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甫行名句(梁甫行名句理解)

语宇社区 经典句子 469 0

梁甫行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曹植《梁甫行》的千古名句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谈袭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丁晏:诗自三百篇十九首含竖兄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其所见甚大,不仅以诗人目之。即以诗论,根乎学问,本乎性情,为建安七子纤粗之冠。后人不易学,抑亦不能学也。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梁甫行(曹植)教案

梁甫行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指明学生谈曹植在这首诗中的感情。

进而导入本诗教学。

二、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三、诗文内容理解

1、关键词语理解

[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一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穿梭毫无顾忌。

四、鉴赏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所以’妻子象禽一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芦察腊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梁甫行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文内容,赏析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赏析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增强同学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针对评价目标一

(1)了解四首诗的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2)根据朗读要求阅读诗歌,读准字音,读正节奏,读出韵味,感受格律之美。

2.针对评价目陪滑标二

(1)圈点勾画每首诗中的疑难字词,组内交流,能准确把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以及意义。

(2)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读懂每首诗字面的含义,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3)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3.针对评价目标三

(1)在评价目标二解决的基础上,深入研读诗歌,赏析诗中生动传神的词语及富含情感的诗句,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刻内涵。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优美的语言是诗歌美的外衣”,反复品读诗歌中能够没余体现诗人情感的语句,尝试诵读其中的韵味,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

教学活动设计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语:古诗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优美的诗词意境深远,幽香怡人,正如一杯香茗,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正如歌中唱到的一样,读你的感觉像春天,读你的感觉像三月.醉人的诗篇,美丽的经典,让我们一起走近古诗,领略诗词别样的美。

板块一:读通诗韵赏奇景

1.预习检测,简介作家作品。

结合课前预习回顾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中读准、读通、读美。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分诗歌节奏。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重点字音。

教师随机指导,纠正错读。

点拨画线字音:

绿叶发华滋( ) 将以遗所思( )

老骥伏枥( ) 松枝一何劲( )

(4)指名朗读,学生赛读。

教师对读诗的环节引导学生适时点评。(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准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板块二:读懂显意寻正道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读懂每首诗字面的含义,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

2.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重点字词:

①遗(给予,馈赠)

②盈(充满)

③枥(马槽)

④盈缩(指人寿命的长短)

⑤怡(愉快)

⑥劲[刚劲,坚强有力]

⑦罹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⑧剧(艰难)

⑨翔(这里指自在地行走)

⑩宇(房屋)

重点句子翻译:

(1)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交流点拨】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交流点拨】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日行千里的志向;英雄虽然年迈,但仍胸怀壮志。(3)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交流点拨】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交流点拨】我的处境是多么地凄凉啊,无人问津,门庭萧条,甚至野狐野兔都在我家肆意地玩乐!

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板块三:品读析文明主旨

进一步品读诗歌,师生共同赏析研讨。1.诗歌中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2.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盾?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提示】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3. 《龟虽寿》前四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前四小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讲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4.“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提示】认得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又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5.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关于松柏 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提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6. 《赠从弟》中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劝勉之情的呢?【提示】本诗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勉之诗。同时也是言志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表明自己 的志向之坚贞。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 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 托于其中。7.“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提示】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8.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提示】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本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适时安排自学环节,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交流小组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收获。 深入诗文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

板块四:诵读提升强深化

当堂背诵四首诗歌,比一比谁背得更快、更准、情感更到位。

课堂小结:作业分层巧布置

必做:分项积累思亲、爱国、明志、亲民的诗句。

选做:赏读曹操的多首诗歌,试对这位封建时期的伟大人物进行公允的评价。

梁甫行教案第3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分钟)

师: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才高八斗”这个成语的故事吗?(生谈)“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屏显:才高八斗、曹植)你了解他吗?(屏显:后人对曹植评价)

二、( 分钟)

1、简介作者

2、解题

3、出示目标:(1分钟)

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三、初读-----领略诗风,把握基调( 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往梁甫探寻吧,但在探求的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 领略诗之韵。

3、 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 出示《梁甫行》 诗歌(节奏停顿)

6、齐读诗歌一遍

师: 普希金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 再读——通晓诗意,读出韵味(5分钟)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梁甫,曹植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再读—通晓诗意,读出韵味。

1、(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师备案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五、 品读—— 体悟情感,含英咀华(6分钟)

1、 师:从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已经充分的建立起来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环节,老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幻灯)品读—— 体悟情感,含英咀华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好在哪里?

1、(屏显)1 古人讲究炼字,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首诗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2 贾岛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首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试赏析。

选出你最有感触的句子(字),写一写。

我读----句(词),眼前浮现出了———————————————————————————————————的画面。

我读----句 (词), 体会到了诗人 ——————————————————————————————————的情感。

我读----句(词), 仿佛看到诗人 ——————————————————————————————————的形象。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2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

答案:

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作者对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的感情。

(这一过程,板书)

六、想一想 感受诗之情 (8分钟)

师: 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诗歌的理解品读,我们一定会感觉到: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边海人民苦难的生活,将悲惨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来想一想(屏显)根据诗歌推测曹植生活的社会是怎样的?诗人写此诗的目的是什么?曹植作为一个王孙公子,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

所以,东方树《昭昧詹言》:“意厚词瞻,气格雄浑。”

七、结束新课(1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的“梁甫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曹植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要忘记社会动乱带给人民的苦难;不要忘记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日子;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共同学习。谢谢大家

梁甫行教案第4篇

《梁甫行》教学设计

一、概述 《梁甫行》选自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所用课时为1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通过作者背景介绍和诗歌诵读,知人论诗,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深层情感,并学会赏析诗歌语言,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历史背景,了解诗人曹植,进一步巩固诗歌诵读和理解的方法,对于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课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过程与方法: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经过多年语文学习,在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和知人论诗方面,已有基本经验,也已经学会了基本的诗歌赏析的方法,情感方面也懂得一些思想要旨。通过一年半的观察、交流、了解,发现本班学生风格教沉稳,话虽不多但十分有内涵,对很多文章和诗都有自己的见地,是一群非常好的学习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的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方面的诵读指导和背景介绍,让学生懂诗会读,并带领学生赏析语言和情感。本课关键是诵读、背景知识和赏析贯穿全文,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课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教师教学用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所使用网络工具有知网、百度等网站,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六、教学过程梁甫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赏析语言。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2、指明学生谈曹植在这首诗中的感情。进而导入本诗教学。

二、识作者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与父曹操、兄曹丕合称为“三曹”。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等。

三、知背景曹植因为从小才学出众,深得父亲曹操的喜爱,想把他当作继承人来培养,这就触及了哥哥曹丕的利益。曹植最终因为才子气太重难堪大任被放弃,还是曹丕作了皇帝,但他对曹植始终是防备的,不断排挤他。 曹植自曹丕篡位后,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他们的痛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四、解诗题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 。梁甫行:借乐府旧题,古体诗。

五、读诗韵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六、解诗意[1]异气:气候不同。[2]剧:艰苦。[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4]行止:行动的踪迹。[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7]翔:绕行。思考:诗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生活的艰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诗中在写边海民的同时还写了什么?

七、品诗情诗人对生活这样悲惨的边海民怀有怎样的情感?边海民为什么不回家?补充背景:曹叡(曹丕之子)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家居而窜入山林,诗中写的正是这种悲惨情景 。为什么其他统治者压迫人民,而曹植却同情他们呢?补充背景:因曹丕父子的迫害,曹植不断地搬家,生活每况愈下,又被贬到海边,自己身处逆境,也容易感受到人民的悲苦。更因为作者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八、学写法 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九、赏语言赏析角度: 炼字 画面 修辞方法 描写手法除了对边海人民的同情,这首诗还表现出什么思想感情?自己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苦,对身处的乱世的隐隐不安。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受到大家的喜爱,是因为作者把他的血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土壤之中!

十、写寄语边海民,我想对你们说……统治者,我想对你们说……曹植,我想对你说…… 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要求想象合理、语言恳切。曹植,我想对你说:

才高八斗郁难平,流离失所遭不幸。

风雨林阻同身受,悲天悯人显真情。当堂展示。

结束语:最后,让我们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读出作者复杂的感情,读出我们心中的悲悯,齐读这首诗。

关于"泰山"的诗歌和成语有哪些?

诗歌:

《游泰山六首》

唐代:李白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泰山梁甫行》

魏晋: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放言五首·其五》

唐代: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猜绝猛虎行》

唐代:李贺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唐代: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成语:

鸿毛泰山

[hóng máo tài shān]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泰山磐石

[tài shān pán shí]

比喻安定稳固。

泰山其颓

[tài shān qí tuí]

旧时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重于泰山

[zhòng yú tài shān]

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

三山五岳

[sān shān wǔ yuè]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死重泰山

[sǐ zhòng tài shān]

比喻死得光荣。

泰山核兆掘压卵

[tài shān yā luǎn]

泰山压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极大,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

安如泰山

[ān rú tài shān]

形容像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泰山压顶

[tài shān yā dǐng]

泰山压在头上。 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

一叶迷山

[yī yè mí shān]

意指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泰山梁木

[tài shān liáng mù]

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

不识泰山

[bù shí tài shān]

不认识泰山。 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泰山北斗

[tài shān běi dǒu]

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木坏山颓

[mù huài shān tuí]

梁木折坏,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笃定泰山

[dǔ dìng tài shān]

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改核,无须忧虑。

曹植 简介

楼主,你好!

曹 植

“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子,累封为陈王,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出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正当汉末天下大乱之际,曾随其父曹操转徙于军旅之中。所谓“生乎乱、长乎军”,正概括了他幼时生活的特点。在这样的生活培世环境中,他不仅亲历了频繁的战乱,而且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生活基础对他此后的思想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到了建安年间,曹操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当时的魏王府中网罗了许多文学之士,这对曹植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曾说:“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琏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曹操“设天网”罗致文学之士,有他的政治目的,但与此同时,也给文学的发达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曹植的才华便得到了哺育和发展。

曹植当年曾是才华山众的贵公子,经历过富贵豪华的生活:斗鸡走马,宴饮多暇。其《斗鸡篇》有云:“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名都篇》有云:“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李白《将进酒》所谓“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也正指出了曹植此期生活的一个侧面。

但曹植为人毕竟又与一般的豪华公子有所不同。尽管他在一班文人政客的包围之中,斗鸡走马,但他并未完全沉溺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他写于此期的几篇作品都颇有慷慨之气,而不是耽于佚乐的奢靡之音。例如《赠丁仪》诗中有云:“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梁甫行》有云:“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诲民,寄身于草墅。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样的作品,都是突破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的。他在《前录·自序》中曾说:“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赋固如此,诗亦如之。当然,“雅好慷慨”,乃是建安时期的一代文风,不独曹植如此。《文心雕龙·明诗》有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这就是说,“任气”、“使才”,乃建安时期亮中棚各家都有的特点,亦即时代的特征。

但曹植的才华是比较突出的,他的文学造诣也是突出的。他在这时曾经颇为曹操钟爱。《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云:“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本传又云:植为人“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大概正是因此之故,曹操曾有立他为太子的打算,对他曾经寄以很高的希望。建安十六年,封他为平原侯,十七年,徙封为临葘侯。曹操出征孙权,命他留守于邺,曾经告诫他说:“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二矣,可不勉欤!”曹操这一番话是很不寻常的,其中似有让他益加自勉,以便将来继承王位的意思。

曹操是爱惜文才的,但作为统治者、政治家,他又是更加看中那符合政治需要的人品的。他虽然爱惜曹植的才华,但到后来却发现了他的缺点,即曹植本传说他又“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等等。如果作为一个诗人,这不能算是什么缺点;但若作为王位的继承人,这就很不符合政治需要。既有这样的缺点,纵使没有曹丕敬则“以术相倾”,曹操也未必再考虑立他为太子了,何况史称曹丕能够“御之以术,矫情自饰”,致使“左右宫人并为之说”呢?曹操最后确立曹丕,而曹植终于失宠,这是势有必至、理有必然的。

曹植一生,颇有政治抱负,但缺乏政治头脑。因此,当曹丕已经立为太子而自己失掉故宠之时,尚不觉悟,仍然“不自雕励”。例如建安二十二年,他曾私自“乘车行弛道中,开司马门出”。这是违反王法的“任性而行”。曹操因此大怒,下令有云:“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葘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这就不仅认为曹植不能继承王位,而且彻底改变了原来对他的看法。

曹操是个真正无情的政治家,为了政治的需要,不顾父子之情。他这时虽然没有贬斥曹植,却杀了曹植的一个亲信人物杨修。曹植本传云:“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杀掉杨修,等于除去曹植的一个智囊。曹植所受的震动不小。

曹植这时可以说已经失去曹操的信任了,但本传又载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曹操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派他去救曹仁一事。且谓曹操传呼曹植,“有所敕戒”,而“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悔而罢之”云云。

这件事情如果属实,大概恰可作为曹植“饮酒不节”的注脚。但裴注引《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由此看来,曹植之醉,又非由于自己“饮酒不节”,而是中了曹丕之计。

《魏氏春秋》所载,当然也不是完全可据的。但由此却可推知,所谓曹植“饮酒不节”者,亦未必全属事实。曹植有《酒赋》一文,假借矫俗先生之言曰:“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丁晏据此申论云:“《酒赋》结朋正旨,垂戒至深,子建岂沉湎于酒者哉!”

如果不是沉湎于酒,而被曹丕“逼而醉之”,这就更可说明曹植政治上实在缺乏警惕,头脑太不清醒。这样的人,在政治斗争中,是注定要失败的。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的遭遇

曹植在政治上受到更大的挫折,是在曹丕继承王位之后。

曹植本传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植与诸侯并就国。”这是继曹操杀害杨修之后,曹丕进一步剪除曹植的亲信党羽。这对曹植是一次更沉重的打击。面临这样的打击,曹植实有不可明言之痛,他写了一篇《野田黄雀行》寄寓自己的哀思。

曹丕继承王位不久,于延康元年(220)十月,又迫使献帝禅让,自己取而代之,是为文帝。他这时身为帝王,对于曹植便实行了进一步的迫害。曹植本传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诏书有云:“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这一年便改封曹植为鄄城侯。

曹植这时有《谢初封安乡侯表》,其中有云:“臣抱罪即道,忧惶恐怖,不知刑罪当所限齐。陛下哀悯臣身,不听有司所执,待之过厚,即日于延津受安乡侯印绶。奉诏之日,且惧且悲。”从这样的言辞看来,曹植此时的处境和心境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灌均承风希指,枉加之罪,他对此竟无所申辩,而诚惶诚恐,感恩称谢。由此可知,曹植这个“任性而行”的人,到这时已经颇知戒惧了。

黄初三年(222),植又封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曹植这时又有《封鄄城王谢表》,继续表示认罪,说自己“狂悖发露,始干天宪,自分放弃,抱罪终身”,“不悟圣恩,爵以非望,枯木生叶,白骨更肉,非臣罪戾,所当宜蒙”。“奉诏之日,悲喜参至。”曹植本来无罪,而竟如此认罪,则当时刑宪之严酷,曹植处境之险恶,也就可想而知。

黄初四年,曹植曾与诸侯王被召同朝京师,会节气。这时他又上有《责躬》诗,继续检讨罪过。其上表有云:“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谓“天网不可重罹,圣恩难可再恃。”称曹丕“德象天地,恩隆父母。”于是“不胜犬马恋主之情”,拜表献诗。辞之凄惋,无以复加了。史称“帝嘉其辞义,优诏答勉之。”

大概正是由于如此恭逊,终于曹丕在位之年,曹植竟得苟全了性命。

但在这期间,曹植虽得苟全性命,内心却是十分痛苦的。特别是当诸侯王朝京师而后归藩之际,曹章暴卒,死于非命;而曹植与曹彪同路东归,又遭到有司干预,这使他气愤填膺,形于文字。《赠白马王彪》一诗便抒发了难以掩抑的情感。此诗有序云:“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每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此诗对于任城王之死别、白马王之生离,表示了极大的怨忿。诗中有云:“鸱枭鸣衡杌,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这里对于有司进行了愤怒的指斥,但对于那最高统治者曹丕似仍有所保留,“谗巧令亲疏”,说得相当含蓄。

在这期间,曹植还写了一篇《洛神赋》。这是写得更加含蓄深婉的作品。此赋有序云:“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洛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丁晏据此申论云:“序明云拟宋玉神女为赋,寄心君王,托之宓妃,《洛神》犹屈宋之志也。而俗说乃诬为感甄,岂不谬哉!”现在看来,曹植在黄初年间自洛还国,心绪极恶,确有屈原放逐之悲,其赋《洛神》,亦实有《离骚》托之宓妃佚女之意。世传感甄为赋,恐非其实。丁晏申论,似有道理。不仅《洛神》如此,曹植另外几个赋篇无不如此。例如《九愁赋》云:“恨时王之谬听,受奸枉之虚辞,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俗参差而不齐,岂毁誉之可同,竞昏瞀以营私,害予身之奉公。”《九咏》云:“民生期于必死,何自苦以终身,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蝉赋》云:“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鹦鹉赋》云:“岂余身之足惜,怜众雏之未飞。”《离缴雁赋》云:“怜孤雁之偏特兮,情惆焉而内伤。”如此等等,都是骚人之遗。只是《洛神》一赋,写得幽而不露,难于索解;加以行文婉而多姿,正如《前录·自序》所说的“摛藻也如春葩”。于是说诗者遂不免以辞害意,坐实以感甄一事。其实,只要细吟篇末所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诸语,仍是不难索解的。

“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幻想

黄初七年,文帝曹丕死,曹睿继位,是为明帝。改元太和。太和元年,曹植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

曹睿虽然仍旧推行曹丕对待诸侯王的既定政策,但多少有些缓和。其对待曹植,也有一些宽大的姿态。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问题,即《明帝纪》裴注引《魏略》说曹睿亲征之时,京师讹言,有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云云,而曹睿对此,竟不加究问。若在曹丕,对于此事,是必追查的。倘一追查,则曹植当为祸首,恐是不能或免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植的处境相当危险。虽然曹睿暂不究问,却也难免把他看作危险之源。为曹植计,他在这时应该更加收敛,尽力韬晦,以自保全。但曹植实在缺乏政治头脑,就在这样的时刻,他却上了一篇《求自试表》。表中大讲“古之受爵禄者”,“皆以功勋济国,辅世惠民”,而自己却“无德可述,无功可纪”。因此,希望得到一个军职,以便效忠疆场,为国立功。他说:

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固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这样的言辞是相当激切、这样的感情也是相当诚挚的。曹植在这里表白的建功立业之心,本来可能遭到曹睿的疑忌,但也许因为他是发于至诚,毫无虚饰,所以此表上后,曹睿对他依旧优容。太和三年,他又得徙封东阿。

在这期间,曹植的处境比前时有所改善,他的心情也有些好转。虽然不再“任性而行”,但说话却比较随便了。太和五年,在《求通亲亲表》中,曹植继续请求任用,为国建功。话说得更加激切。他甚至说:

臣伏自惟省,岂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于朝士矣。

这话是说得不错的,像他这样的人材,如果身为异姓,确实可被重用;但正是因为不是“异姓”,所以才不能“拔授”。此中道理,曹植似乎并不真懂。严防同姓篡权,这是曹魏政权片面地接受了前朝的经验教训而定的决策。在历代的统治者中,这样的片面性都是不可避免的。曹植徒见其然而未识其所以然,所以如此絮絮多言。

《陈审举表》也是曹植此时写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话:

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与之合,窃窥之于心。常愿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间,使臣得一散所怀,摅舒蕴积,死不恨矣。

这一段话说得更加随便了。作为诸侯王,最好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才使在上者放心。而曹植竟说自己熟知兵法,“行师用兵之要”,能与孙吴�合。不但不自韬晦,反而露才扬己。这正是他以前曾说的“道家之明忌”,他这时竟明知而犯之。

但曹植这时如此放言无忌,居然未遭杀身之祸,这不能不说曹睿为人确比曹丕温厚,对于诸侯王的政策也确实比较温和。

在这篇《陈审举表》中还有一段文字值得注意:

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站在“公族”的立场,曹植这话是说得中肯的。从当时曹魏政权面临的局势看,这话也是说得适时的。曹植在宫廷的政治斗争中虽然缺乏政治头脑;而对于“豪右执政”,对于异姓“当权”,却很有政治眼光。没过几年,曹魏政权即为异姓所代,他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不幸而言中了。

但可惜的是,曹睿当时对于这一番话似乎并未重视,只是“优文答报”而已。

与此同时,曹植还曾要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而“终不能得”。于是“怅然绝望”,怀忧而死。

“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的命运

曹植一生所志,本来是要“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而不“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的。但现在看来,他的勋绩,却仍在翰墨、辞赋之中。当汉魏之际,他是个才华特出的作者,诗赋杂文都达到了当代的最高成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贵公子,达到这样高的文学造诣,是不容易的。这不仅因为天赋的才华,也不仅因为“生乎乱、长乎军”的生活经历,更重要的是因为处在名为王侯、实为囚虏的地位。只因有了逐臣的遭遇,才写出了骚体的篇章。丁晏誉为“古今诗人之冠,灵均以后一人而已”,虽然不免溢美,但从骚人创作的传统看来,曹植和屈原的处境确有某些相似,曹植的诗赋杂文也确有屈原作品的某些特点。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曹植也是遭到谴黜,才写出了“愤而成篇”的作品的。

曹植卒后,景初中有诏称他“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乃令“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宋人辑有《曹子建集》,今有传本。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