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泉州的句子(形容泉州的句子唯美短句)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1.2K+ 0

有关泉州的诗词有哪些

1、《咏泉州刺桐》

宋:丁谓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译文:

听到这个乡里人谈论刺桐花,刺桐花如果叶子先发而后开花,这就会预兆这年是个好年景。我今天到这个地方来深深地忧虑这里的百姓的温饱,因此我但求刺桐树长满青绿的枝叶,而不喜欢见到那艳丽妖娆的花朵。

2、《刺桐花·泉州剌桐花咏兼呈赵使君》

唐:陈陶

猗猗小艳夹通衢,晴日熏风笑越姝。

只是红芳移不得,剌桐屏障满中都。

译文:

剌桐花开繁盛遍布四通八达的道路两旁。在阳光照耀下艳丽的剌桐花敢同越国美女争艳比美。

刺桐花艳丽可人、美比越姝,但只能远观而不可移栽,剌桐之剌就是为护爱其红花而作为屏障布满中都。

扩展资料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

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赞美泉州的诗句

文叔兄以泉州丈之亡自萍乡奔赴归途以书约相

朝代:宋朝|作者:赵蕃

一雪五日阴,冰冻吹不裂。

今晨定何朝,万里来霁色。

我将还山中,已驾还复辍。

故人有书至,会面不可失。

故人江西吏,何为浙东役。

恸哭竹林廻,我实门下客。

去年送朝天,除书报三易。

心知以病辞,岂料成死隔。

东怀丧未赴,西望讣复得。

追惟平生游,语泪相陨杂。

僧房幸小驻,聊以舒郁结。

酒固不成欢,梅开况当说。

 

泉州贡闱庆成

朝代:宋朝|作者:真德秀

维南有州古佛国,选佛场开自畴昔。

谁欤经始梅溪翁,万桂森森皆手植。

文风日盛贤材多,粉袍立鹄肩相摩。

万间庇士岂不欲,环视柰无余地何。

那知吉壤在咫尺,鬼神撝呵天所惜。

一朝幻出青瑶宫,山灵献卜龙避席。

昔虞局促今恢舒,乘黄骋足腾康衢。

辟新葺旧两辉映,美哉轮奂雄规橅。

岁直金虬大魁出,剩喜庆成逢此日。

来春甲子又一周,天相吾泉真可必。

蝉联四坐皆豪英,一樽敬为诸君倾。

浮云富贵靡定态,要看名节留芬馨。

我今归作渔樵侣,清梦犹驰笋江浒。

凤鸣侧耳听朝阳,把酒空山为起舞。

 

 

送许当职方通判泉州

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

乳乌不远飞,乳兽不远游。

异类尚有恋,人独安所求。

许侯恰为郡,乃甘贰一州。

得以奉双亲,时物供膳羞。

竹箭水顺疾,红旗插归舟。

归舟莫苦急,睢阳多旧俦。

丞相正喜士,樽酒应为留。

清源六千里,到日鱼蟹秋。

 

 

题泉州延福寺壁

朝代:宋朝|作者:曹勋

春深犹未试春衣,漠漠轻寒酒力微。

堪笑杨花太轻薄,淡烟细雨不教肥。

 

 

送从弟归泉州

朝代:唐朝|作者:许棠

问省归南服,悬帆任北风。何山犹见雪,半路已无鸿。 

瘴杂春云重,星垂夜海空。往来如不住,亦是一年中。

 

寄泉州孝忠光禅师

朝代:宋朝|作者:李邴

曩岁曾经度厄津,深将法力荷云门。

如今稍觉神明复,拟欲酬师不报恩。

 

泉州贡院举梁八咏·棘闱曾辟大江东

朝代:宋朝|作者:真德秀

棘闱曾辟大江东,唤起秦淮两蛰龙。

况是此邦饶俊彦,何愁盛事不重重。

 

送陈樵校书归泉州

朝代:唐朝|作者:曹松

巨塔列名题,诗心亦罕齐。除官京下阙,乞假海门西。 

别席侵残漏,归程避战鼙。关遥秦雁断,家近瘴云低。 

候马春风馆,迎船晓月溪。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迷。

 

 

赠别蔡武子被诬得释赴泉州录参

朝代:宋朝|作者:杨时

君不见马伏波,后车薏苡珠玑多。

又不见章台秦璧非有疵,相如谬使秦人疑。

匡章不孝通国非,世无孟子知者谁。

惜君高材兼众美,完德从来速招毁。

含沙怒欲阴中之,刚引泾流污清泚。

轻云卷尽天日明,容光窍穴无潜形。

刮磨玉莹冰雪凝,楚人谩费涂丹青。

齐庭有鸟久不鸣,会须一举天衢亨。

北溟欻起风雷惊,修鳞巨鬣随波轻,

不须回首顾潜鲸。好乘扶摇九万里,

奋迅六翮飞南溟。

 

 

泉州南郭二首·闽人务本亦知书

朝代:宋朝|作者:刘克庄

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

惟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莫陶朱。

关于泉州开元寺的诗句(和开元寺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古诗)

1.和开元寺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古诗

1、诗歌: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2、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4、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和开元寺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古诗

1、诗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2、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3、创作背景: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4、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全诗句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者任宣州团练判官时,抒写了作者在开元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的古今之慨。全诗节奏轻快,语调流走,体现了杜牧诗歌拗峭的特色。

全诗如下: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全诗译文:

六朝文物只剩荒草连天空,天高云淡千般景物古今同。

百鸟飞来飞去闪现苍山间,人们世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悠扬笛声入寒风。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五湖东。

4.描写泉州名胜的诗句有哪些

陈泗东祖籍金门,出生在泉州,乃书香世家。

他的祖父陈师海、父亲陈仲瑾是晚清举人,他的外曾祖许祖淳为泉州光禄卿许邦光之子,官任刑部郎,曾应金门吕世宜聘请主讲“浯江书院”。他写得一首好诗,20岁就被人誉为才子。

87年他恢复原祖籍地金门身份时曾写下三首七绝《怀乡》 1、吾家本在浯洲居,奕世务农更业渔。 流落郡城人不识,箪瓢陋巷诵诗书。

2、父祖蝉联宴鹿鸣,馨香俎豆最关情。 秋风送客浯江渡,忧记当年衣锦荣。

3、铎声自古振金门,讲学谈经礼义存。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蓬莱镇蓬莱山麓,始建于北宋元丰6年(公元1083年),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重修。

岩宇依山而建呈三层楼阁式,有“泉石无双地,蓬莱第一峰”之誉。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闻说儒师开绛帐,丝蔓长手衍儿孙。 草庵摩尼教遗址 类 别: 名山胜水 地 址: 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

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现代遗址为元代建筑物,据考古发现,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活动。

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住持,原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

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为一番别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 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 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

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女比)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女比)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

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端的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

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

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性的。说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

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但是又担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

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 劝 念 清净光明,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著名诗人游览草庵题诗于此: 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书画,著有《吾 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1614,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崚嶒。

5.描写瀑布的古诗开元寺

大雨行(开成三年宣州开元寺作)(杜牧·唐代) 【原文】--------------------- 东垠黑风驾海水,海底卷上天中央。

三吴六月忽凄惨, 晚后点滴来苍茫。铮栈雷车轴辙壮,矫躩蛟龙爪尾长。

神鞭鬼驭载阴帝,来往喷洒何颠狂。四面崩腾玉京仗, 万里横互羽林枪。

云缠风束乱敲磕,黄帝未胜蚩尤强。 百川气势苦豪俊,坤关密锁愁开张。

太和六年亦如此, 我时壮气神洋洋。东楼耸首看不足,恨无羽翼高飞翔。

尽召邑中豪健者,阔展朱盘开酒场。奔觥槌鼓助声势, 眼底不顾纤腰娘。

今年闒茸鬓已白,奇游壮观唯深藏。 景物不尽人自老,谁知前事堪悲伤。

6.描写泉州的诗句

描写泉州的诗句1.《送顾泉州与新》明朝·邵宝一时三守邑多贤,佳报先从海上传。

直谏曾惊他日震,清修应比此传泉。凤凰仪羽非无地,黍稷馨香是有年。

五马双旌元贵重,朝廷异数况高悬。2.《题泉州延福寺壁》宋朝·曹勋春深犹未试春衣,漠漠轻寒酒力微。

堪笑杨花太轻薄,淡烟细雨不教肥。3.《泉州驿别太守契世玉》元朝·贡师泰老夫欲起犹便睡,候吏频催却治行。

万里烟云随骥足,五更风雨杂鸡声。乾坤笑我应无补,江海逢君倍有情。

且解金鱼沽别酒,洛阳桥下正潮平。4.《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唐朝·秦系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5.《送从弟归泉州》唐朝·许棠问省归南服,悬帆任北风。

何山犹见雪,半路已无鸿。 瘴杂春云重,星垂夜海空。

往来如不住,亦是一年中。6.《泉州王道友舍簟乞颂》宋朝·释正觉秋入眠床水一方,江湖风月坐来凉。

浮浮爽气仙游去,身在苍烟白鸟行。7.《泉州安静堂》宋朝·蔡襄庭松永昼啭春禽,天气初晴又半阴。

惆怅此生多病恼,正看行乐独伤心。8.《别萧挺之泉州二首·八叶今成九》宋朝·杨万里八叶今成九,一枝谁敢双?野人应补外,贤者亦为邦。

夹岸梅临水,孤帆雪涌江。别愁才半掬,不遣我心降。

9.《泉州贡院举梁八咏·明年丹诏下枫宸》宋朝·真德秀明年丹诏下枫宸,定有英材起海濒。勉取梁公旧衣钵,从今人说两庚辰。

10.《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李使君赴泉州》唐朝·包何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

11.《寄泉州孝忠光禅师》宋朝·李邴曩岁曾经度厄津,深将法力荷云门。如今稍觉神明复,拟欲酬师不报恩。

7.赞美泉州的诗句

文叔兄以泉州丈之亡自萍乡奔赴归途以书约相朝代:宋朝|作者:赵蕃一雪五日阴,冰冻吹不裂。

今晨定何朝,万里来霁色。我将还山中,已驾还复辍。

故人有书至,会面不可失。故人江西吏,何为浙东役。

恸哭竹林廻,我实门下客。去年送朝天,除书报三易。

心知以病辞,岂料成死隔。东怀丧未赴,西望讣复得。

追惟平生游,语泪相陨杂。僧房幸小驻,聊以舒郁结。

酒固不成欢,梅开况当说。泉州贡闱庆成朝代:宋朝|作者:真德秀维南有州古佛国,选佛场开自畴昔。

谁欤经始梅溪翁,万桂森森皆手植。文风日盛贤材多,粉袍立鹄肩相摩。

万间庇士岂不欲,环视柰无余地何。那知吉壤在咫尺,鬼神撝呵天所惜。

一朝幻出青瑶宫,山灵献卜龙避席。昔虞局促今恢舒,乘黄骋足腾康衢。

辟新葺旧两辉映,美哉轮奂雄规橅。岁直金虬大魁出,剩喜庆成逢此日。

来春甲子又一周,天相吾泉真可必。蝉联四坐皆豪英,一樽敬为诸君倾。

浮云富贵靡定态,要看名节留芬馨。我今归作渔樵侣,清梦犹驰笋江浒。

凤鸣侧耳听朝阳,把酒空山为起舞。送许当职方通判泉州朝代:宋朝|作者:梅尧臣乳乌不远飞,乳兽不远游。

异类尚有恋,人独安所求。许侯恰为郡,乃甘贰一州。

得以奉双亲,时物供膳羞。竹箭水顺疾,红旗插归舟。

归舟莫苦急,睢阳多旧俦。丞相正喜士,樽酒应为留。

清源六千里,到日鱼蟹秋。题泉州延福寺壁朝代:宋朝|作者:曹勋春深犹未试春衣,漠漠轻寒酒力微。

堪笑杨花太轻薄,淡烟细雨不教肥。送从弟归泉州朝代:唐朝|作者:许棠问省归南服,悬帆任北风。

何山犹见雪,半路已无鸿。 瘴杂春云重,星垂夜海空。

往来如不住,亦是一年中。寄泉州孝忠光禅师朝代:宋朝|作者:李邴曩岁曾经度厄津,深将法力荷云门。

如今稍觉神明复,拟欲酬师不报恩。泉州贡院举梁八咏·棘闱曾辟大江东朝代:宋朝|作者:真德秀棘闱曾辟大江东,唤起秦淮两蛰龙。

况是此邦饶俊彦,何愁盛事不重重。送陈樵校书归泉州朝代:唐朝|作者:曹松巨塔列名题,诗心亦罕齐。

除官京下阙,乞假海门西。 别席侵残漏,归程避战鼙。

关遥秦雁断,家近瘴云低。 候马春风馆,迎船晓月溪。

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迷。赠别蔡武子被诬得释赴泉州录参朝代:宋朝|作者:杨时君不见马伏波,后车薏苡珠玑多。

又不见章台秦璧非有疵,相如谬使秦人疑。匡章不孝通国非,世无孟子知者谁。

惜君高材兼众美,完德从来速招毁。含沙怒欲阴中之,刚引泾流污清泚。

轻云卷尽天日明,容光窍穴无潜形。刮磨玉莹冰雪凝,楚人谩费涂丹青。

齐庭有鸟久不鸣,会须一举天衢亨。北溟欻起风雷惊,修鳞巨鬣随波轻,不须回首顾潜鲸。

好乘扶摇九万里,奋迅六翮飞南溟。泉州南郭二首·闽人务本亦知书朝代:宋朝|作者:刘克庄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

惟有桐城南郭外,朝为原宪莫陶朱。

泉州古城比喻句

泉州,素有“光明之城”的称谓。

我爱泉州,泉州是我的家乡,她像母亲一样养育着我,激励着我,我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继承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为将来建设古城奉献聪明才智,为美化古城增光添彩。

泉州市,别称鲤城,是福建省辖地级市,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泉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北承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岛,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入泉。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是世界遗产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更多关于泉州古城比喻句,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泉州古城像什么比喻句

像一颗明珠。泉州古城像一颗明珠,寓意泉州古城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又像一支悦耳的歌,一草一朩都令人陶醉,泉州古城就一颗明珠镶嵌在山谷之间,熠熠生辉,水面波光粼粼。

泉州是一个怎么样的城市

或许,一座城市也是可以有情绪的。比如泉州。

她有自豪。这里是闽南文化的源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

她有喜悦。这里是国际闻名的花园城市,经济总量连续十九年居福建省首位。

她也可以有愤懑不平。今年,泉州(古刺桐)申遗失败,不幸成为中国首个申遗失败的城市案例。

但是,如果你走进泉州,不会发现这座城市中充斥着情绪的波动。城与人都散发着一种使人放慢脚步的迷人气质,根源无外乎两个字——知足。

这份从容来得殊为不易。闽南人敢闯敢拼,连皇帝都叫他们“漳泉刁民”。泉州人自是血气方刚,一身用不完的力气。他们走遍世界,世界也曾在泉州路过。或许正因如此,泉州城才谦逊低调,百折不挠,永远带着一丝古典主义的优雅。

1.刺桐古城,鲤跃龙门

有高调的实力,才能谈到低调。那么泉州有没有这个资本呢?答案是肯定的。

放眼整个中国,能够称得上对世界有所影响的城市并不多。泉州有幸成为了其中之一,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泉州古称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鲤鱼,又名鲤城。

称泉州为鲤城,倒真是恰如其分。泉州城在极长的一段历史中,只能说是平凡得毫不起眼。自秦朝设立闽中郡开始,泉州这片土地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断被划分给不同郡县。甚至在唐朝时,泉州这个名字都曾属于福州。

隋唐时,泉州作为一个港口日益突显,可在广州这个老大哥面前仍然显得底气不足。论历史也不及更靠南的合浦、徐闻等地。

然而,泉州这条“鲤鱼”,终于是有了跃龙门的机会。自晋室南迁,中国的东南逐渐得到开发,再经由隋唐的稳定发展,已是“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为产品寻找销路,排上了主政者的日程。

无巧不成书,大陆的另一端,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正在崛起。阿拉伯帝国正值阿拔斯王朝统治,那里不断有船队前往东方,收购丝绸、瓷器等等手工艺品,是Made in China的最大买主。他们从中国的南海之滨登陆,寻找最有价值的货物,填进商船空空荡荡的肚子。

往来不绝的船队,使得中国大多数港口应接不暇。中国的商品不愁销路,愁的是在何处交易。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作为官方贸易港口的地位正式确立。泉州的崛起可谓是占尽了天时。

南宋偏安东南一隅,失掉了大片土地的宋皇室,急需海外贸易的税收来支应巨大的开销。这时,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与相邻的明州(今浙江宁波),都有成为贸易大港的潜质。泉州眼看着刚刚取得的优势就要溜走。不过还好,泉州也占尽了地利。

“泉居八闽之南,山势蜿蜒,不见刻削;海港逶迤,不至波扬。——《隆庆府志》”

短短一句话,道尽了泉州作为港口的地利。泉州地处福建省南部,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加上没有寒冷的冬天,建设港口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唐宋时期的中国,以及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造船技术已足以应付远洋行船。但是,商人们都希望缩短航行距离,来尽量降低风险与成本,将利益最大化。对这些客商来说,前往临安与明州,要多行驶三个月之久,实在不划算。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人会想,那一定是广州最合适了。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客商希望港口尽量靠南,但是南宋政府希望“钱袋子”离自己越近越好。两厢妥协,泉州这个选择正是平衡点。

况且,唐宋之际,福建-琉球航路开辟并日趋成熟。泉州一港可以同时承接西南(东南亚-阿拉伯-非洲-西洋)、东南(台湾-琉球)、东北(高丽-日本)三条航线。泉州之地利,无人能比。

此外,福建的“山势蜿蜒”又帮了泉州一个忙。

山多田少,大量福建人逃离土地,下海谋生,对所谓“农本商末”的说法嗤之以鼻。泉州人有极重的乡土观念,有同乡帮扶,越来越多的人出海经商。在封建社会里,他们这群人的叛逆,正是泉州崛起的人和。

此后,泉州为宋朝皇室提供了超过五分之一的年收入。超越广州,在元朝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联结在一起,都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

2.海禁锁国,龙困浅滩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泉州之后的日子并不顺遂。

元朝末年的一场兵乱,摧毁了泉州的繁华,泉州由云端落入凡间,“番货远物珍玩异宝之渊薮”不复存在,在泉外商一哄而散。眼见她起高楼,眼见她宴宾客,眼见她楼塌了。世人眼中的泉州,有了一丝悲剧的色彩。

随之而来的政策变化更是雪上加霜。

明朝立国之初,就实行海禁,采用朝贡贸易政策,只允许外商以朝贡的名义互市,一应商品也由官府作价收购。此时,泉州与广州、宁波一起,作为唯三设有市舶司的城市,迎接着来华商队。

然而,各种繁琐的规定,就像是一锅温水,泉州就是水里的青蛙。

比如,各国使节只允许走特定商道,南洋走广州,日本走宁波,朝鲜走辽东,只留下国力最弱的琉球给泉州。泉州的尴尬,就像突然变成龙套的一线巨星。

祸不单行,明太祖朱元璋赐予琉球一支“公派移民”队伍,史称“朝阳通事三十六姓”,他们的后裔专司对明朝朝贡等一干事宜。这对泉州绝非好消息,因为这“三十六姓”都是福州人。从此,琉球使团都经由福州入华。市舶司也随即迁往福州。

明王朝的朝贡贸易常常是以高额的赏赐结束,其价值远超进贡的物品。明政府以“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垄断海外贸易,同时借此显示自己的国力强盛,却也扼杀了中国最有活力的一股力量。

生命自会寻找出路。重压之下,民间的走私屡禁不止。这些走私商人或是生活所迫,或是有志难舒,总之,这股民间力量让明政府颇为头疼。其中,当然少不了泉州人的身影。

郑芝龙,福建南安人,走私商中的枭雄。一生周转于政府、洋人、商人、倭寇之间,完成了海商、海盗、官员等不同身份的转换。从荷兰人的翻译,到部众三万、大小船只近千艘的海上霸主,郑芝龙只用了四年时间,而且,他当时只有二十四岁。不过,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恐怕还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郑成功。

郑芝龙死于清政府之手。泉州,与他殊途同归。

对泉州来说,清朝的海禁政策刀刀见血,酷烈之极,几乎彻底扼杀了泉州翻身的机会。这一切针对的正是盘踞台湾的郑氏家族。

“无许片帆入海”,大海之上几乎再看不到泉州人乘风破浪的身影。“迁界”政策一出,沿海居民又不得不背井离乡。面对昔日亲密的大海,鲤城在寒光闪闪的刀枪之下,如临深渊。泉州港的地位一落千丈。

自此,泉州的辉煌,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3.古称佛国,满街圣人

泉州的经历,如月之盈亏。命途多舛,并不能左右泉州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宠辱不惊,才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人肉体凡胎,又多是善男信女。

当年繁盛无比的泉州城,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他们称泉州为“光明之城”,因为这里夜夜灯火通明。

旅居泉州的外国商人,带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自己的信仰。泉州城中,清真寺传出的唤拜划破宁静;摩尼教的圣火熊熊燃烧;基督教堂里的祷告虔诚平静;梵音称颂自佛堂中幽幽传出。它们没有打扰道观里的清修,没有阻挡天后宫里的顶礼膜拜,更不会遮蔽书院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朗朗读书声。

宋元时的泉州,达到了一种精巧的大和谐。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每个灵魂都有处安放。几乎同一时间,西方正经历着十字军东征——人类史上最漫长的宗教性战争。而泉州人的字典里,几乎连隔阂与误解这两个词都不存在。

多元化是创造力的沃土。泉州人敢于开风气之先,甚至总有些“越轨”的举动。

李贽十二岁便写书批驳孔子言行。一生著述颇丰,却命名《藏书》、《焚书》,总是要说些反正统的“奇谈怪论”。泉州能走出李贽这位离经叛道的大学者恐怕不是偶然。

李贽的叛逆,是不是这座城的主流呢?是,也不是。

舍本逐末,追逐商业利润的“叛逆”自不必说。泉州官府也是特立独行,把政策决议以榜文的形式张贴于城中,这种公开透明,在君主专制的年代实属罕见。南宋末年,泉州甚至还曾出现短暂的“城邦自治”。彼时,南宋政权摇摇欲坠。蒙古人的铁骑已逼近泉州城,城中的官员、商人、士绅一齐商讨这座繁华大城的出路何在。

话说回来,泉州籍作家蔡崇达曾这样形容自己家乡的小镇:

“在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所有人都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灵,人与鬼神亲近地生活着。我们还相信,魂灵有着和现世一样的属性,会饿到,也会吃太饱,会太胖,然后也会心情不好,也会闷出病……——蔡崇达《皮囊》”

泉州人是有所敬畏的,不逾矩,对神明崇敬得不像那群果断敢为的商人、水手。另一边,因为富足又有所寄托,而善于知足。不因庸庸碌碌而心焦,更不会把腰缠万贯作为炫耀的资本。

当然,这是个连“魂灵”都会发胖的城市。历史的大悲大喜,并不是生活的终结。

4.闽南之根,烟火人间

泉州也是最世俗的地方,听天命的前提,是要尽人事。闽地古来因山海相阻而显得隔绝,这里的生活方式对外地人来说充满新鲜感。

泉州人的一天从一碗面线糊开始。热气腾腾,好像连白昼都是那水汽把黎明晕开而生出的。

泉州是值得用舌头去体会的城市。蚵仔煎的焦香中一直带着海的气息;土笋冻则直接以海的咸腥呈现最重口的美食诱惑;同样是来自海洋,石花冻的清爽香甜是泉州人不能割舍的味觉记忆;还有润饼呢,泉州人餐桌上最质朴、最丰富多彩的存在;四果汤的出场,总能止住令人不安的焦渴,也总能击中那一根叫做“乡愁”的神经。

泉州值得引以为豪的东西数不胜数,转念一想,它们又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泉州有颇多古建筑,这当然是她今年申遗的最大资本。可能它们看起来有些陈旧,甚至破落,但是这些被时间淘洗过的城市印记,正是泉州人脑海中家乡的轮廓。

茶叶和瓷器,曾经带着中国这个名字走遍世界。我们可以在泉州找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铁观音的醇厚甘香,是它绵延余韵的基石。蜷曲的茶叶以清香抚慰国人的同时,也漂洋过海,几乎在海外成为乌龙茶的代名词。

初见德化白瓷的人,想必会对它洁白晶莹的光泽感到讶异。温润的白釉背后,不知道有多少次泉州工匠的失败与尝试。

泉州故事未完待续。

清朝的压抑早已成为过去时。低调的泉州,在改革开放之前是福建省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如今,已是全省经济的龙头老大。只要门缝透出一缕光,泉州人便知道生活仍有希望。

那一代泉州商人就像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出海谋生的先辈们一样,笃信“爱拼才会赢”,纵然当年那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已不复存在,泉州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机遇。

此时,闽南人身上那种务实与进取的性格,在泉州人身上展现到了极致。泉州人以家乡为荣,同时深知自己已落后了太多。泉州人不躺在荣誉册上睡觉,放得下身段,敢想敢干。民营经济开始在泉州大展拳脚。安踏、匹克、特步、七匹狼等等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皆出自泉州。

泉州是一座由汗水与血泪在时间中交融而成的城市。特殊的经历,也让她透出别样的温润气质。

泉州城是一个人一生必去的一座城。无论你是为了与历史擦肩而过,还是仅仅希望体会泉州人的惬意与悠闲。

参考资料

1.蔡崇达《皮囊》

2.陈拱《泉州文史资料第4辑·泉州市建置沿革》

3.黄晖菲《略论市舶司制度及其对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之影响》

4.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

5.李金明、廖大珂《中国海外贸易史》

6.刘锡涛《试述泉州海洋文化的历史特色》

7.林音如、刘锡涛《元代泉州港“第一大港”誉称考证》

8.邱坚娜《泉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历史之维与现实之策——从“光明之城”到“东亚文化之都”》

9.王思杰《“海上丝绸之路”视域下的宋元泉州与宗教共生》

10.徐文彬《思想家李贽的地域考察——兼论明代中后期泉州社会转型》

11.叶朗《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12.周中坚《泉州港为什么在两宋之际异军突起》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