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汇总:
祭妹文的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祭妹文》为甚麼成为哀祭文的代表
袁枚的《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它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陇冈阡表》相提并论,不为过分。文章通过对作者与亡妹童年以及成长后的许多生活琐事的叙述,表现了对亡妹的深挚悼念之情。文章质朴清新,其抒情艺术更是出于自然,不着痕迹。
本文(除开头、结尾外)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组织材料,以兄妹间的亲密关系作为贯串全部内容的线索,写出死者一生的经历,显示死者的品德,抒写了对死者的深情悼念。
一、结构
开头总说亡妹葬于异地,交代祭奠时间、祭者身份,并用“呜呼”一语转第一人称为第二人称,直呼亡妹,奠定全文凄切哀惋的基调。
主体部分先概述亡妹不幸的一生,把她的“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归咎于诗书。以下便按时间的顺序叙事。先记幼年琐事,表现兄妹间的亲密关系。接着叙妹归母家后兄妹相依之情,从而表现死者的才德。这以前,亡妹在夫家一段情节,已于上文概述她不幸的一生时提及,所以只用“义绝高氏”四字带过。再往下便叙亡妹的病危和死,写她忍死待兄,而临终未得一面,对自己的远游无限懊悔,一字一泪,是全文的顶峰。然后写亡妹身后之事的筹措,安慰与伤痛交错。结尾直抒悲痛之情。“哭汝”二字总括全文,“奠汝”二字与前面交代语中“奠以文”相应。末了连说“呜呼哀哉”,呼应开头一段的悲叹,一往情深。
从选材的角度看,作者奠祭亡妹边哭边诉,笔随忆至,儿时的回忆,往日的手足情,对亡妹身后诸事的安排,一齐倾叙出来,似乎写得很“散”;但是这一切往事,又始终围绕着亲密的兄妹关系和哀悼亡妹这一中心,这就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从组织材料的角度看,把当年事和眼前景相结合:通过忆旧来悼念逝者,写这些往事时都紧扣眼前。比如写“今予殓汝葬汝”的事实,就自然联想到儿时共同葬虫吊虫的情景由此更加深了内心的悲痛。这就使“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更加突出。
二、语言运用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叙事中充分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具体来说,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抒情的:一种是寓情于事,以情动人。文中所记的许多小事都渗透着作者怀念、同情和悲痛亡妹的真挚情意。另一种是在叙事中穿插一些抒情性的语句,来直抒胸臆,表达感情。例如,在回忆儿时的共同生活后说:“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为印证者矣。”在写袁机绝高氏而归对自己的帮助后说:“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在写自己病中受到袁机的关心后说:“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在写袁机病危及去世后说:“然则抱此天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在写为袁机办理后事联想到自己无子时说:“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这些都是在叙事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哀痛心情,感人至深。
三、景物描写
作者在交待了对亡妹的安葬之后,紧接着描写了其墓地的环境。“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在这里不仅渲染了凄切悲凉的气氛,而且通过对亡妹逝后所处环境的描写,表达对亡妹的关心,在关心中自然流露出对亡妹的深挚哀悼之情。
四、叙述事件
本文是一篇祭文,祭文的特点是要求概述死者的生平事迹,而袁机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平无事迹可言,而她和作者又是同胞兄妹。所以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来写。例如,回忆幼年时的生活情况,写了兄妹共同捉蟋蟀和埋蟋蟀、兄妹一同在书斋读书、兄长弱冠远游时小妹的悲恸和中进士还家后全家的欢乐等几件事;记叙袁机归居母家后的情况,写了她扶持堂上阿母、治办家中文墨和在兄病时终宵刺探、为说稗官野史等几件事;记叙袁机病中及去世时的情况,写了她病重时阻人走报、病危时盼望兄归,病逝后一目未瞑等几件事。文章就是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叙写,寄托了作者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兄妹间相依相存的亲情,对妹妹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和感激妹妹的相助之情。
综论:
古代的祭文是一种对死者表示崇敬和怀念的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悼词。祭文的体例,一般是以简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多少,由某人主祭为发端,以追叙死者生平事迹、抒发哀痛之情为主体,以呼告死者安息、“尚飨”结尾。由于一般祭文是应合礼仪的需要,作者也就虚应故事谀颂死者,因此多浮夸不实,缺乏感人的力量。而本文和一般祭文不同,从内容来看,它不像一般的祭文那样追叙死者生平事迹,而是选取一些典型的生活琐事来写;从感情为抒发来看,它语出肺腑,表达了哀惋真挚的感情。所以,它被称为祭文代表作。
悼念失去亲人的诗句
1. 关于失去亲人的诗句(失去亲人伤心的古诗有什么)
关于失去亲人的诗句(失去亲人伤心的古诗有什么) 1.“失去亲人伤心”的古诗有什么
1.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容若
赏析:化用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非赠道士李荣》诗中成句:“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容若是渴望拥有这样的爱情的,愿得一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却求之不得。骆宾王的诗句表达出来的情感让人羡慕,而纳兰容若却反用其意,感情瞬间变为哀怨,令人不胜唏嘘。
2. 《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赏析: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呵!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3. 《离思五首》之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赏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4. 悲婵娟欲断魂,难断魂,镜若水月不染尘,风乱琴心焚。怕伤神,偏伤神,流云不解旧事痕,故人是路人。
5. 杂章瑶琴对月鸣兮,玉竹映镜无尘。凄戚多难言兮,枯坐兀自伤神。若能得其人兮,焚心绝情断魂。飘零似旧梦兮,故人变作路人。
2.来几句关于失去亲人的悲伤句子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
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
悼亡诗 沈约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亲人仙游去,儿孙福未触。游魂千里处,思量千百度。
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形容“自己因为失去亲人而万分悲切”的诗词有哪些
1、哀离失怙德何报,哭竹生笋哺未偿。 天上人间两陌路,死生契阔各凄凉。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儿亲不在。
4、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5、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6、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7、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8、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9、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0、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2、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祈祷逝去亲人的诗句
缅怀逝去的亲人,或为之祈福的诗句如下:
亲人已仙游,未呈儿孙福。游魂于千里,如何度思量。
亲人仙游去,儿孙福未触。游魂千里处,思量千百度。
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化为黑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暮狐鼠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
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
满眼蓬蒿共一丘。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满衣血泪与尘埃,
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
几家坟上子孙来?
细雨纷飞又清明,
万水千山我独行;
梦里几度娇儿笑,
谁解游子思乡情.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杏酪榆羹当来次第;
石泉槐火梦到赏时。
烟景催槐叶;
风期数楝花。
山清水秀风光好;
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
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
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
花信风来廿四春。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处梦;
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为谁新
5.悼念刚逝去的亲人都有什么古诗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4、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6、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7、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8、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__张籍《没蕃故人》
9、前年伐月支,城上没全师。 __张籍《没蕃故人》
10、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__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11、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__苏轼《送顿起》
12、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__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13、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__李忱《吊白居易》
1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6、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__陆游《沈园二首》
1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8、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__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19、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__陆游《沈园二首》
20、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__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__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6.纪念逝去亲人的诗句
毛泽东:祭文·祭母文 (1919年)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 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受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 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 赴目。
予九岁,憩书齌,汝梳只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L户入,闻两童子音琅 琅然,不觉莞尔,连迷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 裳悲恸。逾二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 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 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銮樽矗蘼萍痛妫蝗欢暌巡辉谌? 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时;家中文墨,顺汝办治。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 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予又 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世。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后虽小差,犹尚??炸,无所娱遣。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 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
及至□?芬鸭£⒛? 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 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 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 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 。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其旁葬汝女阿印,其 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
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 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 死后,才周??耳。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 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汝死我葬,吾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朔风 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
怀念过世妹妹的句子
《祭妹文》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篇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这篇祭文从兄妹之间的亲密关系着眼,选取自己所见、所闻、所梦之事,对妹妹袁机的一生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渗透着浓厚的哀悼、思念以及悔恨的真挚情感。文章记述袁机在家庭生活中扶持奶奶,办治文墨,写她明经义,谙雅故,表现出妹妹的德能与才华。写的虽然都是家庭琐事,却描述得“如影历历”,真切可信。
乾隆丁亥(1)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2),而奠(3)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4),而葬于斯(5),离吾乡(6)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7)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8)?汝以一念之贞(9),遇人仳离(10),致孤危托落(11),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12);然而累(13)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14)也。予幼从先生授经(15),汝差肩而坐(16),爱听古人节义事(17);一旦长成,遽躬蹈之(18)。呜呼!使汝不识《诗》、《书》(19),或未必艰贞若是(20)。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21);岁寒虫僵,同临其穴(22)。今予殓(23)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24)。予九岁,憩书斋(25),汝梳双髻(26),披单缣(27)来,温《缁衣》一章(28);适先生奓户(29)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30),不觉莞尔(31),连呼“则则”(32),此七月望日(33)事也。汝在九原(34),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35),汝掎裳悲恸(36)。逾(37)三年,予披宫锦(38)还家,汝从东厢扶案(39)出,一家瞠视而笑(40),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41)、函使报信迟早云尔(42)。凡此琐琐(43),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44),思之凄梗(45),如影历历(46),逼取便逝(47)。悔当时不将嫛婗(48)情状,罗缕记存(49);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50),而亦无与为证印(51)者矣。汝之义绝(52)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53),仗汝扶持;家中文墨(54),眣汝办治(55)。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56)。汝嫂非不婉嫕(57),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58)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59)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60)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61),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62),犹尚殗殜(63),无所娱遣(64);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65)可喜可愕(66)之事,聊资一欢(67)。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68);汝又虑戚吾心(69),阻人走报(70);及至绵惙(71)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72)应曰:“诺。(73)”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74),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75)还家,而汝以辰时(76)气绝;四支(77)犹温,一目未瞑(78),盖犹忍死待予也(79)。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80)心中言要汝知闻(81)、共汝筹画(82)也。而今已矣(83)!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84)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85)!汝之诗,吾已付梓(86);汝之女,吾已代嫁(87);汝之生平,吾已作传(88);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89)。先茔(90)在杭,江广河深(91),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92)。其傍,葬汝女阿印(93);其下两冢(94):一为阿爷侍者(95)朱氏,一为阿兄(96)侍者陶氏(97)。羊山旷渺(98),南望原隰(90),西望栖霞(100),风雨晨昏(101),羁魂(102)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103);两女牙牙(104),生汝死后,才周睟耳(105)。予虽亲在未敢言老(106),而齿危(107)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108),九族无可继者(109)。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110)告我?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111)飞扬,朔风野大(112),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问两篇文章 <祭妹文><哭小弟>
《祭妹文》抒发对妹妹的深切怀念。情真意切,哀婉酸楚,十分感人。
《哭小弟》是对小弟事迹的回忆,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互组接,来赞美小弟的无私奉贤的精神,表达对小弟英年早逝的悲痛之情和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由衷的关注。
《祭妹文》作者 袁枚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评《随园诗话》。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这篇祭文从兄妹之间的亲密关系着眼,选取自己所见、所闻、所梦之事,对妹妹袁机的一生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渗透着浓厚的哀悼、思念以及悔恨的真挚情感。
《哭小弟》作者 宗璞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呵!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经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呵!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 到逝世,真象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我长小弟三岁。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他站在山泉边,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1”他高兴地叫道。
在泉水缓缓地流淌中,我们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大部时间都在一个学校。毕业后就各奔前程了。不知不觉间,听到人家称小弟为强度专家,不知不觉间,他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将来。这几年,父亲和我倒是常谈到,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却不料,本是最年幼的他,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去年夏天,得知他患病后,因为无法得到更好的治疗,我于8月20日到西安。记得有一辆坐满了人的车来接我。我当时奇怪何以如此兴师动众,原来他们都是去看小弟的。到医院后,有人进病房握手,有人只在房门口默默地站一站,他们怕打扰病人,但他们一定得来看一眼。
手术时,有航空科学研究院、623所、631所的代表,弟妹、侄女和我在手术室外,还有一辆轿车在医院门口。车里有许多人等着,他们一定要等着,准备随时献血。小弟如果需要把全身的血都换过,他的同志们也会给他。但是一切都没有用。肿瘤取出来了,有一个半成人的拳头大,一面已经坏死。我忽然觉得一阵胸闷,几乎透不过气来——这是在穷乡僻壤为祖国贡献着才华、血汗和生命的人呵,怎么能让这致命的东西在他身体里长到这样大!
我知道这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的艰苦,也知道住在这黄土高原上的人工作之劳累,还可以想象每一点工作的进展都要经过十分恼人的迂回曲折。但我没有想到,小弟不但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而且把性命交付在这里了。他手术后回京在家休养,不到半年,就复发了。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象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呵等呵,盼呵盼呵,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航空界从莫文祥同志起,还有空军领导同志都极关心他,各个方面包括医务界的朋友们也曾热情相助,我还往海外求医。然而错过了治疗时机,药石再难奏效。曾有个别的医生不耐烦地当面对小弟说,治不好了,要他“回陕西去”。小弟说起这话时仍然面带笑容,毫不介意。他始终没有失去信心,他始终没有丧失生的愿望,他还没有累够。
小弟生于北京,1952年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他填志愿到西南,后来分配在东北,以后又调到成都、调到陕西。虽然他的血没有流在祖国的土地上,但他的汗水洒遍全国,他的精力的一点一滴都献给祖国的航空事业了。个人的功绩总是有限的,也许燃尽:了自己,也不能给人一点光亮,可总是为以后的绚烂的光辉做了一点积累吧。我不大明白各种工业的复杂性,但我明白,任何事业也不是只坐在北京就能够建树的。
我曾经非常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我侍奉老父的重担。他是儿子,三十年在外奔波,他不该尽些家庭的责任么?多年来,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这样说:“等小弟回来”,“问小弟”。有时只要想到有他可问,也就安心了。现在还怎能得到这样的心安?风烛残年的父亲想儿子,尤其这几年母亲去世后,他的思念是深的,苦的,我知道,虽然他不说,现在他永远失去他的最宝贝的小儿子了。我还曾希望在我自己走到人生的尽头,跨过那一道痛苦的门槛时,身旁的亲人中能有我的弟弟,他素来的可倚可靠会给我安慰。哪里知道,却是他先迈过了那道门槛呵!
1982年10月28日上午七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你到哪里去了,小弟!自1974年沅君姑母逝世起,我家屡遭丧事,而这一次小弟的远去最是违反常规,令人难以接受!我还不得不把这消息告诉当时也在住院的老父,因为我无法回答他每天的第一句问话:“今天小弟怎么样?”我必须告诉他,这是我的责任。再没有弟弟可以依靠了,再不能指望他来分担我的责任了。
父亲为他写了挽联:“是好党员,是好干部,壮志未酬,洒泪岂只为家痛,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难再归来!”我那唯一的弟弟,永远地离去了。
他是积劳成疾,也是积郁成疾。他一天三段紧张地工作,参加各式各样的会议。每有大型试验,他事先检查到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块胶布。他是三机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他曾有远见地提出多种型号研究。有一项他任主任工程师的课题研制获国防工办和三机部科技一等奖。同时他也是623所党委委员,需要在会议桌上坦率而又让人能接受地说出自己对各种事情的, 意见。我常想,能够“双肩挑”,是我们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期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特点。我们是在“又红又专”的要求下长大的。当然,有的人永远也没有能达到要求,象我。大多数人则挑起过重的担子,在崎岖的、荆棘丛生的,有时是此路不通的山路上行走。那几年的批判斗争是有远期效果的。他们不只是生活艰苦,过于劳累,还要担惊受怕,心里塞满想不通的事,谁又能经得起呢!
小弟入医院前,正负责组织航空工业部系统的一个课题组,他任主任工程师。他的一个同志写信给我说,1981年夏天,西安一带出奇的热,几乎所有的人晚上都到室外乘凉,只有“我们的老冯”坚持伏案看资料,“有一天晚上,我去他家汇报工作,得知他经常胃痛,有时从睡眠中痛醒,工作中有时会痛得大汗淋漓,挺—·会儿,又接着做了。天啊!谁又知道这是癌症!我只淡淡地说该上医院看看;回想起来,我心里很内疚,我对不起老冯,也对不起您!”
这位不相识的好同志的话使我痛哭失声!我也恨自己,恨自己没有早想到癌症对我们家族的威胁,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该定期检查。云山阻隔,我一直以为小弟是健康的。其实他早感不适,已去过他该去的医疗单位。区一级的说他胃下垂,县一级的说是肾游走。以小弟之为人,当然不会大惊小怪,惊动大家,后来在弟妹的催促下,乘工作之便到西安检查,才做手术。如果早一年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小弟还可以再为祖国工作二十年!
往者已矣,小弟一生,从没有“埋怨”过谁,也没有“埋怨”过自己,这是他的美德之一。他在病中写的诗中有两句:“回首悠悠无恨事,丹心一片向将来。”他没有恨事。他虽无可以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却有一个普通人的认真的、勤奋的一生。历史正是由这些人写成的。
小弟白面长身,美丰仪,喜文艺,娴诗词,且工书法篆刻。父亲在挽联中说他是“全才罕遇”,实非夸张。如果他有三次生命,他的多方面的才能和精力也是用不完的,可就这一辈子,也没有得以充分地发挥和施展。他病危弥留的时间很长,他那颗丹心,那颗让祖国飞起来的丹心,顽强地跳动,不肯停息。他不甘心!
这样壮志未酬的人,不只是他一个呵!
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 “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
已经是迟开了,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延长他们的光彩吧。
这些天,读到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读到了《痛惜之余的愿望》,稍得安慰。我盼“愿望”能成为事实。我想需要“痛惜”的事应该是越来越少了
小弟,我不哭!
1982年11月
《哭小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悼文:“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现在却轮到了小弟,他刚刚五十岁。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冯友兰先生在挽联中称赞这位儿子“能娴科技,能娴艺文,全才罕遇。”这位五十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宗璞在间断叙述了小弟弟身前身后之后,写了如下的话:“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至哀无文,宗璞这些话没有任何修饰,却非常感人。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