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号兵唇上仍有号嘴印

语宇社区 经典句子 273 0

一把铜号,只有五个音,组合出的数百种短谱却变幻莫测,是部队的“行动指南”。千军万马,在“滴滴滴答”的号声指挥下,时进时退,或攻或守,令行禁止,宛若一人。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场上每次冲锋号响起,都伴随着许多英雄先烈倒下。而最先倒下的,往往是吹号的号兵。

唇上有印的少年

山西东南,太行之巅。

城东东岗山,陵川县城最高点,始建于1946年的烈士纪念塔静静伫立。高耸的塔顶上,是一座金色的号兵铜像。

这种样子的纪念塔,在全国很少见。陵川,与号兵相连。

图为陵川县烈士纪念塔。新华社记者 孙亮全 摄

在县城的一座居民楼里,我们见到了91岁的王书生,一位老号兵。

这位嘴唇上有块特殊印痕的老人,耳朵背得厉害,精力也有些不济。

但当我们在他耳边喊出“号兵”两个字时,老人的眼睛明显亮了。他盯着我们,双肩微微用力,似乎要调动起全身的力气。

“号兵不容易。”王书生用低沉的声音说,“早晨天不亮就起床,不能上厕所,找到风口,顶着风憋着尿练习吹号,一直吹到没有尿意。”

铜块长时间顶着嘴,很快牙就松了,嘴唇也会起泡,等到嘴唇厚了又薄再变厚,就算过了基本功这关。

那一年,王书生14岁。

图为记者正在采访老号兵王书生。新华社记者 马晓媛 摄

1943年,八路军太行军区解放了豫北大片地区,新增了两个军分区,革命力量迅速扩大。为解决部队和地方武装缺少号兵的问题,第八军分区部署在陵川开办号兵训练班。

“号兵培训需要数月时间。陵川山大沟深、位置隐蔽,根据地稳固,是训练号兵的理想地点。”曾详细研究过陵川号兵历史的陵川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焦书文说。

在陵川县档案馆,珍藏着一份1947年陵川县夺火区号兵统计表,表格上记录了号兵的姓名、年龄等信息,从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号兵的年龄不到20岁,最小的只有13岁。

陵川县档案馆珍藏的一份号兵统计表。新华社记者 马晓媛 摄

当号兵是个“苦差事”,门槛却高,不仅要求身体好、肺活量大,还得觉悟高、人机灵。学员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好五个基准音后,还要把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等上百个号谱背得滚瓜烂熟。

王书生和学员们一到培训班,教官就对他们说,号兵很危险,要时刻准备牺牲自己,不愿意的可以放弃。

“没有一个人走。”王书生说。

以号为枪的战士

根据现有资料记载,从1943年到1949年,陵川县作为重要的号兵培训基地,共培养出1700多名号兵,其中有700余人参加正规部队。

年轻的号兵们,走出太行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在一场又一场战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趁黑摸到敌人那里,靠着边打两枪、吹吹号,敌人那边的重机枪就‘哗哗’一直响。等到不响了,我们再吹几声号、打两枪,敌人的机枪又响。”王书生说,他们用尽各种办法消耗敌人的力量。

老号兵韩春林曾回忆,在解放河南林县(现河南省林州市)时,部队打了三四次都没能打下来。他一晚上连跑几个山头,这边吹个冲锋号,那边吹个前进号,声东击西,让敌人阵脚大乱。最后部队终于突破防线,取得胜利。

山西省晋城市文物中心主任张建军说,战争年代,号兵除了要传达作战指令,危急时刻还要担当起鼓舞士气的重任。

已故号兵段满昌曾对儿子段文平忆起,在参加淮海战役一场艰难的战斗时,他曾与几十名号兵同时吹响冲锋号,形成千军万马的声势,最终部队奋勇作战,打败了敌人。

“军号是部队的特殊武器,往往在战斗中起到重要作用。”焦书文说,老号兵杨同保曾对他讲起一段经历。

那是在1951年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的一个团被围,听不见号声,与指挥部“失联”,首长命令杨同保赶快想办法。杨同保把子弹壳锯下一截,安在号嘴上,虽然号声沉闷不亮,却可以传很远。用这个办法,指挥部和被围部队取得了联系,最后指挥部队突出重围。

与炮弹赛跑的号兵

“我们经常躺着吹号,吹完后赶紧打滚离开原地,号声一响,不是炮弹袭来,就是机枪扫过,跑得慢的,都倒下了。”韩春林曾回忆,“有一次吹完号,看见空中亮了一下,炮弹过来就把衣服烧着了。”

由于号兵作用重大,位置靠前,目标明显,他们往往成为敌人重点打击的目标,负伤和牺牲的概率很高。

“解放战争中部队过黄河,开始一个排有一个号兵,打完仗一个师只剩下一个号兵。”想起这些,王书生忍不住抹了抹眼角。

杨同保曾向焦书文回忆起,他经历的最残酷的一场战斗。

那是淮海战役中攻打三棵树的时候。当时,解放军九纵队从独七旅借了一个司号班参加战斗,战斗打得很激烈。那次战斗结束,整个司号班只剩杨同保一个人。

说完,这位当时已经85岁的老人泪流满面。

1947年,在解放焦作的战斗中,号兵张喜发冲出掩体吹响冲锋号,被敌人炮弹击中牺牲,时年20岁。

1948年,在临汾攻坚战中,号兵侯国富吹响攻城的冲锋号时,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时年仅19岁。

……

更多的号兵没有留下名字,他们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战场。

有研究称,在《陵川烈士英名录》中记载的2465名陵川籍革命烈士中,有389名是号兵。也有学者说,实际数字远不止于此。

图为陵川县烈士陵园内的革命烈士名录。新华社记者 马晓媛 摄

人走号传!

战斗的硝烟已经远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号兵精神依然鼓舞着太行山区的人们。曾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陵川,靠着勇于冲锋、不怕牺牲的精神,早已甩下“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盛夏的陵川,生机盎然。每当微风吹过烈士纪念塔,仿佛仍能听到“滴滴滴答”的冲锋号声。

图为航拍的陵川县烈士陵园。新华社记者 马志异 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 起床号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