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文化常识归纳(蜀道难的文学常识整理)

语宇社区 情感日志 273 0

高二上册《蜀道难》知识点归纳

《蜀道难》此诗袭用乐府旧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下面是我分享的高二上册《蜀道难》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浏览!

《蜀道难》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所守或匪亲。“匪”,同“非”,不是。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地崩山摧壮士死。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上屋骑危。屋脊。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句。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

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于: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何: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胡:为什么。

《蜀道难》全诗从哪些方面来抒写蜀道之难的,请归纳出来?

1.历史悠久不通人烟。

2.奇高奇险树木茂盛。

3.山势陡峭连动物都难以攀登。

4.山峰与山峰之间陡峭而逼仄。

5.天险天成以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来形容。

《蜀道难》知识点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本文目前收录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课。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一、写作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二、正 音

噫吁嚱 yī xū xī 巉岩 chán 石栈 zhàn 喧豗 huī

猿猱 náo 砯崖 pīng 飞湍 tuān 崔嵬 wéi

扪参历井 mén shēn 吮血 shǔn

三、实词归纳

实词归纳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且

尚贤使能 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还

危乎高哉 高

危如累卵 危险

正襟危坐 正,端正

去门十里以为界 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 离开

除残去秽 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 前往,到…去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 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 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 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10.青泥何盘盘 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 离 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 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用如动词 ,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挡

18.所守或匪亲 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 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深

1.《蜀道难》: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中的调名,内容多写蜀道的艰险。今存《蜀道难》诗除此之外,尚有梁简文帝二首,刘孝威二首,阴铿一首,唐张文琮一首。李白此诗大约是在长安送友人入蜀而作,本阴铿《蜀道难》"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之意。

2.噫吁嚱:蜀方言。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表示惊叹声。

3.蚕丛及鱼凫:传说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文选》卷四《三都赋》刘逵注:"扬雄《蜀王本纪》曰:'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华阳国志·蜀志》:"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

4.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夸张面大约言之。尔,那,指开国之初。

5秦塞:秦地。秦国自古称为四塞之国。塞,山川险要的地方。

西当,西对。当,阻挡

6.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7地崩句:《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8.六龙回日:《初学记》卷一天部三:《淮南子》云:"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曰:"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一说高标山又名高望山,乃嘉定府之主山。

9.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回转

10.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11.青泥: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五十三里。《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山南道貌岸然兴州长举县:"青泥岭,在县(略阳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12.扪参历井: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能从它们中间穿过。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住呼吸。

13.膺:胸。坐:空,徒

14.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鸟生杜宇之魄。"刘渊林注引《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王注:"按子规即杜鹃也,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至夏尤甚,昼夜不止,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声甚哀切"。

15.喧豗:水流轰响声。砯崖:水撞石之声。转,使转动。

16.胡为乎:为什么。乎,语气助词,无义。

17.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华阳国志》、《水经注》卷

二十、《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三均有记载。

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

18.一夫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趦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一夫当关:一人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19.所守一句: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或:倘若。匪;通“非”。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

20.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21.咨嗟:叹息。

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据此可知《蜀道难》诗作于天宝初年之前。唯"自西蜀至京"有误,李白天宝初是从南陵奉诏入京。关于此诗之意旨,历来说法不一(参《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友人入蜀而望其早日归来之作。诗人并未亲历剑阁蜀道,唯以丰富的想象、夸张、援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浪漫手法,描绘蜀道山川之险峻,慨叹蜀道之艰难。诗风宏伟壮丽,句法灵活多变,韵散兼用。这是李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蜀道难》文言知识点归纳

《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收录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课中,文中的知识点众多。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蜀道难》文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通“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二、词类活用

猿猱欲度愁攀援:意动用法,以……为愁苦

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使动用法,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作状语,向西

三、实词归纳

实词归纳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尚且

尚贤使能 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 还

危乎高哉 高

危如累卵 危险

正襟危坐 正,端正

去门十里以为界 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 离开

除残去秽 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 前往,到…去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 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四、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 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 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10、青泥何盘盘 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 离 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 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用如动词 ,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挡

18、所守或匪亲 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 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深

22、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23、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24、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2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26、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27、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28、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29、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高中必背古诗词《蜀道难》

在当今社会的趋势下,古诗词作为高考的学习项目,也日益的进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中。在新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占比也是大幅度增加,考生背诵古诗文也是必背技能。下面来欣赏一篇必背古诗词《蜀道难》赏析其中的文化常识以及我们要怎样学习古诗词。

蜀道难原文

[ 唐 ]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赏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诚然,我李白这一路走来,听说过不少不断进取、不停攀爬、攻坚克难,一举成功的典范。但是,听到更多的,则是那些失败者凄惨的过往,悲惨的事故。是的,故事只属于成功,对于失败者而言,只有意外或者不意外的事故。成功者的故事让人羡慕,但失败者的事故更让唏嘘哀叹,甚至让人胆战心惊——厄运会不会随时降临在我的头上呢?

我们都了解李白这一生的颠沛流离,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李白有何曾不会想要自己的人生宛如这个蜀道一样,“难”这个难字包含了太多,不仅仅是蜀道之难还有自己之难。

怎样学习古诗词

听了上文我的赏析,有没有感触呢,李白尚且难,那我们高考学习现在学习他的古诗词岂不是更难。所以我们需要一本能够让我们快乐学习古诗词的教辅书《蝶变高中必背古诗词》书中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分析都有全方位的解析,每一篇都有对应的参考译文,古诗词知识部分还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是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的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宝藏教辅书。

李白《蜀道难》的详细解析!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新唐书》这一段记载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就肯定了它的正确性。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肃宗的最后一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当时李白远在江东,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严武部下的情况。而且从杜甫写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二人间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

李白诗集有元人萧士贇的笺注本,他对《蜀道难》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明代的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中,也谈到过这首诗。他以为上文所引三家的解说都是“傅会不足据”。他认为“《蜀道难》自是古曲,梁陈作者,止言其险,而不及其他。李白此诗,兼采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用之,为恃险割据与羁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说事理,故包括大,而有合乐府讽世立教本旨。若但取一人一事实之,反失之细而不足味矣。”

以上是历代诗评家对《蜀道难》主题思想的探讨。把这些意见和原诗参研之下,萧士贇的讲法似乎最合情理,而且使这首诗含有高度的比兴意义。由此,明清两代讲唐诗的人,大多采用他的讲法,例如唐汝询、陈沆、沈德潜等,都肯定《蜀道难》是为明皇幸蜀而作,分析得很详细。

但是,有一件事,他们都没有注意:丹阳进士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选录了与他同时代的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共二百三十四首。他在自序中说明这些诗起于甲寅,即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终于癸巳,即天宝十三载。他选了李白的诗十三首,其中就有《蜀道准》。这是一个无可推翻的证据,证明《蜀道难》作于安史之乱以前。那么,它显然不是讽谕明皇幸蜀的诗了。如果《摭言》、《本事诗》的记载可信,则此诗的创作年代还可以提早到开元末年。为此,我们不取以上那些讲法,而把此诗定为李白赠入蜀友人的诗。

初唐以来,乐府歌行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却创造了新的形式。他善于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不同于魏晋的新型的杂言体。甚至,他有时还大胆地在诗里运用散文句法。这是远远地继承着楚辞和汉代乐府歌辞的传统,而加以推陈出新的。就象这首《蜀道难》,七言句不到一半,其馀大半是不拘一格的杂言句。读他的诗,要跟着作者的豪放的感情和参差的句法,一气贯注,而以它的韵脚为段落。长篇的诗,不论歌行或排律,换韵的地方一般总是思想内容分段的地方。读诗的人应当懂得这个窍门。这一点,我在上文已经谈到过,现在再提一提。这首诗,我就用依韵分段,以一韵为一句的方法来写定。

第一段以“天”字起韵,连押五韵。“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分二行写,实在只是一句。全诗一开头就用三字惊叹词“噫吁戏”。屈原用过“已矣哉!”汉乐府歌辞有“妃呼豨”、“伊那何”,都是三字惊叹词。此后也许在民间歌曲里一向存在着,但在魏、晋、南北朝诗人的作品中却不再出现。不过“噫吁戏”是“噫”字下再加一个“吁戏”。所以不能说是三字惊叹词,应当标点作“噫!吁戏!”“吁戏”就是“於戏”,而“於戏”是“呜呼”的古代写法。《宋景文笔记》云:“蜀人见物惊异,輙曰噫嘻。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可知“噫吁戏”是“噫嘻”的衍声词。胡元任又引苏东坡的文章来作证。东坡《后赤壁赋》云:“呜呼噫嘻,我知之矣。”又《洞庭春色赋》云:“呜呼噫嘻,我言夸矣。”也就是李白的“噫吁戏”。李白把“噫嘻”衍为三字,苏东坡更衍为四字,都用了蜀郡方言。

诗的创作方法,完全用赋体。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行旅的艰苦。第一句先提纲总述:由于山路既高且危,所以蜀道之难比上登青天还难。以下四句,从蜀国古代史讲起。据杨雄所作《蜀王本纪》:上古时蜀国之王有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等,其时人民椎髻哤言,没有文化。从蚕丛到开明,共三万四千年。李白节取了两位蜀王的名字,说蜀国的开国史多么悠远。“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稍有不同。杨雄说蜀国古史三万四千年,已经是夸大了;李白又加上一万四千年,说是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没有和三秦人行旅往来。太白山,或称太乙峰,是秦岭的主峰,峨眉是蜀中大山。这两句说:从太白到峨眉,只有一条狭窄而危险的小路。因此,秦蜀之间一向无人来往。

《蜀王本纪》又记载了一个关于蜀道的神话。据说秦惠王的时候,蜀王部下有五个大力士,称为“五丁力士”。他们力能移山。秦惠王送给蜀王五个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开路,迎娶美女。有一天,看见有一条大蛇进入山洞,五丁力士一齐去拉蛇。忽然山岭崩塌,压死了五丁力士。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这个神话,反映着古代有许多劳动人民,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李白运用这个神话的母题①,写了第五韵二句:“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然后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第一段诗到此为止,用四韵八句叙述了蜀道的起源。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