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一句 出自哪里
1、“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句话出自于民间。 鲁迅先生评论自己笔下的《孔乙己》的时候曾经用了这句话。 鲁迅先生评价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言以蔽之,责人严苛,责己阔达,自私自利,立场灵活。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句是什么?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下一句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句话是出自民间,接“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之后,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人都是复杂多面的,生活亦然,有的时候,你可以主宰生活,有的时候,生活主宰你。无论何种情况,境由心造,心境完全由我们自己主宰,所以,放下,放下,得自由轻松。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典故
在春秋时期,郑庄公有一个弟弟十分狂妄、胆大妄为,经常做一些不合规矩的事情。但是郑庄公却一直骄纵他,对弟弟的这种行为视而不见。
正是因为郑庄公这样的骄纵,他弟弟将目光放到了皇位上。结局自然是夺位失败,他弟弟只好逃离郑国,从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帝之弟变成了一名阶下囚。在史学家眼中,郑庄公的弟弟就是典型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出自哪里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出自于民间俗语。鲁迅先生在评论自己笔下的《孔乙己》的时候也曾经用了这句话。这句话揭示的是生活哲学问题和对少部分人的批判,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人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
扩展资料:
《孔乙己》是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发表于《新青年》,后编入《呐喊》。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迂腐不堪四体不勤,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出自哪里?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意思出处如下:
意思: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人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
出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句话出自于民间。
鲁迅先生评论自己笔下的《孔乙己》的时候曾经用了这句话。
扩展资料: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这句话,其实才是鲁迅先生想告诉大家的。
不管是他笔下迂腐懒惰、窃书不算偷的孔乙己,还是捐了个门槛却依旧受尽歧视的祥林嫂,又或者是自我麻痹、老是说着老子打儿子的苦命阿Q、麻木到鲁迅几乎都不认识的闰土,都无疑是极其可怜的可怜人。
倘若只有这上半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么这些可怜之人在我们眼中就都是咎由自取、不用关心的一类路人。
面对他们,我们只需冷眼旁观便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求原文句子
这句话属于生活哲学,出自于民间。
鲁迅先生在评价孔乙己的时候用过这句话。
鲁迅原文:路边的老乞丐伸着一双裂满口子的手,你忍心拒绝?小姐妹情场屡屡失意,你不给她的“梨花带雨”贡献个肩膀?亲戚在股市上把家底都搭进去了,你不伸把援手?中国人讲究“人情味”,以“铁石心肠”为耻。
可是,偏偏这句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让人们去批判这些可怜人。这是落井下石,还是理智行事呢?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意思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貌似可怜之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之前的过错或咎由自取造成的,知道自己错了还屡教不改和咎由自取即是此类人的可恨之处。
扩展资料:
真的可怜=不幸(比如天灾:地震,旱涝。或者人祸:车祸,先天性疾病),这一类可怜与不幸之人,一定要去帮助,因为这些天灾人祸都是不可控的。
而假可怜=可恨,只是因为自己之前的造成的错误已成定局还不吸取教训,得到大家同情之后还屡教不改的这一类人,这是不值得去同情与帮助的,所以一定不要片面的去理解这句话真实的含义。
可怜分“真可怜”和“假可怜”。前者是自己经过尽可能的努力但境况仍然不佳或灾难降临在自己身上,这种“可怜”相当于“不幸”和“可敬”,求助与施助双方在心理上是平等的,比如地震后依然乐观的四川同胞。
后者则是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放低姿态或伪装,用来获取某种好处的手段或博取别人的同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街头的“假乞丐”。痴情女遇到狼心狗肺的男人对其施暴和出轨,经过大家劝解或警察的帮助,仍然执迷不悟沉浸其中,最后造成严重后果。
强烈的依赖心是“假可怜者”的“第一宗罪”。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扶助,别人热情的援手越多,他们自力更生的意愿就越少,到最后,“可怜人”越来越“可怜”,让援助者“恨铁不成钢”。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喝过“墨水”、四肢健全,却因偷窃被人毒打致残,最后的尊严也难以保全,实在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