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反问手法的古诗佳句
1. 含有反问的修辞手法的古诗句
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罩搏桃李,此木岂无阴?
----------------------------
孟浩然《春晓》花落知多少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李清照:知否?知否?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 各种反问修辞手法的诗句
第一部分 古韵悠悠,激扬文字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
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容易触发联想。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地位;2003年全国卷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2004年全国卷要求指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好处;2004年广东卷要求考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2002年全国卷稿改)、山水情(2003年全国卷)、别离情(2004年全国卷)等。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请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物敬祥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 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
反问句好句子
1.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2.难道你认为没有这样一回事?
3.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
4.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5.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6.难道你觉得自己对吗?
7.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扰并现吗?
8.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9.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10.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
11.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2.有这样的可能吗?
13.难道不是吗?
14.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15.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16.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17.这潮湿毕李和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18.难道你认为有人比爱因斯坦更伟大吗?
19.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20.西湖,就像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那样的美丽动人,难道不让你留恋往返吗?
21.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22.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23.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24.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25.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26.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
27.现在的条件这么好,难道手盯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吗?
28.莫非你以为没有这样一回事?
29.同窗六载的情谊,我们难道能忘记吗?
30.生命难道不是最美丽的经历吗?
好句: 比喻 排比 拟人 反问 三十字以上 拜托啦急用
(2)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如“春天的脚步近了”。�
(3)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能起到更鲜备腔明、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的作用。如“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4)排比,就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
(5)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关联的词组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偶可以使语言的句式整齐,形式美,音韵和谐,意义严谨。�
(6)反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中没有其他语句相隔,相同的语句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叫做“连续反复,另一种是相同的语句隔离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入其他语句,叫做仿帆衫“间隔反复”。如:轿态“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居十日,扁鹊复见。”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复习排比、对偶、反复三种修辞方法时,只要抓住句数、每句字数、句子结构这几方面明显的形式特征,是能对这几种修辞方法加以区别的。�
(7)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寓于问话之中了。而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不属于修辞方法。
参考资料: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