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张爱玲、王安忆对上海的书写究竟有何不同?
喜抽鸦片,弄风赏月;但他也毕竟是大户人家的后代,和暴发户之流还是很不同的的,张爱玲能够在他的书架上找到萧伯纳的《心碎的屋》,扉页上还有英文题识:“天津、华北。
张爱玲和王安忆对上海书写的异同:张爱玲风花雪夜,海上繁华,人物个性偏执。王安忆纪实与纪虚。两人故事背景大多选择都市上海的变迁人物的命运。
写法上,既不同于《子夜》的“史诗”式浑厚,也不同于张爱玲笔下“传奇”式的上海,取而代之的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式写法,让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关于上海的浮世绘。
王安忆也从世俗的上海入手,却写出另一种上海。与张爱玲不同的是,她更多地是上海的观察者和寻找者。 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促成了她对上海都市意识的确立,同时也影响了她上海都市意识的纯洁性和完整性。
王安忆与张爱玲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她们同样生长在上海,深得上海的灵气,也深谙海派的精髓,同为女性,深知女人的处境,对女性生命都有独到的观察和思考,她们作品的魅力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读者。
她的写作独白是:你张爱玲能写,我也能写;你写得好,我写得绝不比你差。
怎样评价张爱玲笔下的上海这座城市?
1、“正是这上海的繁华与柔腻, 以及刻骨铭心的爱恋, 才造就出张爱玲的才情与气质.。张爱玲的气质,忧郁中带着叛逆,冷漠中含着柔情,骨性高傲,又率真恬淡”。爱极了这样的她。
2、张爱玲在创作颠峰的1943-1946年呆在上海,这个城市当时呈现一种似是而非的平和状态,因为是彻底是沦陷区,反而有些天高皇帝远的奇异特征。
3、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旧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风花雪月在张爱玲的笔下也变得无限的生动。外滩旁的轨道列车、舞厅里面的舞女、上流社会人家的二奶、三奶等同样也是她笔下的重要人物。这些人物在她的笔下被她刻画得近乎疯狂。
张爱玲与上海
1、张爱玲的晚年之所以凄惨与她的家庭性格还有婚姻生活有关。因为她家庭的原因造成了她性格的执拗。而她的性格又让他的婚姻生活十分的不幸,而至于她在晚年的时候过得凄惨。
2、张爱玲的“上海传奇”系列作品《封锁》。《封锁》是现代作家张爱玲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43年11月上海《天地》杂志第二期,称之为,“上海传奇”张爱玲的“上海传奇”系列作品《金锁记》。
3、郭敬明和张爱玲所描述上海的语句 最好是能连成一段话。
4、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5、出生在上海,童年有一段时间在天津,后来又回到上海度过小学和中学(教会学校),她大学念的是香港大学,头两年拿了两个一等奖学金,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上了两年不得不回到上海。回到上海之后就发表文章。
6、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1927年,在私塾读诗背经的同时,开始写小说。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