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话经典语录
道家一句话经典语录100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余州为和。下面是我收集的道家经典语录100条,希望大家喜欢!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坦纤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让毁仿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 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
治人事天,莫若啬。
69
治大国,若烹小鲜。
70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9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道家经典名句300句
1、上迹族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备州春——《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仿耐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道教经典语录语句大全
1、名,万物之母。《老子》
2、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3、名在无极不可名,名在太极则可名。《太上十三经注解》
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5、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道德真经取善集》
6、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7、道之费隐不可道,道之发见则可道。《太上十三经注解》
8、修行大抵要聪明,只恐聪明太外呈。《播溪集聪明》
9、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多惧害勇。《淮南子缪称训》
10、执志不绝群,则不能臻成功铭弘勋。《抱朴子广譬》
11、无人心即有道心,道心是心非心。《周易阐真卷一》
12、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13、百年大小荣枯事,过眼浑如一梦中。《播溪集落花》
14、丹道以炼己为始,迟饥以温养为终。《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下篇》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16、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17、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
18、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庄子天地》
19、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淮南子说山训》
20、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21、长要心定,行住坐卧皆是行道。《丹阳真人直言(示门人)》
22、不务修德,而求非望之福,非愚而何?《七破论破愚论》
2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2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5、待西施、毛嫱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淮南子齐俗训》
26、能夺天地之真气,可以长生。《大丹直指论合日月真气》
2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28、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抱朴子外篇勖学》
29、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抱朴子外篇喻蔽》
30、病困乃重良医,世乱而贵忠贞。《抱朴子外篇广譬》
31、过载者沉其舟,欲胜者杀其生。《抱朴子外篇安贫》
32、亡国之法有可随者,治国之俗有可非者。《淮南子说山训》
33、众森纤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34、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俶真训》
35、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西升经神生章》
36、惟不求利者为无害,惟不求福者为无祸。《淮南子诠言训》
37、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码春返也。《庄子在宥》
38、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淮南子主术训》
39、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
40、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淮南子汜论训》
41、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养性延命录》
4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43、明君不释法度,故机诈不肆其巧。《抱朴子外篇用刑》
44、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秋水》
45、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淮南子主术训》
46、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抱朴子广譬》
47、钩曲之形无绳直之影,参差之上无整齐之下。《抱朴子广譬》
4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4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
5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51、与妒胜已者而谋举嫉恶之贤,是与狐议治裘也。《抱朴子博喻》
52、修道者,贵乎恒于正道,尤贵乎恒行于正道。《周易阐真卷一》
53、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居也。《淮南子主术训》
54、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淮南子原道》
55、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淮南子说林训》
56、日不知夜,月不知昼,日月为明而弗能兼也。《淮南子缪称训》
57、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经法四度》
58、槁竹有火,弗钻不然;土中有水,弗掘无泉。《淮南子说林训》
59、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淮南子原道》
60、还虚之功,唯在对境无心而已。《仙佛合宗语录最初还虚第一》
6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6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
63、勿助勿忘而养,勿寂勿照而温。《慧命经集正道工夫直论第十一》
64、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6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66、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淮南子原道训》
67、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淮南子原道训》
68、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
69、欲修大道者,理无别诀,无非神界而已。《金仙证论序炼丹第一》
70、道之精微,莫如性命。性命之修炼,莫如归一。《金丹大要图说》
7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72、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73、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74、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淮南子氾论训》
75、百川易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淮南子汜论训》
76、神住则精凝。精凝则气归,气归则丹结。《玄肤论元精元气元神论》
77、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道德指归论勇敢篇》
78、乐之为道,总在能顺。致乐之道,总在能顺时而动。《周易阐真卷一》
79、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抱朴子外篇广譬》
道家经典语录以及解释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解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勉励他人。
2、治大国,若烹小鲜。
解释:治理国家,与烹煎小鱼儿的手法是一样的,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
3、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解释:没有了守中无为的道,就要能依靠管理者的美好品德;若品德做不到完美,需要领导者有对他人的仁慈;领导者做不到仁慈,就需要下属有忠实于事业和恩情的义气;下属没有忠诚义气,就只好用行为规范来制约。
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释: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5、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解释: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埋念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解释: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解释: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解释: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明悟通达。
9、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镇液空多。
解释: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10、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解释: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
11、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解释: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御瞎又显明。
12、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解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1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解释: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1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释: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15、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解释:固持己见而不兼听众人的不容易明白事理;自以为是而以他人为非者,众人不彰其名。
1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解释: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
17、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1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解释: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1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解释: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刍读作(ch)。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21、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解释: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22、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解释: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离去,离去就会远去,远去后又返回本原。
2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解释: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
2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解释: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2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解释: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2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解释: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2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2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解释:当天下的人都知道都认为这件事是美好的话,那么它丑恶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当天下人都认为这件事是善事的时候,那么它不善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
2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解释: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
3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释: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31、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解释:世人都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做的事很对,我却独自认识到我的愚笨和无知。
32、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解释: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3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解释: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34、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3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至高的品性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3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解释:民众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统治者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37、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解释: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38、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解释: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3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风不会整天刮,暴雨也有终止的时候。
40、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解释: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不会花言巧语,巧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4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解释: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
4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43、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非常大的器是不需要雕琢之工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44、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解释: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
45、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解释: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46、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解释: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4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置身其中方能观察事物全貌;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得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48、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解释: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4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解释: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5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释: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5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释: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5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解释: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5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解释:道的运行方法是以柔弱胜刚强;道的运行规律是总是往相反的方向运动。
5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解释:正直的人像屈服,灵巧的人像愚笨,有口才的人像迟钝,指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自己。
55、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解释: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5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极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5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释: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5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解释:上天的运动变化规律不分亲疏,经常眷顾善于顺应天道的人。
59、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60、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解释: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6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解释: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
62、致虚极;守静笃。
解释: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6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解释: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
64、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解释:天地的变化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6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释: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66、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释: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6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68、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解释: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69、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解释:他经历的越多,就越发能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越少。
7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解释: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7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解释: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7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解释: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7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解释: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不以为然。
7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解释: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7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的原则是服从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然而然,不加造作。
7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解释: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77、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解释: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78、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解释:智者专精少数方面,知识不算广博;而研究太多领域的人不可能达到智者的程度。
7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解释: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长久。
8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解释: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8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释: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8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解释: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一句话总结道家思想,道家最经典的一句话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古老的道家思想精华,创立了道家这一思想流派。
自那以后数千年,道家思想一直在流变中发展、前进,流传下来许许多多学术著作、经典理论。
那么今天的 道家文化 就为你总结,道家传世智慧中,哪一句最经典。
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顺应自然乃无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赏析: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赏析:老子在此用递推的方法向人们阐释了何为“道法自然”的原则。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历薯肆,与自然无所违也。”也手腊就是说只有顺从自然规律,自然而然地生活,天、地、人才能按照各自的自然规律运行,相安无事。
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善于使万物获益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处世善于安居卑下,心地善于保持深沉,交友能相亲相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才能,行为善于待机而动。正因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赏析:道家认为,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样,水润万物却从来不与万物相争,总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而有道行的人总是选择最合时宜的时候行动,由于做事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也不会带来烦恼。为人处事应该顺从天意,顺其自然。
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驰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东西。所以我知道了“无为”的好处。
赏析:“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家思想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至柔”在这里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老子在这句话中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
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赏析:道家认为,在自然面前,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各自按照各自的规律生存、进化、发展着。天地对万物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肢轿自生自灭。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
以上这些出自道家经典的句子,都是历经千年流变依然脍炙人口,盛行不衰的智慧之语。但其中最经典的,应该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莫属,这句话,在小说、影视作品中经常登场亮相,想必大家经常听、也经常引用,但也正是这句话,暴露了我们最常犯的国学错误。
许多人以字面来理解这句老子名言,认为“不仁”指的是“不仁慈、残暴无道”,反应的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然而实际上,“不仁”指的是不感情用事,全句不是表达遭受到统治者的压迫和歧视,相反,指的是一个公平的道理,即,所有的人,所有的众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这句话表述的是老子无神论的思想倾向,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否定了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结束语:道家思想深奥莫测,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玄学色彩,从古至今引起人们的各种揣摩与解释。当今道家思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在了解、学习道家典籍时,我们不能想当然,凭空猜测臆断,否则就难以感受道家思想的魅力了。
道家文化经典语录
一个教派的历史传承,不仅在群众间流传,很多是在每一个时期的著名人物所著作的`教派经典传承。以下为道家文化的经典语录,欢迎大森雀家阅读!
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心,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月也,月者大道之用也。
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消腔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6、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7、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拿春衫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0、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3、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1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17、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开辟乾坤,变化万物,不言我为,缘道法自然,不能名号,一则从有入无或从无入有,隐显无方,存亡自在。岂有常名之称焉。故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8、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4、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6、人为贵,还需行天道。(励志名人名言)
27、者道之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28、道德经》五千字,字字千金,实难取舍。
29、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3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3、涤初玄览:视其因此,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34、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35、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3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7、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0、上天生了人,畅行于世,人,至尊。
41、天长地久。天地因此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2、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43、清者天也,正阳之无上腾为天,浊者地也,正阴之无下结为地。夫者发语之词也,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凡学道之士,若能明动静之无,安其位,则至道自来归之,动静合宜故为正色也。
44、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6、治大国,若烹小鲜。
4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4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5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2、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53、故元气无形不可名也,经云道隐无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五行之子孙也。三才者万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气清静不可常名也。凡学道之人,且在观宗察行,若能智性无凝能够登涉大道之径,游于三才之外,常人无所能知也。
5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5、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