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三十句经典名句(素书经典句子)

语宇社区 经典句子 213 0

素书十大经典名句

素书十大经典名句:

一、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出自《素书·安礼章第六》。译文:声音相类、气息相同,就会互相感应。

二、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号令与内心不一致的必定要失败,发出的号令前晌塌后不一致的必定会坏事。

三、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只是发怒而没有威势的人必定受人轻侮,自己取悦众人而让别人受辱的人必知神要遭殃。

四、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怠慢应该受到尊敬的人必定不吉,表面与人相合但内心不合的人必定会孤立无助。

五、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悯。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亲近馅媚的小人、疏远忠诚的贤人必定要灭亡,亲近美色疏远贤臣的君主必定是昏庸无能的。

六、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搭谨亏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欺凌弱小而获胜的人必定会逐渐消亡,名声与实际不相符的人也必定会逐渐衰耗。

七、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任用的人不正直,就要造成危害。强人所难,予以任用,是不可能把人留住的。

八、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

出自《素书,遵义章第五》。译文:如果为他人挑选官职从中谋利,那么大乱就要开始。任何事物失去支撑其强大的主要因素就会衰弱。

九、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出自《素书·安礼章第六》。译文:致力于出好谋略、做好事的人,就不会遭受坏事。没有长远打算的必定常常有眼前的忧虑。

十、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

出自《素书·安礼章第六》。译文:世事万物如果同一类属,就会互相依聚,如果道义一致,就会相互亲近。如果面临同样的困难,就会互相帮助。志同道合者,互相成就。

黄石公《素书》:明莫明于体物

《素书》是黄石公所作,就是那位在桥上故意扔鞋子下去,让张良捡起来并且给他穿上的圯(yí)上老人,神奇老人;素书又名《玉钤(qián)经》。

下面来看看其中的经典语句:

也就是眼光短浅,总是去争取一些不稳定的东西;就像做临时工,这家公司做几天,蔽段那家公司做几天,始终没有稳定。

守株待兔的故事,就是期待苟得,妄想不劳而获的经典案例:

韩非子.五蠹(d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国有个人种田,田里面有一棵树;兔子跑太快了,碰到那棵树,一头撞死了;这个人占了便宜,白白捡了只兔子,天上掉了馅饼;然后天天守着这棵树,期待再有这等美事儿发生,期待再有其他兔子,乃至于持续不断都有兔子撞上来;结果沦为宋国人的笑柄。

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长远,追求的事物一定要是必然的。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人处世,生活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麻烦事儿,每一件看上去都不一样,一件一件永远忙不过来,永远解决不完。

那么怎么办?

就是抓本质抓规律,现象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始终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抓住这个本质,就能够处理各种事件,就能够引以为鉴,以史为鉴。

也就是自以为高明,洋蚂兄洋得意,把自己的事儿拿出来炫耀,结果反过来却被愚弄,反过来被出卖。

人在高兴的时候,在伤心的时候,特别容易犯这个毛病;啥都闷并袭和对方说了,可能和眼前这个人认识不到几天,结果一厢情愿地认定对方就是人生知己,乃至于只想一吐而快,发泄一下,结果秘密全没了;哪一天自己就被出卖了,搞得自己很被动,很麻烦;实在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只知道发怒,不知道如何树立权威,一定会受到他人侵犯。

所以,不要轻易发怒,发怒和威仪根本是两回事儿,兔子也会发怒,但是有多少动物会怕兔子发怒呢?

老虎狮子,真正厉害的猛兽,从来不多怒吼。

不如沉着冷静,静观其变,一方面克制自己的怒气,避免祸从口出,一方面也避免自取其辱,始终让自己心情保持平静。

黄石老人写的书,谈得更多的不是兵法,而是为人之道,向善之法,所以张良最后能够在西汉政局混乱当中,在变天之中全身而退,全得益于老师的思想。

素书经典名句

名句如下:

一、怒而无威者犯渗念,好众辱人者殃。

1.喜欢发怒,但却没有威慑别人的力量的人,一定会受到别人的侵犯。

2.喜好当众羞辱别人的人,一定会因此而遭殃。

3.没有力量的愤怒是毫宽悄无意义的,不如埋下心来,努力提升自我,才有可能获得尊重。

4.人都是好面子的,如果当众羞辱别人,或许别人当时毫无还手之力,但是会记在心里,等到机会成熟,一定会加以报复。

二、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1.忽略自己的过失,而对别人总是求全责备,一辈子都做不成大事。

2.对自己宽厚有加,却刻薄待人,一定会被身边的人远离。

3.自己做错事,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而别人犯了同样的错误,却对其深痛恶绝,这样的人如果不及慎喊渣时改过来,一生没救了。

三、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馋远忠者亡。

1.面对应当敬重的人,故意怠慢,一定会遭到灾殃。

2.表面上和别人亲密的称兄道弟,却心怀鬼胎,一定会使人远离。

3.亲近谄媚小人而远离忠臣,一定会导致灭亡。

4.人生之中,莫过如此。

素书精髓一句话概括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所作,黄石公在桥上扔下鞋子,三试张良,认定张良品行优良之后,才把天书传给他。“素”的本意是白色生绢,含有“质朴”、“根本”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简单的道理”。《素书》全书仅六章,一百三十句,一千六百三十字,却道尽了人性善恶与世间百态。书中既有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智慧。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枝稿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

以明示下者暗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局亩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猛腊孝者存

《素书》50句经典名言解读,学习张良的谋略之道

一,道不可以无始。

这句是开篇第一句。黄石公认为,为人处世,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都有个根本和基础,那就是“道、德、仁、义、礼”,首先具备这五种修养,才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一旦时机到来,抓住机会,便可施展抱负,成就伟业。

二,德者,人之所得,是万物各得其所欲。

德就是得,当然不是自己得,而是别人想得到的东西,能够让世间万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得到他庆竖们想要的东西,满足他们的愿望,这个就叫“德”。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德,就是为别人着想,为天下万物着想,才能成就功业。相反,如果只追求个人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那就做不成什么大事,不会有所成就。

三,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平日审时度势,待时而动,一旦时机来临,要迅速出击,先发制人,就会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古语说“时势造英雄”,光有德行还不够,机遇形势也很重要。

如果没有机会,没有天时,就要懂得韬光养晦,老老实实待着就行,不要耍小聪明自己创造机会,那样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伤害到自己。

四,德足以怀远。

古人主张“以德治国”。圣德明君,礼贤下士,爱民如子,让人心悦诚服,有了好名声,自然天下人民都来归顺。这叫治国的最高境界,叫“王道”。与之相对的就是“霸道”,靠的是武力,而不是德行。

五,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要知道别人心中嫌弃什么,就要尽量远离,才能避免灾祸;知道人家经常怀疑什么,就要设法躲避,才能不被误伤。

有的人没有眼力劲,什么地方不该去他去,什么话不该说他所,等招惹了麻烦,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比如杨修之死,就是不懂得避嫌远疑,还有韩信,文种,因为成功后不远离刘邦、勾践才遭到杀身之祸。

六,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言行是做人的关键,也是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关系到个人荣辱,所以要谨慎小心。品德高尚的人,都是注重实际行动,而不喜欢高谈阔论,说到不如做到,这才是真正的修身。

七,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恭敬、俭朴、谦让、节约,这四样是立身持家的根本,品德修养的基础,做到这四样才能保证终身没有忧患,进可攻,退可守。深谋远虑,长远打算,才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商鞅虽然足智多谋,可以强国,却缺乏仁义,终遭杀人之祸;管仲九合诸侯,谋略超人,却缺中差伏乏道德根基,令孔子惋惜。做的最好的便是诸葛亮了,既有坚固的道德基础,又足智多谋,才成就三分天下的伟业,赢得身前身后名。

八,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读历史可以使人明白道理,观古人可以使人了解今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人情事理也是没有不同的,借鉴古人的经验,就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不至于重蹈覆辙。

九,神莫神于至诚。

古人说“至诚如神”,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真诚才能打动别人,赢得别人的信赖,换来别人的真心,才能做成大事。任何小聪明,小伎俩,虽然也可以一时获得小利,但那都是暂时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任何成就大业的人,都不是靠虚伪奸诈和阴谋诡计而成功的。

比如诸葛亮,虽然智谋超人,但还是以真诚为根本的,不然也没有那么多人死心追随。当年七擒孟获,为什么还放他七次,就是要用真心打动孟获,让他心悦诚服。

十,安莫安于忍辱。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一个人心胸狭窄,锱铢必卖携较,经常因为小事而与别人争吵,就很难被别人接纳,更容易因小事而造成大的灾祸,就更难成就大事了。

做大事的人都懂得权衡轻重、利弊得失,不会斤斤计较。无论儒家、道家、佛家,都讲究修忍辱的功夫,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殃。《易经》也上说:“尺蠖的屈是为了伸,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实力。”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