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虚实结合
小狗包弟虚实结合: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用自责忏悔解剖自己,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通过描写了作者的一条可爱小狗的悲惨待遇,从侧面也展现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小狗的悲惨待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文学赏析
这篇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以情见长,以情取胜。之所以作者在叙述小狗包弟的经历时,笔端流露出浓烈的情感,是因为巴金对小狗包弟充满着思恋与内疚之情。作者写它很通人性,与主人融治无间,为了讨得主人的欢喜,常常做令人发笑的作揖动作。
为了保全自己,葬送了包弟,这是自己的耻辱。这种大胆的剖露心迹,使读者感到情感力量的冲击,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
《小狗包弟》的课文分析
《小狗包弟》是巴金于1980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在此文中,巴金回忆了小狗包弟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可爱模样,又以一支忏悔的笔,道出了自己迫于形势,把它送到医院供解剖研究的无奈与悔恨。文章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作者浓烈的感情汁液,读后令人潸然泪下,情景历历在目,触目惊心。下面是我整理的《小狗包弟》的课文分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横向结构与知识分子命运
借鉴绘画理论,我们可以从横向的、空间的角度着眼,将此文结构分为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层次。
远景包括两件事: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和邻居被抄家的事情。之所以说是远景,是因为艺术家的故事是“一个多月前”听来的,邻居被抄家也只是“从篱笆缝里”看来的,都不是作者家的事情,与包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更重要的,在短小的篇幅中,这两件事的叙述已足以构成一幅相对丰满的时代背景(文化界和经济界受政治冲击的情况),映照出混乱血腥的时代面貌。而且更凑巧的是,这两件事情一件从北京听来,一件又发生在上海,虽然未必是有意为之,但的确具有某种时代政治的代表性。
前景是小狗包弟的故事。这个层次占据了文章大部分篇幅,也最牵动读者的神经。但需注意,作者和包弟之间其实并无任何感人肺腑的故事,也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只是七年之间,“相处得很好”。文中说到小狗见到久违的“我们”显得很高兴、亲热,“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这也只是对狗的忠诚的一般感受,而这种“忠诚”并没有机会发展到序幕中艺术家与狗那么令人唏嘘感慨的程度。至于作者“暗暗地流泪”,也只是因为“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在文章最后,作者说:“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连作者自己也觉得向一条小狗表示歉意是一件需要解释的事情,而其实“歉意”二字分量并不重。这也就是说,真正令作者不能释怀的并不是小狗包弟的故事——至少包弟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包弟故事是文章的主体,但并非文章真正的重心。
中景是“我”与萧珊的经历。这在文章中并不明显,但细读之下就会发现萧珊的身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多次。文中写到接受小狗时说“我们简化了这个名字”,这个“我们”中就包括萧珊。而“萧珊也喜欢包弟”,听说包弟只能送去解剖时,“我们不愿意”。后来作者“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十三年后,作者想念起“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也仍然是萧珊。作者似乎有意淡化,而萧珊实无处不在。而且小狗包弟的故事与“我”和萧珊的遭遇密切相关,或者说,包弟故事的背后正是“我”和萧珊的遭遇。因为“我们”生活稳定,才接受了小狗包弟。因为受到了政治冲击,才不得不送走包弟。“我”不愿送走包弟,是因为包弟和家人有感情。决定送走包弟,也是为了保全家人,“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坠入地狱”。而最后的结局是,包弟送走了,萧珊也含恨而死,并未能以送走小狗为代价而保全家人。
因此,从横向上看,远景是时代背景,前景是叙述框架,中景“我”和萧珊的经历才是文章的'结构重心。这种横向的结构分析是一种理性的分析。通过横向分析,可以读解出文中既有人性的解剖,又有社会的批判,而重点在于以作者夫妻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作者在政治中处处退让,放弃尊严,以图隐忍苟活,而仍然不能保全自己和家人,一代知识分子在特定时代的命运就这样通过一只小狗的故事表现出来,这构成了文章的社会主题。
作为结构核心的叩问与人道主义主题
对文章作或纵向、或横向的分析,所见结构重心有所不同,但文章的结构核心是确定的,那就是重复了三次的一句问话:“您的小狗怎样?”
这句问话第一次由日本作家由起女士口中说出,那时小狗包弟还好,问话可以看作是铺垫:第二次和第三次连续出现在小狗迎接主人的亲切场面之后、“破四旧”小狗受到威胁之前,以作者后来想起的口吻复述,并且重复了两次,这就是作者的有意强调了。这是对正常叙述流的打断,造成了叙事由喜而悲的转折,在结构上非常重要。“您的小狗怎样?”是叩问小狗的命运,而“我”是小狗的主人,叩问小狗的命运也即叩问“我”的责任,就逼出了“我”不能保护小狗的问题。而在什么样的时代一只小狗的命运能如此引人关切?在什么样的时代一位知名作家保护不了一只小狗?因此,叩问小狗的命运也即叩问时代。进一步说,冈为这句问话本由日本友人提出,而日本友人的家中也养了狗,可资比较,所以从外国人视角提出的这一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即相当于一种探询:中国现在的情况怎样?这虽然不是日本女作家问话的本意,却是文章能够引起的合理联想。
因为具有上述多方面的意义,这句问话成为了文章的结构核心,“产生了一种直逼人心的强烈的效果”②;而作为文章的结构核心,这句问话同时也昭示了文章的思想主题——人道主义。
试看,序幕中艺术家与狗的故事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人已经不懂得尊重和爱护人,狗还懂得;而“我”与包弟的故事的尴尬之处在于,人可能会利用一只狗来加害于人,而人为了避免被害,就要牺牲一只狗。和狗有关的问题都是人道的问题。面对外国友人的叩问,“我”未能尽到的责任是人道的责任,面对同样的叩问,那个特定时代的中国的最大症结也正是缺少人道。艺术家的故事(不能保有自己的尊严)、工商业者的故事(不能保有自己的资产)和“我”的故事(不能保护一条小狗)莫不如此。故此文的思想主题仍然是巴金一贯坚持的人道主义。
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文章的结构,依次呈示出文章的情感主题、社会主题和思想主题,对文章内部进行的分析只能就此止步了。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分析都是封闭式的分析,如果把这篇文章放置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中,还能够看到此文与鲁迅代表的五四传统的一些关联:一是自我解剖的问题,二是有关孩子的恶行。当然,这已经超出本文的讨论范围了。
注释:
①陈思和《忏悔从怀念小狗开始——巴金(小狗包弟)分析》,《语文学习》2005年第4期,
②谢冕《推荐(小狗包弟)》,《语文建设》2004年第1期
教学反思
课程如期进行,经过之前的预习和阅读工作,学生们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深入了解。做到这些对上好这节课有很大帮助。课前我让学生针对本课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环节就是让他们积极参与,有同学一张纸上写了10个问题。可见他们参与的热情,和具备的能力,教师不应该忽视这样的环节。
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从全文找出描写文革的句子,你读到这些句子是什么感受?由此说说你对文革体会?”,学生能从中找到相关答案,特别是有一个女同学,又自己提出别人没有读到的细节,经她提出全班学生引起了注意,教师引导他们自己体会其中的含义,激发他们的思考和领悟能力。这是这次教学中我学到的宝贵经验。
在体会作者感情的这个问题时,学生们通过自己阅读教师提示,纷纷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通过他们的表述我发现他们是经过思考和感悟的。一句“作者不仅是剖析自己,更是拿起解剖刀剖析自己的灵魂”,让我体会到学生的自主领悟力。往往是教师教学中满堂教书,没有给学生自己参与的机会。其实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们参与,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收到的效果是可喜的。同时在其中教师的引导适度,充满激情的导读,是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的。经验是积累了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水平。
《小狗包弟》好词好句?
1 有的人走了就再也没回来过,所以,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2 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张爱玲在送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题写)
3 情,亲情我们之间无所不有,却唯独没有爱情。
4 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得,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5 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爱,原来是一种经历,但愿人长久你喜欢那些呢?有什么感悟呢?
语文轩,小狗包弟课文赏析
8 小狗包弟
课前预习演练(5分钟)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作揖( ) 浩劫( ) 绿草如茵( ) 拍摄( )
租赁( ) 解剖( ) 舔舐( ) 篱笆( )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读音。
答案:yī hào yīn shè lìn pōu tiǎn shì lí ba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隔壁 揪出 厌倦 胆战心惊 B.乘凉 作揖 叱骂 绿草如荫
C.煎熬 包袱 创伤 逆来顺受 D.歉意 堕落 蛀虫 坛坛罐罐
解析:B项中“绿草如荫”的“荫”应改为“茵”。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
B.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C.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D.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解析:A项中“她笑了”是陈述语气,应把叹号改为句号。
答案:A
4.根据上下文内容填空。
(1)……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_________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_________去。它亲热地叫着,_________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_________。别人赶它走,用脚_________,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_________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_________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2)……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_________,竹篱笆换成了_________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_________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
解析:用词生动形象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题(1)动词的恰当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狗和这位艺术家的关系以及小狗的悲惨遭遇。题(2)通过填写重点词语,可体会作者的感情。
答案:(1)跑 奔 扑到 抚摸 踢 打断拖着
(2)衰草 无缝 高高
课堂同步强化(10分钟)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撕破 厮打 具乐部 具体而微 B.题纲 提携 孵化器 腐化侵蚀
C.煎熬 剪裁 葡萄藤 腾云驾雾 D.赋予 付与 暴发户 山洪爆发
解析:A项中的“具乐部”应为“俱乐部”;B项中的“题纲”应为“提纲”;D项中的“山洪爆发”应为“山洪暴发”。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
B.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而且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
C.改革后,产品的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受群众欢迎。
D.发展需要空间,个性发展需要广阔的空间。这是由个性的多样性、丰富性决定的。
解析:B项考查关联词语的搭配,“而且”常和“不仅、不但”搭配,构成正向递进;和“不但不、不仅不、不仅没有”等搭配的虚词应是“反而”,构成反向递进。
答案:B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明代的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作品都对后代产生极大的影响。
C.朱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
解析:B项“吴敬梓”是清代作家。
答案:A
4.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
解析:可从思路章法、思想内容和写作效果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①引出话题,起铺垫、启发的作用。②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是普遍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精神折磨。
5.小狗包弟有过哪些经历?
解析:可按照文章叙述的先后内容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被转送给“我”→与“我们”亲密相处→被追杀→被解剖
6.随着包弟经历的发展,“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
解析:按照文章叙述的先后内容,作者与包弟亲密接触——不知如何安排包弟——送走了包弟——送走之后心不得安——至今心不得安。
参考答案:欢快——忧虑——轻松——沉重——歉意
7.细读全文,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解析:抓住关键句“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理解这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与之联系的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参考答案:“文革”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他勇于反省,对包弟表示深深的歉意和忏悔。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敬佩的人。
课后巩固训练(30分钟)
夯实基础
1.下列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角色 仿佛 心广体胖 果实累累
A.jué fó pán lěi B.jiāo fú pang léi
C.jiǎo fó pang lěi D.jué fú pán léi
答案:D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__________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2)蝙蝠必须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波来__________周围所有的物体。
(3)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替我们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所以我们自己非做__________材料的工作不可。
A.表现 察知 收集 B.表现 观察 搜集
C.表明 察知 搜集 D.表明 观察 收集
解析:“表现”有刻意的成分;“观察”意义侧重在用眼睛看;“收集”没突出其艰难过程。
答案:C
3.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的关心是不会减少的。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
用平实的语言告诉大家一个实际情况,语气平淡,含意浅显,别无深意。
B.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明写轻松,实是反用,更增添了人们的担忧,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C.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在声势浩大的运动面前,个人的痛苦与无助,遭遇厄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D.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发自真情,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表现了伟大的作家勇于解剖自己、勇于展示内心本性的可贵品格。
解析:A项分析有误。这句话满含悲伤之情,表达了失去包弟的苦闷之情,通过对比手法,强烈表示出一种不满之情,含意颇深。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是十二亿中国人的精华,对他们的宣传、报道只要属实,连篇累牍都不算过分。
B.今年夏天被炒得炙手可热的“超级女声”在娱乐圈内引发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超级女声”已经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娱乐品牌。
C.湖南省某市有人利用封建迷信行骗坑人,当地公安干警守株待兔,历尽艰辛,终于将行骗的人抓获。
D.对于作文中的病句和错字,许多老师不以为然,觉得这些问题不必较真,孩子长大了自然会解决。
解析:A项“连篇累牍”含贬义。C项“守株待兔”,意义不合。D项“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正确”,本句应为“不以为意”。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语句简洁、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些人随便滥用手中的权力,乱批条子,乱盖章子,乱提干部。
B.他用脚使劲地蹬着三轮车,在宽阔的马路上艰难地走着。
C.他挑着破竹筐,竹筐里盛着一些鲜嫩的猪草。
D.没想到,我这一次竟然破天荒地第一次考了全班的最高分。
解析:A项“随便”与“滥用”重复;B项“用脚”多余;D项“破天荒”与“第一次”重复;C项是正确的,因叙述改变了主语,“竹筐”不能看作是重复的。
答案:C
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_________,我们听得_________,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_________,有人_________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6.为引文的横线处选出最合格的一组词语( )
A.一动一静 清清楚楚 大声叱骂 摔破
B.一动一静 仔仔细细 大声吆喝 摔破
C.一举一动 清清楚楚 大声嚷嚷 敲打
D.一举一动 清清楚楚 大声叱骂 摔破
解析:首先明确这一组词语表现了当时世道的可怕,以及这种非人道的时代对当时人们的摧残与折磨。比较后即可作出正确选择。
答案:A
7.巴金对送走包弟感到轻松吗?
解析:结合“不能入睡”“感到羞耻”“不能原谅自己”来理解。
参考答案:像甩掉包袱一般将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桌,终成为作者心上永远也无法卸去的重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回望昨日的感伤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伤的目光回望着过去的时光,并以这样的笔调为我们撰写了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③我读过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类的群星闪烁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是为作者对人物心理的透彻描写和细腻的笔触而叹服。记得在一部中篇小说中,他描写过一个赌徒的手。在他的笔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个生命,血管、指头的细微变化,被他赋予了强烈的生命动感。从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记。
④在《昨日的世界》这样一部回忆录中,茨威格同样显示出他小说家的才华,但同时更增加了他所擅长的思辩性。这本书的副题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非常贴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这部作品的特点。他没有把回忆自己的生活作为主要内容,相反,他将对整个欧洲命运的思考,贯穿于对自己所经历的时代故事的描述之中。这样,读他的书,人们所了解的,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长、成功的文学生涯,而是作为一个著名文人,他眼中的传统欧洲文化的衰落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⑤文化,自始至终萦绕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恋生于斯长于斯的维也纳,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着博采众长的愿望和接受外来影响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正如茨威格所说:“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在他看来,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更是如此。然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昔日的文化辉煌已不复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现,这个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从此就陷入了野蛮之中。
⑥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爆发的时刻被迫远离祖国的。他所离开的,不仅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仅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来欧洲赖以存在的文化价值。难怪他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是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忧患意识,更是一个文人的深沉忧虑和思考,而浓郁的感伤将这一切笼罩。
⑦写完这部回忆录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别了人间,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见希特勒的覆灭,未能看到他的祖国重又恢复文化的创造。今天,当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通过现代化媒体手段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时,亿万听众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亲身经历的苦难,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回响。
⑧然而,不管时间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永恒的价值。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心情细细阅读茨威格的这部作品。他的忧虑,他的感伤,深深地触动着我。
⑨当下个世纪人类回望这个世纪时,又该说些什么呢?
8.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体无完肤”一般形容受伤害的程度很重,结合上下文,这里指的应是心灵受伤害程度很深。
参考答案: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9.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茨威格创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
B.茨威格怀着伤感创作《昨日的世界》,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
C.本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传记。
D.本文标题与《昨日的世界》具有内在的呼应,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触动的情怀。
解析:A项“以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为主要内容”与原文第④段矛盾。B项中把创作《昨日的世界》的原因归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祖国”显得片面。C项说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是错误的,本文并不是以记人物为主,从题材上看本文应该是一篇随笔。
答案:D
10.《昨日的世界》“有着永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中第⑧段“永恒的价值”后,写道“它会使我们想得更多,更深”,哪些内容是我们想得“更多,更深”的呢?第④段末和第⑤⑥段都有叙述,将这些内容梳理一下,加以概括即能作答。
参考答案:字里行间渗透着茨威格对二战时期人类不幸遭遇和欧洲文化衰落的思考与忧虑。(意思对即可。)
11.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怎样说?(100字左右。)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结合文章主旨,写出自己的感慨(如:牢记历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战胜黑暗),语言表述要准确、流畅、优美。
答案:略
思维深化
12.文中作者对自己作了无情的解剖,你对作者的这一做法有何评价?
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式题目,可结合切身的生活经历谈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可直面自己在人生中的错误,勇担责任,形成健全的人格。
答案:略
经典回放
13.(2010全国卷Ⅰ,19)班里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毒品”的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解析:本题可以看作是对联题的变体。拟写答案时应注意内容要紧扣主题“远离毒品”,结构要大体一致。
答案:略
14.(2010全国卷Ⅰ,19)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
解析:此题为语段压缩题,实际上就是根据图文内容给二胡下定义。压缩时主要依据文字内容,也可参照画面内容。如从文字介绍中可以提取二胡的类属、结构、音质、历史等相关信息。提炼组合时要使用判断句式,并要注意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二胡是胡琴的一种,由琴杆、琴弦和蒙着蟒皮(蛇皮)的琴筒构成,用马尾琴弓演奏,声音低沉圆润,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
怎样理解“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这句话
1、解答:
作者想到可爱的包弟即将被解剖,为自己不能保护一只小狗而内疚。所以小狗包弟是受到肉体上的解剖,作者是在叩问自己的灵魂,精神上受到解剖。他深刻地反思和忏悔自己的内心。
2、拓展:
《小狗包弟》是巴金的著作《随想录》中的一部名篇。描写了作者的一条可爱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待遇,从侧面也展现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小狗的悲惨待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愧疚和忏悔之情。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