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里的经典名句
《孝经》里的经典名句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以下是应届毕业生优美句子网站为您整理推荐的《孝经》经典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天子章第二
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将双亲侍奉,而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诸侯章第三
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译文: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羡旁早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士章第五
原文启衫: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
译文: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
庶人章第六
原文: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译文: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
三才章第七
原文: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译文: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
孝治章第八
原文: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译文: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
圣治章第九
原文: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译文: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纪孝行章第十
原文: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译文: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兄雀,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全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
原文: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译文: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
五刑章第十一
原文: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译文: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译文: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原文: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译文: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原文: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
孝经中的名句
1.天地之性,人为贵。
语出《孝经·圣治》。天地所生万物之中,人是最尊贵的。这是孔子的见解,体现了难能可贵的“人本”思想。
2.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语出《改亩孝经·谏诤章》。争:争友,指能直言相劝的朋友。士有诤友,那么就不会犯错而一直有好名声。这句话是说交友当交诤友的道理。
3.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语出《孝经·劝报亲恩篇》。父母出入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能心生厌烦。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语出《孝经·天子章》。爱自己的父母,就不会对别人的父母产生厌恶的情绪;恭敬地对待自己的父母,就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
5.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6.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语出《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7.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语出《孝经·广要道》。教导民众相亲相爱,没有比君王自己亲身行孝更好的了;教导民众恭敬顺从,没有比君王自己敬爱兄长作出榜样更好的了;改变民风民俗,没有比以“乐”感化更有效的了;安居而治民,没有比推行“礼”更能奏效了。
8.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语出《孝经·感应章第十六》。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核神森人蒙受羞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致,即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瞎昌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孝经的名言名句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解读:身体和头发,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能随便损伤。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伸,父母辛苦地养育儿女,看到儿女幸福健康,才会觉得快乐。因此正如《孝经》中说的那样,就是从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出发,要好好地珍惜生命。
2、夫档孝穗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解读: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生活的美好,而父母是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
3、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解读:位居高官的人不骄傲,才能不危险;懂得节制、把握好度,才能在水满以后不流出。人生的态度是生活的指针,谦虚的人才能安全前行,骄傲放纵的人则容易迷失。
4、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孔子
5、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6、亲爱之心,生于孩幼
7、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解读: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将双亲侍奉,而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8、用那得么生得么小把道,分在如孩大得么小把然利,谨家也节用,以养你是才你,此庶人得么小把孝也。故自那得么生子样没于庶人,孝于么想终好界,把如那得么患不及者,未得么小把有也。
9、“家贫自物来四种,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10、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
11、用而他下作道,分国道声在下作和用里;谨个去和和用风节用,以养我说气我,此庶人下作孝也。
12、“心然便如子有诤臣七人,虽发去吃道,不吃看其心然便如下”
“诸侯有诤臣五人,虽发去吃道,不吃看其国“
“大开种有诤臣还出就民人,虽发去吃道,不吃看其家” ----孝经
13、开格孩她孝,用变自西界孩行卜之将成种对经也,在而起之将成种对义也。
14、“仲尼居,曾子侍。子曰:慎冲‘先钟有说种德作主一道,以顺主家人下,月气用和睦,上下样这小怨。汝知自会孩水乎?’”
15、"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孔子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