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忠华
初夏的傍晚,夕阳染红了西天。晚风轻拂,柳枝摇曳,月季点头。家燕身披霞光穿梭于云天,匆匆忙忙地飞回巢穴,照顾嗷嗷待哺的幼燕。看到这些,我想起了老家,想起了小时候傍晚母亲的呼唤声。
同样的红云满天,乐不思蜀的我和几个小伙伴,兴高采烈地在村子东面的空场中捉虫子、玩游戏。我们最喜欢吊“骆蜶”,这种虫子的学名至今也没有弄清,只是知道它的巢穴很奇特。它在地面筑巢,中间是一个小圆洞,在圆洞的一侧,挖一条半圆形的槽沟。整体看起来就像一只眼睛,弯弯的“眉毛”,深邃的“瞳孔”。也像在“城堡”侧面挖了一条“护城河”,这种“建筑”到底有什么用途我们一无所知。
我们用狗尾草的嫩草尖伸入洞中,静静地观看草尖的变化。当草尖晃动的时候,虫子就已经咬住了狗尾草。我们小心翼翼地将狗尾草慢慢提起,一个形状奇怪的、晶亮灰白的小东西,扭动着身躯一同被拉出洞穴。它头部很小,腹部极大,六条小腿集中在胸部张牙舞爪。看到它贪吃的样子,我们仰天大笑。从不伤害它,只是把它丢到离“家”较远的地方,看它如何爬回“家”。
红霞逐渐淡去,耕地的老牛“哞哞”地唱着回家的歌,步履匆匆在乡间小路上。走到草木丰茂的地方,它不忘扭头随口叼起一丛青草,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着,一边神情惬意地晃动着头脑。在母亲的催促下,老牛急走几步,牛车也跟着“吱扭、吱扭”地响起来。
我似乎听到了母亲驱赶老牛的声音,依旧不理不睬地玩耍。但是我知道,待母亲做熟晚饭,一定会来到村边喊我回家。
暮色中炊烟袅袅,了如仙境。静谧的乡村逐渐变成了黛青色,偶尔的几声犬吠让人感觉确在人间。
虽然有些饥肠辘辘,但我们仍旧不亦乐乎地捉迷藏。由我守“家”,“家”就是空场中央的一棵大树,我趴在树干上,闭着眼睛背对小伙伴,倒数十个数之后开始寻找躲藏起来的他们。有的藏在场边的深沟里,有的藏在路旁的草丛中,有的藏在秸秆垛的侧后方,游戏中银铃般的笑声,不时地飞扬在场地上空。
忽然,我听到了母亲的呼唤声:“华儿,回家吃饭了……”她一遍一遍的呼唤着。那声音顿时让我神清气爽,幸福满满。我对小伙伴们说:“今天不玩了,明天放学后到村北面的小水沟里捉青虾,不见不散!”说完我们一哄而散。我一边回应着:“知道了……”一边遁寻着母亲的呼唤声飞奔而去。
星光满天,玉兔泄银。我恍恍惚惚地看到了村口的母亲,越发撒着欢的朝母亲跑去。母亲也看到了我,大声地嘱咐我慢点跑,要早点回家。我扑到母亲的怀里,扯着母亲的衣襟走向祖屋。
如今母亲早已离我而去,但是她的呼唤声却时常萦绕在耳边。天地间的一呼一应,暮色中的一抱一拥,母爱亲情越久越是醇香,越远越是醉人。
母亲的呼唤声如夏日的苍翠,旺盛且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崔忠华,男,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高级教师,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夜深人静时喜欢思考,善于怀旧。共发表作品200余篇,2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作家报》《人民代表报》《山东教育报》《语文周报》《中国建材报》《人民政协报报》《德州晚报》《中国应急管理报》《南方法治报》等报刊。
评论列表
树干上,闭着眼睛背对小伙伴,倒数十个数之后开始寻找躲藏起来的他们。有的藏在场边的深沟里,有的藏在路旁的草丛中,有的藏在秸秆垛的侧后方,游戏中银铃般的笑声,不时地飞扬在场地上空。
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 崔忠华,男,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高级教师,山东省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夜深人静时喜欢思考,善于怀旧。共发表作品200余篇,2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作家报》《人民代表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