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为什么说“人类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
因为现实世界是观念的世界。我们都知道,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非常发达。按照我们从中学政治课本中学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似乎能够一直的探索下去,直到穷尽宇宙奥妙为止,因为“世界是唯物”的。但是著名物理学家波普尔却有着这样的一句观点,说“人类所掌握的一切知识都是推测和假想”,这就非常令人震惊了。难不成这样一位享誉极高的物理学家,还崇奉着荒诞的唯心主义吗?
首先,要厘清一下波普尔所持的“唯心主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唯心主义。相信我们大家都从中学政治课本中学到了“唯心主义”的定义,看起来非常的可笑,比如说“眼闭则花谢”“只要觉得眼前没有悬崖,就不会摔死”。这样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了吗?如果唯心主义真的这么浅薄荒诞,又怎么能统治哲学界,乃至于近代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这样的著名哲学家,都是所谓的“唯心主义”者呢?其实唯心主义的“唯心”,所指是“世界是事实的世界,而不是事物的世界”。
“事物的世界”这句话的出处是维特根斯坦,小编觉得非常的言简意赅。换句话说,我们认识到的宇宙,是我们意识中的宇宙,也就是一个“观念的集合体”。至于宇宙的本质,我们是不能够断言:“我认识到的宇宙,就是全部的宇宙”。维特根斯坦还有一句名言,叫做“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也就是说,人类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在人类所能认识到的范围之内,所掌握的知识。我们只可能尽可能的接近真相,但是永远也无法“得知完整的真相”,因为这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观念”的宇宙不代表我们就可以放弃对科学的探索,反而鼓舞了科学家的信心,用康德所说的“理性”去继续探索着世界。爱因斯坦,波普尔,哥本哈根,他们都是这样的“理性主义者”。
综上所述,因为“宇宙是观念的宇宙”,所以我们掌握的知识,都只是假想和推测。
人类对于知识的归纳总是通过()来进行的。
人类对于知识的归纳总是通过判断来进行的。
一、将相同的知识点,整理到一块。通常情况下是将,规律一样的知识点总结到一块,便于触类旁通。不管题型怎么变,它的知识点就是一样的,这就是归纳的要点。
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常,是一个桥梁形式的重要公式,或者思想;也就是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只要掌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很容易,将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组成一个串联式的网络。它的找法:
1、通过中间公式,与他们都有关的公式。
2、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方程思想。变换思想等。
3、递推关系,掌握它的推导过程,寻求中间的变量。这些都是他们之间的联系。要善于去从本质上挖掘内在的关系。
三、画整体机构图时,将每个知识点,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或者短句,将其概括,然后用序列的形式,总结在一起,最后用大括号括起来,每一节,都应当作为一个单独的结构存在。节的内部,应用联系标注出来。在画图过程中,多用一些箭头,矩形,椭圆之类的数学符号,便于记忆。
四、知识点在结构图中,要充分体现,它的简洁性和概括性。通常抓住一些关键词,重要公式,重要思想就行。
人类所有知识如何分类?
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关系的知识,也称为描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三种不同水平:符号表征、概念、命题。
符号表征是最简单的陈述性知识。所谓符号表征就指代表一定事物的符号。如学生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形、数学中的数字、物理公式中的符号、化学元素的符号等都是符号表征。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较为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命题是对事物之间关系陈述,是复杂的陈述性知识。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关系。另一类命题表示若干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叫概括,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里的倍数关系是普遍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用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
扩展资料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1)没有基础,何来进阶,知识体系环环相扣,没有夯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只会是漏洞百出,只懂表面,不懂原理,学习任何事物想要学好必须学好基础,懂其原理,万丈高楼拔地而起,还要靠地基打的好。
(2)任何事物基础都很重要(对于不同事物这个基础的表现形式也可能不同),更深奥的知识都是有最基础的知识,理论原理组合而成的,没有基础,就不可能去理解更深奥的知识理论,就不可能往更高的层次进阶,基础学好了扎实了才能再进阶更深奥的课程,再怎么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基础一定要夯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识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