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学中的偷换概念谈起
1、偷换概念在辩论中本是惯用的伎俩。所谓偷换概念就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引申推理,暗中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某概念的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甚至本质等具体内涵。
2、偷换概念为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也是一种常见的诡辩手法。
3、混淆概念指的是使概念的定义混杂,使界限不分明。通常扩大概念的范围。偷换概念是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偷换概念是一个歪曲对手言论的逻辑谬误。
4、偷换概念是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替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比如,小明妈妈说,“小孩子晚上不能吃糖。
5、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由于认识不清楚或缺乏逻辑修养,无意之中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从而造成概念混乱。
偷换概念的经典例子
1、例如:一,小明:“我不认为孩子们应该往大街上乱跑。”大文:“应该把孩子们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二,小明:“他们都不会”。
2、偷换概念:例子:小明喜欢吃苹果,所以他喜欢吃水果。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提到小明喜欢吃苹果,然后得出结论说他喜欢吃水果。这里的逻辑谬误是偷换概念,因为苹果是一种水果,但并非所有的水果都是苹果。
3、孟子辩论技巧之偷换概念事例一: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被称为论辩的典范之作。在孟子和齐王这段经典对话中,偷换概念是他诡辩的手段。
4、对那些被偷换概念的例子有很多,就是你去买车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个二手车当做新车来卖,他说这个同样也是新车,这个叫做准新车。
典型的偷换概念题——“还有一元钱去哪了?”
1、而楼主的算法是错误的!9*3=27元,其中实收住宿费25元,服务员贪了老板退还钱数里面的2元,所以实际发生总数为27元,很明显,钱都有着落了。
2、“1元食品”指的是价格在1元左右的低价食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已经很少出现在商店、超市中,逐渐从消费者的视线中淡出。
3、有25元给了店老板,还有2元被服务生藏起,其实应该是3 X 9 = 27元 - 服务生藏起的2元=25元(付给老板)出题人利用了29和30的1元差价来迷惑人,其实29元的数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存在。
孟子辩论技巧之偷换概念事例
1、孟子辩论技巧之偷换概念事例一: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被称为论辩的典范之作。在孟子和齐王这段经典对话中,偷换概念是他诡辩的手段。
2、试想,孟子以“一服八”来代换和比附“邹敌楚”,但“楚”是个整体,而“八”却并非整体,完全可以各个击破,两个概念并不类同,而孟子则巧妙地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利用人们的思维错觉达到了说服对方的目的。
3、公务员说如何做才能对自己有好处。上上下下都为了利益而奋斗,那么公务员就要琢磨大臣,大臣就要琢磨篡党夺权了。注意:孟子是把原文中的“利”变成了私利。这是孟子论辩中的一招:偷换概念。
4、那就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来谈谈孟子的论辩技巧。类比论证 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以自己在“凶年移民移粟”来作为自己“于国尽心”的证据,并且与邻国国君做了对比,心中更加迷惑。
5、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善于回避和转移话题,是孟子在论辩中惯用的战术,也是聪敏善辩之人为控制局面、驾驭对方、避其锋芒 、出其不意、反客为主、转守为攻而擅长运用的一个重要招数。
请给我偷换概念的例子
偷换概念:例子:小明喜欢吃苹果,所以他喜欢吃水果。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提到小明喜欢吃苹果,然后得出结论说他喜欢吃水果。这里的逻辑谬误是偷换概念,因为苹果是一种水果,但并非所有的水果都是苹果。
例如:一,小明:“我不认为孩子们应该往大街上乱跑。”大文:“应该把孩子们关起来,不让他们呼吸新鲜空气。”二,小明:“他们都不会”。
孟子辩论技巧之偷换概念事例一: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被称为论辩的典范之作。在孟子和齐王这段经典对话中,偷换概念是他诡辩的手段。
对那些被偷换概念的例子有很多,就是你去买车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个二手车当做新车来卖,他说这个同样也是新车,这个叫做准新车。
每年公司还慷慨地给你14天假期,算下来你就工作1天,而你还要请这一天假?!这种类型的诡辩就属于偷换概念,它是利用所归纳出时间的重复性来达到目的的,数学上称为“套袋式原理”。同时亦有一种开玩笑式时的偷换手法。
那么上面两个例子就是最典型的概念偷换,第一个例子,我把爱屋及乌偷换成了爱屋爱乌,逼着对手把其观点中的糟粕全数吃进,然后再把其一点一点只给评委看。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