪线的分布较其它类型的山岳冰川都高。当其冰雪量增加或雪线下降时,冰斗冰川中的雪冰盛满了积雪凹地,冰舌从出口处慢慢向下流动,便形成悬冰川。
悬冰川的冰舌末端为一陡坎,经常发生周期性的崩落,称为冰崩。 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多分布在山坡上,冰斗底部的高度与雪线的高度基本一致。
在海拔6000米左右的边缘山区,主要发育这一类型冰川。 2.山麓冰川 山谷冰川流出山口,漫流于山前平原之上,称山麓冰川,是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
3.大陆冰川 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则分布在中纬、低纬的一些高山上。
全世界冰川面积共有l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盖就占去1465万平方公里。因此,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相比,规模极为悬殊。
大陆冰川是冰川面积最大,冰层厚度最大的一种冰川。大陆冰川的运动基本上不受下伏地层的影响。
在大陆冰川中,表面呈凸形之盾状的叫冰。
5.第四纪冰川的相关知识
第四纪冰川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
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
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
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
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
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 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
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大约六亿年前)以前地球上的气候,我们目前并不清楚。从六亿年前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
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已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第四纪北半球大部有四次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在北欧则有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建于1989年,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冰川馆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弘扬李四光及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敬业精神,向广大观众介绍地质科普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坐落于北京西郊翠微山下第四纪冰川擦痕处,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纪冰川擦痕实物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
冰川擦痕是地质学家李捷在勘测永定河引水渠地质、地貌时发现的,并经过了李四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于1957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陈列馆的展陈分为冰川擦痕遗迹和5米长的画廊,包括鸵鸟蛋、恐龙蛋、三叶虫、猛犸象牙等化石及各种大小不同的冰渍石实物标本和介绍冰川知识及冰川资源现状四部分内容。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介绍了地球和太阳的形成和关系、人类的诞生、冰川的形成和消亡、李四光创立新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和地质工作者为寻找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所作的不懈努力。 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ice age)以下简称冰期。
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
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
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开放分类: 地理、冰川、地质学、冰期、地史 参考资料: 1. 2. 贡献者: ihelpyou、sunlad、再见西雅图、瞬弟弟、hazeofsky、szjax、刘家伦、138335、mixiaoxi、高楼居士、whwfjp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银杏、新疆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纽芬兰岛、黄山、活化石、冰川期、九万山、太白山、巴塔哥尼 返回页首。
6.冰川旅游 地理知识
一、什么是冰川?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冰川的:"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
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最快。
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大。当 *** 体的密度达到约 0.84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
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 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 二、冰川是怎样形成的? 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
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冰川存在于极寒之地。地球上南极和北极是终年严寒的,在其它地区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
我们知道越往高处温度越低,当海拔超过一定高度,温度就会降到0℃以下,降落的固态降水才能常年存在。这一海拔高度冰川学家称之为雪线。
在南极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冰川是发育在一片大陆上的,所以称之为大陆冰川。而在其它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这种冰川为山岳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
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的"原料"。 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 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当然流的速度很慢),就形成了冰川。
三、冰川为什么会运动? 物体在受力情况下,为了适应或消除外力,可作三种变形,即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或称破裂)。一般物体在受力时都有这三个变形阶段。
例如一根弹簧,一般情况下,作弹性变形;当受力超过弹性强度时,作塑性变形,弹簧回不到原来的位置;当受力特大超过破裂强度时,弹簧拉断,作脆性变形。但是,这三个阶段究竟有主有从,三个阶段并不同样平分秋色。
到底以何种变形为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质。 就冰来说,由于它容易实现晶体的内部滑动,是有利于表现出塑性变形的。
但是,当外力突然增高时,很容易超过冰的破裂强度,发生脆性变形(断裂)。只有在缓慢加荷并长期受力时,冰才能充分显现出塑性变形的特色。
我们知道,物体在长期受力时,哪怕这种力较小,也会产生塑性变形。在冰川下部,由于上部冰层的压力和上游冰层的推力,老是处于受力状态,使下部冰层的塑性表现得比较充分。
同时,下部冰层的融点由于受压比上部冰层稍低,使下部冰层更接近于融点,因而塑性变形更易实现。这样,冰川下部出现塑性带就不难理解了。
而冰川表层,缺乏长期受力这个重要条件,当外力突然增加时,往往作弹性或脆性变形,成为脆性带。 在一个畅通的山谷中,冰川流动时最大流速出现在冰川表面,愈近谷底速度降低,这种运动方式叫做重力流。
如果冰川运动过程中,在前方遇到突起的基岩或运动变缓的冰块的阻塞,就在那里形成前挤后压的剪应力,这种流动方式叫做阻塞重力流。在发生阻塞重力流的地方,冰中常有许多逆断层,还有复杂的褶皱出现。
四、冰川有哪些类型? 1.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呈线(带)状,流动于山间低洼之处。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高山地带。
按其发育规模及形态又可分为: 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冰斗冰川是规模较小而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冰川的积雪区与流动区无明显界限。
雪线的分布较其它类型的山岳冰川都高。当其冰雪量增加或雪线下降时,冰斗冰川中的雪冰盛满了积雪凹地,冰舌从出口处慢慢向下流动,便形成悬冰川。
悬冰川的冰舌末端为一陡坎,经常发生周期性的崩落,称为冰崩。 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多分布在山坡上,冰斗底部的高度与雪线的高度基本一致。
在海拔6000米左右的边缘山区,主要发育这一类型冰川。 2.山麓冰川 山谷冰川流出山口,漫流于山前平原之上,称山麓冰川,是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
3.大陆冰川 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则分布在中纬、低纬的一些高山上。
全世界冰川面积共有l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盖就占去1465万平方公里。因此,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相比,规模极为悬殊。
大陆冰川是冰川面积最大,冰层厚度最大的一种冰川。大陆冰川的运动基本上不受下伏地层的影响。
在大陆冰川中,表面呈凸形。
冰川是怎么形成的?冰川有哪些影响和作用?
冰川是世界十分有名的一种历史景观,它存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之中,但是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大冰川面积的一个国家。冰川这种自然景观这么好看,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根据日常百科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冰川其实是自然界中的水的一种状态。冰川由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雪一步一步变化过来的。
一、冰川的形成
一个地方要想形成冰川这样一种自然奇观,首先这个地方的天气必须是终年寒冷的。冰川的形成除了要有寒冷的天气外,还需要有大量固态的降水,再加上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大雾、大雪以及冰雹等等物质。其次,冰川所处的地方要有一定的海拔高度,同时周围的山峰不能太陡峭。因为山峰太陡峭的话,会导致天空中下的积雪没有办法停留在山峰上,这样连积雪都无法形成,就更不可能形成冰川这种自然奇观了。
二、中国的冰川
在世界各个国家中,只有中国所拥有的冰川面积是最大的。我们都知道冰川是一种很好的淡水资源,我们就学会好好保护璇玑这种自然资源。而我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那里的冰川面积大概有三万四千多平方米。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面积大约是我国冰川面积的百分之八十。而在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山脉周围同样有冰川的存在。另外,珠穆朗玛峰周围的冰川景象比我国其他地区的冰川景象要好看很多。它会形成一些冰牙、冰蘑菇以及冰针等自然美景。
三、冰川的影响
随着人类的发展,大自然中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大,气温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世界上的冰川面积逐渐减少。而冰川面积减少所会让人类的陆地面积变少,可能会导致很多人无家可归,因此我们要保护冰川。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