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妍的诗经句子(诗经优美的句子及其翻译)

语宇社区 唯美句子 484 1

  孙过庭《书谱》说:“古质而今妍”。也就是说,越是古老久远的艺术,越是简单质朴。因为久远的艺术,是艺术的初起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法度,也就没有众多的规矩。

  法度和规矩是理性的产物,是后人研究整理之后的理性提纯。越是早期的艺术家,越不受这些理性产物的影响。

  是的,远古的艺术家不受这些理性的影响,他们可以全凭本心,完全自如地、感性地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拘于法度、规矩,模式而影响表达。

  篆刻入门:篆刻的“质”与“妍”(孙过庭《书谱》片断)

  打个比方,读《诗经》,我们会读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样的句子,它没有比喻,就是直抒胸臆的表达: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黍米啊!多么简洁直接!

  又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它是没有修饰的句子:回想当初我走的时候,杨柳柔柔地被风吹起。它就是平铺直叙,就是最直接的表达,离别的情绪就留在这些质朴的没有修饰的句子里,含蓄而又隽永。到了唐诗宋词,诗歌艺术达到了完美成熟的高度,形成了严格的格律,同样是柳,同样是离别,就有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加入修饰描述(朝雨、轻尘),加入了衬托和条件(客舍、阳关、酒,)加入了平仄韵律的句子,它技巧更成熟了,但形式也由简单变得繁复,质朴之美渐渐变成了华美、华丽之美,成了不同的美。

  篆刻入门:篆刻的“质”与“妍”(杨柳依依)

  放到篆刻里,同样是一方印,线条可以是简单的椎凿(秦印几乎无例外的是凿制),也可以是精雕细刻,都可以是一方成功的印章,只是风格不同。就好像古玺的莽莽苍苍,就好好像秦印的纵横天真,就好像汉印的平正华严,就好像明清名家印的文饰华美。

  “古质”是好的,华美也是好的。它们没有高下之分,它们是不同的艺术风格,这些艺术风格在篆刻里同样存在,这一点,我们在过去的文章里已经讨论过了。

  篆刻入门:篆刻的“质”与“妍”(篆刻风格的简单分类)

  本文主要结合我们秦印作业的第29方,说说“质”与“妍”的表达。这方作业就是这方经典的秦印“相思得志”:

  篆刻入门:篆刻的“质”与“妍”(秦印:相思得志)

  说这方印有名,是因为这方印被晚清的篆刻大师吴昌硕临摹过,并且屡屡被提起。

  我们说过,我们学习秦印的重点是放在篆法方面,这方“相思得志”四个字篆法淳古,笔画几乎没有任何修饰,甚至“思”和“志”的两个“心”部浑朴到了“随手一挖”的草率程度,完全依靠这几笔的姿态来体现笔画,“相”字的“木”部似乎有一笔忘记了转弯,“得”字的“寸”部也略略有点交代不清楚。总之,它像一个小学生不会写字,或者是匠人的椎凿水平不足的产物,似乎是匠人无法精准清楚地表现这些笔画,于是产生了并笔、粘连或者形成了“墨点”。

  但意外的是,这些“不完美”之处,也同样产生不可言说的美,正是它不加修饰(甚至是故意删繁就简),没有线条线质的调整,没有笔画的藏头护尾,总之,它是没有“法度”、“规矩”的自然表达,但正因如此,它却表达了真正的“质”。这些“质”的特点直接形成了这方印的简古稚拙之美,它毫不经意,所以返璞归真,它不成熟,所以甚至可以说它是“呆萌”、“憨傻”的童趣,当然,这种只有小孩子才有的美,在历经世事的成年人身上是看不到的,所以,在汉印和明清文人印里,我们是看不到这种美的。

  篆刻入门:篆刻的“质”与“妍”(吴昌硕大师临摹的相思得志)

  再看吴昌硕大师的临作,我们就会发现,吴大师的这方临作,笔画交代得清楚多了,笔意也清楚明显,看似没有法度,实则法度谨严。这是大师故意表现出来的“质”,是饱含手段的“质”。

  这让人想起郑板桥的《题画竹》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画家终于明白,最终要完美地表达“生”需要“纯熟”的技巧与能力。

  篆刻入门:篆刻的“质”与“妍”(郑板桥的竹)

  简言之,这方秦印是完全的“质”,是真正的“质”,它可能是匠人工艺水平无法达成意愿的“达不到”而产生的“质”;而吴昌硕大师的这方临作,则是“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质”,是富含文人雅趣的“质”,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质”。

  笔画交代得更加清楚了,线质也有了更多的讲究,这增加了文人雅趣,这是大师们“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结果,随之而来与之伴生的是:它削减了这方秦印的天工之美,削减了它淳古的混沌之美。

  简单和古朴是美的,经过长期练习,用文雅的方法,用雕饰的手法,去追求简单与古朴,最终的作品也往往另有一番意趣。

  孙过庭说必须到了五、七十岁,才有可能达到“人书俱老”的地步,有些审美趣味是必须到了岁数才可能真正体会的。篆刻中的“质”与“妍”,同样也需要这样的进阶过程和岁月积累,成功的篆刻大师除了天分之外,往往需要岁月的积淀,比如丁敬、比如吴让之、比如吴昌硕、齐白石。

  因此,我们建议,学习篆刻,同样一方印,特别是古印,要不厌其烦地反复临摹,每临一遍,往往都有“会心”之乐。就好像读一本好书,反复读,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篆刻作业】之299,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发布评论 1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2-04-20 01:08:39

的篆刻大师吴昌硕临摹过,并且屡屡被提起。  我们说过,我们学习秦印的重点是放在篆法方面,这方“相思得志”四个字篆法淳古,笔画几乎没有任何修饰,甚至“思”和“志”的两个“心”部浑朴到了“随手一挖”的草率程度,完全依靠这几笔的姿态来体现笔画,“相”字的“木”部似乎有一笔忘记了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