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静心的句子(道德经关于心静的句子)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980 0

道教让人内心平静的句子

道教让人内心平静的句子:一、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要以一种虚空到极点的心态,安住于甚深的禅定之中,虽然身处红尘凡世之中,但没有一丝杂念和污染,让我们的心守住宁静,保持笃定。很多外表看似安静的人,内心却不一定平静;真正的安静是一种定力,是踏实的、实在的,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静下来心里就觉得空得慌。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者:老子)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关于静心沉稳的名言警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出处:《老子》第八章

译文: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洞陆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岁雀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2、才能是在寂静中造就,而品格则是在世间汹涌波涛中形成。

出处:歌德

3、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患。

出处:扁鹊

译文:心乱的人容易生病,人心静则疾病都找不上此人了。

4、纯朴者是何等有福,因为他们享受着极大的宁静。

出处:托马斯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

译文: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6、神圣具有美妙、悦人、妩媚、安详和宁静的性质,给心灵带来难以表达的纯洁、光明、平安和欣喜。

出处:乔·爱德华乎颤早兹

道德经让人平静的句子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6、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物拆罩而成。

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8、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10、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1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5、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7、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御键2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1、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3、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5、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6、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罩闹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家修心的诗句有哪些?

道家修心的诗句有: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渣罩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衫氏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或梁散;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心情容易烦躁,容易波动,有没有道家,可以静心平气的道经??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清静为本,浊动为末。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弯谨锋;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莫得,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既无其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其寂;无寂寂无,俱了无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静矣。心既自静,神既无扰。神即无扰,常清静矣。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既无所得,强名为得。为化众生,开方便道。老君曰: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晌返自得之道,不名为得。故言实无所得。老君曰:道不能得者,为见有心。既见有心,则见有身。既见其身,则见万物。既见万物,则生贪着。既生贪着,则生烦恼。既生烦恼,则生妄想。妄想既生,触情迷惑,便归浊海,流浪生死,受地狱苦,永与道隔。人常清静,则自得道。于是而埋晌说偈曰:天尊妙用常眼前,举体动心皆自然。息个动心看动处,动处分明无际边。边际由来本性空,非观心照得虚空。自悟因缘无自性,翛然直入紫微宫。宫中宫外光且明,万法圆中一道平。清心清镜皎无碍,无碍无心心自在。平等道平无有异,天堂地狱谁安置?神既内寂不亏盈,善恶若空何处生?只为凡夫生异见,强于地上起纵横。纵横遮莫千般苦,一一谛观无宰主。谛观无主本无宗,只个因缘即会中。中间虽会常无会,放会无为任物通。若时有人知是经意,行住坐卧,若能志心念诵,深心受持,则能灭除无量一切宿障诸恶,冤家皆得和合,无受苦报。邪魔外道,道能降伏。告诸众生,欲度厄难,各已清净,信受奉行。

《道德经》第56章| 遇事要静,沉静才能成事

 静为躁君|遇事要静,沉静才能成事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翻译】 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人。 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著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 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 轻浮迹含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

【感悟】

“静”能克服人身上的急躁之气。

守静,就是一个人磨砺意志,修身养性的基础。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无法预测的突发状况。

遇事越是着急,头脑就会越混乱,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谨州肢

人生的很多智慧,往往都藏在沉稳与冷静里。

就像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的那句“不要紧”。

家里门轴坏了,关不上门,她笑着说“不要紧”。

钱钟书头上长了个疥疮,心情烦躁,她安慰道“不要紧”。

丈夫每每遇到郁闷的事情,她都会温柔地劝道“不要紧”。

她一生平静从容,不管遇到什么事,似乎从来都不曾慌乱过。

简单的“不要紧祥世”三个字背后,藏着的是杨绛“静心求稳”的处世哲学。

在临事之时,能够像没事时那样泰然自若,使种种忧虑平静下来,那么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会自然消失。

沉静才能谋定,谋定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