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隶书的知识(关于隶书的书籍)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116 0

隶书的特征

隶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它的特征是横撇、竖撇、折撇、折折撇、折折折撇、折折折折撇等,笔画细腻,线条流畅,字体端庄大气,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1,隶书字形稍扁,字形向左右两边展开,字体圆润。

2,笔画直立,讲究“蚕头燕尾”。隶书的大多数字都宽扁,精致小巧。

拓展:

隶书的写法:“蚕头起笔”,就是起笔时带有藏(逆)锋,并把笔画外形写成一种类似蚕头的形状。“燕尾收笔”,就是在收笔时,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带出笔锋,形成一种类似燕子尾巴的形状。

在学习隶书时,可以参考曹全,礼器,石门等人的。具体依照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刻苦练习,把握方法。

隶书代表人物是谁呢?

隶书乃是由秦末刑徒程邈所创。他广泛收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书写体,整理出比小篆简单,书写更为便利的书写体,以此来抄录狱档,隶书之称由此而来。隶书由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到了东汉出现了波磔,隶书的出现在汉字演化和书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以后出现的章草、楷书都是由其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关于隶书的艺术特色介绍

隶书是在长期社会书写性的实践中不断进化而来的,到了东汉中期,隶书的审美功能已经超越了实用价值,越来越显示出端庄朴厚、雄浑壮美的风采,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笔法点画、字形结构和审美风格几个方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笔法点画:

隶书的笔法比篆书丰富。从隶书基本电话的形态看,点、竖、横、撇、捺、折等笔划的形成,说明了笔法已经有了规定性的要求,即在转述用笔婉转的基础上,明显地增加了提按、藏露、转折、使得笔划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其中折笔、波挑笔法的形成时期点画更为生动。

隶书的点画构成了隶书内在的艺术素质,这一艺术素质的产生全赖于隶书笔法的产生和发展。隶书笔法的产生,对古体文字而言是一种突破,对于后来的各种书体而言,则是笔法的源头,由它所造就的点画为中国艺术所特有,更为中国书法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基本点”。

二、字型字势:

前人在描述隶书的字型字势的时候用“鸾凤翱翔”、“奔放向路”等作比喻。隶书横平竖直,排列均匀,字形整齐而不失灵动,端庄而博大。横向取势,长撇大捺,意态宏深。左右波则充分展示了隶书的动态美。这些,既是隶书的艺术特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

隶书的形态美还体现在结构欹正疏密和布局的灵动多变等方面。并且,所有这些变化都建立在一个法度的基础上,从而客观的再现了古人在艺术手法上的匠心独具和对形式美的强烈追求。它们或端庄匀整、或典雅秀丽、或宽博疏达、或方正古拙、或肃穆雄强,无不在最大的限度上展示着自身的形式美。

   三、风格多样:

隶书刻石类作品各有姿致。字型工稳、意态端庄的有《曹全碑》、《礼器碑》等;方正古拙、拙中见巧、字势雄浑的有《张迁碑》、《鲜于璜碑》等;大度雍容,意态雄伟的有《西狭颂》、《封龙山颂》等;灵动多变有《石门颂》等.....

墨迹类作品则更显得质朴率真,新奇生动。这类隶书为我们展现了前人“写”的过程,使我们得见隶书的“真面”,得解笔法之“谜”。

隶书起源于什么时候呢?它是怎么形成的?

最早期的隶书是起源于战国晚期到秦代时期,当时的篆书字体是非常复杂的,后来在进行记载的过程中才逐渐的转向为简体的隶书,后来到了西汉时期书法当中的隶书成分也进一步的增加,最终隶书成熟于东汉时期,并且到了汉灵帝和汉恒帝时期,隶书正处于一个发展昌盛的时期,这也是隶书的主要形成时间线。

隶书是汉字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字体,字体是非常端正,书写的效果呈现出一种宽扁的状态,主要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个长方形一样的存在,隶书的存在对于中国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有着汉隶唐楷的称呼。关于隶书的传说也是非常多的,大多数人都认为隶书最开始是由秦代时期的程邈所创,不过这也只是关于隶书来源的说法之一,并不能够确定隶书就是此人所创。最开始的隶书也被称作为左书,史书,正书等等,后来才慢慢的演变成隶书,也根据说文解字当中对于隶书的解释,主要就是辅助的书体。

隶书的存在是中国文字的一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也是文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隶书的存在也奠定了楷书的发展之所,早期的隶书结构是扁平非常工整的,后来也慢慢的逐渐往一些细节上的改变,让整个字体发展也变得更加的有美感,具有艺术性,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并且和篆书也有着明显的写法上的不同,因为篆书在用笔上都是用圆笔,而隶书用的是方圆并用之笔,会更加的注重笔画的粗细变化。

最后隶书的最根本缺点就是在于线条书写不够方便,所以这也导致很多人也逐渐的往其他字体上发展而忽视了隶书。

什么是隶书?它有一些什么样的书写特点和字体特点?

起源及名称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的发展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 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 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隶书的结构特点

隶书的结构特点如下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大家都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隶书,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

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

隶书的来历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扩展资料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另外,隶书的书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如一字中有数横相迭时,一般是最末一横写成带蚕头燕尾其余都是短横。如一字中既有长横又有长捺,一般是长捺用蚕头燕尾,长横不用,如“大”的写法就是。如横在别的笔画包围之中,横的写法也不用蚕头燕尾。就是说,蚕头燕尾在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否则就会影响字的美观,所以前人说“蚕无二色,燕不双飞”。

隶书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