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常识(潘恩常识下载)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120 0

托马斯潘恩常识哪个译本好

1.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父亲是裁缝、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过中学。青年时期当过教师、店员、税吏等,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1765年潘恩在列易斯当税吏时就关心政治,1772年写了小册子《税吏事件》,描写英国税吏的苦恼。1774年4月,他因有“反 *** ”思想被免职。同年10月,潘恩被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美国独立。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小册子痛斥世袭君主的罪恶:“在上帝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人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更有价值。”潘恩这篇文章,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

潘恩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作为出身低微的异乡人。受到了排挤和打击,成为失业者。1788年回到英国。不久他写了歌颂法国革命的小册子《人权论》,认为攻陷巴土底狱是“世界性的事件”。这本小册子遭到查禁,潘恩被迫旅居法国。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法国的这场革命的激烈程度和彻底性,较之美国的独立战争要深刻的多,潘恩思想跟不上,他反对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派执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因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美国驻法大使门罗的干预下才获释。

1802年,潘恩回到美国,在默默无闻中于7年后死去。

生平

* 1773年 他不满工资过低,撰写《税务官员的状况》而被解雇。

* 1774年 他到美国费城,主编《宾夕法尼亚杂志》。

* 1776年 美国独立的风潮开始,他支持美国独立,反对英国的殖民专政,撰写了他的成名小册子《常识》,为美国从英国殖民中独立出来辩论,批评英国国王残暴无能,认为独立后的美国应该建立共和国。他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写过《在美洲的非洲奴隶》一文,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一起废除了宾州的奴隶制。

* 1787年 他到英国定居,写了一些关于人权的作品,遭到英国 *** 通缉,

* 1791年 潘恩去法国,支持法国大革命,被选入国民公会,他认为是美国独立的精神影响了法国,但他反对处死法国国王,支持吉伦特派。

* 1793年 罗伯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夺取了法国政权,潘恩由于反对他们的恐怖专政,以及前期反对处死国王的行为,被投入监狱,在狱中写成《理性时代》一书。

* 1794年 法国爆发了热月政变,罗伯斯比尔被斩首,潘恩出狱,仍在国民公会中任职。

* 1802年 潘恩返回美国,由于他一直反对贵族政治、富人政治和教权主义,坚持自然神论,在美国遭到许多人的批判。

* 1809年 潘恩于在纽约逝世。

思想体系

潘恩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和自然神论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传建立“世界共和国”,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体系中,国王与贵族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影响

潘恩所著《常识》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独立士气,他的一些其他作品帮助了法国、英国的民主事业。

2.求 托马斯 潘恩的《常识》中作为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

ENTREPRENEUR'S CREDO

“I do not choose to be a mon perso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mon—if I

can .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

I want to be the calculated risk , to dream and to built ,to fail and to succeed.

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I prefer the challenger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te calm of Utopia.

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a handout.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threat.

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

This, with God's help , I have done.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ntrepreneur ”

3.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

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父亲是裁缝、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过中学。青年时期当过教师、店员、税吏等,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

1765年潘恩在列易斯当税吏时就关心政治,1772年写了小册子《税吏事件》,描写英国税吏的苦恼。1774年4月,他因有“反 *** ”思想被免职。

同年10月,潘恩被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美国独立。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

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小册子痛斥世袭君主的罪恶:“在上帝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人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更有价值。”

潘恩这篇文章,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 潘恩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作为出身低微的异乡人。

受到了排挤和打击,成为失业者。1788年回到英国。

不久他写了歌颂法国革命的小册子《人权论》,认为攻陷巴土底狱是“世界性的事件”。这本小册子遭到查禁,潘恩被迫旅居法国。

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法国的这场革命的激烈程度和彻底性,较之美国的独立战争要深刻的多,潘恩思想跟不上,他反对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派执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因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美国驻法大使门罗的干预下才获释。

1802年,潘恩回到美国,在默默无闻中于7年后死去。生平 * 1773年 他不满工资过低,撰写《税务官员的状况》而被解雇。

* 1774年 他到美国费城,主编《宾夕法尼亚杂志》。 * 1776年 美国独立的风潮开始,他支持美国独立,反对英国的殖民专政,撰写了他的成名小册子《常识》,为美国从英国殖民中独立出来辩论,批评英国国王残暴无能,认为独立后的美国应该建立共和国。

他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写过《在美洲的非洲奴隶》一文,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一起废除了宾州的奴隶制。 * 1787年 他到英国定居,写了一些关于人权的作品,遭到英国 *** 通缉, * 1791年 潘恩去法国,支持法国大革命,被选入国民公会,他认为是美国独立的精神影响了法国,但他反对处死法国国王,支持吉伦特派。

* 1793年 罗伯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夺取了法国政权,潘恩由于反对他们的恐怖专政,以及前期反对处死国王的行为,被投入监狱,在狱中写成《理性时代》一书。 * 1794年 法国爆发了热月政变,罗伯斯比尔被斩首,潘恩出狱,仍在国民公会中任职。

* 1802年 潘恩返回美国,由于他一直反对贵族政治、富人政治和教权主义,坚持自然神论,在美国遭到许多人的批判。 * 1809年 潘恩于在纽约逝世。

思想体系潘恩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和自然神论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传建立“世界共和国”,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体系中,国王与贵族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影响潘恩所著《常识》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独立士气,他的一些其他作品帮助了法国、英国的民主事业。

4.尤利西斯哪个译本好

迄今为止,我国国内存在两个完整的而且比较有名气的《尤利西斯》的中译本。

一个是由萧乾、文洁若夫妇合译,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另一个是由金堤翻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尤》之上卷本,两个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而全译本译林社较人民社早一年多出版。

当时某些报纸曾经因为这而炒作过题为《〈尤利西斯〉译本南北大战》的文章,但是我并不认为两个版本的翻译家有“谁参考谁”的嫌疑。萧乾、文洁若与金堤均为翻译界、文学界的大家,我认为他们的翻译各有千秋。

(以下简称萧乾、文洁若夫妇翻译的版本为“萧译本”,金堤翻译的版本为“金译本”。) 总体来说,萧译本基本上属于直译,采用的语言比较通俗直白。

而金译本大部分译文并没有与原文对等,而是对一些句子做了一定调整和变化,这样一来语言比较流畅,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文学性。比如下面的例子:Two strong shrill whistles answered through the calm. 萧译本中是这样译的:两声尖锐有力的口哨划破寂静回应了他。

而金译本中则译成“宁静的晨空中,传来两声尖锐有力的啸鸣回答了他。” 萧译本将 “whistle” 译为“口哨”,比较直白;而金老译为“啸鸣”,则比较有文采。

对普通读者来说,人们更能理解“口哨”;而文学修养很高的人则更喜欢“啸鸣”。还有,金老把这个英语简单句拆成两句来译,并且外加了“传来”这个动词,长短句结合,技巧性强,感觉也很轻松。

又如:A yellow dressing gown, ungirdled, was sustained gently-behind him by the mild morning air.这一句话,萧译本为:他没系腰带,淡黄色浴衣被习习晨风吹得稍微向后蓬着;而金译本为:他披一件黄色梳妆袍,没有系腰带,袍子被清晨的微风轻轻托起,在他身后飘着。金老在翻译这句话时,长短句结合运用的更是突出,用了四句话,较萧译本中翻译有一定的节奏感,给人一种简洁美。

这样的例子,金译本全书中比比皆是。可以这样说,金老在翻译时在尽可能追求重现原著的同时,也实现了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美的转化。

另外,我认为金老在选词上也很准确,很有神韵。比如说:Stately, plump Buck Mulligan came from the stairhead, bearing a bowl of lather on which a mirror and a razor lay crossed.这是小说的第一句话,萧译本为:体态丰满而有风度的勃克·穆利根从楼梯口出现。

他手里托着一钵肥皂沫,上面交叉放了一面镜子和一把剃胡刀;金译本为:仪表堂堂、结实丰满的壮鹿马利根从楼梯口走了上来。他端着一碗肥皂水,碗上十字交叉,架着一面镜子和一把剃刀。

我认为,“从楼梯口走了上来”要比“从楼梯口出现”好得多,从后文,很容易得知,主人公人仍在沿着楼梯往上走,始终没有停止。所以,萧译本中的“出现”一词,我认为,只能表现一个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走了上来”就描绘出“爬楼梯”这一动态的过程,更贴近原文,在选词上比较准确。

另外,我认为“端”字要比“托”好,“碗”字要比“钵”好,“肥皂水”要比“肥皂沫”好,“十字交叉”要比“交叉”好,“架”字要比“放”好。想一下当时的情形,结合一下实际,爬楼梯时,最好还是“端着”比较安全一些。

“钵”,太过文言化,萧译本通篇用的是白话文,突然冒出一个“钵”字,显得很突兀。端着一碗“肥皂沫”,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是“肥皂水”比较明显,让读者很快就知道主人公是要去刮胡子。

在爱尔兰,当地大多数人是信仰天主教的,“十字架”是他们的信物,所以“十字交叉”更能显现出他们的宗教色彩。“架着一面镜子和一把剃刀”,一个“架”字要比“放”更形象生动。

然而,对Buck Mulligan这个英文名字的翻译,我认为,萧译本要比金译本好。金译本中的注释是这样解释的:“壮鹿”是他的绰号,buck泛指公鹿、公山羊等雄性动物;而萧译本却给了这样的注释:Buck是教名(即洗礼名或第一个名字)。

所以,我认为,在出现Buck Mulligan这样的全名时,直接就将Buck翻译“公鹿”,给人以译者故意冒犯之嫌,实乃不“雅”,欠妥。再者,金老已将Mulligan音译为马利根了,为什么还要将Buck进行意译呢?另外,就是英语中有很多普通词,首字母大写后即可作为姓氏用的单词,比如white写作White时,作为姓用,一般译为“怀特”,难道要译成“白”吗?显然不妥。

而萧译本将Buck Mulligan译为勃克·穆利根,我认为就很不错。整体来看,原著中不少地方使用了其他语种,比如希腊文、拉丁文、 *** 文、法文、意大利文等。

金译本选则以加注的方式提供译文,以便更能展现原著原貌,保存原有的艺术效果。还有,原著中的对话,一律不用引文作品中常用的引号,而采用法国式的破折号,金老翻译时也保留了这一形式,保存了原著的这种特殊的风格。

这些,我认为这种在没有影响读者理解原著的前提下,保存了原著风格的译法值得提倡,值得今后的译者学习。另外,我认为在下面这句话中,金老犯了一个汉语上的构词法的错误。

Buck Mulligan peeped an instant under the mirror and then covered the bowl *** artly.金老这句话的翻译原文为:壮鹿马利根掀起镜子,往碗里窥看了一眼,又麻利。

托马斯潘恩常识全文

1. 求 托马斯 潘恩的《常识》中作为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

ENTREPRENEUR'S CREDO

“I do not choose to be a mon perso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mon—if I

can .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

I want to be the calculated risk , to dream and to built ,to fail and to succeed.

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I prefer the challenger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te calm of Utopia.

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a handout.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threat.

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

This, with God's help , I have done.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ntrepreneur ”

2. 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

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父亲是裁缝、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过中学。青年时期当过教师、店员、税吏等,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

1765年潘恩在列易斯当税吏时就关心政治,1772年写了小册子《税吏事件》,描写英国税吏的苦恼。1774年4月,他因有“反 *** ”思想被免职。

同年10月,潘恩被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美国独立。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

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小册子痛斥世袭君主的罪恶:“在上帝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人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更有价值。”

潘恩这篇文章,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 潘恩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作为出身低微的异乡人。

受到了排挤和打击,成为失业者。1788年回到英国。

不久他写了歌颂法国革命的小册子《人权论》,认为攻陷巴土底狱是“世界性的事件”。这本小册子遭到查禁,潘恩被迫旅居法国。

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法国的这场革命的激烈程度和彻底性,较之美国的独立战争要深刻的多,潘恩思想跟不上,他反对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派执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因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美国驻法大使门罗的干预下才获释。

1802年,潘恩回到美国,在默默无闻中于7年后死去。生平 * 1773年 他不满工资过低,撰写《税务官员的状况》而被解雇。

* 1774年 他到美国费城,主编《宾夕法尼亚杂志》。 * 1776年 美国独立的风潮开始,他支持美国独立,反对英国的殖民专政,撰写了他的成名小册子《常识》,为美国从英国殖民中独立出来辩论,批评英国国王残暴无能,认为独立后的美国应该建立共和国。

他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写过《在美洲的非洲奴隶》一文,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一起废除了宾州的奴隶制。 * 1787年 他到英国定居,写了一些关于人权的作品,遭到英国 *** 通缉, * 1791年 潘恩去法国,支持法国大革命,被选入国民公会,他认为是美国独立的精神影响了法国,但他反对处死法国国王,支持吉伦特派。

* 1793年 罗伯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夺取了法国政权,潘恩由于反对他们的恐怖专政,以及前期反对处死国王的行为,被投入监狱,在狱中写成《理性时代》一书。 * 1794年 法国爆发了热月政变,罗伯斯比尔被斩首,潘恩出狱,仍在国民公会中任职。

* 1802年 潘恩返回美国,由于他一直反对贵族政治、富人政治和教权主义,坚持自然神论,在美国遭到许多人的批判。 * 1809年 潘恩于在纽约逝世。

思想体系潘恩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和自然神论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传建立“世界共和国”,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体系中,国王与贵族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影响潘恩所著《常识》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独立士气,他的一些其他作品帮助了法国、英国的民主事业。

3. 前几天看《公司的力量》第三级里面说的企业家誓言我找不到出处

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选用《常识》(托马斯。潘恩)中的一段话作为发刊词,此后百余年中,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杂志扉页上的这段话,却从来没被改变过,它被称为企业家誓言: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的面对这个世界,自豪的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已经做到。”

学习的常识谁写的

《常识》发表于 1776年 1月。是潘恩及其《常识》的核心价值:政治是分正义和非正义的,良好的政治具有坚实的道德基础。正是这一点,使得英国公民潘恩,不怕被扣上“叛国”“英奸”的帽子,毅然跑到北美鼓吹独立。也是这一点,催促他“闹”完北美,“闹”法国,——参加法国大革命,之后,回到美国批评当国者政策,而不致穷困潦倒,甚或坐牢。

其实,潘恩的《常识》,讲的都是大白话,一言以蔽之,批驳所有怀疑、反对北美独立的论调,指出大英帝国统治北美的丑陋与不义,坚决主张北美殖民地人民起来自己管理自己,按照自己期望的样式生活。大白话,讲常识,使其成为美国立国文献中的不朽者。

我必须说我在精神上一直很认同潘恩的那种传统。什么传统呢?从两个意义上讲:第一,小册子作家的传统,其实是 16世纪在欧洲开始的一种写作方法。我后来才发现小册子这个东西,联合国居然还有官方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金会的网页上面说:小册子就是一本印刷品,它不能少于 5页,也不能多于 48页。很搞笑吧。它有很悠久的传统,就在报刊还没有出现,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小册子是一些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时的方法,要特别轻、薄、浅、短,让人易读。潘恩说:“我将仅仅提供一些简单的事实、明显的论据和常识”。小册子就是这样写的,它不会去写一些很深奥,宏大的理论,它就是很简单的东西,并且最适宜谈论公共事务。单刀直入,都是谈具体问题。

对。而且小册子有一个目的:“把真相、真理交给公众”。后来潘恩跟伯克关于法国大革命有一场很有名的辩论。那场辩论里面双方都在打这种角色之战。双方的支持者、反对者聚集了 150多本同类小册子在流传。虽然后来很多学者都认为伯克比较有深度,伯克胜了,但这是后来的讲法。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小册子作者都支持潘恩。而且潘恩书的销量也比伯克的高。他们两个的辩论就是一种典范:

把真理交给公众。这里面的意思并不是说知识分子高高在上,从上往下传播理论,而是我相信我的读者们有理性,能判断是非,懂逻辑,我们就来写东西,谁是谁非,真理是什么,然后交给公众判断。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小册子这种形式虽然出现于报章没有普及的年代,但即使在报章普及得不得了的时候,它仍然存在,一直到现在都还有人在写。像布厄迪尔在法国就写过小册子。赖特 ·米尔斯也写过相当多的小册子,只不过现在大家不认为它们是正经的学术著作就没怎么翻译。为什么有了报纸还要写册子呢?就是作者觉得有些东西必须超过一般报章篇幅才能说清,但它又不是一种论着。我非常认同这个传统,认同这种写作的方式和体裁,我觉得我要把自己归为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传统底下,我不是一个坐在庙堂里的人,我是一个要用简单的语言,直接的论证,乃至是谈论常识的态度来跟我的读者说话,让他们去判断这个事到底是不是这样。

第二,从学术上来讲,今天一般人都觉得潘恩不是一个大思想家,他很多想法其实是总结了前人的东西,他受洛克影响很深。整个辉格党的传统在他身上影响很深。他是一个能把以前的诸多理论、哲学用很简单的方法表述出来的人。这也是我所认同的。

潘恩在书当中也写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人想说不会说,他说得好。还有些人想说不敢说,他敢说。没错,所以这个就是常识。其实他讲的那套东西是总结前人的思想,而前人那些想法已经片片断断的散布出去了,已经有这个气氛了。比如他开篇区分社会和政府:社会是出于人的需要;政府则为了惩罚和控制人而存在。这种区分不是他的原创,这种想法早就在了,北美洲的人都这么想。而且北美和英国还不一样,北美这个殖民地一开始就是自治状态,他们太了解什么叫社会是人自己创造的了。西部片里就有一个人随便说自己是警长,然后就担起了警长的职责。没有什么国家,就是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才觉得需要一个政府。所以北美人看了之后,觉得对啊,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啊。所以它畅销,因为它说出的是常识,这个常识一直存在,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缺一张口,没有人说,现在终于被说出来了。

今天大家没有意识他对美国的贡献,乃至于“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名字都是他发明的。但我们可别忘了他其实不是美国人,他是一个英国人,富兰克林请他去北美的。跑到美国去跟他们说你们该独立。然后他又跑到法国去,跟法国人说你们要闹革命。他在三个国家都很出名,最后跑法国还做了国民议会议员。对。在法国当国会议员。所以你看到他首先有地方去,他身体是自由的。(刘苏里摘自1+12:通向常识的道路》)

发布于 2015-11-12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喜欢 22

分享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