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句子赏析(使至塞上独绝千古的句子)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120 0

使至塞上王维名句及其赏析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pwd=wb31 提取码: wb31

 

使至塞上句子赏析

首联交代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

颈联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这里用了一个“直”字,一个“圆”字,给人以刚劲有力,亲切喜悦的感觉。“直”字荒凉独中透着挺拔雄伟,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之感;“圆”字准确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

尾联以事作结,顺其自然。

这首诗没有在雕琢语言上下工夫,它只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雄奇瑰丽,意境雄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使至塞上全诗赏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中创作的记行诗。

全诗赏析:

首联交代出使的缘由和经过的地方。“单车”谓轻车简从。“问边” 指慰问边疆的立功将士。诗起句开门见山先表明此行的目的,十分自 然地引出下面的旅程所历。属国原指边地附庸小国,这里用来指边疆 少数民族归附的地区,居延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首联两句点明了 诗题“使至塞上”的内容,韵调轻快,给全诗定下一个慨然赴边的豪 迈的基调。

次联作者开始描写所见之景。“征蓬”是被风吹起远飞的蓬草,“归 雁”是回归北方的大雁。枯草随风飘飏,天暖鸿雁北归,说明这是初 春时节。两句一天上、一地下,以汉塞胡天相对,展现了一个辽阔的 空间,诗人的旅程放置到这样一个背景下显得愈加辽远。这里请注意, 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写景,而实际上寓有象征意义。在古诗中,“蓬” 和“雁”是和行旅密切联系的两个意象,蓬转常象征人的行踪飘泊不 定,雁归则常暗示着季节并反衬人的不归。它们在这首诗里同样含有 上述意味,不仅描绘出一个空阔苍茫的背景,也映衬出 “单车”的孤 独和寂寞。

然而,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 它完全没有悲哀的色彩,相反 充满了崇高感。第三联的壮美景象使这崇高感达到了顶峰: “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不愧是千古绝唱,即使没到过边塞,只 要闭眼一想,在浩瀚无垠的沙漠上,一股燧烟滚滚直上升入云天; 曲 折的黄河上,一轮落日,浑圆、黯红的身影安详地浮在水面,那是何 等壮丽的情景!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勾划了一个独特的空间、 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宁静的黄昏。而孤烟的直,落日的圆,又以 几何图案的美妙组合,给画面添上一些奇趣,使它成了典型的沙漠和 边塞的图景。

结联笔调一转,又回过来写自己的出使: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 燕然。”侯骑即骑马的探子,都护为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这里代 指崔希逸。这两句说在萧关遇到侯骑,听说都护正在燕然山。燕然山 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崔希逸破吐蕃不会到那儿去,诗人这里是用 东汉窦宪的典故。窦宪曾大破匈奴,登离边塞三千余里的燕然山刻石 纪功。“都护在燕然”一句将崔希逸比作窦宪,说他正在胜利的最前线, 切此度出使的事由。结联这两句漫笔貌似偶然,实际上充满了豪迈昂 扬的情调,与前面奇伟壮丽的边塞风光相呼应,构成了全诗雄劲壮阔 的气势。

全诗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的名句赏析

《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扩展资料

盛唐的气象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对外的武功上。在军力极其强盛的背景下,诗人们写的不是战事的惨烈,抒发的多是豪情壮志以及对大漠风光的描述。

盛唐下,每一个诗人的内心都喷发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激情,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这些鼎鼎大名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边塞诗作,代我们后人抒发了流淌不尽的豪迈之志。

王维的边塞诗同样历来为众多诗评家所赞誉。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遭李林甫排挤,谪贬荆州长史,王维也于同年秋奉命出使河西,任节度判官。在此期间,王维写下若干边塞诗,对边塞风光作了诸多描述。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便是这首《使至塞上》。

这首诗是王维一个人的“出塞曲”,它描绘的是在出塞的路途中所见所闻的塞外风光,可以算作是一篇游记。然而这篇游记充满了盛唐气象,同时也彰显出王维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