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句子摘抄并赏析五句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送自己的儿子华安,作为一个母亲,对于亲情,她有的只不过是不舍和眷恋。儿子从未远离自己,这一去,不知何时回来,饱含了一个母亲对儿子强烈的不舍。
2.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表现了作者作为母亲,亲盼儿子能够回头看自己一眼的急切心理,“一次都没有”包含着失望,是从心底发出的感情。
3.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这是作者看着自己的父亲,从而想到,天下的父母,即使再卑微,也是深深的爱着子女。
4.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父亲离世的不舍,“希望最后一次的目送”是女儿希望父亲走好的情感。
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有哪些?
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有:
1、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在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们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2、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3、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4、车子骑到海滩,风轻轻地吹,像梦一样温柔,但是你看见,那是一片不能走上去的海滩。
5、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6、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7、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8、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有哪些?
龙应台《目送》经典语录有:
1、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3、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4、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5、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目送 龙应台 经典句有哪些?
目送龙应台经典句有如下:
1、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2、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3、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4、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6、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7、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
8、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9、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寂静,这是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沙,以鬼魅的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目送】摘抄加赏析,共600字,赏析不少于三分之一,急!!!
1.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意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赏析:人生本来就像是在旅行,夫妻,父子,父女一场,相伴走一段旅程,然而情再深,意再厚,也只是像电光石火那样短暂,像青草叶子上的露水那样很快消失。就像古人说的,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像是小白马跨国一道地缝一样忽然一下就跳过去了,跟这山川河流大地相比,我们的生命真的是短若蝼蚁。只是,我们的心中,却有万分不舍,舍不得父母亲人,那撑伞的人,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心中怅然若失。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燃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就像一个人的肉体泯灭了,但是精神仍然能够激励他人向往光明。
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赏析:父女母子一场的缘分,是将你和他的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那么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3.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赏析:“深深、深深地凝望”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父亲离世的不舍,“希望最后一次的目送”是女儿希望父亲走好的情感。
查看全部2个回答
英语常用动词,你知道几个呢?
小红书
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目送摘抄加赏析共600字
1、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赏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阶段,当我们成为青年时,我们可能会变得很叛逆,与父母形成代沟,这时父母只能目送着我们越走越远。当我们中年,老年时,我们终于理解了父母,可这时,他们已经老了,要离开我们,我们无力追赶,只能看着他们离开我们。 2、句子: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赏析: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性格差异,有能力差异,有家庭差异等,有些事不是一起面对就能解决的;有些事不是你想别人理解你,别人就能理解的;有些事只能是你自己的。 3、句子: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赏析:职位越大,责任也就越多;付出的多,那就应该得到回报。母亲在任何时候,对我们都是无微不至,我们理应让母亲得到爱的回报。 扩展资料: 原文创作背景: 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与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他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等他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这时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不过,她说“评论与文学,两者都是我”,而无论笔下书写的是什么,都总有一个核心,那便是对人最深的关切。“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一切都必须是自我承担和接受。于是在感悟与悲痛间写下了散文集《目送》。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目送
28 浏览19152019-08-11
目送的摘抄加赏析
等一下
41 浏览954
《目送》中的精彩片段赏析!!!急.....WHO有?
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3.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目送》读后感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6 浏览45702018-04-18
龙应台《目送》的赏析,详细一点的。
作品赏析: 《目送》这本书,细加辨析的话,慈为慈爱、和善,是输一己之善良关爱于外界,方向向外;悲,为悲悯、同情,是纳别人之痛楚无奈于胸怀,方向向内。无慈难以成悲,无悲亦难以为慈。这两者,互为因果,常常相辅相成,每每联袂而行。 很难想象到笔锋锐利、惯于批判外界现实的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中,开始对亲情作详尽感受描述,也开始对生活作深度的体会与思考,转向私密。如她对生命中两件刻骨铭心事情的描写。 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 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构成《目送》浓墨重彩的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体现的是一个“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长辈,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就是儿女们怀里浓浓的“慈”的最频繁也最紧迫的承受者。 扩展资料 《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曾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1974年毕业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目送》
55 浏览1002442019-08-28
目送摘抄赏析
人生本来就像是在旅行,夫妻,父子,父女一场,相伴走一段旅程,然而情再深,意再厚,也只是像电光石火那样短暂,像青草叶子上的露水那样很快消失。就像古人说的,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像是小白马跨国一道地缝一样忽然一下就跳过去了,跟这山川河流大地相比,我们的生命真的是短若蝼蚁。只是,我们的心中,却有万分不舍,舍不得父母亲人,那撑伞的人,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心中怅然若失。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燃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就像一个人的肉体泯灭了,但是精神仍然能够激励他人向往光明。
115 浏览79412017-11-26
4评论
热心网友3
……,
热心网友1
要是能把段落的页数写在下边就更好了
激流勇进0051
:建建-卜义人
查看全部4条评论
评论两句4136
《目送》中的句子摘抄和赏析有哪些?
【句子摘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赏析】
起点,终点
——龙应台《目送》赏析
生命里有多少个渐远的背影,有多少次不舍的目送。也许我们会低落、会惆怅,但这便是生命,无数的背影与目送串连成了我们生命的起止轮回。
文章从平铺直叙开始:儿子上小学的第一天,十六岁赴美学习的机场,上大学在街边等车的身影;父亲送她到大学任教的早晨,赶往医院看望父亲的周末,在火葬场路门前的对父亲最后一刻凝望。文章记叙了这几个零碎的片段,看似松散无序,实际却是一种生命历程的轮回。
开头写了“我”几次目送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样的失落,让“我”联想到了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以及“我”最后目送父亲进火葬场的那一刻。这两幅场景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多大关联,却有着内在的契合,作者在这里叙述的其实是一个生命完整的过程。“我”目送儿子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美国作交换生,直到儿子进入大学,这一过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成长与自立的过程。而作为女儿的“我”,目送日渐衰老的父亲背影,是以”我”的经历连接着儿子的生命轨迹,走向生命的衰老与终点。这样在看似散乱的行文中写出的却是人一生的生命与情感历程。在父女母子这些人间至情的深情注目中,人最终完成了生命的全部过程。
这篇文章读来不禁让人怅然泪下,然而在感人之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一种理性思考与审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那一个又一个的背影,那一次又一次的目送,连接着生命中的起点与终点。如果说背影是生命里的点,目送则是连接点的长长的线,一点一线串成了无限延伸的人生,串成了生命的起止轮回。而我们面对这种别离和背影,能做的,便是任它自然流淌,“不必追”。因为,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
平淡朴实的一篇文章,给予我们的不只是心灵的震颤,更是生命的领悟。
【简介】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目送》是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
【作者简介】
龙应台,1952年2月13日生于台湾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现代作家、“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1974年毕业于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国求学,后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1988年迁居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欧洲》。1998年,她的三部书《啊,上海男人》、《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在上海相继发行。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2010年11月15日,龙应台以260万人民币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发广泛关注。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