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学常识大全
1.求师说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之)
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只是指示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也:名词,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 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众人-古:一般人 今:表示大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读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 古:永久的 今:平常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 古:风气 今:道理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则曰-省略句
2.师说的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一词多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则耻师:v. 动词 拜师 (之) 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 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小学生的学校 今之众人---众人---古:普通人 今:表示大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则曰-省略句。
3.关于韩愈的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扩展资料: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和散 文具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 千古佳作,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韩愈
4. 的知识点整理
展开全部 一、整体把握《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
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
“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
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
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
“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二、问题探究1.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作怎样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
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
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
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关于练习一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参考答案: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
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二 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5.劝学 师说 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劝学》
1、通假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副词。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资质禀赋。
2、成语:
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大声疾呼,欲盖弥彰
二、《师说》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无常师、择善而从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下册)自读课文学常识总结,详细的!
1、《沁园春•雪》(词):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沁园春,词牌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
2、《雨说》(自由体新诗):作者:郑愁予,台湾诗人。成名作《错误》。台湾诗人,原名郑文韬,出版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集》《刺绣的歌谣》等,l949年•自费印刷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掰》。其诗的表现投巧和手法是现代的,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3、《星星变奏曲》(朦胧诗)作者:江河,原名于友泽,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纪念碑》、《太阳和它的反光》。本诗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
4、《蝈蝈与蛐蛐》(田园诗):作者: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的永恒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5、《夜》(田园诗):作者: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代表作:《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6、《敬业与乐业》(议论文):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本文论证了“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7、《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演说):作者: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强调自由和平等。他的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
8、《傅雷家书两则》(书信):选自《傅雷家书》。作者:傅雷,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9、《致女儿的信》(书信):选自《关于爱的思考》。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本课说明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
10、《故乡》(中篇小说):选自《呐喊》。作者:鲁迅。现代作家。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著有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我国“现代文学之父”。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而是故乡的眷恋,也表现出故乡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作者对儿时玩伴,邻居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体现出来的迥然不同深表同情与感慨。
11、《孤独之旅》,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作者:曹文轩。当代著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作者通过描述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把每一个人成长中所学经历的挫折与磨难展现给读者,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2、《我的叔叔于勒》(短篇小说):选自《羊脂球》。作者: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怯儒无能以及人们当时的因为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也强烈的讽刺与批判了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利益关系。
13、《心声》(儿童小说)作者:黄蓓佳,当代作家。处女作《补考》,中短篇集《在水边》等,长篇小说《我要做好孩子》等。本文通过中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1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议论文),作者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代表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1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议论文),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通过本文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6、《谈读书》(议论文):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思想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用对读书作用的概述体现了读书的重要性,也推崇了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批判了封建神学的腐朽。
17、《不求甚解》(议论文):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代表作《燕山夜话》。体现了读书的重要性,更说明了要以正确的方式读书。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议论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现代作家。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著有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我国“现代文学之父”。 这篇作品是作者为反驳“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来写的。
19、《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第十六回的后半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又称《水浒传》《忠义水浒传》,四大名著之一(《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体现了当时普通百姓与官僚统治阶级斗智斗勇的英勇。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叙述晁盖、吴用等草莽英雄与大名府军官杨志斗智斗勇的故事。
20、《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世人称之“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代明初小说家。
21、《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讲的是范进中举这一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引出的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清代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22、《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体现出香菱强烈的求学精神。《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顶峰之作(现实主义),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又字芹圃,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23、《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这是一篇记录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史记》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鲁迅称赞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4、《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讲述的是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的故事,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历史著作,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书中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和辞说。
25、《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以对话的形式讲述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虽身在草庐之中,却明察千里之外;一番隆中应对,既为刘备勾画了一副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三国志》共65卷,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晋朝人,史学家。
26、《出师表》: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陆游称赞它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作者通过本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自己的一片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忠诚之心。
27、《望江南》(词):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词表现了痴情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刻画了了一思妇的形象,真挚感人。
28、《渔家傲•秋思》(词):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原名朱说。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9、《江城子•密州出猎》(词):选自《东坡乐府笺》。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关怀国家命运,要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其主旨集中体现在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0、《武陵春》(词):作者:李清照,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深。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3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作者: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这首词通过描写悲壮的战斗场面抒发了作者壮志不酬的抑郁、愤慨。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第一部诗集《大堰河》,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文题理解: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有多灾多难的祖国。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抒发了对祖国的爱,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中心内容: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刻骨铭心的真挚而深沉的爱,也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
《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等。文题理解:“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感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余光中的这首《乡愁》,从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中心内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寄托于相对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两岸人民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殷切期望。
2.《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诗人,代表作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雨巷》等。文题理解:“我”是指诗人自己,“残损的手掌”即是实写又是虚写,它是诗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意象。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中心内容:想象中,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水深火热生活的忧愤之情和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代表作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船》《馈赠》等,她是新时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文体常识: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北岛等。文题理解:面对凝聚着沉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诗人将“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背景下,表达了这一代人的心声。
中心内容:诗人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诗人强烈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4《祖国》:作者: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诗人。作品有长诗《恶魔》《童僧》,剧本《假面舞会》,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文题理解:莱蒙托夫把对祖国的感情比作“爱情”,选取最能代表俄罗斯山川之美的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中心内容:通过铺陈俄罗斯的自然景象和人民生活的场景,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黑人谈河流》:作者:休斯,美国著名的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文题理解:《黑人谈河流》中的“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中心内容:诗人通过黑人对河流的追溯,表达了对祖先和故土的热爱之情。
5.《孔乙己》: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文体常识: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结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文题理解:文章以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为题,预示着将围绕这个人物展开情节,并靠人物来揭示主题。而这个怪怪的名字也对应了人物性格,同时也给文章奠定了讽刺的基调。中心内容: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场景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6. 《蒲柳人家》:作者:刘绍棠,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文题理解:蒲柳人家本指用蒲草和柳树枝搭起房屋的人家,这里代指普通贫苦农家。中心内容:本文主要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豪爽、泼辣、爱打抱不平,以及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似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展现了人们崇高的品格。
7.《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文题理解:作者把小说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比作变色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的忠实走狗。中心内容: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8.《热爱生命》:选自《热爱生命》。作者: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 文题理解: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
中心内容:本文通过描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中,最终咬死了狼,吮吸了狼血的故事,成功地刻画了坚忍顽强、不惧艰难险阻的“这个人”的形象,并启示人们: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
9.《谈生命》:作者:冰心,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其诗风格晶莹清丽,轻柔俊逸,被人称为“春水体”。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归来以后》《在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樱花赞》《关于女人》等。早期散文婉约典雅,凝练流畅,被人称为“冰心体”。文题理解: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表达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中心内容:这篇散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了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痛苦与幸福不息奋斗不止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10《那树》:作者:王鼎钧,台湾当代作者。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世事与棋》《碎玻璃》《灵感》等,小说《单身汉的体温》《透视》《钟》等。文题理解: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它奉献绿阴,荫庇土地。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人与自然发生了矛盾。树成了人类文明的遭遇,展示了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中心内容: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长年造福于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都市文明发展的利与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11.《地下森林断想》:作者:张抗抗,当代女作家。第一篇小说《灯》,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等。文题理解:文中所写的森林,长在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峡谷中,故称“地下森林”,断想,意思是片断、零碎的感想。感想虽是片断,但作者感受强烈,主题开掘得深,蕴含哲理,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中心内容: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过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12.《人生》:作者:勃兰兑斯,丹麦文学评论家。著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中心内容: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角度、视野,描述了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要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威尼斯商人》:选自《威尼斯商人》。作者: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诗人,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喜剧天才”。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又叫《王子复仇记》)《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吝啬鬼:【法】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法】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俄】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文化常识:戏剧文学的构成戏剧文学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旁白(旁唱)独白(独唱)等。文学常识:戏剧文学的分类(1)按照表演形式,可分为话剧(主要类型)、歌剧、舞剧等。(2)按照内容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正剧,指兼具悲、喜剧因素的戏剧。(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4)按照篇幅规模,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中心内容:这场戏通过展现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揭露了高利贷商人的心狠手辣,贪婪冷酷的阶级本质;同时颂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与人这间的深情厚谊、轻利重义的道德思想,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14.《变脸》:作者:魏明伦,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剧作有《易大胆》《四姑娘》《夕阳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等。
文题理解:变脸,原指戏曲中的情绪化妆,后来指一种瞬间多次变换脸部妆容的表演特技。
中心内容: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表现了水上漂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也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通过他们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15.《枣儿》:作者孙鸿,剧作家。文题理解:题目“枣儿”既指实物枣儿,也指文中老人儿子的名字。另外“枣儿”是贯穿全剧的线索,作者赋予它深刻的象征意义。中心内容:这篇话剧围绕“枣儿”叙述了一位老人和和一位捡枣的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老人回忆“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明了自己对名父亲的盼望。全剧表达了他们深情呼唤亲人回归的真挚情感。
16.《音乐之声》作家:勒曼,美国剧作家,《音乐之声》还被译作《仙乐飘飘处处闻》《真善美》《柔情蜜意》《心灵深处的音乐》《天乐的魅力》等译名。中心内容:本文通过描写修女玛丽亚的野外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的场景和修道院内院长及众嬷嬷对玛丽亚议论的场景,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
17.《公输》:选自《墨子》。《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文学常识: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文题理解:《公输》一文记叙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当时,墨子听到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消息,“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阻止了这场战争。中心内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
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人称“亚圣”,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他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口号。文学常识:《孟子》是儒学家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文题理解:孟子所宣扬的“道“就是实行仁政。中心内容:论述了“天时不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文题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中心内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19《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文学常识: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4)本性也需要“养”。文题理解: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中心内容: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风利忘义的人。
20《〈庄子〉故事两则》:选自《庄子•秋水》。《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战国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中心内容:《惠子相梁》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出庄子清高自守,袖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描写了庄子与惠子的一次辩论.显示了二者在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2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又叫《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史学著作和文学著作。文化常识: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一部篇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行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题理解: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战胜齐的故事。中心内容:本文通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 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师说知识点 部分知识点梳理请查收
1、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被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具体篇目有《师说》《马说》《祭十二郎文》等。
韩愈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誉。
2、字音
句读 或不焉 经传 老聃蟠 苌弘 近谀 作师说以贻之
3、字词含义
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无论)
人非生而知之者( 懂得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圣人无常师(固定)
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