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凌晨,河南省水利厅发布消息称,河南此次降雨量“超5000年一遇”。此次袭击河南郑州的特大暴雨,到底是城市排水的问题,还是天灾前的无能为力?
遭受暴雨袭击的河南省郑州市主城区。中新社王中举/摄
降水量相当于一小时倒入107个西湖?专家:该比喻不科学
据“郑州气象”官方微博消息,郑州市气象局对这次出现的特大暴雨做了数据上的梳理和统计:17日20时——20日20时,这三天的过程降雨量达到了617.1mm。其中,小时降水量和单日降水量均已突破自1951年郑州建站以来60年的历史记录。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以往一年的降雨总量。7月21日3时,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II级提升为I级。
关于此次郑州暴雨降水量,有网友进行了形象比喻:“降水量相当于107个西湖一小时内倾倒入郑州”。郑州市于7月20日16-17时达到降雨峰值,雨量高达201.9mm,打破中国陆地小时降雨量极值。据公开数据显示,郑州全市面积为7446平方公里。“在这一小时内,约有14.9亿立方米,将此与蓄水量约0.14亿立方米的西湖相比,其降水量相当于107个西湖于一小时内倾倒入郑州。”网友称。
对于该说法,健康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气象学专家,专家们均表示,“气象学中没有这种计算方式,该说法不严谨且没有科学依据。”
中国气象局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此次郑州的强降雨量确实很罕见,但将某站点测得的某段时间的降雨量峰值,与郑州市面积相乘得到的结果,并非气象学界的专业计算方法。
“实际中的降水量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将单个站点测到的某时段的峰值当做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计算,是不科学且不严谨的。”上述研究员称。
“一下雨就积水”,郑州正在打造“海绵城市”
“郑州一下雨就积水,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家住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刘女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自从10年前,自己定居郑州后,一到雨季,郑州市区就会出现积水、堵车的情况。“郑州市区被淹成‘海洋’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尤其是市区的隧道,一到雨季都会出现严重积水,只不过这次的特大暴雨内涝是最严重的一次。”
“此次受灾最严重的是市中心。当时,感觉天空漏了一个大洞,像泼水一样往下倾,下雨下到天都是黑的。”
在郑州市送快递8年的王辉(化名)也表示,常年跑郑州市区的自己过去曾多次遇到积水情况。“郑州一下雨就积水已经是老问题了,往年最严重的时候,积水齐腰,严重到快递都没法送。”
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郑州市曾宣布投入534亿元打造“海绵城市”。据郑州市政府官网介绍,“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2018年1月,郑州市城乡规划局曾发布《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规划范围包括郑州主城区,以及航空城、西部新城、白沙组团和九龙组团4个片区,规划面积共1945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近期为2017年—2020年,远期为2020年—2030年。规划总目标是将郑州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
按照规划,自2016年起,郑州已建设近五年。2021年5月郑州日报刊发《郑州:“会呼吸”的海绵城市,释放综合生态效益》中提到,自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以来,郑州全市共计消除易涝点125处,消除率77%。
然而,面对此次暴雨,为何“海绵城市”显得如此疲软?一位不愿具名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师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绵城市”设计时一般通过做人工湿地、绿色植被、花盘、树池等,其设计主要是解决中小雨、一定量地表水的渗透循环等。郑州此次的暴雨超过了“海绵城市”对于水处理的承受能力,使其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不断对土地进行开发,由此导致土壤涵水能力下降,土地硬化率提升,增加了内涝的风险。”上述教师表示,面对特大暴雨时,当地有关部门应该提前预警,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治理预案。例如,提前通知市民尽量待在家中,停止重大公共活动,做好强排设备、抢险队伍提前到岗等。
评论列表
行之有效的应急治理预案。例如,提前通知市民尽量待在家中,停止重大公共活动,做好强排设备、抢险队伍提前到岗等。
的数据进行计算,是不科学且不严谨的。”上述研究员称。“一下雨就积水”,郑州正在打造“海绵城市”“郑州一下雨就积水,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家住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刘女士告诉健康时报记者,自从10年前,自己定居郑州后,一到雨季,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