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常识纪年纪时
1.古代文化常识中有关年龄的知识有哪些
古代有关年龄的比喻称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龆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束发;16岁(女)――碧玉年华;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77岁——喜寿;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頣
人瑞;108岁——茶寿。——常识称谓篇。
2.古代时间的文化常识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再附给你一点或许对你有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
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敬迹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仔稿判: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念改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
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
3.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纪年纪月级日纪时法
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葵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纪月法
1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 ,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纪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纪日法
1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已(即十三日)。由于六十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 (4)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十二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夕
十二地支 戍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二十四时 19 -
21 21-
23 23-
1 1-3 3-5 5-7 7-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五更 20-
22 22-
24 24-2 2-4 4-6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4.谁有纪年纪时的相关资料老师叫我们找纪年纪时的资料可是在网上找了
农历纪年纪时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
“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建亥”即农历十月。
中国人必背的33个文学常识,你知道多少
中国人必背的33个文学常识有:【十二生肖】、【十大名茶】、【四大名绣】、【四大名扇】、【四大名花】、【四大发明】、【古代主要节日】。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西鸡、戌狗、亥猪
2、【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颂橡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
黄山毛峰(安徽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猜樱晌(四川穗锋)、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7、【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棕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天干丶地支丶天中指什么?
天干源拍地支(简称为干支)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雹拦羡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而在八字预测书里的“天中”是指在面相中,额头是人的首位,代表天、代表君,为一身之主,统领人身一切,所以,额头相理能代表出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寿夭等。额衡和头上分为五个重要部位即天中、天庭、司空、中正、印堂,由这些部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祖上风水好坏、智慧、人生运势等
年号文学常识
1.例如年号,追赠之类的文言常识
1、索隆是几刀流的高手 a、一刀流 b、二刀流 c、三刀流 d、六刀流 2、路飞是什么人 a、橡胶人 b、火焰人 c、香蕉人 d、弹簧人 3、路飞第一次被选赏时的金额是多少 a、1000万 b、2000万 c、3000万 d、5000万 4、路飞的爷爷的官职是什么级别 a、大将 b、上将 c、中将 d、少将 5、海军大将没有下面的 a、青稚 b、赤犬 c、黄猿 d、疯狗 6、op是哪两个单词的缩写 a、one piece b、one piecer c、one piiece d、one pieces 7、恶魔果实的缺点是什么 a、无法吃海产品 b、无法游泳 c、无法喝海水 d、无法上船 8、本部漫画的作者是 a、尾田荣一郎 b、尾田荣二郎 c、尾田荣三郎 d、尾田荣四郎 9、山治的梦想是找到传说中的 a、zero blues b、family blue c、all blue d、all blues 10、东尼·乔巴是 a、蓝鼻子的驯鹿 b、红鼻子的驯鹿 c、黄鼻子的驯鹿 d、卷鼻子的驯鹿 11、海贼王中四海中旅郑禅最弱的是 a、北海 b、西海 c、南海 d、东海 12、路飞是在与谁的战斗中与索隆成为了同伴 a、小丑巴其 b、鳄鱼 c、摩根大佐 d、洛克船长 13、路飞对恶魔果实的口感评价是 a、很好吃 b、没有任何味道 c、很辣 d、很难吃 14、海军中的白猎人是 a、堤娜 b、斯摩格 c、霍波迪 d、达丝其 15、巴洛克工作社的社长的搭档是 a、ms. all sunday b、mr. 0 c、ms. valentine d、ms. double finger 16、巴洛克工作社中的ms. friday是 a、水獭 b、地鼠 c、秃鹰 d、驯鹿 17、恶魔果实的市值是 a、5000万 b、9000万 c、两亿 d、一亿 18、黑胡子海贼团的成员一共有几名 a、6 b、5 c、4 d、3 19、火拳艾斯是白胡子海贼团的第几队队长 a、第一队 b、第二队 c、第三队 d、第四队 20、艾斯比路飞大几岁 a、一岁 b、两岁 c、三岁 d、四岁 21、海军总部大参谋是 a、鹤 b、雀 c、凤 d、鹰 22、gp9的六式是没有下面的 a、剃 b、纸绘 c、月步 d、凝 23、下面里谁是已知的四皇 a、蓝眼 b、黄鳍 c、红发 d、鹰眼 24、索隆最早的配刀是 a、雪走 b、和道一文字 c、三代鬼彻 d、菊一文字 25、妮歌·罗宾在8岁的时候击沉几艘海军舰艇 a、6 b、7 c、8 d、9 26,七武海中没有谁 a、唐吉诃德·杜夫拉 b、鹰眼,密佛格 c、白胡子 d、波雅。
汉库克 27、恶魔果实是哪来的 a、天上 b、海里 c、草丛 d、鱼肚子里 28.罗杰怎么死的 a、自杀 b、淹死 c、战死 d、自首被海军杀 29、白胡子吃的什么果实 a、震震果实 b、融融果实 c、泡沫果实 d、黑暗果实 30.谁不是草帽贼团的战斗员 a、路飞 b、娜美 c、香吉士 d、索隆 答案: 1.c 2.a 3.c 4.c 5.d 6.a 7.b 8.a 9.d 10.a 11.d 12.c 13.d 14.b 15.a 16.c 17.d 18.b 19.b 20.c 21.a 22.d 23.c 24.b 25.c 26.c 27.b 28.d 29.a 30.b 拜托楼主一定要采纳!!~~谢谢啦。
2.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B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于开皇元年( 581 )恢复了尚书省 ,并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唐沿隋制,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不久复旧称。
尚书省都堂居中,左右分司,都堂之东有吏部、户部、礼部三行,每行四司,以左司统之;都堂之西有兵部、刑部、工丛盯部三行,每拆尘行四司,以右司统之。
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而尚书省事无不总,是全国行政的总汇机构,长官称尚书令。
C错的。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年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例子:赵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淳化二年属于年号纪年法。甲午年属于干支纪年法
3.谁能回答一下这些文学常识1、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天干共有
1、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天干共有十个,分别是(甲 )、(乙 )、(丙 )、(丁 )、(戊 )、(己 )、( 庚)、(辛 )、(壬 )、(癸 ),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 )、(丑 )、(寅 )、( 卯)、(辰 )、(午 )、(未 )、( 申)、(酉 )、(戌 )、(亥 )。
2、瓷都景德镇是以(宋 )朝年号“景德”命名的,景泰蓝工艺是以(明 )朝年号“景泰”命名的,宣德炉是以( 明)朝年号“宣德”命名的。3、中国第一本字典是《说文解字 》。
4、传世的中国古钱币中,( 汉)朝和(北宋 )朝的最多。 5、“五音”指(宫 )、( 商)、(角 )、(徵)、(羽)五个音阶,而“八音”则指金、石、(土)、(革 )、(丝 )、(木 )、( 匏)、( 竹)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
6、“秦淮八艳”包括( 李香君)、(董小宛 )、(柳如是 )、( 顾横波)、( 马湘兰)、( 陈圆圆 )、(寇白门 )、(卞玉京 )。 7、南宋的《洗冤集录 》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著作,并在其诞生两百年后传到西方,促成了西方法医学的诞生。
其作者(宋慈 ),中央一台曾热8、播的《大宋提刑官》就是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9、古琴有(七 )根琴弦,(十三 )个琴徽。
10、金庸小说中有许多“武功”的名字实际上是来自于古代典籍,比如:“亢龙有悔”出自《周易·乾 》,“凌波微步”出自曹植 《洛神赋》11、四大名砚指的是(端 )砚、(歙 )砚、(洮河砚 )砚和澄泥砚。 12、石头城是(南京 )的古称。
13、五岳中的中岳是( 嵩山)。14、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 )亭、湖南长沙( 爱晚)亭和浙江杭州(湖心 )亭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15、我国古代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计。16、“闻鸡起舞”这一典故的主角是古代名将(祖逖 )和(刘琨) 17、史书《资治通鉴》是属于( 编年)体的史书。
18、(玄武门 )之变是李世民发动的夺权事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夺权事变,(夺门 )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发动的夺权事变。 19、毛笔的发明者据传是秦朝大将(蒙恬 ),风筝的发明者据传是汉朝大将(韩信 )。
20、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千 )枚。21、我国古代仅有的合葬在一起的两个皇帝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 )。
22、“戊戌六君子”指的是( 谭嗣同)、( 康广仁)、(林旭 )、(杨深秀 )、( 杨锐)、( 刘光第)。23、古代科举考试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 )、(探花 )。
24、我国古代四大书院指的是(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石鼓书院)和( 应天府书院)。 25、《赵氏孤儿 》是最先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戏剧。
26、古代的“狼烟”据说是将(狼粪 )掺入柴草中点燃形成的烟,这样的烟遇风不散。27、玉器在中国古代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古人用璧祭天,用(琮 )祭地。
28、我国确定的历史纪年原本从公元前(841 )开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算将之大大提前,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推算,我国确定的历史纪年从公元前(2070 )年开始。29、清代书法家(刘墉 )被称为“浓墨宰相”,他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主要是因为关于他的民间故事很多,了解其书法成就的人反而不多。
30、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六个,分别是(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 苏轼)、( 苏辙)、( 曾巩)。31、我国明代思想家辈出,其中,“心学”的代表人物是 陆王),“童心说”的提出者是(李贽 ),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是( 顾炎武)的名言。
4.古代文学常识
一、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①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②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员。 ③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④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中国文学之最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三、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四、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
5.关于词的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
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
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
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
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
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编辑本段]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词题 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词这种文学体裁初出现时,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
后来,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这大约从宋代开始。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说明该词为何而作,这后者就是词题。
[编辑本段]词 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6.关于语文文学常识的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孩提是指二三岁之间,还在襁褓里的幼儿。
也写成“孩抱”。《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口是指十岁以下。《淮南子·汜论训》中有“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陶渊明《荣木诗亭》“总角闻道,百首无戍”。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夹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风姿俊妍”。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论语》中有“三十而立”。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论语》“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论语》中有“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是六十岁。《唐诗纪事》中有“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有珠”。
古稀是七十岁。杜甫有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因这句诗,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耄耋指八九十岁。
《聊斋志异》中有“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期颐指一百岁。
《聊斋志异》中有“儿福相,君亦期颐,更何求”。【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而改变原来的称呼,采用一种新的称呼。
避讳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有改字法、空字缺省法、缺笔法。以同音字、同义字、近音字、近义字来代替应避讳的字,是最常用的方法。
如秦朝为避秦始皇嬴政的讳,该“正月”为“端月”。晋代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改“师”为“帅”等等。
【帝王的称谓】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
周代君主称“王”。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
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
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
战国中期以后,周王的权力日益削弱,威信已无。各国的诸侯相继称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他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而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帝王的称号。
秦王政还废除旧有的谥法,他自称“始皇帝”,子孙继位,为“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这就是秦王政被称为秦始皇的由来。
秦朝灭亡后,谥法制度又被恢复。在古代,对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即使对前代帝王亦是如此。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隋以前的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