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庭称谓常识
1.古代对家人的称呼都有哪些
古代社会对他人的代称,一般包括对家人、亲属、朋友的称谓以及其他称谓。对亲属的称呼,尊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慈母”、“堂上”、“膝下”等。若是姻亲关系则加一“姻”字,如“姻伯”、“姻兄”、“姻翁”等。若有世谊关系的加一“世”字,如“世伯”、“世兄”等。若是姻世关系的加“姻世”二字,如“姻世伯”。对家人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夫君”、“良人”、“相公”、“官人”、“外子”等,丈夫称妻子为“荆人”、“贱荆”、“拙荆”、“糟糠”、“中馈”、“大嫂”、“大姐”等。
对别人的晚辈称“令郎”、“令嗣”、“令爱”、“令婿”等,对自己的晚辈称“弱息”、“犬子”、“小犬”、“息子”、“息女”、“息妇”、“东床”等。对朋友的称呼,一般的互称则加一个“仁”字,如“仁兄”。根据具体的关系不同,又划分为同学、同事等。同学之间的称谓为“同窗”、“同科”、“窗友”、“砚友”等,同事之间的称谓为“同仁”、“同察”、“同人”、“同僚”、“同年”、“同寅”等。
2.从古至今对家人的称呼有哪些
妻子谦称: 拙荆、贱内、内人、内子、房下、鄙房、老荆、老婆、阃内、小妾、浣濯之贱、拙妇、荆妻、家下 指代: 浑家、娘子、娘娘、夫人、姐姐、爱人、冢妇、孩子他娘、屋里人、卿卿、芳卿、妈妈、堂客、女萝、河东狮、妻子、媳妇、正室、侧室、通房、女人、女娘、婆娘、家小、家眷、小妻、糟糠、贤内助、爱姬、继室、续弦、太太、姨娘、姨太、雌儿、妻房、丽人、泰娘、萧娘、妇、罗敷有夫、佳妇、嫡 尊称: 孺人、奶奶、县君、院君、安人、令正、尊宠、尊姬、宝眷、大娘、尊夫人 丈夫: 良人、官人、相公、夫君、外子、当家的、掌柜的、孩子他爹、老公、姑爷、姐夫、老爷、先生、郎君、员外、才郎、仙郎、檀郎、萧郎、夫婿、夫、使君、男人、乔才、庄家、汉子、夫郎、夫主、佳儿 配偶: 好逑、匹、冤家、那口子、相好、可人、佳偶、蹄儿(北京话情人)、伴儿(北京话夫妻)、牵手(闽南话情侣) 父母: 双亲、椿萱、考妣、严慈、爹娘、高堂、恩慈、孺慕、堂上二老、翁妪、二亲、天伦 母: 北堂、春晖、萱亲、萱枝、慈亲 父: 阿郎、阿爷、老子、亲老 亲属: 舅姑、连枝、荆花、手足、瓜葛、姻娅、妯娌、骨肉、血脉、同胞、姒娣。
3.古代怎么称呼“自己的家”和“别人的家”
古代称呼自己的家:寒舍、草舍、敝庐、舍下
古代称呼别人的家:贵寓、尊府、贵府、府上
【寒舍】hán shè
谦称自己的家(自己住家)。《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正有句话,要与三老讲。屈三老到寒舍一行。”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三巧儿道:‘虽然相扰,在寒舍岂有此理?’”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吾乃扁鹊之弟子东皋公也。自少以医术游于列国,今年老,隐居于此。数日前,蒍将军有小恙,邀某往视,见关上悬有伍子胥形貌,与君正相似,是以问之。君不必讳,寒舍只在山后,请那步暂过,有话可以商量。”《三侠五义》第七八回:“请老爷到寒舍待茶。”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一幕第一场:“倘若各位不嫌弃,请到寒舍奉茶,等我来唱给各位听一听,当面请教如何?”
【敝庐】bì lú
破旧的房子。亦作谦辞。《礼记·檀弓下》:“君之臣免於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 晋陶潜《移居》诗之一:“敝庐何必广,取足蔽牀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主公玉趾下临,敝庐增色。贱妾备有蔬酒,未敢献上。”清 王士禛 《序》:“予所居先人之敝庐,西为小圃,有池焉。”孟浩然有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4.古代亲属关系及名称
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凡血缘近的同姓本族和异姓外族都算亲属。其关系和名称如下:
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后来称祖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母。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景(昆)孙,桑孙之子为仍孙(亦称耳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下五世从本位起,下到玄孙。
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伯叔。世父叔父之妻称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从父景弟,又称从兄弟(后来称叔伯兄弟或叔兄弟)。父之姊妹为姑,后称姑母,其夫称姑父。
父之伯叔称为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父之伯母、叔母称为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父之从兄弟称为从祖父,俗称堂伯、堂叔,从祖父之妻称为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堂伯叔之子称为从祖景弟,又称为再从兄弟(从堂兄弟,后来改称堂叔兄弟)。
祖父的伯叔是族曾祖父,称为族曾王父;其妻称为族曾王母。族曾祖父之子是族祖父,称为族祖王父。族祖父之子为族父。族父之子为族兄弟。
兄之妻为嫂,弟之妇为弟妇。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兄弟之孙为从孙。
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为外甥。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后来又省称为婿。
父之姊妹之子女称中表,如表兄、弟,表姊、妹。中表是晋代以后才有的称呼,后来称为姑表。
母之父、线为外祖父、母,古称外五父母。外祖父之父母为外曾五父、母。母[[ 兄弟为舅,后称舅父,其妻为舅母,俗称妗子。母之姊妹为从母,后称姨母,简称姨,其夫称为姨父。姨之子女亦称中表,后称姨表。母之从兄弟为从舅。母之兄弟姊妹之子统称为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后来也称为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
妻之父为外舅,后称岳父或岳丈、丈人,妻之母为外姑,后称岳母、丈母。岳父又称泰山、岳翁,岳母又称泰水。妻之姊妹为姨,后称姨子。妻之兄弟之子称妻侄。
夫之父为舅,又称嫜,后称公;夫之母为姑,后称婆。古连称为舅姑或姑嫜,后连称为公婆。夫之兄弟也称伯叔,后来称大伯、小叔子,夫之妹为小姑子。夫之弟妇为娣妇,夫这嫂为姒姆。简为娣姒,又叫妯娌。
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之间的婚姻,后来叫亲家。具体地说,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两婿相谓为娅(《尔雅》作“亚”),后代俗称为连襟(襟兄、襟弟)、两乔。
5.古言介绍家人怎么称呼
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 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 3.孤:古代皇帝自称 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也指坏人 5.在下:古人自称 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 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 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 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 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 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 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 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 古代人如何称呼自己以及家人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
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 ,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古时称谓 妻子谦称: 拙荆、贱内、内人、内子、房下、鄙房、老荆、老婆、阃内、小妾、浣濯之贱、拙妇、荆妻、家下 指代: 浑家、娘子、娘娘、夫人、姐姐、爱人、冢妇、孩子他娘、屋里人、卿卿、芳卿、妈妈、堂客、女萝、河东狮、妻子、媳妇、正室、侧室、通房、女人、女娘、婆娘、家小、家眷、小妻、糟糠、贤内助、爱姬、继室、续弦、太太、姨娘、姨太、雌儿、妻房、丽人、泰娘、萧娘、妇、罗敷有夫、佳妇、嫡 尊称: 孺人、奶奶、县君、院君、安人、令正、尊宠、尊姬、宝眷、大娘、尊夫人 丈夫: 良人、官人、相公、夫君、外子、当家的、掌柜的、孩子他爹、老公、姑爷、姐夫、老爷、先生、郎君、员外、才郎、仙郎、檀郎、萧郎、夫婿、夫、使君、男人、乔才、庄家、汉子、夫郎、夫主、佳儿 配偶: 好逑、匹、冤家、那口子、相好、可人、佳偶、蹄儿(北京话情人)、伴儿(北京话夫妻)、牵手(闽南话情侣) 结婚: 昏、合卺、聘、适、六礼、就礼、嘉礼、奉事、通二姓之好、联姻、婚娶、结缘、开脸、洞房花烛、结发、结缡、结丝萝、小登科、对门、娶媳妇、过门 男女之事: 周公之礼、浪蝶狂蜂、钻穴、逾墙、偷香、窃玉、攀花、折柳、阳台、云雨、巫山、高唐、武陵溪洞、偷寒送暖、狎、交颈、荐枕、奔、欢爱、欢会、洛浦、定情、行云、委身、缱绻、连云、楚岫、侍寝、洛川、同衾共枕、鱼水、破瓜、阅人、风月债、毕姻、合欢、枕席之事、春萌、春宵、男欢女爱 婚姻: 秦晋、鸾凤、赤绳、红丝、丝萝、伉俪、连理、同灰、比翼鸟、并蒂莲、鸳鸯、鹣蝶、凤凰于飞、琴瑟、冰弦、举案齐眉、姻眷、眷属、宿缘、弋雁、双飞客、同心、姻缘、百年、恩爱、胶漆、灯花双蕊、痴男怨女、白头偕老、咸善终老、百年好合、金玉良缘、俦侣、朱陈、潘杨、前程、家计、天作之合 *** : 秋娘、章台柳、狭邪女、小娘、 *** 、烟花、粉头、风尘、花柳、风月、娼、谢娘 父母: 双亲、椿萱、考妣、严慈、爹娘、高堂、恩慈、孺慕、堂上二老、翁妪、二亲、天伦 母: 北堂、春晖、萱亲、萱枝、慈亲 父: 阿郎、阿爷、老子、亲老 亲属: 舅姑、连枝、荆花、手足、瓜葛、姻娅、妯娌、骨肉、血脉、同胞、姒娣 婚姻不幸: 寡鹄、孤鸾、只凤、分镜、破镜、分钗、分鸳、断。
6.古人关于家人及他人家人的称谓
辈分和称谓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
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
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
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 “考”和“**”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但生前不再称考*。
7.古代称呼大全,好的加分也行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大全 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
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
“郎”为夫君。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
“郎”多亲切的称呼阿! 【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
(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
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
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
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
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
官当然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老爷】老爷, 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了“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
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官人”:但李易安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相公】如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无论青衣,还是花旦在台上,拉长了音儿一声“相——公——”,就是这俩字儿。
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到后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
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
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
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
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
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
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爱人】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在旧中国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小姐”,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
【男人】男人,这是最有归属感的叫法。通常必须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
可惜仅见于通常极具团队精神的乡下女人口中。 【我们家那口子】带有一种隐秘的亲热味道!但其中已无尊敬的意思。
【孩子他爸】最隐蔽,委婉的。
8.家庭称呼
姐姐的孩子叫你阿姨 她女儿是你的外甥女 儿子是你的外甥
哥哥的孩子叫你姑姑 他女儿是你的侄女 儿子是你的侄子
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人称称谓
1. 古代文化常识特殊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特殊称谓 1.古代特定的称谓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直接用敬称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
(二)用名词做尊称的有:“先生、吾子”;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三)用形容词来称呼的有: 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弟、贤妻;仁兄、仁弟;贵体、贵姓、贵庚;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礼、大作、大驾。
二、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一是:“我”,分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二是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分三种: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国、敝邑;贱体、贱躯、贱息(在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小女、小儿、小号。微臣;卑职。
二 是用动词来修饰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思、窃念、窃闻;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三 是用名词示谦下。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
“家”、“舍”都可译成“我的”。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
尊称都属于他称。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业。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志学:15岁。
及笄:女子15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16。
弱冠:20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而立:30岁。
不惑:40岁。天命:50岁。
知非之年:50岁。耳顺、花甲之年:60岁。
古稀:70岁。耄耋:80、90岁。
期颐:百岁之人。
2.姓名字号的古代文化常识
1、古人的名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取相同的名字,特别是长辈,如果有相同的字眼就一定要避讳,将这个字给改掉,不然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直系的祖先其实也算在这个范畴里面,如果名字里面有相同的字也要避讳改掉。
尊者值得是尊贵的人,一般是指自己的上级和皇帝,名字当中不得带他们名字中的字,如果有就要避讳,将自己的名字改掉,不然容易被穿小鞋,甚至有杀身之祸。
2、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3、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扩展资料: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避讳”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表字
百度百科-号
3.古代文化常识知多少
、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选】 【古文观止】 【古文辞类纂】 【二十四史】 【史记】 【资治通鉴】 【太平广记】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书编写方式】 ·文史典籍。
4.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5.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 "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
关系,"先"表示 。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 时到
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 年,是属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 时,也就是现在的
时到 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贬官叫 、。
16.汉代郡的长官称 ,隋唐州的长官称 ,宋代州的长官称 ,明代府的长官称 。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陕西省的华阴位于 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
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 、、、。
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 ,清明节 ,重阳节 。
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岁寒三友"指的是 、、。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
、、、、、、
古代文化常识测验题参考答案
1.官职 谥号 号 2.令尊 家慈 3.冠礼 笄礼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亲属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记年法 帝王年号记年法 干支记
年法 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惊蜇
春风 11.庚辰 龙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点 第二天凌晨1点 13.金 木
水 火 土 14.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尚书 吏部 15.拜 除 谪 左迁
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9.南京 20.北 北 华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盘古 女娲 精卫 23.
坐西朝东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东朝西 24.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25.经 史 子 集 26.观灯 踏青扫墓 登高赏菊 27.琴棋书画 28.松
竹梅 29.宫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长 31.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 渔樵问答 胡茄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国学知识: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
关于古代对人的称谓知识,你了解多少呢?国学网我为大家介绍古代的十种称谓:
一、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二、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三、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四、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五、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六、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七、称郡望: 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八、称官名: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九、称爵名: 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十、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古代称谓文化常识
古代称谓文化常识如下:
1、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 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称溢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溢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为缪丑则是一种“恶溢”。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古代常识题称谓
1.古代称谓方面的知识
古代称谓 唐: 皇帝自称:“朕“。
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
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
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称呼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 宋 皇帝自称:“朕“。
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宋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皇帝对太后、皇后和妃嫔的称呼: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皇帝称呼皇后为“圣人”(这个要和唐朝的“圣人”区分),皇帝称呼妃子为“娘子”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
皇帝对公主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 皇太子与诸王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皇帝对自己的兄弟的称呼一般是按排行来叫,如“大哥”、“九哥”之类。
皇子和公主之间,或者皇帝兄妹之间,也是如此。如高宗赵构就称呼柔福帝姬为“二十姐”,而柔福称呼赵构为“九哥”,其时赵构已经登基。
太监对皇帝以及皇后等人的称呼是:“小的“,或者“小人”都行,并非满清的“奴才”。 普通人: 戏文之中,夫妻之间,多有“相公”和“娘子”之类,事实上,这在唐宋两朝,是非常大的错误! 基本上,男子和女子打招呼,不管是否相识,一律可以称为“娘子”,年轻一点的可以称呼为“小娘子”。
这里“娘子”并非老婆含义,各位可以大胆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也不能随便用“小姐”这个称呼,非常不幸,早在宋代,“小姐”的含义就是“ *** ”的意思。
“相公”一词,严禁随便使用!在宋代,就狭义来说,依旧限于对宰相的尊称,但事实上,作为一般的高官尊称也是可以,如岳飞就是被称呼为“相公”。 唐宋时,尤其盛行排行,甚至与姓、名、字同等重要,一部分下层民众或只有姓和排行,没有名,更不论字。
所以很多时候的称呼是姓加排行,如燕小乙,或者小乙哥之类。注意的是,当时如果称呼他人为“汉子”或者“老汉”,含有相当的轻蔑成分在内。
宋金时代语汇简释 内命妇:宋时宫中妃、嫔之类称内命妇。 外命妇:宋时官员的母妻等,按官位而得的封号,如国夫人、郡夫人等。
底:的。 官家:皇帝。
圣人:皇后。 娘娘:太后。
娘子:妃嫔。 阁、阁分:宋宫妃嫔的居所。
石炭:煤。 团练:团练使简称。
效用:宋军中的一种高级军士,宋时军士一般须刺字,而效用往往可免於刺字。 孛堇:女真语汇,官长。
忒母: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万人。 忒母孛堇:万夫长。
猛安: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千人。 猛安孛堇:千夫长。
谋克: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一百人。 谋克孛堇:百夫长。
蒲辇:女真语汇,金军编制单位,满员为五十人。 蒲辇孛堇:五十夫长。
阿里喜:女真语汇,金军中正兵的随从。 洼勃辣骇:女真语汇,敲杀,这是女真人流行的处死方式。
通事:翻译。 珊蛮:女真语汇,巫师。
蒲察:女真姓。 裴满:女真姓。
兀林答:女真姓。 徒单:女真姓。
斜卯:女真姓。 古里甲:女真姓。
温敦:女真姓。 阿典:女真姓。
夹谷:女真姓。 9 纳剌:女真姓。
女奚烈:女真姓。 汉儿:金朝称原辽朝统治区的 *** 。
南人:金朝称宋朝统治区的 *** 。 勾抽:抽调。
大资:资政殿大学士简称。 诸班直:宋朝皇帝的卫队以班和直为编制单位,总称诸班直。
钧容直:诸班直之一,军乐队。 指挥:宋军编制单位,一般每指挥四百或五百人。
厮儿:小子、青年、青年僮仆。 女使:被雇的婢女。
小姐: *** 。 行首:美妓。
直阁:直龙图阁等简称。 舍人:中书舍人简称。
观察:观察使简称。 修撰:秘阁修撰简称。
差遣:宋朝官。
2.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 古代称谓知识 古代神话人物
古代称谓知识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缉单光竿叱放癸虱含僵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子”。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
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交友称谓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好朋友。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对人尊称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自己谦称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中国古代流传或经史典籍中记载的神化了的人物,诸如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嫦娥、姜子牙等神话形象栩栩如生,其美德和行迹在民间被广为传颂。
但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中也有另一类妖兽式的人物,当然是残害百姓。
3.古代科举考试各名词称谓
古代科举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扩展资料: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三月,在讲武殿亲试举人,并确定自此以后定为常式。自武则天称帝,天授元年二月亲自策试贡士,开殿试之先河,至此终于将殿试纳入科举制常例之中,成为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北宋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
一开始殿试设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凡眼睛,人们认为必成双成对,于是将黄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统称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称作榜眼。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将进士第二人号称为榜眼。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人的专用名称。
元朝虽然仍分三甲取士,但多数一甲仅取一人。因此,进士第二人就成了二甲第一名,仅得进士出身。但是,还是有个别例外,元顺帝首先提出“鼎甲”,一鼎三足,自然会有榜眼、探花,否则状元单独不可能将“鼎”稳定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名衔称谓
4.中国古代的所有称谓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直接用敬称常用的有:“汝、尔、子、而、公、君”等。
(二)用名词做尊称的有:“先生、吾子”;用对方所在的处所或手下的人来代表对方,有“足下、陛下、阁下、执事、左右”等;用官职身份尊称对方的,如“大王、大夫、将军、公子”等。(三)用形容词来称呼的有: 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贤弟、贤妻;仁兄、仁弟;贵体、贵姓、贵庚;高朋、高亲、高邻、高见;大礼、大作、大驾。
二、谦称:谦称是谦虚的自称,分两种:一是:“我”,分四类::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用姓、用名。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自称,表示歉下。
三类是妇女往往用“妾、婢、奴、奴婢”等表示歉下。四类是君主常用“寡人、不毂、孤”表示谦下。
二是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分三种:一是用形容词来修饰,以示谦下,常见的有: 愚兄、愚弟、愚见、愚意;敝国、敝邑;贱体、贱躯、贱息(在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小女、小儿、小号。微臣;卑职。
二 是用动词来修饰表示谦下,常见的有: 窃思、窃念、窃闻;伏惟(趴在地上想,在下对上或晚辈对长辈陈述想法时用)、伏闻。三 是用名词示谦下。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兄长用“家”,“家父、家君、家尊、家严”都可用于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是称自己的哥哥。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舍弟”就是自己的弟弟,“舍侄”就是自己的侄辈。
“家”、“舍”都可译成“我的”。三、其它称谓 自称是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
帝王自称“寡人”,老人自称“老朽”,年幼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小弟”,和尚自称“贫道、贫僧”,一般人自称“鄙人”。谦称都属于自称。
他称是称呼别人。如称陪伴新娘的女子为“伴娘”,称贵族妇女为“仕女”,“夫人”在古代称诸侯的妻子,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称年老男子为“老丈”,称年轻男子为“郎君”。
尊称都属于他称。鄙称是用轻蔑的口吻称呼别人,如“竖子、小子、女流。”
专称是某些约定俗成的称谓。如称砍柴的为“樵夫”,称船夫为“舟子”,称国家的杰出人物为“国士”。
代称是借用别的称谓代替本来的称谓.如用“巾帼”代称女子,用“梨园”代称戏班,用“俳优”代称滑稽演员。代称属于修辞上的借代手法。
惯称是用约定俗成的习惯称谓称呼某人。如“老庄”是指老子(李耳)和庄子(庄周)及其学说,“郊寒岛瘦”是指孟郊和贾岛。
不同年龄人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社交用语和交友称谓:初次见面说“久仰”;等候客人用“恭候”;对方来信叫“惠书”;请人帮忙说“劳驾”;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求人原谅说“包涵”;老人年龄问“高寿”;客人来到用“光临”;与人分别用“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勿送用“留步”;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指教说“请教”;欢迎购买叫“光顾”;好久不见说“久违”;中途先走用“失赔”;赠送作品用“斧正”。 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母单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兄弟姐妹称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夫妻称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别人父母称:令尊、令堂。
虽人兄妹称:令兄、令妹。虽人儿女称:令郎、令媛。
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别人家庭称: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称:寒舍、舍下、草堂。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业。学校称:寒窗、鸡窗。
同学称:同窗。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志学:15岁。
及笄:女子15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16。
弱冠:20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而立:30岁。
不惑:40岁。天命:50岁。
知非之年:50岁。耳顺、花甲之年:60岁。
古稀:70岁。耄耋:80、90岁。
期颐:百岁之人。
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大邦,现在流传的礼仪经历的千年的沉淀,许多都被我们现代人的快节奏所简化了。古代的人相互见面,对于对方有着关于对方的礼仪,一般称呼别人有十种敬称。对于自己古人以谦谦君子的风范给自己定义了十种谦称?都有哪些?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 篇1
一、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2)用于介绍或作传。(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二、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四、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五、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六、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七、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八、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九、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十、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 篇2
一、十种谦称,谦虚乃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所以古人以谦虚的姿态称呼自己以显示出尊敬别人,显示出礼仪之态。
第一古代人们对于自己的父母是非常的尊敬的他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
第二国家的帝王虽然是九五之尊,但是称呼自己的时候也是非常的谦虚,他们自称为“寡君”。
第三饱读诗书的人都怕别人说自己卖弄文采,所以古代读书人谦称自己为“不才”意思为自己还有需要更加的好好学习。
第四古人称呼自己的时候,不会直接说我,而是用一个有寓意的字,这个字是“愚”,人生来本就是由不懂到懂得过程,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愚的时候,这个愚就是最为谦虚的自称。
第五辈分比较小的人,古代对于晚辈他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谦称为“在下”意思是在古人之下,在长辈之下,面对长辈时这样自称,表示出一种尊敬。
第六年龄大的老人,他们的谦称为“老夫”也是一种对于老者自己的一种谦称。
第七古代的.女人谦称自己为“妾身”。
第八古代帝王平时说话时也会给自己一个谦称“寡人”这就是帝王对自己的谦虚的称呼。
第九和尚会自称为“老衲”,衲指的是自己身披的一件袈裟,苦行曾一生信仰佛教,仅凭一件衲衣便可度日,和尚一生把精力全部用在了修行之上,这是他们对自己一个谦虚的称呼。
第十古代的官员,见到别人,或者比自己职位较高的人时,会自称呼为“下官”。
自称之所以不用我来表达,是因为我太过于直白,古代人重视礼仪文化,谦虚更是中国人都具有的一个传统美德,所以为了普及这种美德,使得中国人都是彬彬有礼,给自己称呼的时候,会将这种谦称普及到男女老幼。
二、十大敬称,在交流中还会有对别人进行称呼,古代人也对称呼别人定义了十种敬称,是哪十种?
第一在遇到对方的父母以及长辈的时候会尊敬的称呼对方的家长为“令尊,令堂”以显示出自己对于对方父母的尊敬。
第二皇帝在与臣子相处时,为了表示自己对于臣子的重视于尊敬,会称自己的臣子为“爱卿”,皇帝经常说的:“众爱卿平身”则是对于自己满朝大臣的一种敬称。
第三是对于逝者的称呼,古代人对于死去的人会加上一个“先”字,如“先父”“先帝”。
第四对于皇上的家族的人的敬称,对于皇上人们会尊敬的称呼皇室为“殿下”。
第五人们对于帝王会尊敬的称呼“万岁”“圣上”,古代人见到皇帝一般会行礼,并且最终还会念到:“皇上万岁万万岁”这表达了希望皇帝万寿无疆和尊敬。
第六对于古代知识渊博的人,并且有着巨大贡献的人,古人尊敬的称之为“圣人”比如我们的“孔圣人”,他是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并且宣扬了儒家思想,对于我国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所以大家尊称他为“圣人”。
第七古代在战场上勇猛杀敌的将军,古人对他有一个尊敬的称呼为“麾下”。
第八古代对于年龄比较大的长者,有一个尊敬的称呼为“丈人”。
第九古代对于位置比较尊贵,权利比较高,声望比较重的长者,古人对于他的敬称为“夫子”。
第十古人对于比自己年龄大的人的敬称为“仁兄”,表示出自己的谦虚与对于自己年长之人的尊敬。
这些称呼加以十大谦称和十大敬称,更能体现出古人的行事作风是温婉有礼的,更能显示出我国是一个礼仪大邦。
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 篇3
一、直称姓名
古人有名有字。古人认为直呼其名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所以直称姓名只会在以下特殊情形下才出现:
1.用于自称。如: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用于为人作传。如: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后汉书·张衡传》)
3.长辈对晚辈称名,以示亲切。如:
由(孔子的弟子子路的名),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用于称所厌恶之人。如: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这句话意思是: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先在元人面前说我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
二、称字
字,又称表字,成年时取。字一般是名的解释与补充。称字是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如: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拓展】在汉字文化圈,存在“以字行”的人名称谓现象。以字行,是“以字行于世”的简称。即仅称呼此人的“字”,代替其名。例如明朝著名内阁首辅,阁臣杨士奇,名寓,字士奇,但世人通常仅知其字,所以称之为“以字行”。反之,如李白,名白,字太白,因名、字都为世人所熟悉,就不能说是“以字行”。
三、称号(别号)
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又叫“别号”。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
例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蓼liǎo洲周公:即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例2:《随园诗话》作者袁枚,号随园主人;《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这个文常版块要学扎实,大家要熟记一些历史名人的号,如:
杜甫:少陵野老
李白:青莲居士
陶渊明:五柳先生
白居易:香山居士
苏轼:东坡居士
欧阳修:醉翁、六一居士
李清照:易安居士
四、称谥号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的评价性文字。
上节课我们讲过,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一般都会有谥号。称谥号是出自一种对先贤的尊敬。如: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下面总结一下“谥号”的常用字,大家拿起小本本记起来喔:
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褒扬性)
灵、厉、炀(批判性)
哀、怀、愍(同情性)
五、称室号(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这里的斋或者室我们可以看做古人的“工作室”。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再如“聊斋”是蒲松龄的斋名,故我们称其“聊斋先生”;饮冰室是梁启超的斋名。
六、称官名
以在某地任职的官名称呼其人。这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称呼方法。
如杜甫被称作“杜工部”,是因为他曾经出任工部员外郎一职,连他的诗集都被命名为《杜工部集》。
大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称官名”的称谓:
贾太傅:贾谊;谢太傅:谢安
王右军:王羲之;王右丞:王安石;
杜拾遗:杜甫;柳屯田:柳永;
苏学士:苏轼
七、称官地
用任官之地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中“豫州今欲何至”当中的“豫州”指的是刘备。再如“柳柳州”指的是柳宗元;
再如“贾长江”指的是贾岛,“韦苏州”指的是韦庄。
八、称籍贯
称籍贯很好理解,他是哪里人,我们就用那人的姓加上籍贯相称。
如唐朝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人,故而人称“柳河东”;“王临川”指的是王安石。
九、称郡望
这种称谓方式算是比较特殊的。所谓郡望,是指某一地区有名望的家族姓氏(一般一个姓氏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郡望)。
如韩愈是河南河阳人,但我们很少称其“河阳”,反是当时韩氏的郡望是昌黎,我们常以“韩昌黎”相称。
十、称爵名
以爵位称呼其人。
比如诗人谢灵运因承袭爵位康乐公而被称作“谢康乐”。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