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文学常识
1.陋室铭的文学常识
[编辑本段]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和作者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
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这人就是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冒称中山刘氏,洛阳人,字梦得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于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禹锡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
刘禹锡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禹锡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
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2.陋室铭的文学常识
[编辑本段]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和作者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
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
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这人就是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772-842),唐代汉族人,冒称中山刘氏,洛阳人,字梦得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于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禹锡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
刘禹锡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禹锡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
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
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
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3.爱莲说和陋室铭的文学常识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是一篇议论散文。北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雩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后来沈希颜在雩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作〈爱莲说〉相赠,表明了他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赞赏。“说”是古代文体之一。
《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陋室铭中的文言现象有哪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
《陋室铭》 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名”,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成为灵异的水.)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乱”,动词”劳”均为使动用法:使……扰乱;劳累.) 古今异义词: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2惟吾德馨(馨:美好.今义为:芳香.)3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注意:何陋之有?是倒装句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
六、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 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 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
九、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陋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八年级《陋室铭》重点知识点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八年级 《陋室铭》重点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陋室铭》重点知识点一
一、解释词的含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此,这。惟吾德馨:品德高尚。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使乱。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理解性背诵: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 文章 点明全文主旨的 句子 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2.作者情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3.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阅金经。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5.《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9.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答:从陋室的自然环境优美、室中往来人物不俗、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三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四、开放性试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八年级《陋室铭》重点知识点二
一、解题: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 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刘禹锡写过的名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加点字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3、斯是陋室:此,这。
4、惟吾德馨:只是;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 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
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
7、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使扰乱。
9、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10、何陋之有?:什么。
三、一字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 ( )
②何陋之有 ( )
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④策之不以其道 ( )
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四、课文重要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理解性背诵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八年级《陋室铭》重点知识点三
《陋室铭》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铭”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本文是古代 散文 中的名篇,采用 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刘禹锡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1)有仙则名 (2)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 (4)何陋之有
4.下列加点“之”字的用法与“无丝竹之乱耳”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舜发于畎亩之中 C.何陋之有 D.辍耕之垄上
5.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2)
6.用原文内容填空。
(1)统领全文的词语是 ;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描写陋室环境之雅的一句是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2)“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
7.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是否过时了?为什么?
1.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
2.托物言志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1)出名,著名 (2)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3)弹(琴) (4)简陋
4.A (A.结构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助词,的;C.助词,不译,倒装句的标志;D.动词,到)
5.(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2)没有音乐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6.(1)德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示例: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洁身自好的志趣和不随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回答此类问题,一要观点明确,二要言之有理,三要语言通顺。要避免因追求标新立异而难以自圆其说。)
八年级《陋室铭》重点知识点四
一、原文、译文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里。 说说 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刘禹锡(772——842),作 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生字读音。
馨(xi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重点字词解释。
1、①有仙则名(出名)(名词作动词) ②有龙则灵(显灵)(形容词作动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惟】只 【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鸿儒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4、【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5、【调】调弄、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6、【金经】指佛经。
7、【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8、【案牍(dú)】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9、【何陋之有?】 何:什么。
五、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无实义)③水陆草木之花(的)
六、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①可以调素琴(调弄、弹奏)②宜乎众矣(应当)
七、课文理解
内容梳理 、内容及写法理解
一、【内容梳理】
1、用“//”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答:……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
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
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层: 总结 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2、文章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以陋室自比,借陋室不寻常的居住环境,来表现主人高洁的情操和不俗的雅趣。文章写陋室时,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比喻、衬托、类比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上则大量运用骈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意蕴和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叫绝。
二、【写作特色】。
(1)夹叙夹议 (2)运用类比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概括全文主旨。(3)首尾呼应 (4)运用骈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意蕴和美,双句为主,多是偶句
三、【内容分析】: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高雅。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内容填空、填空题、理解性默写
(1)一层,点明全文主旨
1、本文开头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全文主旨句】(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词语是:德馨。
(2)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1、文章描写陋室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2、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3、写室中人,突出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 成语 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4、写室中事,突出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5、《陋室铭》中含蓄表达作者对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从反面虚写室中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①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②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③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④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这种(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1、全文画龙点睛之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陋室不陋。”
2、《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写作特点方面的填空】
1、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素琴,阅金经。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3、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文中的“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文章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5、写室中事,注重虚实相应,“可以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无案牍之劳形”。
6、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地引出文章主旨-----赞扬了(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7、文章有两处使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写法,分别写出语句。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9、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
10、作者情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用的是ing韵。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在句末做韵脚。
1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扬子云)。
五、理解探究 开放性试题
1①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 什么关系吗?
用山水成名和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 的原因在于德馨,这 是类比 的手法,用山水比喻陋室,说明陋室也有名和灵的性质。
②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答: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①《陋室铭》从哪三方面写陋室不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室外景——环境之雅 (清幽雅致) 室中人——交往之雅 (高雅 脱俗) 室中事——情趣之雅(雅致恬淡)表现了陋室不陋。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表面写周围 的环境,其实质是在表现什么?
意在表明陋室主人具有不慕荣华、高洁淡雅的情操。
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上”和“入”有何表现力?
这两把苔痕和草色拟人化,“上”生动地写出了苔痕漫上台阶 的状态,“入”生动写出了草色有情,映如帘中的可爱形象,又与绿和青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昂然又与世隔绝,衬托主人情趣高雅和安贫乐道的情操。
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 方法 ?“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恬静,雅致。
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什么?
表现作者离开官场繁杂的事务后的清闲自在,同时也突出表现其高雅情趣。
⑥“调素琴”说明自己喜爱音乐,又说“无丝竹之乱耳”,这是 否矛盾?
不矛盾。前者指悦耳的声音,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不悦耳的官场里灯红酒绿之中的声音。暗示了作者不与官场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⑦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不受世俗基板的情怀,言外之意是鄙视功名利禄,批判当时的追逐名利的'世风。
3、①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用是什么?
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虽居陋室,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安贫乐道,品德高尚。进一步突出“德馨”。
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③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4、①文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作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引用孔子的话 的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 与“惟吾德馨”呼应,又总结全文,是本文点睛之笔。
内容上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房子虽然是简陋的,但屋子主人的品德高尚,有德者居之,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6、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文章中心思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7、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答:分三个层面:居室环境、交往对象、日常生活。
8、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强调屋主人的品德高尚,“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
六、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3、“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_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答:提示,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
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6、学完本文的感受是什么?
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高洁的情操。我们要向刘禹锡那样保持一颗淡泊宁静之心,不贪赃枉法,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做一个心胸宽广,节操高尚 的人。
7、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陋室铭的文学常识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2〕
注释:
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⑩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1〕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出处: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体: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
六、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 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 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
九、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陋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