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对常识的定义
常识”一词,即指普通知识、浅显知识或平常知识 ,是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如:「自然常识、生活常识、文学常识、科学常识等」。 常识,指从事各项工作以及治理政府企业管理和进行学术研究所需具备的相关领域内的最基本素养。
维基百科关于“常识”解释:常识(中文)有两个意思,一是英语“Common Sense”的翻译,指与生俱来、无须特别学习而得的思维能力、判断力,或是众人接受、无须解释或论证的意见观念,也即“寻常见识”;另一意思是指普通社会上一个智力正常,受到基本教育具备基本素养的人应有的知识,也即“平常知识”。
在各种关于“常识”概念批判辩论观点中,最著名而且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英国分析哲学家摩尔(G. E. Moore)的观点,尤其他在 “捍卫常识”(A Defence of Common Sense, 1925)和“外部世界的证明”(Proof of an External World, 1939)等文中赋予“常识”以完全现代的意义,使“常识”一度成为热门的“哲学”话题。
《常识》一书是由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1809)1776年1月以“一个英国人”的署名而发表的,内容确实如书名所言,全是“常识”。这本书以其删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小道理所产生的说服力、震撼力和影响力,成为世界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仅50页的小册子——《常识》,三个月内售出十多万册。在北美十三个州人口仅二百五十万的殖民地里,总共售出了五十多万册。 它还被誉为美国奠基档之一,影响并构建了《独立宣言》的精髓,成为美国独立经典之中的经典之作被载入史册。
而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说:“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常识,在所有的学问知识见识中,最简单、最本真、最珍贵。常识,是在大多数人不敢说的怯懦时刻说出本源、本质、真相;常识,是在大多数人不明白的困惑时刻看出逻辑、破绽、真相。 常识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告诉世人:皇帝并没有穿着衣服。潘恩的《常识》之所以成为影响美国人的优秀读本,就是因为它让人们明白,啊,原来是这样的啊。“常识”一词是“理智”、“智慧”之意。
“常识”,是西方哲学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普遍性、直接性、明晰性的品格,其内容涉及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实践哲学的各个方面,因此成为西方哲学中被经常讨论的话题,它具有特定的升华理论含义和思维认知学术价值。 常识可以被定义为:“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可以用判断或命题来表示的知识或信念。”
一个被骗的人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其忘了基本常识。戳穿高妙晦涩的伪逻辑命题的办法,往往靠常识最有效。艾耶尔说:“哲学家没有权利轻视关于常识的信念。如果他轻视常识的信念,这只表明他对于他所进行的探究的真实目的毫无所知。
托马斯潘恩的常识是美国
1. 托马斯潘恩常识是美国
2. 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托马斯潘恩常识是美国 1.求 托马斯 潘恩的《常识》中作为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
ENTREPRENEUR'S CREDO
“I do not choose to be a mon perso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mon—if I
can .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
I want to be the calculated risk , to dream and to built ,to fail and to succeed.
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I prefer the challenger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te calm of Utopia.
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a handout.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threat.
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
This, with God's help , I have done.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ntrepreneur ”
2.求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中作为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
ENTREPRENEUR'S CREDO“I do not choose to be a mon perso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mon-if Ican 。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 I want to be the calculated risk , to dream and to built ,to fail and to succeed。
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I prefer the challengers of life to theGuaranteed existence ,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te calm of Utopia。 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a handout。
I will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threat。 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This, with God's help , I have done。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Entrepreneur ”。
3.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父亲是裁缝、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过中学。青年时期当过教师、店员、税吏等,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1765年潘恩在列易斯当税吏时就关心政治,1772年写了小册子《税吏事件》,描写英国税吏的苦恼。1774年4月,他因有“反 *** ”思想被免职。同年10月,潘恩被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美国独立。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小册子痛斥世袭君主的罪恶:“在上帝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人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更有价值。”潘恩这篇文章,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
潘恩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作为出身低微的异乡人。受到了排挤和打击,成为失业者。1788年回到英国。不久他写了歌颂法国革命的小册子《人权论》,认为攻陷巴土底狱是“世界性的事件”。这本小册子遭到查禁,潘恩被迫旅居法国。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法国的这场革命的激烈程度和彻底性,较之美国的独立战争要深刻的多,潘恩思想跟不上,他反对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派执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因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美国驻法大使门罗的干预下才获释。
1802年,潘恩回到美国,在默默无闻中于7年后死去。
生平
* 1773年 他不满工资过低,撰写《税务官员的状况》而被解雇。
* 1774年 他到美国费城,主编《宾夕法尼亚杂志》。
* 1776年 美国独立的风潮开始,他支持美国独立,反对英国的殖民专政,撰写了他的成名小册子《常识》,为美国从英国殖民中独立出来辩论,批评英国国王残暴无能,认为独立后的美国应该建立共和国。他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写过《在美洲的非洲奴隶》一文,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一起废除了宾州的奴隶制。
* 1787年 他到英国定居,写了一些关于人权的作品,遭到英国 *** 通缉,
* 1791年 潘恩去法国,支持法国大革命,被选入国民公会,他认为是美国独立的精神影响了法国,但他反对处死法国国王,支持吉伦特派。
* 1793年 罗伯斯比尔领导的雅各宾派夺取了法国政权,潘恩由于反对他们的恐怖专政,以及前期反对处死国王的行为,被投入监狱,在狱中写成《理性时代》一书。
* 1794年 法国爆发了热月政变,罗伯斯比尔被斩首,潘恩出狱,仍在国民公会中任职。
* 1802年 潘恩返回美国,由于他一直反对贵族政治、富人政治和教权主义,坚持自然神论,在美国遭到许多人的批判。
* 1809年 潘恩于在纽约逝世。
思想体系
潘恩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和自然神论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传建立“世界共和国”,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体系中,国王与贵族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影响
潘恩所著《常识》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独立士气,他的一些其他作品帮助了法国、英国的民主事业。
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1.求 托马斯 潘恩的《常识》中作为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
ENTREPRENEUR'S CREDO
“I do not choose to be a mon perso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mon—if I
can .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
I want to be the calculated risk , to dream and to built ,to fail and to succeed.
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I prefer the challenger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te calm of Utopia.
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a handout.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threat.
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
This, with God's help , I have done.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ntrepreneur ”
托马斯•潘恩:没当上“国父”的美国体制之父
美国革命之父
《常识》不是艰深的学术著作,而是面向普通大众的革命政治宣传材料。它直白而生动地宣扬共和思想,煽动与英帝国脱钩、与历史决裂,打破了殖民地人们在英国治下长久依附的幻想,为大陆军发出了征兵的号召,作用与中国辛亥革命前的邹容、章太炎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1775年——《常识》发表的前一年,北美革命的首脑机关大陆议会中,还只有1/3的成员希望彻底摆脱英国统治。华盛顿在餐后还会照例向英王乔治三世祝酒,杰斐逊还说著:「在英帝国中,没有哪个人比我更热爱与大不列颠的联合战线了。」当然,大陆议会也攻击英国统治,但是「反贪官不反皇帝」,他们不攻击王权,只是反对国王的大臣和议会。
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想摆脱英国统治和英国王权,至少他们在当时感到时机尚不成熟。直到《常识》大获成功,表明时机已成熟了,证明了革命党的纲领和理念说到了美国大众的心坎上,使得大陆议会强化了将革命进行毕竟的决心。
《常识》在1776年初发表之后的三个月内,在不足200万自由民人口的北美殖民地就售出了12万份,整个独立战争期间售出了50万份,一时洛阳纸贵。人们喜欢在酒馆中高声读出来其中的内容,它直接将殖民地骚乱升级为一场革命。其中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句子,比如「太阳绝不是因为更有利可图才照耀大地」,「我们有这种力量,来让世界重新来过」,充满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里面也有不少直指英国统治的尖刻语言,比如「人类团体中再没有比下议院更怕失去自个的特权了,因为他们在出卖自个的特权」,让饱受沉重税负之苦的美国各阶级击节叫好。
历史学家称那一代美国人曾「两次出生」,因为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又经历了大革命时代这样的思想洗礼,作为崭新的美国人又重生了一次。华盛顿在1776年1月31日称,「《常识》这本小册子中包含了正确的学说和无可辩驳的推理」,约翰?亚当斯也说:「假如没有《常识》作者手中的笔,华盛顿手中的剑也是没用的。」
《常识》为匿名发表,署名是「一个英国人」。小册子最初定名为《显著的事实》(Plain Truth),在朋友的建议下才改成了带有启蒙哲学色彩的《常识》(Common Sense)。《常识》的最大优点,是在不丧失政论文体的哲学基础的前提下,第一次向普通大众浅白地阐述民主共和思想,而不再像此前欧洲各国民主派那样只进行知识分子间的对话,《常识》是一个综合了大众和精英气质的文字。正如伯特兰?罗素所说:「他在历史上第一次使得对民主的宣传民主化了。」
独立战争期间,潘恩在军旅中写就的《美国的危机》延续了《常识》的风格:以普通人的直观享受说理。他说:「上帝之所以在美国和英格兰之间设定巨大空间距离,就是为证明英国统治北美的不合理性。」这种有点不讲理的方式直接命中了人们的直观享受,效果胜过了一打理论阐述。他的理论与行文对后续美国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杰斐逊承认在起草《独立宣言》时引用了潘恩的著作,并以此为傲。
可以说,潘恩彻底的甚至乌托邦式的民主化倾向,是潘恩著作早期掀起巨大浪潮的原因,也是作者跻身革命元老的资本。但是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潘恩和其他国父的政见分歧逐步显现出来。
潘恩以为,普罗大众在 *** 中对重大问题所发出的赞同或反对的集体声音是能够作数的(有点类似 「鼓掌通过」),靠它来决策公共事务的效果不会比专业的政治精英来代行的效果差。而联邦党人亚当斯称他所赞赏的模式为「醉醺醺的乌合之众」,汉密尔顿则直截了当地表示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以为英国 *** 是世界上最好的 *** 。
潘恩和联邦党人的分歧,不是是否需要一个像样的联邦 *** ,而是是否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联邦 *** ,是贵族精英治国还是实行彻底的民主裁决,成功摆脱了英国统治的美国,是应当在英国之外再「仿制」一个英国,还是去建立一个新型的政权。潘恩以为,美国是一个与大西洋彼岸王权的对立斗争中确认自身的国家,它在摆脱王权统治的同时,应当重生为一个作为王权对立面的彻底的民主政体。
然而独立战争胜利后,新政权处于没钱、没军队、没 *** 的三无状态,更需要的是手腕老练的政治家而非热情的活动家,更需要的是强力的行动而非美妙的展望,同时潘恩的一系列作为(比如无意中泄露了新政权与法国密谈的讯息等)也削弱了他在美国新政权中的地位。因此潘恩顺势转移兴趣,发明了跨度更大的铁桥,并带着模型去欧洲展览。
托马斯潘恩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没能位居官方钦定的「国父」之列,但他却是美国「革命之父」中无可争议的重要一位。
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漩涡
「被生养为英国人,被收留为美国人,被裁决为法国人」,巴黎的一块托马斯?潘恩纪念匾额上这样写道,勾勒出了潘恩一生的大致轨迹。美国历史学家称他「以制作胸衣为生计,以新闻记者为职业,以宣传鼓动为乐趣」,描绘出了他的主要经历。
潘恩1737年出生在英格兰塞特福德的一个贸易集镇,父亲是一名制作胸衣撑条的手工业者,他子承父业,13岁开始当父亲的学徒工(也有研究以为潘恩父子制作的实际上是海船上用的撑条,而不是女士胸衣的撑条,谣言来自他后来政敌的中伤)。17岁的时候他自作主张,上了一条名为「恐怖号」的武装民船,但是被父母强拉了回来。1762年25岁那年,获得了一份体制内的安稳工作,成为年薪50镑的税务员(按含金量推算约合现今的2万美元),但不到三年又丢掉了工作,因为他向上司谎称自个外出检查,而实际上却在家学习。
后来潘恩在英国辗转迁居数次,换过许多次工作。直到1774年在伦敦,经过皇家学会成员、数学家乔治?斯科特的引荐认识了贵人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建议他移居美国,并在推荐信中称潘恩是一位「头脑机灵的好青年」。在美国费城一下船,他就展露了政治才能,几乎马上成为一家刊物的主编,并在新大陆迅速成长为后来人们所熟知的革命之父托马斯?潘恩。
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潘恩对桥梁的兴趣一度压倒了对政治的兴趣,假如不是1788年对英、法两国的访问,他或许会作为发明家度过余生。时值法国大革命,潘恩带着铁桥模型到英法展出并会见名流政要。同时期,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伯克发表了攻击法国大革命的著作,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又使潘恩对革命的兴趣占了上风。他放下手中的铁桥、无烟蜡烛、新式车轮等发明,在1792年完成了在欧洲有着巨大影响的著作《人权论》,与伯克针锋相对,捍卫法国大革命,反对王权专制,立刻受到了英国底层人民和法国方面的热烈欢迎,但是也激起了英国当局的愤怒。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及时地逃离了英国,在伦敦只差几个小时,在多佛港口只差二十分钟,险些被英国当局抓到并处决。
到了海峡对岸的法国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邮船进港时,军舰上礼炮轰鸣;沿岸响起一片欢呼声……士兵们为他夹道护驾,官员们和他拥抱」,潘恩作为法国人民的朋友、革命的英雄受到热烈的欢迎。法国革命当局委托潘恩将巴士底狱的钥匙转交给华盛顿,潘恩在给华盛顿的信中称法国大革命为「美国原则移植欧洲后的第一批成熟果实」。
在法国的土地上潘恩没有保持外国人应有的超然和谨慎,他立即深度介入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漩涡。作为一个不懂一点法语的外国人,潘恩参与起草了1792年的法国《革命人权宣言》,并请一个法国人代为宣读。潘恩与吉伦特派过从甚密,反对雅各宾派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因为他过去资助过美国的独立战争,这没用多长时间就引起了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的反感,以至于1793年底因此被抓进监狱。要不是美国大使门罗(「门罗主义」那位)及时搭救证明他的美国国籍,他恐怕难逃被雅各宾派当成法国内部的叛徒处死的命运,据称他待过的牢房门口已被用粉笔画上了即将处决的标记。
据说拿破仑曾亲自拜访过他,称自个的枕头下面长期放著一本《人权论》,时常会拿出来阅读,全世界到处都应当给潘恩塑造金制的雕像。拿破仑给潘恩送来了亲切的关怀、鼓励和拉拢,但是一旦介入拿破仑政权中,潘恩发现拿破仑只想用他的影响力发起英国国内的民主主义叛乱,来作法国的内应。因此他与拿破仑政权的关系又迅速降温。潘恩开始思念起了美国,1802年,他在美国党争最激烈的时期回到了他的梦开始的地方。
过于坦诚的无神论者
潘恩希望回到美国能帮助杰斐逊反对联邦党人赢得大选,但当时的形势已完全不同了。1793年潘恩在法国的狱中完成了无神论的著作《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这在基督教世界尤其是美国掀起了轩然 *** ,几乎抹杀了他对美国独立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也是他未能名正言顺跻身美国国父的主要原因。
潘恩声称,「我自个的头脑就是我的教堂」。他反对一切宗教机构,也反对迷信思想和对圣经的僵化理解。其中也攻击称当代的一神宗教不过是古代太阳神崇拜改头换面后的形式,仍然是原始蒙昧的偶像崇拜,是人类追求幸福道路上的累赘。这些在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态度,在当时却激怒了那些虔诚的美国人,并给了他的政敌可趁之机,让潘恩这个名字在美国成了洪水猛兽。
回国后连老友托马斯?杰斐逊都对他避之不及。当时杰斐逊正在竞选总统,因其淡漠的宗教观念而已饱受对手攻击,有时杰斐逊和潘恩会被并称为「一对汤姆」,成为美国政治舞台上堕落的无神论代表人物。
华盛顿等人对宗教也持有和潘恩类似的态度,区别主要在于他们没有像潘恩那样公开宣扬。潘恩始终缺乏政治家需要具备的审时度势和虚以委蛇,这也是他后来和华盛顿交恶的原因之一。在法国狱中他没有得到华盛顿的搭救,因为当时美国正在与英国密谈和约,不好因袒护潘恩而开罪英国,所以后来潘恩称华盛顿为忘恩负义的人:「世人将非常难判定你究竟是背信者还是江湖骗子,你究竟是抛弃了道义,还是从来就没有什么道义。」
潘恩的这种坦率给他晚年在美国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他居住在纽约附近的冷清小镇,但被剥夺了投票权,喜欢闹热的潘恩不得不常常到十几英里外的曼哈顿喝咖啡、在酒馆谈论政治,或者去「来点更带劲儿的」。他践行了自个那句过去鼓舞了美国人的名言:「真正的男人会在窘境中微笑,从困境中汲取力量,从而变得更加强大。」1809年在潘恩弥留之际,有两个牧师闯进他的房间,试图劝他改变信仰,他说:「不要管我,再见。」
纵然在今天,某些场合下潘恩还会作为无神论的代表被拉过来陪绑。比如法国「查理周刊」枪击事件之后,美国国内出现了一起无神论者枪击宗教人士的案件,虽然起因只是简单的停车位冲突,但是美国一些媒体甚至是自由派媒体暗示说,这个枪击是无神论者为「查理周刊事件」展开的报复,暗示犯罪嫌疑人是理查德?道金斯(当代著名的生物学家和无神论者,《盲眼钟表匠》的作者)和托马斯?潘恩的读者。可见潘恩的宗教立场让美国的宗教大众耿耿于怀。
潘恩的无神论(更准确的说是自然神论)观点是他受到排斥的直接原因,但并非是深层次原因。如现今一些美国政论家所说:「潘恩的存在是恼人的,他提醒著那些美国领袖,当初美国革命所许诺的梦想并未完全兑现。」美国并未实现像英国工党理论家柯尔1937年在潘恩《人权论》的导言中所说的那样:「世界上哪一个国家能够这样说:中国的穷人都是幸福的;他们中间既无愚昧也无贫因;监狱里没有囚犯;街道上没有乞丐:老年人不愁衣食;捐税并不繁重;理性世界和我亲密,因为我和幸福亲密。一个国家能够说出这些话,就可认为它的宪法和 *** 自负了。」潘恩的思想有相当的前瞻性和乌托邦色彩,深为后来的林肯、爱迪生、罗素所推崇。
托马斯潘恩作为美国早期的政治活动家,他的思想到今天仍在美国文化中有着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这是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奥巴马在2009年的第一任就职演说中引用了潘恩《美国的危机》中的开篇句。黑格尔曾说,常识不过是一个时代的偏见。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展现了这种「偏见」在历史上所起到的光辉作用,以及光芒褪去和重新焕发的整个过程。
一生中参与了美法英三国革命(虽然英国的只能算是一场运动)、参与起草了美法两国早期纲领的托马斯?潘恩,似乎在后世并没有体验应有的荣耀。在美国有杰斐逊纪念堂,有以亚当斯命名的图书馆,对于华盛顿,甚至有一座城市以他为名,但潘恩仅在新泽西有一个不起眼的纪念馆,而且即便这个纪念馆也是在1992年才由国会批准利用非官方资金兴建的。他的作用发挥得最早,他的「 *** 」来得最晚,这与他「准国父」的贡献似乎不太相称。不过以他的风格,对于身后体验的荣耀,他的回答或许也还是:「不要管我,再见。」
常识书英国托马斯写的
1.求 托马斯 潘恩的《常识》中作为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
ENTREPRENEUR'S CREDO
“I do not choose to be a mon person. It is my right to be unmon—if I
can . I seek opportunity-not security. I do not wish to be a kept citizen, humbled
and dulled by having the state look after me .
I want to be the calculated risk , to dream and to built ,to fail and to succeed.
I refuse to barter incentive for a dole; I prefer the challengers of life to the
Guaranteed existence , the thrill of fulfillment to the state calm of Utopia.
I will not trade my freedom for beneficence nor my dignity a handout. I will
never cower before any master nor bend to any threat.
It is my heritage to stand erect, proud and unafraid, to think and act for myself,
to enjoy the benefit of my creations and to face the world boldly and say:
This, with God's help , I have done. All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be an
Entrepreneur ”
2.潘恩写过的书
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父亲是裁缝、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过中学。青年时期当过教师、店员、税吏等,屡遭失业和饥饿的威胁。1765年潘恩在列易斯当税吏时就关心政治,1772年写了小册子《税吏事件》,描写英国税吏的苦恼。1774年4月,他因有“反 *** ”思想被免职。同年10月,潘恩被作为契约奴来到美洲。在费城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当时,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但是,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连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确提出英国独立。就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小册子痛斥世袭君主的罪恶:“在上帝眼中,一个普通的诚实人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更有价值。”潘恩这篇文章,成了独立战争时期人民大众的教科书。
潘恩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作为出身低微的异乡人。受到了排挤和打击,成为失业者。1788年回到英国。不久他写了歌颂法国革命的小册子《人权论》,认为攻陷巴土底狱是“世界性的事件”。
3.托马斯.布热齐纳写过那些书
托马斯·布热齐纳先生1963年出生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是奥地利当代最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德语国家最成功、最有影响的儿童和青少年作家之一,在奥地利有92%的家庭拥有他的图书,有88%的儿童认识他,有73%的6岁至12岁的儿童读他的书。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几百本书,他的书被翻译成32种外文出版,发行量近三千多万册。布热齐纳先生曾荣获“奥地利青少年图书大奖”、“猫头鹰读书奖”、“金书大奖”、“羽毛兔图书奖”、“斯洛伐克国际图书展最受欢迎外国作家奖”等多项国际国内大奖。
托马斯·布热齐纳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同时还是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他非常关心儿童教育,强调儿童权益的重要性,呼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热心参与许多有益于孩子的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鉴于布热齐纳先生对儿童事业的杰出贡献,1996年,他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奥地利亲善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特别大使”。2002年 ,布热齐纳先生获得奥地利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奥地利共和国金质功勋奖章”,以奖励他“对教科书、儿童安全电视剧本、普及欧盟和欧元知识的图书以及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奥地利大使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自2008年3月20日止托马斯·布热齐纳先生的最新作品为《时空探险记》系列(恐龙王国、黑衣王子的铠甲、维京海盗的宝石、海盗旗下)。这些故事发生在神秘的法尔肯费尔斯古堡里,恐怖俱乐部的成员尤皮特、薇琪、尼克在这座古堡的地下室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时空之门,它可以跨越时空限制,穿梭未来和过去。而召唤出时空之门的方法,就是将水晶石摆放成固定的形状,再用光照。然而,一个坏人龙加蒂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他逼迫小侦探们一次次地穿越时空,为他寻找财富。时空探险者们穿梭在过去,遭遇重重危机,他们是否能逃脱?霸王龙的牙齿散发着阴森森的光芒,维京海盗举起巨大的木棒……借助神奇的纸质小工具——时空探险特种解密卡,与小侦探们一起经历神奇的穿越之旅,解开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吧!
名:托马斯
姓:布热齐纳
生日:1月30日
头发颜色:棕色
眼睛颜色:棕色
特征:大髭须
我喜欢:
饮食:中式米饭和意大利面条
饮料:所有一切酸的和彩色的饮品
颜色:红色
动物:我的狗——大菲
音乐:抑扬顿挫
课程:休假
业余爱好:收集钟表,喜欢拍一些疯狂的照片
我讨厌:无聊透顶的人、牛皮大王、蠢货
我梦想的职业:已成为现实
我最大的愿望:做一次月球旅行
4.亨利·托马斯和达纳·李·托马斯的资料
美国传记文学作家
著有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Thoma Henry Huxley,1825—1895),英国博物学家、教育家。1846—1850年以海军军医身份航行澳大利亚,研究海洋动物;1854年担任伦敦矿业学院教授;1871—1885年任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会长,同时被至少53个海外科学团体授予荣誉称号。他在比较解剖学、海洋生物学、人类形态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后,他竭力传播进化学说,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起源问题的学者。他还首次提出“不可知论”一词,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觉现象,“物质实体”和上帝、灵魂一样,都是不可知的。但在解决一些具体的自然科学问题时,却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因此,“他的‘不可知论’实质上掩藏着唯物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88—89页)。作为教育家,赫胥黎对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教育改革具有决定性影响。他积极提倡科学教育,尖锐批判传统的古典教育,他一生追求促进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推动科学研究方法在生活诸多方面的应用,以及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和组织科学教育。主要著作有《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化论与伦理学》、《论有机界现象的起因》等。
早在1898年,我国学者严复将他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的一部分,翻译成中文,出版了《天演论》,随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优胜劣汰”等几成人们的警句。为了充分肯定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在伦敦南肯辛顿博物馆内的达尔文的大理石像旁,人们同样树立了一座赫胥黎的的大理石像,供后人瞻仰。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托马斯·赫胥黎(1825-1895),1825年7月16日出生在英国一个教师的家庭。早年的赫胥黎因为家境贫寒而过早的离开了学校。但他凭借自己的勤奋,靠自学考进了医学院。1845年,赫胥黎在伦敦大学获得了医学学位。毕业后,他曾作为随船的外科医生去澳大利亚旅行。也许是因为职业的缘故,赫胥黎酷爱博物学,并坚信只有事实才可以作为说明问题的证据。
从《物种起源》一问世,牛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与“达尔文的斗犬”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那一场热热闹闹的攻讦,到现代进化论者和神创论者在立法及教育体系中的一系列斗争,都强化了科学与宗教兵戎相见的印象。
1868年,赫胥黎在一次晚宴中突然发现,盘子里吃剩的火鸡骨骼,竟和早上实验室里研究的恐龙骨骼如此神似。回家以后,他很仔细地比对恐龙与鸟类的骨骼,结果发现35个相似之处,于是提出「恐龙和鸟类之间存在一定亲源关系」的假说。可惜,这个想法未被当时的主流科学意见所接受。一直到1996年,中国辽宁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陆续出现。这些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中间型证物,使赫胥黎的假说变成当代主流看法,更让长久以来吵嚷不休的鸟类起源与飞行起源之谜逐渐清晰起来。
赫胥黎是一个著作等身的科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无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进化论和伦理学》等。《进化论和伦理学》被我国清朝学者严复译为《天演论》,对中国影响很大,成为了五四前后,中国新青年追求科学、真理的必读书籍。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