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得得的用法
作为助词的“的、地、得”在句中的语法作用,是分别作定语、状语、补语的标记。以下是具体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
扩展资料
1、“的”、“地”、“得”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用时,都读作“de”,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混淆。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明确,友或用得不对,有时也会产生意思的变化。比如: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得哭了仔源。
看了念告态这场电影,她激动地哭了。
这两句话从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强调“激动”,“哭了”是对激动程度的补充说明。后一句主要是陈述“哭了”,“激动”是对哭的样子的修饰。因此两句用了不同的“de”。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3、“的、地、得”记忆口诀:
名词跟着白勺跑(的),
动词跟着土也跑(地),
动词后面双人到(得)。
得的地的区别及用法举例
一、区别
1、“察尺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二、用法
1、“的”
用法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如:好吃的食物、晴朗的天空、美丽的女孩、可爱的小朋友、温暖的阳光、颤巍巍的双手、饱经风霜的面庞。
2、“地”
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如:迅速地奔跑、紧张地注视着前方、淡定地往前走、哗啦啦地下着雨、快乐地笑、疯狂地摇摆。
3、“得”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如:跑得慢、吃得很撑、安静得连根针都能听得见、打呼噜打得很响、笑得弯了腰、吓得哭了。
扩展资料
的得地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注意区分词性。即注意它们在句子中是起实词作用还是起虚词作用。实词则读实词的音,分别读作dì、dì、dé,虚词则一律念轻声de。
2、注意他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即是起主体作用还是起辅助作用。如起主体作用,则为实词,就按实词来读音和使用;如在句子中仅起辅助作用,便为虚词,应按虚词的读音和使用来处理。
3、注意它们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它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他们的关系处理得很好,同学之间的友谊也迅速地融洽了。
在这一复句中,前一分句的“很好”,通过“得”构成谓语动词的补语,说明“怎么样”。此处的“得”,不起实体表义作用,仅处从属地位,应读de。
但如将它写成同音虚词“的”或“地”,那“的”既不表示“目的”,“地”也不指“土派没腊地”,其词语之间不仅关系混乱,其表意也谬误了。同样,后一分句中的“地”,也不能写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的 (汉语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 (汉语汉尘滑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得
得的用法是什么呢?
得的用法是:
1、得的用法: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慢慢得走。
2、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牙疼得厉害”中,形容词“厉害”是动词“疼”的芹卖补语。
3、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可以,如: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拿得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梁坦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如:跑得喘不过气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动作、状态的持续。
文字释义:
得dé(ㄉㄜˊ)
1、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2、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3、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4、完成,实现:饭得了。得橡首桐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6、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其他字义
得děi(ㄉㄟˇ)
1、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2、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其他字义
得de(˙ㄉㄜ)
1、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2、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
“得”字有什么用法?
一、“的、地、得”用法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肢段或......”
“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二、“的、地、得”的用法补充说明: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三、例句分析,明确用法
历伍这里有一组含有“的”、“地”、“得”的例句如下: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总结: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四、“的、地、得”的读音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燃首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同的读音,但当他们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时候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