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重点句子10句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 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 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2.“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曰:“君 与俱来。”庶曰:“此人 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直枉驾顾之。”
译文::"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3.因屏人曰:。“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4.亮答曰:“自董卓 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 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 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 诸侯,此诚不可与争 锋。
译文: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5.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译文: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6.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译文: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隆中对》诸葛亮和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什么?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如下: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隆中对重点句子摘抄
1.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3.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4.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5.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 孤不度德量力。
7.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8.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9. 时人莫之许也。
10.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11.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12. 因屏人曰:。“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直枉驾顾之。”
1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诸葛亮传隆中对重点句子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重点句子
1.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2.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3.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4.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5.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 孤不度德量力。
7.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8.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9. 时人莫之许也。
10.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11.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12. 因屏人曰:。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3.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直枉驾顾之。
14.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诸葛亮名言警句
诸葛亮名言警句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诸葛亮
3、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三国)诸葛亮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6、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7、非宁静无以成学。 诸葛亮
8、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诸葛亮
9、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 三国诸葛亮
10、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三国)诸葛亮
11、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1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13、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14、志当存高远。
15、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6、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17、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 三国诸葛亮
18、有文事必有武备 三国诸葛亮
1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20、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2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2、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2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诸葛亮
2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
2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6、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诸葛亮
2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28、劝农业,无夺其时。 诸葛亮(三国蜀)
2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0、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
31、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32、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33、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诸葛亮
34、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诸葛亮
35、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诸葛亮
36、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诸葛亮
3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38、非宁静无以成学。
3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4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41、非学无以广才 诸葛亮
42、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43、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诸葛亮
4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诸葛亮(三国蜀)《便宜十六策赏罚》
45、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46、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 三国诸葛亮
47、势利之交,难以经远。 (三国)诸葛亮
4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4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0、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5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
52、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5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54、不爱尺璧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5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56、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5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 三国诸葛亮
58、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信。 诸葛亮
5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6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6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2、夫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3、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64、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65、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 三国诸葛亮
66、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67、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民谚
68、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佚名
69、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70、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71、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三国诸葛亮
72、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73、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7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5、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7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77、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三国诸葛亮
78、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民谚
79、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8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诸葛亮
81、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30句诸葛亮的名言警句诸葛亮小编诸葛亮名言名句 关于诸葛亮名言
1、有制出你着兵,好对外到能出你着去多,不可以败;好对外到制出你着兵,有能出你着去多,不可以胜。 ----《诸葛亮集·文集卷二兵都眼这大》
2、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5、所为善者不亏心,人不弃者天难弃。 ----《诸葛亮传》
6、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7、忍屈伸,去细碎,广咨家发,除嫌吝 ----《戒在道开用出甥书》
8、“上事以的上后下有主向四,则命一上上事以上事以荆州而还对夫第以要我好宛、洛,上事以夫第你大月子得率益州而还对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上事以夫第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9、悠悠苍小为格边,曷此其及。 ----《外把只国志》
10、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译文:身居高位但不盛气凌人,功勋卓著又不骄傲自大,有才能而能礼贤下士,个性刚直又能包容他人。 ----《将才》
11、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老版三国演义》
1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13、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14、貌美不如玲珑心,贤妻扶我青云志。 ----《梦三国》
1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
16、吾乃诸葛孔明是也,得世人青睐,称吾卧龙。 ----《英魂之刃》
17、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谢贺者》
1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委屈)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19、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20、亮再不能兴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21、人多那带第大时忠也,犹鱼多那带第大时有渊。 ----《兵过好》
22、就着多军了好啊,空到我远样那到于对焕的里的一新 ----《新了眼会眼国》
23、鹏奋飞于北溟兮,击水千里。
展经纶于天下兮,开创镃基。
救生灵于涂炭兮,到处平夷。
立功名于金石兮,拂袖而归 ----《待时歌》
24、所谓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为地还往有,以个把命愚其人时她个智其圣。 ----《阴符经集释》
25、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生灵涂炭!汝等既登堂宇,理合匡政辅国,安民兴邦;何期鱼肉百姓,祸国殃民!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生食汝等之肉!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睽睽众目之下,妄言人性耶?此等逆贼听真!汝不日当归于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汝之先祖并枉死之良善乎! ----《诸葛亮骂死王朗》
26、出认一一表人上名是 ----《出认一表》
27、子比种不可骄,骄则开向礼,开向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28、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 ----《将苑》
2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
30、今南觉子已定,兵甲已足。 ----《出金民表》
诸葛亮名言
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3、有文事必有武备。诸葛亮
4、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
5、喜不应喜无事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诸葛亮
6、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7、图以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
8、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诸葛亮
9、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诸葛亮
10、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诸葛亮
11、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诸葛亮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3、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
14、劝农业,无夺其时。诸葛亮
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1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17、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
18、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19、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诸葛亮
20、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
2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22、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2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6、非宁静无以成学。诸葛亮
27、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28、怠慢则不能不开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
29、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诸葛亮
30、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31、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隆中对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翻译
翻译为: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出自三国陈寿《隆中对》,原文选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黄巾农民大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军失败后,地主阶级加重剥削农民,政治异常黑暗,地方豪强的武装割据一方,这就形成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作者简介: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隆中对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