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诸佛之母?只有谁才是宇宙不动不生不灭之本体?
般若也是菩萨解脱的母,乃至于所有所有、不管多大的佛、多伟大的古佛、近代的佛,都是般若生的,只有普贤王如来才是宇宙不动不生不灭之本体。完整法义请恭读《藉心经说真谛》。
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经典中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
不过,翻阅佛教经典发现,文殊菩萨才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妙德、妙祥、妙吉祥。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
什么是说无罣碍?
1、依般若了悟诸法空无自性,於一切境界不生取执,故诸法不得罣碍其心,尔际烦恼、生死、菩提亦空,故罣碍亦空。空者即无也,无即无罣碍,无罣碍者,指一切罣碍皆无,而无者可执。这里是说无罣碍。
2、心无罣碍:内心没有任何牵挂。佛教用语,劝人凡事想的开,不可太执着。出处于唐·玄奘《般若波罗多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3、谓凡心因迷成障, 未能 悟脱。 《般若 波罗 密多 心经 》 :“ 菩提 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唐 庞蕴 《杂诗》 之四:“神识苟能无罣碍,廓周法界等虚空。
4、一心无罣碍的解释 语本《 心经 》:“心无 罣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 梦想 。”后因以谓心中毫无 牵挂 。
5、心经中的「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深智慧的法去修行。修行得到什么呢?得到「心无罣碍」。
6、心无罣碍 xīn wú guà ài ● 罣guà ◎ 同“挂”。心无罣碍即心无挂碍。挂碍: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一天念十万阿弥陀佛!最后还得十遭恶报而亡。
南无始祖报身佛在《藉心经说真谛》中说法: “如果说你是忤逆不孝、尽做坏事,整天念十万遍阿弥陀佛,最后还得遭恶报而亡,不得解脱。
所以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谁都能念,但要念得操之有素,念得如浑钢铸就,是要以我们的信愿恳切作为背景、作为动力,去驱动的。
当然是念得越多越好,佛教讲仅仅修行,无论是念佛、诵咒、坐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一念不生,所以,念佛号的时候,不仅要多念,还要尽量控制自己的妄想。
舍利子连母称名,是怎样得来的?
1、由于舍利弗的母亲,她的眼睛最厉害,因此舍利子的爷爷那一辈,就给舍利子妈妈取了一个舍利。舍利子乃连母称名,故称舍利加之于子,亦有舍利弗之称。
2、饮食习惯有认为舍利子的形成是由于僧人长期素食,摄入了大量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人体骨骼残余人体骨骼在烧灼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形状的重结晶现象。
3、所谓舍利子为个人修行成就之结晶,原来舍利子称为舍利,后来才称为舍利子。舍利原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等各种不一之名称,其意义为“遗留物”或“灵骨”。舍利子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
4、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坚固微粒,又名“坚固子”。舍利这一称谓,至后世脱离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遗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高僧大德火化后,常在遗体骨灰(舍利)中发现坚固或结晶的微粒。
5、“舍利”是梵语Sari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也曰“灵骨”或“坚子”。但这只是就大部份舍利是来自人的身体而言。因为舍利大多从人的遗体焚化而得。最早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示寂后,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
6、所谓 舍利子 为个人修行成就之结晶,原来 舍利子 称为 舍利 ,后来才称为 (舍利子) .舍利 原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等各种不一之名称,其意义为(遗留物)或(灵骨) 舍利子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
什么叫有余依涅槃?什么叫无余依涅槃?
1、有余依涅槃,即生死之因与惑业虽尽,但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无余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与惑业已尽,同时连依身之苦果亦灭,使之毕竟不生。
2、所具备因缘,自然分解,就是自然缘尽的时候,它自然坏死了,没有了,自然寂灭,此时剩下来的佛性,才叫做无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才能获得清静法身的无余依自由。
3、无余涅盘的意思是有余依,无余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惑业而曰余。有余涅盘者,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余涅盘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余也。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同为一体。
4、依大乘的说法,菩萨变易生死之因尽,叫做“有余涅盘”,要到变易生死之果尽,获得佛之常身后,才叫做“无余涅盘”。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