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诗句(风萧萧意思)

语宇社区 经典句子 363 0

风潇潇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是出自哪首诗

出自《荆轲歌易水歌》是先秦无名诗人所作,为先秦升指稿诗词之一。原文:

荆轲歌 / 渡易水歌

先秦: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吵孝白虹。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扩展资料:

背景:

荆轲本是齐国人,后来到卫国游说卫元君,但卫元君并没有任用他,荆轲就辗转来到了燕国,到燕国以后,和当地擅长击筑的高渐离成了知己,他两个经常和歌而泣。

(公元前232年)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后,之后太子丹怕秦兵总有一天会来攻打燕国,于是引见贤才,商讨应对之策,最终敲定要寻找一名合适的刺客。

太子的老师鞠武推荐了田光先生,田光年老体衰,推荐了荆轲。荆轲听了燕太子丹刺杀秦王的想法,推脱怕自己逗行不能胜任,太子丹叩地,请求不要推托,荆轲受命。

荆轲享上卿声誉,住上等馆舍,每日享受丰盛宴席,太子还不时给荆轲进献车马和美女。(公元前227年)过了很长时间,荆轲还都没有行动。

而这时候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的都城,大军继续挺进直到燕国南部边界,太子丹害怕了,对荆轲说:秦国军队早晚之间就要横渡易水了,卿该行动了。

荆轲要求携带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便接近秦王。樊於期听到此计划,于是自刎。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好带毒的匕首及手下,却不见荆轲行动,于是再次催请。荆轲怒斥太子丹说:“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是没出息的!我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

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时间,那就告辞决别吧!”出发时,燕太子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一种古代乐器),荆轲高声地吟唱出这首短歌。

人物介绍: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

太子丹不忍杀樊於(wū)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风萧萧兮易水寒全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全诗

《易水歌》

作者: 荆轲

原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

1、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易县,当时为燕国的南界。

2、萧萧:秋天的风声。

3、兮:语气助词。

4、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赏析: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这首诗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恐怖分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全诗

吹面不寒杨柳风全诗

《绝句》

作者:僧志南

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没清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纤塌释: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诗意:

在岸边参天古木的绿荫下系上了小船,然后,一个人拄着拐仗,慢慢走过小桥,欣赏桥东的春色。在这阳春三月,在这杏花盛开的时节,绵绵的细雨好像故意要打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那扑面而来的徐徐春风,也洋溢着温馨与柔情,还有融融的醉意。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春日和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感受和乐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明明是自己拄着拐杖出去春游,却偏说是杖藜扶我去桥东观赏春色,个人以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杖藜人格化了那么简单,此时,从诗人后两句所表现的情趣看,诗人虽然是一个人出行,但并没有点孤独落寞的感觉,杖藜仿佛成了一位可以令诗人依赖的和可以与之同赏醉人春色的郊游伴侣,与诗人且游且行,教人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位老者,手扶拐杖,在古木参天的绿荫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后欣欣然、慢悠悠地过了小桥,向那春色的深处走去了。还有一点,在这里,桥东未必就是诗人要去游赏的春色佳处,但是从古至今,在文人笔下东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说可以叫春的同义词。朱自清《春》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东风 实际就是指的春风。诗人以杖藜扶我过桥东来写春游之去向,或许就有此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这首诗的枯竖前精彩之笔,为历代经久传诵而不衰。杏花雨,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杨柳风,杨柳抽芽吐绿时的和风。这样说比直接说细雨、和风更显得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感觉。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吹面不寒,用春风吹到脸上不绝的寒冷形容春风的和煦、轻柔、温馨,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闹春,杨柳拂风,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春游啊!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独特的感受。

无名氏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

《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

作者:无名氏

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注释:

1、萧萧:寒风之声。

2、胡地:古代胡人居北方,故后即用以代指北方。飙风:暴风。

3、修修:与翛翛通,鸟尾敝坏无润泽貌,这里借喻树木干枯如鸟尾。

4、思:悲。末二句是说难言的悲感回环在心里,好像车轮滚来滚去。

赏析:

读这首诗,容不得人情感上有所酝酿,劈头便为一派浓重的忧愁所笼盖一个苍莽悲凉的秋日,一场郁郁无欢的怅饮,本已令人愁闷难耐。何况还有那吹不尽的秋风,老是在帐外萧萧地响,更教人愁杀。秋风萧萧愁杀人,这一句突发的啸叹,正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烈烈秋风,苍茫而来,立时令人生出一种不可遏抑的困扰之感。出亦愁,入亦愁,则以细节刻画,抒写愁苦中人的坐立不安。不禁使人感到,那困扰着主人公的忧愁,竟怎样难以趋避、无可摆脱。受这困扰的,不止主人公一人:座中何人谁不怀忧?既称何人,又加谁不,这双重反问告诉人们:那忧愁正如病魔一样,已侵袭到所有在座者的心腑。使主人公所对无非忧者、所闻无非愁叹这样的日子,真能耗蚀人的青春,加速衰老之期的到来。难怪主人公要发出令我白头的幽幽哀叹了。

以上一节,一味写愁,使人来不及细想,先就浸染上了那摆脱不开的忧愁。读者不免要问:诗中主人公是谁?他究竟为什么如此忧愁?第二节诗,正为读者解开了疑团: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胡地,即塞外胡人居处之地。主人公既呼之为胡,可见他自己不是胡人。联系下文离家日趋远一句,可知主人公应是远离家乡、出塞戍守的汉卒。对于初到塞外的旅人来说,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的异域风光,实在是新鲜而奇妙的。但作为戍卒而久居胡地,看惯了浩瀚的黄沙,见不到几多绿意。秋冬之际,唯有呼啸的飚风,时时摇撼着稀疏的高树。那滋味可就大不好受了。它们所能勾起的,只能是千重忧虑、万里思情。读到这里,读者便可恍然大悟:主人公之所以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之人之所以谁不怀忧,那都是心揣着有家难归的万里离思的缘故。在这样的断肠人眼中,无论是飚风,无论是修树,触目间全都化成了一片愁雾。故此二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

如果说,忧愁可以催人衰老,它首先带给人们的,则是憔悴和消瘦。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诗中的主人公,正因为飘泊异乡、离家日远,被愁思消磨得茕茕骨立了。但诗人却不肯明言,而是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缓(松),以反衬主人公身躯的日见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一位形销骨立的戍卒,就这样独伫于塞外荒漠,默默无语地遥望着万里乡关: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他不是无语可说,而是心中塞满了愁思,纵然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要描述这样一种痛苦之状,笔墨是难以胜任的。但人们在极度痛苦之中,想象力就往往特别活跃,笔底口中便常常跳出奇语。《卫风河广》的主人公,在眺望黄河彼岸的故国时,思归心切,就唱出了谁谓河广,一苇杭(渡)之的奇句。而这首歌的主人公,为抒写胸中难以排遣的痛苦,竟想出了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写主人公无可言传的曲曲愁思,真是形象得教人吃惊。也正因为如此,戍卒那离家万里的痛苦怀思,才以更强的力度震荡了读者的心弦,使人不能不为之悚然动容。

有人认为,《古歌》所抒写的,是游子天涯之感,恐怕不确。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它应该就是胡地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东汉曾多次对羌人用兵,战争均延续十数年之久。朝廷之将贪功而无能,至使离乡征戍之卒进不得力战,退不得温饱,大批丧生于胡地、边境。这正是《古歌》之类思乡之作产生的背景。这首歌熔抒情、写景于一炉,在秋风萧萧中抒写困扰戍卒的愁思;又将它融于异乡的修树、荒漠的飚风之中,变得更加蓬勃、纷扬;最后忽设奇喻,将其化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如此形象的情感抒写,显示出汉乐府民歌在抒情艺术上已有怎样长足的进步。能够与它比美的,在汉代,恐怕只有长于抒情的《古诗十九首》了。

李清照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

1、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原为象声词,如风声、雨声、草木摇落声、马蹄声。《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楚辞九怀蓄英》有秋风兮萧萧,《史记刺客列传》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琐窗:镂刻连锁纹饰之窗户。多本作锁窗,当以琐窗为胜。

2、酒阑:酒尽,酒酣。阑: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团茶:团片状之茶饼,饮用时则碾碎之。宋代有龙团、凤团、小龙团等多种品种,比较名贵。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3、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4、寒日:晚秋的霜晨,气温甚低,人们感觉不到阳光的热量,故称寒日。

5、琐窗:窗棂作连锁形的图案,名琐窗。琐,即连环,亦儿锁。

6、团茶:即压紧茶之一种。宋朝多制茶团。

7、瑞脑:一种熏香的名字,也叫龙脑,即冰片。

8、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以抒怀乡的情思。其中有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悲旧乡之壅隔分,涕横坠而弗禁之句。

9、随分:照例。

10、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翻译: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赏析: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胸熏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团茶即茶饼,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印有龙凤纹,最为名贵。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瑞胸,熏香名,又名龙脑,以龙脑木蒸馏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上片叙事,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仲宣句用典,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十七岁时因避战乱,南至荆州依刘表,不受重视,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写了着名的《登楼赋》,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犹、更这两个虚词,一写主观错觉,一写内心实感,都是加重描写乡愁。结句是为超脱语。时当深秋,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尊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随分犹云随便、随意。下片写饮酒之因,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却又故作达观之想,而表面上的达观,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其中的忧愤更深。

风萧萧雨潇潇诗句

1. 关于雨潇潇的诗句

关于雨潇潇的诗句 1.描述“风雨潇潇”的诗句有哪些

1. 风雨

先秦:佚名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2. 水龙吟·鸡鸣风雨潇

明代:刘基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

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

3. 折桂令上已游嘉禾

元代:乔吉

妒韶华风雨潇潇,管月犯南箕,水漏天瓢。

4. 河渎神

唐代:温庭筠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潇潇。

5. 忆王孙(秋闺)

宋代:仲并

庭梧叶密未惊秋。风雨潇潇特地愁。愁绪如丝无尽头。思悠悠。怅望王孙空倚楼。

6. 鹧鸪天

宋代:郭应祥

风雨潇潇旧满城。今年九日十分晴。且同北海邀佳客,共向东篱看落英。

7. 沁园春(示诸儿)

宋代:陈著

信书成痴,捱到如今,无生可谋。奈浑家梦饭,谷难虚贷,长年断肉,菜亦悭搜。风雨潇潇,江山落落,死又还生春复秋。八十岁,是这般多活,堪吊堪羞。

8. 风入松(吵差溪山堂竹·别本作子昂竹石卷子)

宋代:张炎

新篁依约佩初摇。老石润山腰。逸人未必犹酣酒,正溪头、风雨潇潇。

9.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宋代: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0. 满江红·写怀

宋代: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11.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代: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2. 蝶恋花·送春

宋代: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槐碰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3. 虞美人·东风荡飏铅芹轻云缕

宋代:陈亮

东风荡飏轻云缕,时送潇潇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点香泥,湿带落花飞。

14. 忆旧游·记愁横浅黛

宋代:周邦彦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宵。坠叶惊离思,听寒螿夜泣,乱雨潇潇。

15. 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宋代:惠洪

丝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叮咛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

2.带有潇潇的诗句

带有“潇潇”的诗句有:

1.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年代: 宋 作者: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2.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年代: 宋 作者: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3.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年代: 明 作者: 刘基《水龙吟·鸡鸣风雨潇潇》

4. 潇潇暮雨,梨花寒食。——年代: 宋 作者: 仲殊《失调名》

5. 菊开青蕊,叶飞红树。江上潇潇雨。——年代: 宋 作者: 谢逸《青玉案·芦花飘雪迷洲渚》

6. 正留君不住,潇潇更下黄昏后。——年代: 宋 作者: 赵长卿《水龙吟·淡烟轻霭濛濛》

7. 长江素静,夜潇潇、天如玉案冰洁。——年代: 元 作者: 侯善渊《酹江月》

8. 雨霰潇潇天地宽,相看岛瘦与郊寒。——年代: 宋 作者: 方蒙《和刘后村梅花百咏》

9. 暮雨潇潇酒力微,江头杨柳正依依。——年代: 宋 作者: 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

10.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年代: 近代 作者: 秋瑾《如此江山·萧斋谢女吟《秋赋》》

11. 碧井卧花人寂寞,画廊鸣叶雨潇潇。漫题诗句满芭蕉。——年代: 宋 作者: 耿时《浣溪沙》

12. 佳客伴君知未去。对床只欠潇潇雨。素月四更山外吐。——年代: 宋 作者:汪晫《蝶恋花·午夜凉生风不住》

13.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风雨》

3.【所有带“潇潇”的诗句.如果好的话要追加分的哦】

莫愁应自有愁时,篷窗今夜潇潇雨. 离亭欲去歌声咽 潇潇细雨凉生颊. 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潇潇清秋暮,袅袅凉风发. 看雨中灯市,雪意潇潇.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 相思成病,那更潇潇雨落.断肠人在阑干角. 空谷潇潇.有涧底荆薪. 泉响竹潇潇,潜公居处遥. 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听雨居然此亦缕,潇潇心上合添秋.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裛. 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密云今日破郊西,疏雨潇潇未作泥. 市桥十步即尘土,晚雨潇潇殊未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江雨潇潇帆一片,此行谁道为鲈鱼.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楸梧叶暗潇潇雨,菱荇花香淡淡风. 结束征东换黑貂,灞西风雨正潇潇. 江城夜别潇潇雨,山槛晴归漠漠烟. 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 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 晚雨潇潇急做秋.西风掠鬓已飕飕. 虽不是路 迢迢,早情随着云渺渺、泪洒做雨潇潇. 悄悄 冥冥,潇潇洒洒,我这里踏岸沙,步月华. 坠叶惊离思,听寒螀夜泣,乱雨潇潇.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4.所有带“潇潇”的诗句

莫愁应自有愁时,篷窗今夜潇潇雨。

离亭欲去歌声咽 潇潇细雨凉生颊。

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潇潇清秋暮,袅袅凉风发。

看雨中灯市,雪意潇潇。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梦觉小庭院,冷风淅淅,疏雨潇潇。

相思成病,那更潇潇雨落。断肠人在阑干角。

空谷潇潇。有涧底荆薪。

泉响竹潇潇,潜公居处遥。

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听雨居然此亦缕,潇潇心上合添秋。

萧斋谢女吟《秋赋》,潇潇滴檐剩雨。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山雨潇潇过,溪桥浏浏清。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裛。

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密云今日破郊西,疏雨潇潇未作泥。

市桥十步即尘土,晚雨潇潇殊未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江雨潇潇帆一片,此行谁道为鲈鱼。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楸梧叶暗潇潇雨,菱荇花香淡淡风。

结束征东换黑貂,灞西风雨正潇潇。

江城夜别潇潇雨,山槛晴归漠漠烟。

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

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

晚雨潇潇急做秋。西风掠鬓已飕飕。

虽不是路 迢迢,早情随着云渺渺、泪洒做雨潇潇。

悄悄 冥冥,潇潇洒洒,我这里踏岸沙,步月华。

坠叶惊离思,听寒螀夜泣,乱雨潇潇。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5.与萧萧有关的诗句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潇潇雨落下,阵阵风清凉.笑看天地间,无奈两茫茫.沉沦几时许,满目皆惆怅.求知以养性,修葺向四方.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形容秋天风萧萧的诗句

1. 关于风萧萧的诗句

关于风萧萧的诗句 1.风萧萧兮易水寒对应诗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对应诗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全文: 《荆轲歌 / 渡易水歌》 先秦: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译文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注释萧萧:指风声。

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4]。

2.风萧萧兮易水寒 全诗

诗歌内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1]

注释

萧萧:指风声。

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1]

诗歌大意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御喊消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1]

3.求类似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的诗句

1、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2、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5、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6、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10、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2、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13、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6、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1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8、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19、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20、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4.求优美诗句、比如:风萧萧兮易水寒、、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渗碰》 2、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4、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纳兰性德《梦江南》 5、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6、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7、一如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8、卿本佳人,奈何从贼。 9、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1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3、风瑟瑟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14、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1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7、知我者谓我心忧镇知,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8、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19、愿随东南风,长逝入君怀。 2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5.风萧萧兮易水寒对应诗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对应诗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全文:

《荆轲歌 / 渡易水歌》

先秦: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荆轲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

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注释

萧萧:指风声。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兮:语气助词。

壮士:在这里指荆轲。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古诗文网[引用时间2018-1-14]

6.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下半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里: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送到易水旁边,今河北易县附近,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给后人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里也有记载

7.求几句古代的经典诗句

宁可枝头报香死,不随秋风舞落叶.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日我若为青帝,抱与桃花一处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千古盖世一忠良, 笑傲老贼是草莽. 强者为尊本属我, 独占鳌头又何妨? 今朝我欲乘风去, 大展雄才高万仞. 横扫天下邪与恶, 一泻君子千古恨. 半生热血洒疆场, 一路高歌唱自由. 盖世何足九万里, 天纵奇才报国仇.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归故乡 力拔山兮气盖世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全诗原文?

《荆轲刺秦王》【作者】刘向 【朝代】汉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卖腊。”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中坦滑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信燃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白话释义: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

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宫为奴。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你打算怎么办?”

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

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

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

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

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

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

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剑伤。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秦王的侍卫上前,斩杀了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牺牲了。

作者简介:

刘向原名刘甦,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汉朝宗室大臣、文学家,楚元王刘交玄孙,阳城侯刘德的儿子,经学家刘歆的父亲,中国目录学鼻祖。

刘向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系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