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白云轻出谷,好随明月护柴关
曾经美国作者的一本《空谷幽兰》,唤起了几万人中国人聚集终南山。
是否拉动了几个高山小村的GDP?大概率不会。
首先住那的人“坐吃山空”,不事生产;
其次“长安米贵,居亦弗易。”
故知不能久远,终会作鸟兽散。
所以赶潮流的人先得搞清楚:
大师为甚么山居?
山水在“他”眼中,究竟是甚么样子?
“他”在山中,又做些甚么营生?
憨山精通三教,解过老庄。
在大师的言谈之间,“内丹道”也一览无遗:
若用一些精气神、五行八卦阴阳词汇,换掉他语录中的一些个典型的禅宗术语,那就是“丹经”了——懂得这个,再来对话。呵呵,不懂的,继续练你的道家气功,把任督二脉捯饬通了再说。
《忆山居六首》无法精选,篇篇都是精品:
大师的《山居二十首》,聊做几个文字订正外,亦无可挑。
懂的,自然懂得他在说什么:
如一句“内外一齐拈却,大千世界全身。”
多么直白,还用说么?
或者,请吕祖说,“一粒粟中藏世界”。
又如一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不知这般光景的,说也等于无说。
试以说之:
道系套住牛鼻子后,道祖退休了,他骑着青牛去悠哉去隐居了。
佛系磨慎摸到牛鼻子后呢?
开始“吹牛”——
不把它“吹死”不罢休;
不吹它到“涅槃”不罢休:
嗯嗯典雅的说法是“人忘牛寂,触境圆成。”
释道的分道扬镳,就是在“得一”后:
一家以“抱一为天下式。”
一家说“本来无一物。”
纯粹世界观的问题,
这和谁究竟不究竟,没有任何关系!
紫阳真人道:
“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
噢,当然了,真人的“入山”与世人之“入山”,也有关联也无关联,真人还另有寓意……
所以高僧说,“斗大一庵居,其中任卷舒。云霞生户牖,星月挂庭除。 念息心愈寂,尘消境自如。南熏时入座,飒飒六窗虚。”说“透出无事关,始遂居山计。”
所以说,不懂个中意境的,山居亦难矣,盖为一时兴起。
《山搏饥居二十八首》下,大师留言:
注意那个 “略无次第” 说,啧啧,几乎全部的禅书、丹经,都是这个风格!
现代“气功学”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内丹契歌,做次第化了。
这是二十八首中,意境比较明显的。
咦?“不许白云轻出谷”?
山中白云之出谷与否,岂由“人为”左右?
尔时,唯“无我”者,才能“为之”!
盖我即山水山水即我故——这就是青原的第三参境。
“白云”能超出“人为”的掌控范围,它能超出山水的掌控范围么?
或问,山水又如何怎么掌控?
老子教过哈,“无为而无不为”——人做不到的,山水做得到!
造物做得到!!
自然做得到!!!
所以说人,必须敬畏自然!
老子观察发现,山水、造物、大自然,以其“无为”实现了“无不为也”。
但从修行角度说,它不是无条件的,条件是芥化须弥,或炼精化炁。
尔时,山水“遍及一切处”哈,“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坑挖得太大了,或者说,如此这般的心境,白云啊——这里隐代吾人“意识”——谅你如何走得出?如何颠倒妄想?
恰如神僧普庵说, “无底琉璃井,忽尔堕其中。胜修万劫功,跳出跳不出?”
话又说回来了,心大如宇宙,那人在哪?
是的,某种意义上说,无处容身,一死了之——
所以说“芥纳须弥”、“遍及一切处”啊等等,即是譬喻,也不是譬喻——
经典上的这些直白之说,就基游返是对“无我之境”的妙言,佛说“法界”道谓“药镜”。
那么,诺大之山水,在“无我”眼中,究竟什么样咧?“一拳石”耳。
论干屎橛子
这是个难登大雅的话题。
但是考察佛教研究禅宗,又是个绕不过的“ 话头 ”,或“ 吉祥物 ” -`д´-
确切地说,是人们绕不过那个禅宗的“ 话术 ”或“ 艺术魅力 ”——这就是撰写本文的原因。稍作“考据”,博君一笑。就是说,戏论的成分远过于严谨论证。
再者说了,一本正经地、一丝不苟地去论证世界上最会“搞”最能“余者作”的禅宗,那简直不要不要命了ಥ_ಥ
说了,禅宗供奉的吉祥物是“心外无物”啊,它只迷信“以字不成八不是”啊。
现在又出现了这么一个“吉祥物”,有没有搞错?
干,擦拭。
橛子,人类在手纸使用前的厕具,拭秽用的小竹木片,从文献上看,有点像鞋拔子。
一般而言,僧俗两界普遍的说法是:
这片竹木“橛子”是个“毫无意义”只为断人妄想、破分别心的“话头”。
燃鹅,非也!
只要把省略的量词带上,再把超越时空之经典场面进行下蒙太奇组合:
赵州手指一棵“庭前柏树子”说……俱胝“凡有学者参问,师唯举一指,无别提唱”……云门出示一柄“干屎橛子”……
噫,新瓶老酒、一脉相承!
就是说,这一柄“ 干屎橛子 ”,与那一棵“ 庭前柏树子 ”,与那“ 一指禅 ”,没啥子区别。甚至和那“ 只有一个牙 ”也……莫咋舌,不要笑,“释迦身”都是这个,那古佛一个牙不是这个是啥子塞?老子强谓之“道”庄曰“屎尿”丹派曰“金丹”。
注意,犹如彼处古佛“一个牙”非指赵州色身肉体一样,此处“释迦身”非指乔达摩悉达多色身肉体。这片“橛子”还要说?也不是具体的、实用的“厕筹”!
二者同指道,隐代吾人心。
吠陀仙人曰“实在唯一”。
当然,在 俱胝一指 、 石巩一箭 、 密云一棒 成为宗门模范、标准手语外,面对学子怎么蠢圆问,琛祖都是伸出两指,看官看见琛祖两指下面是啥?分明一只胳膊哈。
嗯嗯,禅机就那一个,都是一颗“心”中境界,全看禅师咋说咋玩了。
众生与禅德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心与如来的一样,是芥子炸裂、是“ 爆米花 ”,是“ 米熟久矣 ”。
一位从荆南来访学的同学问,大师莫非别有秘法?
大概这时候,临济义玄的“无位真人是干屎橛”,已经带毁塌被云门的升级版“释迦身是干屎橛”发扬光大,名满丛林了。所以他才说“一任咬”:
切入马祖道一的语境,就是嚼碎了那根橛子即向汝道。
切入憨山大师的语境中,对应的是“但把一粒轻嚼破,始知佛法并无多。”
佛教东传,和它横扫西域与草原不一样。
印度文化遇到了高出它一头的中华文明:这时候,中国人已经是用“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朴素的辩证法看问题了。
东郭子希慕闻道,向请教庄子:
“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哪里呢?”
“无所不在。”
“好呆具体些呗。”
“蝼蚁那。”
“就在这样的低等动物那里?”
“杂草里。”
“岂不是更低等的无情之物嘛?”
“瓦块砖头中……在大小便里……”
东郭子表示“今日无话可说。”
在诸多禅门公案中,“佛是干屎橛”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话头,是禅宗最受诟病的一个“话头”,这个“话头”显然与庄子的“话头”有渊源。
在《只有一个牙》、《庭前柏树子》中说了,只有一个牙=庭前柏树子=一根柱杖=一指=独脚=一眼=一拳=无根树……
对“一”的膜拜和迷信,无非古印度传统的“独一无二”论在禅宗“话术”中的具体表现。
翻开天竺文化的第一祖书,看到没有,“实在唯一,圣人异名。”(《梨俱吠陀》)
当南天竺的“ 不二法门 ”在中土演变成禅宗演变成“一指禅”演变成“庭前柏树子”演变成“干屎橛子”时,有几位天竺大菩萨正在数落天竺“婆罗门教”的歪门邪道咧:
他们提及的前面的那些诸般“修法”,在当今印度,古风犹在。
最后那个被鄙夷谓“或有外道,常翘一足”的“独脚戏”眼熟不?
这不是流行在西方的 Yoga tree pose 么?
哦哦“ 尽日而立,夜后方食 ”——站桩就站桩呗,还非要整“金鸡独立”?
好久以来,人都莫名其妙,别给人说这里面深奥得很噢……
也不奇怪,从精神到肉体,禅那与瑜伽都带着印度自古的“基因片段”。
同时,医学家们发现各种“ 反关节运动 ”的“ 瑜伽病 ”,乃至“ 置换关节 ”,也一并流行于世。
说远了?不远!无论追什么风,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都比追逐“羊角风”有意义吧。
“飘, 回风也, 盘旋而起之风, 庄子所谓羊角。”(《说文解字》)
“村口的狗叫了,其他的狗也都跟着叫,但它们不知道为什么叫。”(《狂人日记》)
这位高僧给人说得多清楚,只是时人看不懂:
南泉一枝草=云门干屎橛
南宋朱子直接表示“麻了心”,看不懂:
“今之禅家多是麻三斤、干屎橛之说,谓不落窠臼,不堕理路。”“禅只是一个呆守法,如麻三斤、干屎橛。他道理初不在这上,只是教他麻了心。”(《朱子语类》卷七)
明代袁中朗参禅之初,他傲娇地认为自己都懂了:“仆自知诗文一字不通,唯禅宗一事不敢多让,当今劲敌,唯李宏甫先生一人。”而在万历二十七年后,一无所获后而深感苦恼,并对禅宗的“纵心任性”、“随语堕者”给予了辛辣的讥讽:“宗门中,此等语句甚多。若一一执之。释迦老子出世,将真以饲云门狗子乎。又古德云:如何是佛?干屎橛。果尔则凡见粪车粪檐溷厕,应当一一礼拜供养……” (《西方合论》)
有意思的是,皇帝圈中的知名“修行人”——最恨“呵佛骂祖”、痛斥德山宣鉴的雍正皇帝,并未在《御选语录》中批评临济义玄,反将义玄语录收入了一百五十六位禅师的合集中,他认为“(临济玄)见证与前选(正集)中诸大善知识,无二无别。”
佛教圈内看懂大师的,概也无几。南老讲他在峨眉山闭关时,说过一则轶事,一些人每天把跳粪坑里“洗澡”视为修持。
厕筹又称厕简子、厕辙、厕篦和干屎橛子等,这种厕具上个世纪还在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地区使用。在《南唐书》《资治通鉴》和《法苑珠林》中都有相应记载:“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剌,则再加修治。”《南唐书•浮屠传》
就是说,他拜佛磕头,脑门子都碰出包来,亲自为僧人“御制”厕筹,做好了还亲在面颊上试试,看有无芒刺……不说了。快闪。
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不出禅宗和净土,其实,两家都是请佛“带货”:
“ 禅宗甚至可以说几乎完全是中国(丛林禅师们)的创造,它实际上已经走向佛/教的反面 。”(季羡林《佛教十五题》)
初祖达摩本身就是一个身份不明的人物,而净土信仰更是(佛教+密特拉教)÷2的结果。
而且,与其说禅宗是一种哲学,不如说它是一种修法——它不谈过程,只谈“结果”!除了“ 行为语言 ”,禅德尤其擅长“ 话术 ”!
禅宗推出的这柄“橛子”,带的就是道家的货——就“艺术”性而言,已经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巅峰了。
那坐在巅峰上的“ 壁观婆罗门 ”或“ 西域沙门达摩者波斯国人也 ”,观此情此景,他就只能独自“面壁”呵呵无语了。
再抬眼一看,禅杖顶上挂的那“吉祥物”——一只没有鞋底的破皮孩子,何时被人换成了一柄“鞋拔子”?迎风摇曳、招摇作响……
不是么,自己不也是人造的宗门“偶像”、人造的宗教“吉祥物”?
那些个人才啊,确实把自己把洒家把本尊研究透了。
一颗孤寂的“心”在五乳峰中自语。
有同学问,达摩面壁图壁破,这“ 石壁 ”是什么?
落实于修证,就是“ 心扉 ”啊:
请维摩诘说法,就是“芥子”;
请古佛说法,就是“庭前柏树子”;
请云门说法,就是“干屎橛子”;
请象山先生讲学,就是“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请马丹阳论道,“顿觉眼前天地窄,壶中日月结灵砂。”
请悟元子论道,“壶中日月独归我,袖里乾坤不让伊。”
达摩属于狠人话不多的角色:
全部家当都随身在,没藏着没掖着的。
一则说了人大多也不知说的啥;
二则禅杖上面挂的什么,请自助看。
啊?不就是一只一般人不愿多看一眼的破皮孩子么?
还是“一只”?
是的,就那“一只”!
那是老头宣示“独一无二”老头表达“唯心主义”的鲜明旗帜。
啊?还没有鞋底?!
是的,和没有树根、没有船底、没有琴弦一样,和“不方不圆”一样,和“是方是圆”一样,都是红尘中的“无厘头”,都是禅人惯用的隐代。
道系借走后,除了张三丰由少林带入武当的“ 无根树 ”,还有吕洞宾的“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由此广为人知。
有同学问“破壁”的本质又是什么?
就是人从“脑内生活”,切换到“脑外生活”,或“精神世界”。
或者说,心生一切,既包含了人,也包含了天。古谓“天人合一”现代曰“天人同构”,古谓“三界唯心”谓“万法唯识”达摩曰“罪从心生,还从心灭。”
留个作业:
“达摩”说的“ 罪 ”是什么?
室友说我“表面道系,内心佛系”是什么意思?
道系代表的是:什么事情能做就做卜裂,不能做就算了,谁都管不了我;
佛系代表的是:无欲无求,不争不抢,平淡面对
表面道系就缓弊晌是表面上是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内心佛系则就是你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就算你不对,我也不和你争吵;
一般道系形容暴脾气,而佛系就形容好脾气,就像现在扰锋很火的道系三连:关你屁事,关我屁事,滚;还有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
道在眼前
禅德说的看明白了么?
一物者,心啊!
丹派曰先天一炁,生在黄庭,落在黄庭,可知黄庭即心否?
“ 以字不成,八字不是。如是我闻,早落第二 。”去白祖语录里找吧!
这里只讲述经典,不说修法。
“ 面门两眼浑无事,顶中一点耀乾坤 。”祖师慈悲,怕学者着相,在色身上搬弄,就有了“衣线”说:
衣线下=方寸之地
那究竟,一归何处?
《金刚经》给归纳了一下:“应无所住”。
我们在凡夫位的困惑,就在于未解到其“一”——即“ 心 ”,是“ 佛 ”,乃“ 我 ”。
看到没有,各种归处,均在六根门头:
所谓“ 眼前 ”所谓“ 亲见 ”所谓“ 掌上 ”所谓“ 脚跟 ”,都是指人身近处、“ 俯首可得 ”啊。
所谓“ 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 ?”高僧一言唤醒尔:“ 汝道如来还有顶相么 ?”
佛陀说了“ 尽大地 ”、“ 遍及一切处 ”,老子亦“ 以身为天下 ”高道自称“ 山河大地,如在掌上,黄芽白雪,即在眼前 。”
那在“ 身后 ”在“ 掌上 ”在“ 脚跟 ”在哪不行艾玛非在“ 眼前 ”死心眼啊? 施主你着相了!
听猴子说: “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
你道这是在说“ 如来神掌 ”?分明是在解说“ 芥纳须弥 ”哈。
文豪说得多好,“ 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悲惨世界》)
思想家说得多好,“ 在这个世界上,人只需要闭上眼睛,转个向,就会迷路。 ”(《瓦尔登湖》)
尤其是当你听到了一个人这样说话你觉得他只是一个海盗呢还是新大陆的发现者?
“ 当然要迷失方向,才能到达一个无人能找到的地方 。”(《加勒比海盗》)
故曰道在眼前、在身后、在掌上、在脚跟——佛经道书上种种说法,无非是圣贤的譬喻——譬喻——譬喻而已:
譬喻“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
譬喻“ 远在天边,近在咫尺 。”
换言之,大道“ 无处不在 ”;
换言之,“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
换言之,“ 尽天尽地,悉摄尽于一指头上 。”
换言之,“ 少室人不识,金陵又再来。临济一只眼,到处为人开 。”
换言之,“ 正法眼藏嘛,一个破草鞋,无底亦无对 。”
换言之,“ 静处闹处皆着一眼看,是甚么道理? ”
或者说,“ 如何是大机?师竖一拳 。”
或者说,“ 和尚生身阖阁之中却向毗卢顶上二十余年撑一只断头船子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还接同类 。”
也就是“ 万法归一做高脊 ”!
或者说,是一种意思的多种表达方式,道曰“ 同出异名 ”佛说“ 异名同体 ”《吠陀》曰“ 实在唯一,圣人异名 。”
简而言之,“ 万法归一 ”这么一个不少僧德都由此悟至天机的一个超级“大话头, 其实,就是“ 三界唯心 ”、“ 万法唯识 ”的换了一种说法,也就是令人“内急”的“ 一口饮尽西江水 ”、也就是令人“实腹”的“ 一粒粟中藏世界 ”的理论上的提炼……
仙家才子白玉蟾心怀慈悲,有传世之作曰《万法归一歌》。
白祖的长歌读个三五遍,那么,“道系”中的歪\门\邪\道,人就领略大概了。
就像读南老的书,“佛系”中的歪\门\邪\道,人就领略大概了。
太长是吧,那“东土维摩”和龙牙和尚这几句,可谓“简明扼要”:
一者,心也、识也。
万法=三界=西江水=藏世界
诸君又看见了“耳熟念伏能详”的“ 芥纳须弥 ”了不是?
看见“ 万法归一 ”后的人,就不问“ 一归何处 ”了……
咋说咧?已经挂了……
“木人石女”,咋开口?
“万载洪机一发,直得耳聋眼瞎。”咋开口?
“吃饭、睡觉、拉屎、拉尿、拖一个死\尸在路上走。”咋开口?纯渗
那时节,“跳出跳不出,喑痖又盲聋。”
那时节,半点不由人,“不宰是真功”。
那时节,说啥都是多余,故曰“不可说不可说”。
种种建立,“门庭施设”,无非是譬喻吾人之亲自体验!
一如圆悟所说“熊耳山前,少林峰下,老胡九年,冷湫湫地守这间家具。”
啥家具?啧啧,就一和“无底钵盂”和一个“无影杖子”。喝口水咋整?
要不要去高道那边借个“瓢”,或者“壶”呢?
或者,八仙们随身携带的法宝,诸如铁拐李的葫芦(“丹田”)、钟离权的扇子(“胎息”)、何仙姑的荷花(“性空”)、吕洞宾的宝剑(“先天一炁”)、韩湘子的洞箫(“黄庭一路皆玄关”)等等,借个真实相来?
或者,各路妖精的法器——隐代种种情识,也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拨乱反正”的嘛——所谓“ 后天 ”返“ 先天 ”,所谓“ 转识成智 ”也、“
复性灭情 ”也、“ 克己复礼 ”也!
子曰:“ 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四书章句集注》)
类似于人生海海 山河川川的句子
人生海海,川消宴川而山,不过尔尔
今天,电脑屏保上,弹出来“人生海海,川川而山,不过尔尔”这句话。顿感意味深长,细品果然如此。人生无坦途,需要不断的经历,去改变、增加自己的阅历。生命中有太多的过客,或花红柳绿,或暗淡灰黑。凡是过客不足以计较,注定是要失去的。经历多了,就会明白,这人生啊,还是要靠自己。唯有自己强大,才能足矣证明自己的存在。否则永远是陪衬,是别人拿捏的笑柄。 人至中年,上老下小。可以有佛系的心态,道系的养生之道。但绝不能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否则怎么让父母幸福的生活,孩子怎么骄傲的成长。身边太多的例子,多少委屈倾诉何用。 不要过分相信依赖朋友,任何事都需要对等或等量迟桥亮兑换。否则友谊也会在时间中变质贬值。力量的差异变化,直接结果就是情义微妙的变化。 所以,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自己,强大自我。让力量改变力量。让自己改变自己码宽。让自己人生因自己而精彩绝伦。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