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海胜:会在失重环境下理发

语宇社区 经典句子 310 2

聂海胜:会在失重环境下理发、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进入近地轨道。3位航天员乘坐飞船停靠于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顺利进入核心舱,成为第一批进入空间站核心舱的航天员。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任务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阔别5年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入太空。出征前,3位“神十二”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此次任务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工作量大,太空停留3个月,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

记者:“神十二”任务中,航天员要完成哪些工作?和以往载人飞行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空间站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三步。神舟十二号任务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任务工作量非常大。比如,我们进入核心舱后,马上要建立适合人生活、居住的环境,后续还要到舱外做安装维护。和神舟七号任务出舱不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出舱活动时间长、任务重,一次出舱长达6个小时左右。还要第一次进行人和舱外机械臂配合,复杂性和艰巨性会超出想象。

二是这次任务在轨时间长达3个月,对生活、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健康维护、生活能力训练,去摸索如何更好地适应太空工作、生活。

三是和空间实验室相比,空间站是更大的科学平台,我们要做的空间实验、技术试验更多、时间更紧。

刘伯明:“神十二”任务和“神七”任务相比,出舱活动有很大不同。“神七”出舱主要是验证舱外航天服出得去,回得来,以及较为简单的舱外作业。“神十二”任务计划要执行两次出舱任务作业,每次作业长达数小时,需要航天员具备强健的体魄、强大稳定的心理素质。

记者:可预料的困难有哪些?

刘伯明:第一个难点是快速交会对接。我们现在已经有航天器快速交会对接的能力。神舟十二号飞船进行快速交会对接后,我们就马不停蹄地进入空间站核心舱,这时候考验航天员在太空的身体适应能力。在适应的同时,我们要拆盖板、将货包取放归位,建立生活工作环境、维护生命保障系统正常运转。

随后,为了准备第一次出舱,我们要提前准备。连续两次出舱任务,间隔时间也很短。出舱过程中,将进行首次人和机械臂的协同配合。机械臂只是大范围地摆动,把航天员载到舱外作业点附近。在舱外作业点进行精细操作,一个人携带的工具有限,操作难度大,有可能需要另外一名航天员配合,两个人共同到作业点把任务完成。因此,既考验机械臂操作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是否会和舱壁发生碰撞等,也考验航天员在舱外的配合能力。

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我们在地面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协同演练配合。实际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那么顺利,无法预知。我们在地面苦练、巧练,在太空时也要严格按照手册执行,现场操作时还要充分发挥航天员的主观能动性。

3个月的太空生活什么样?

带的平板电脑可以上网,也会在失重环境下理发

记者:人们都很向往太空生活,听说这一次任务可以随时拨打电话?

聂海胜:我们具备天地之间随时拨打电话的能力,但不一定随时拨打。在相对空闲的时候,我们会和地面做一些交流,包括向家人问好。我们带的平板电脑可以上网,出舱时候也连着WiFi,当然,都是空间站舱段内部的局域网。

记者:这次在太空停留3个月,怎么理发?

聂海胜:我的“专业理发师”就是我身边的搭档。我们在地面练了很多次,互相帮忙理发。当然,在太空失重环境下理发和地面不一样,头发会飘散。我们在理发推子上套了一个类似吸尘器一样的东西,可以把剪下的头发吸进去。

记者:听说航天员可以随身带一些私人物品,是这样吗?

汤洪波:我带了一些。我的孩子现在上初中,他非常幽默、乐观,是我的骄傲。我录了许多我爱人和儿子的日常生活视频,工作之余我会回顾这些家庭生活,放松一下。

进行了哪些艰苦的训练?

每次水下训练都要坚持6小时,水槽训练后,拿筷子都费劲

记者: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超乎寻常的训练准备。

聂海胜:对!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我们在地面强化了很多不同的训练,包括一对一训练、低压舱训练、水槽训练等,我们只有具备矢志不渝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精湛高超的技能、强大稳定的心理,才能成功完成这次任务。

刘伯明:各方面的训练强度都加大,低压舱训练风险最高,因为是真空环境。我们在低压舱内进行了多次针对特殊情况的训练,来考验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反应能力和纠错能力,是不是每次都能做到百分百正确。

最苦最累的是水槽中的训练。大家都知道,要走出密封舱到太空进行出舱活动,就必须穿舱外航天服,所以在水槽中模拟太空失重环境,穿着相当于舱外航天服的水下训练服进行训练。“神十二”任务的舱外作业时间长,我们在水下训练基本都是6个小时,在水下高强度训练,往往得靠信念和毅力支撑。

记者:据说每次水槽训练后,拿筷子都费劲,有什么好的办法适应?

聂海胜:针对水槽训练,我们首先是加强体能训练,其次是增强上肢力量,第三,随着水下训练次数越来越多,对心肺功能、上肢力量都是锻炼的过程,坚持下去就会适应。

汤洪波:水槽训练是“神十二”任务必须训练的项目。我在水槽训练中,能克服体能挑战,但身处舱外航天服这样狭小空间里会感觉很憋屈,一进去就想出来,非常烦躁,有一段时间甚至是寝食难安。但执行空间站任务,必须穿舱外航天服工作。后来,我发现把舱外航天服的温度调低,感觉会好一点。再结合自己学到的心理调适方法,让自己平静下来。现在,我穿着舱外航天服感觉非常舒服,工作几个小时也没有不适。

记者:出舱活动在空间站将变成常态,因此也是训练的重点。

汤洪波:我们的训练重点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出舱。整个出舱程序非常复杂,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都很繁杂,信息量巨大。大家都关注出舱那一刻,其实航天员在出舱前要准备很多天,出舱当天也要准备好几个小时才能打开舱门执行出舱任务。

刘伯明:针对出舱活动,地面训练强度很大,因为要考虑出舱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地面训练内容无法完全预测在天上执行任务时的状况。但我们现在手段很多,比如航天员在轨执行任务遇到特殊情况时,地面团队第一时间快速进行辅助解答,随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要提升的是身体适应能力、能量的储备。出舱当天,早上6点多就要开始准备,到舱外作业、返回,时间很长,对体能消耗很大。

我很期待站在机械臂末端那一刻,面向整个茫茫宇宙,随着机械臂摆动,会有一种飞翔的感觉。

记者:模拟太空生活的密闭生活训练,是为了达到什么效果?

汤洪波:主要是为了检验航天员持续工作的专注力,有些训练项目是在极端条件下,考验航天员在空间环境的应急能力,考验和磨砺航天员的意志品质。比如,在狭小密闭空间,72小时不睡觉,还要持续工作,并保持准确性。我们在地面做过一个月的密闭训练,完全模拟进入空间站后的整体飞行程序,包括工作、生活、废弃物的处理等。

航天员乘组如何团结协作?

3位航天员有分工、有配合,对任务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记者:3位航天员怎么分工?

聂海胜:有句话叫“分工不分家”。在“神十二”任务中,任何单项操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完成。任何需要两个人完成的任务,我们两两组合,3种模式都可以完成。3个人一起密切配合完成一项工作,那更是一个整体。这是载人航天任务的特点。我们在一起训练一年多,彼此之间会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比如我和刘伯明有过太空体验,知道地面和天上的操作有区别,操作要更加严谨,天上生活的习惯、作息规律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记者:作为搭档,你们互相评价一下吧。

聂海胜:我和刘伯明都是首批航天员,在一起工作20多年。大家都很熟悉刘伯明。他非常聪明、敬业,喜欢动脑筋,对于一些细微操作研究得非常透彻,对团队的训练、任务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我很愿意和他共同完成任务。

汤洪波是第二批航天员,曾是神舟十一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经过了严格、系统的训练,在5年前就具备执行飞天任务的能力。“神十二”任务是首次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要做大量的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他进入这个乘组,说明专家对他非常认可。汤洪波平时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非常谦虚好学,性格好,我对他充满信心,非常信任。

刘伯明:聂海胜执行过两次飞天任务,经历过多天飞行,“神十”任务进行过交会对接,经验很丰富。他是这次任务指令长的最合适人选。

我执行过“神七”出舱任务,对出舱任务很有信心,这些年也一直在准备空间站任务。我们既有分工,也会密切配合。

汤洪波训练非常刻苦,工作踏实可靠,他这种认真的劲儿、肯吃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相对年轻,在电子信息、网络等操作方面能够和我们互补。我们对他非常信任。

汤洪波:这次是我的首次飞行,很荣幸能够和聂海胜、刘伯明一起飞行,他们都有过飞行经历。聂海胜执行过“神六”“神十”的飞行任务。刘伯明执行过“神七”的出舱任务。在“神十二”任务的准备过程中,他们非常严谨、细致、认真,我要学习他们的冷静、坚定、果断、沉着。尤其是他们都是多次飞天、多次备份,还一直为“神十二”飞行训练、准备。这就是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对这次任务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

记者:第一次飞天的航天员,能够入选“神十二”乘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汤洪波:最重要的是工作的严谨态度。尽管我们十年如一日地训练,很多事情闭着眼都能做正确,但是你不能真闭着眼做,要确保万无一失,必须细致,还要勇敢。

执行飞天任务有什么感受?

经历了3个“8年”,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再到太空出舱,见证科技不断进步

记者:聂指令长,您从成为航天员到执行3次飞天任务,差不多都相隔8年左右,这3个“8年”有什么不一样?

聂海胜:我在1998年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到2005年执行神舟六号任务,这属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第一步;8年后的2013年,我执行了神舟十号任务,这属于第二步的空间实验室阶段;8年后的现在,我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这已是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阶段。

每一个8年都不一样。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一步一步往前推进,我们的任务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对航天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航天员,我的成长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同频共振。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国家有经济实力、科技能力,发展载人航天事业,把我们送上太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能为祖国载人航天事业作贡献,我感到非常幸福。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能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倍感自豪。我们的状态就是时刻准备着,我们的使命就是圆满完成任务。在飞过祖国上空的时候,我会在心里祝福我们伟大的党“生日快乐”。

记者:经历了3个“8年”,您对航天技术进步有哪些感受?

聂海胜:感受非常深。“神五”是一人一天,“神六”是多人多天,“神七”是太空出舱,“神九”“神十”“神十一”,太空生活从12天、15天到30天的跨越。“神十一”为什么能在太空生活一个月,是因为背后强大的科技支撑能力。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工作环境、通信条件、安全保障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比如,我们在太空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宽敞。神舟五号任务时航天员没有进入轨道舱活动,到“神十”的时候,就有“两室”,3个航天员中,两个人可以睡到“卧室”里,一个人打“地铺”睡在地板上;空间站更是变成了“三室两厅”,这是空间大小的变化。

我和费俊龙执行“神六”任务时,轨道舱温度比较低,吃饭加热的比较少。之前食品周期是3天,现在我们做到了7天一个食品周期,可以吃到更丰富多样的口味。

之前我们都是从地面携带水和氧气上去,到了空间站阶段,我们要在太空生活3—6个月,通过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实现重复利用,冷凝水、汗液重新收集净化成再生水,经过处理就变成纯净水。

记者: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再上太空,心情怎样?

刘伯明:在我们模拟器训练大厅,这样一句话非常醒目: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这一直激励着我不断探索前行。

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归零,每次任务都要重新开始,我们要保持第一次的热情、激情,也要保持第一次精细操作的踏实作风。13年刻苦训练,13年耐心等待,13年热切期盼,再度飞天,可以说心驰神往、心潮澎湃。对于航天员个体而言,保持强健的体魄不难,因为我们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难的是十几年还保持那份热情、那份激情。

星星只有闪烁在太空中才是最美的,否则它就是一块苍白的岩石。对我们航天员来说,要感谢党,感谢祖国,有了国家这个强大的后盾,赶上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才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选拔一个优秀的航天员不容易,党和人民培养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只有圆满完成任务,来报效祖国。我对再度飞天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指令长聂海胜和小师弟汤洪波的默契配合下,我对完成任务有决心有信心。

记者:航天员首飞往往要经历多年的等待,能讲讲感受吗?

汤洪波:我在2010年5月5日进入航天员大队,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我也一直想,这么多年的训练,什么时候能够把我学到的本领用上,去太空执行任务?漫长的等待,其实比高强度训练更具挑战性。但有飞天梦的牵引,我十年如一日保持好状态。我相信,未来的十年,将是为空间站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十年。

我很喜欢飞行的感觉。这一次我的“坐骑”是火箭,将飞向几百公里高的空间站。我期待能够很快克服失重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尽快建立起空间站核心舱的居住环境,期待我们圆满完成任务重新返回地球的那一刻。

聂海胜:我们一直期待空间站时代的到来,为此奋斗了多年。空间站建好后,就是我们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家,将迎来一批又一批航天员。将来,也有可能迎来国际航天员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在这个太空平台做更多的科学研究,用这些成果造福全人类。


上一篇当前分类已是最后一篇

下一篇杨利伟回忆生死26秒惊险时刻

发布评论 2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评论列表

2021-07-22 13:55:20

训练的项目。我在水槽训练中,能克服体能挑战,但身处舱外航天服这样狭小空间里会感觉很憋屈,一进去就想出来,非常烦躁,有一段时间甚至是寝食难安。但执行空间站任务,必须穿舱外航天服工作。后来,

2021-07-22 13:55:20

,我们就马不停蹄地进入空间站核心舱,这时候考验航天员在太空的身体适应能力。在适应的同时,我们要拆盖板、将货包取放归位,建立生活工作环境、维护生命保障系统正常运转。随后,为了准备第一次出舱,我们要提前准备。连续两次出舱任务,间隔时间也很短。出舱过程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