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动员是指:
民兵动员是指:战时及平时特殊情况下,各级人民政府依法采取行政措施,统一组织征用单位和个人所拥有的民船及其设备和操作人员的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十八条,民兵是不脱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国家发布动员令后,动员范围内的民兵,不得脱离民兵组织;未经所在地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兵役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民兵组织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四十条,民兵组织分为基干民兵组织和普通民兵组织。基干民兵组织是民兵组织的骨干力量,主要由退出现役的士兵以及经过军事训练和选定参加军事训练或者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未服过现役的人员组成。
基干民兵组织可以在一定区域内从若干单位抽选人员编组。普通民兵组织,由符合服兵役条件未参加基干民兵组织的公民按照地域或者单位编组。
扩展资料:
全国民兵工作在创新驱动中提质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地各级强化对民兵工作的组织领导,确立民兵备战打仗的核心职能,特别是随着省军区系统改革全面落地,各级严格落实党管武装制度,联合地方党委政府出台政策制度,创新思路破解难题,着力提升民兵建设质量,基层建设不断加强,民兵制度更加健全。
1、在调整改革中转型升级。
各级狠抓民兵党的建设,预建基干民兵基层党组织,提高党员比例,理顺组织领导关系,确保党对民兵工作的绝对领导。
2、在练兵备战中提质增效。
各级以应战应急为任务牵引,着力提升民兵快速动员和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
3、在履行使命中发挥作用。
全国每年有600多万人次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500多万人次成建制参加重点工程建设,200多万人次参加退耕还林防风治沙、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150多万人次参加抢险救灾和脱贫攻坚任务,民兵参与创建的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街道4.7万多个,主动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全国民兵工作在创新驱动中提质增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民兵动员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什么?
我国武装力量动员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对武装力量动员的绝对领导。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
三是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顾的原则。
四是坚持“就地出兵员,就地出干部,就地出装备”,使动员做到速度快、数量多、质量高和隐蔽安全的要求。
五是坚持按级负责。
民兵动员是指
民兵动员是国家为应对战争或其他军事危机,征召民兵并使之达到可遂行任务状态的活动。
在国家尚未出现之前,民兵是氏族部落居民自动的武装组织,每当遇有战事,民兵不是通过动员而是按照共同的约定集合到一起。国家出现之初的民兵动员,是依靠早期的兵役制度——民兵役制度和土地制度来维系的。
遇有战事,统治者依照民兵役的规定,强制征召应服民兵役的社会成员,组成武装力量,执行军事任务。此后,国家统治者通过调整户籍、土地、税收、社会福利、社会分配和社会等级等政策制度,保持对民兵动员的权力,保证民兵动员活动的顺利进行。
民兵动员是指什么军事理论
民兵、预备役是国家对部队设置的补充兵员,不属于正规军内的战斗序列,平时民容兵、预备役是跟普通人一样。当国家由于大型自然灾害或者战争时国家会对其发布动员令、所有民兵、预备役人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集结。
平时民兵、预备役人员凡是满足征兵条件的同样有义务服兵役、但是也没有规定强制要必须参加检兵的说法(部分地区由于宣传问题征兵工作宣传不到位、要求民兵、预备役带头体检的情况同样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民兵的基本常识
1. 预备役部队基本常识介绍之二 什么是预备役部队
预备役部队是国家平时以预备役军人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战时转为现役部队的武装组织。
预备役部队是加强军队后备力量建设,解决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保障战时迅速扩编军队的重要组织形式。 预备役部队与民兵组织的关系和区别 预备役部队与民兵组织有“三同”、“三不同”。
“三同”:同是寓兵于民不脱产的武装组织;同属国防后备力量;同接受上级军事系统和地方党委、 *** 的双重领导。“三不同”:一是编制体制不同。
预备役部队有统一的编制、服装、标志,授有军旗、番号、预备役军衔;民兵没有。二是战时任务不同。
预备役部队战时转为现役,归指定的作战部队指挥,一般执行机动作战任务;民兵战时不直接转服现役,一般任务是维护治安,就地作战或支前,始终归省军区系统领导和指挥。三是训练要求不同。
总参谋部对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分别颁发有训练大纲和成绩评定标准,预备役部队训练要与现役部队接轨;民兵则根据特点和任务来确定,因而内容和要求不相同。 预备役部队基本任务 中国人民 *** 预备役部队的基本任务:一是努力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任务能力。
按照中央军委的要求,切实加强官兵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军事素质,增强部队遂行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快速动员、作战和支前保障能力,保证政治上永远合格。二是根据未来战争的可能需要,切实做好战时动员的各项准备工作,诸如完善动员体制和动员预案,做好人力、物力储备等,随时准备转为现役部队,遂行各种作战任务。
三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2. 民兵训练的内容是什么
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的训练原则上由县(市、区)人民武装部组织实施。
根据训练大纲的要求,干部训练时间为30天,一般在一年内完成;民兵训练时间为10天,[1]一次完成。通过训练,干部具备相应的军事技能和组织指挥能力,并提高开展本职工作的能力;民兵学会使用手中武器装备,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分队能担负一般战斗任务。
民兵干部主要进行本级指挥和教学法训练,基干民兵主要进行技术和战术基础训练。专业技术兵的训练时间,根据训练发民兵需要,一般目前已建设了许多县级民兵训练基地,民兵大部在基地实施集中训练。
根据需要,还组建了一批专业技术训练中心。
3. 民兵制是怎样的制度
民兵制即兵士并非职业化,而是亦民亦 兵的兵役制度。
大体而言,职业化的军队由 国家花钱招募而成,而征兵制下的军队大多 有民兵性质。在我国整个古代社会,仅有宋 代长时间实行过全国范围的募兵制,其他朝 代虽也存在招募兵士的情况,但一般都并非 主流。
因此,我国古代的大部分常备军队都 或多或少有些民兵性质。而根据具体兵制的 不同,不同朝代的民兵制也各有其特点。
比 如唐代之前的军队多实行征兵制,即适当年 龄的男子被强制轮流到军中服役一段时间, 期满回家依旧务农,民兵性质浓厚,战斗力 很难保证。 而唐代的府兵、明代的卫所兵的 性质则介于民兵和职业兵之间。
首先士兵均 终身为兵,随时听候调遣,这像是职业兵; 但同时又没有军饷,而须在平时自己种田自 力更生(国家不向其征服役),这又像是民 兵。另外,比较纯粹的民兵也存在于各代。
如宋代王安石为减轻正规军军费开支,便训 练过农民武装以备辽国南下造成的不时之 需;清代的“勇”兵便属于民兵,并且正是 靠民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4. 什么是民兵预备役
公民在军队外所服的兵役。
是国家储备后备兵员的重要措施,包括军官预备役和士兵预备役。公民在服预备役期间定期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任务,并随时准备应征现役。
我国于1955年开始建立预备役制度。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5条规定,"编入民兵组织或者经过登记服预备役的称预备役人员"。
由此可见,预备役是指国防后备兵员。它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退出现役应服预备役的军人;二是民兵和经过预备役登记的公民。
预备役是区别于现役的一种兵役义务,是兵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储备后备兵员的基本形式,是战时实施兵员动员的重要措施。
民兵动员是什么
民兵动员是指:战时及平时特殊情况下,各级人民政府依法采取行政措施,统一组织征用单位和个人所拥有的民船及其设备和操作人员的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三十八条,民兵是不脱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国家发布动员令后,动员范围内的民兵,不得脱离民兵组织;未经所在地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兵役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民兵组织所在地。
扩展资料:
在调整改革中转型升级。各级狠抓民兵党的建设,预建基干民兵基层党组织,提高党员比例,理顺组织领导关系,确保党对民兵工作的绝对领导。全国民兵优化布局结构,依托行业系统、高新技术产业,组建信息保障、测绘导航等2000余支新质力量,正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直接参战为主向支援保障为主、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转变,逐步由庞大走向强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全国民兵工作在创新驱动中提质增效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