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汇总:
- 1、春节的来历?
- 2、谁有关于春节的来历的资料。
- 3、春节的来历
- 4、春节由来
- 5、春节的起源(概括成一句话)
春节的来历?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年”是汉族民间传说的凶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白发老人身穿红衣,在屋门上贴红对联,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年兽便逃跑了。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
谁有关于春节的来历的资料。
春节的由来有两种,分别是:1、来源于年兽;
2、来源于祭祀。岁首祈年祭祀演2113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以一5261年农事结束后在新4102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1653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春节的来历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节日,是东亚许多地区传统上庆祝新的一年的节日。并为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朝鲜、韩国、蒙古、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但口头上多称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农历新年则称为“元旦”,意即一年的头一天。
中国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阴历改以阳历纪年,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后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性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写“过元旦”。“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新年、旧历年。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废除农历新年,并曾禁止民间庆祝。
春节在越南语称“Tết Nguyên Đán”(节元旦)、日语称“旧正月”、韩语称“설날”(即新年之意)。
定义
春节的定义有三种:
最狭义的说法,春节仅指正月初一。
第二种说法是配合政府订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为春节假期。
第三种是传统习俗上的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编辑] 假日
以往在华人社会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虽然今天的春节在很多地方已被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看齐,但仍然是高度受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中国大陆,规定了nonononoggg
[编辑] 日期
春节在各地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主。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和其他东亚各国一样过旧历年,但1873年之后日本改采格里历,原本的新年活动亦随之更改到公历1月1日。参见日本新年。
传统上,每个农历年都有一只动物作为当年象征,称为十二生肖;阴、阳历对照表如下:
生肖 地支 春节日期
鼠 子 1996年2月19日 2008年2月7日
牛 丑 1997年2月7日 2009年1月26日
虎 寅 1998年1月28日 2010年2月14日
兔 卯 1999年2月16日 2011年2月3日
龙 辰 2000年2月5日 2012年1月23日
蛇 巳 2001年1月24日 2013年2月10日
马 午 2002年2月12日 2014年1月31日
羊 未 2003年2月1日 2015年2月19日
猴 申 2004年1月22日 2016年2月8日
鸡 酉 2005年2月9日 2017年1月28日
狗 戌 2006年1月29日 2018年2月16日
猪 亥 2007年2月18日 2019年2月5日
正月的一些日子亦有不同的别称:
初一为鸡日
初二为狗日
初三为猪日
初四为羊日
初五为牛日
初六为马日
初七为人日
初八为榖日
[编辑] 起源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一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时期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为岁首;商朝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说古代所谓“春节”,意思是春天的节序,曾经还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时也泛指整个春季。汉武帝时推行太阳历,才明确规定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1]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编辑]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亦有 敬神如在。
在中国北方,一般在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样是汉族聚集地的省份,则往往于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因此,农历小年在中国南北方不同地区并非是同一天。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编辑] 传说
主条目:年兽
相传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与一个叫做“年”的怪兽有关。
[编辑] 习俗
参看:Category: 新春习俗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信号。传统上,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拜神、送神、烧香、燃烛、挂灯笼。
拜祖先,上坟。
大扫除。一般在年廿八进行,即新年前2天至3天,该日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春节。广东俗语称“年廿八,洗邋遢”。
贴上挥春、春联、年画,一些农村还要贴窗花。
吃年夜饭(团年饭)、守岁。
有些地方有卖懒的习俗,即“卖掉懒惰”,例如把面团放在椅子上,叫小孩坐上去,黏住屁股,象征读书时不会离开座位。
吃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
放鞭炮(炮仗)。
放烟花。
互相拜年。香港的一些传统是初一后辈到长辈处拜年,通常是回男家。初二则回女家拜年,开年,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派红包。(压岁钱)
踩高跷。
买年花。
敲锣打鼓。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参见春运、恐归族
年初三不拜年,香港习俗。年初三又名赤口,传统上人们尽量不往人家拜年,免生口角。在香港,很多善男信女会到沙田车公庙祈福,转转风车,意喻转出好运,祈求新的一年行好运,老少平安。
不买鞋。广东民间习俗,指农历一月不应购买鞋(因为“鞋”与广东话的“唉”声相似)。
吉祥话。春节期间,民众见面都要说恭贺话。例如:恭喜发财、年年有余、岁岁平安、步步高升、大吉大利。
不动刀。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不洗澡,不打扫。一些传统中,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或洗头,也不能打扫,以免洗走或扫走运气。
除旧迎新。添置一些新衣裳。
年初五迎财神,传说财神会在这一天下凡送福。这一活动在中国南方非常盛行,90年代以来,某些大城市初五凌晨燃放的烟花爆竹规模已不下于除夕。
恭喜发财 吉祥如意
[编辑] 北京等地
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
初二:要祭财神,要吃“元宝汤”(馄饨)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
[编辑] 广东
广东有“飘色”活动。
[编辑] 香港
初一前:到各区花墟,年宵市场购买年花或贺年物品。
年廿八:大扫除。
年三十晚:吃团年饭。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花车巡游汇演、贺岁杯足球赛(初赛)
初二:维多利亚港贺岁烟花汇演
初三:贺岁赛马
初四:贺岁杯足球赛(决赛)
十五:元宵节,很多公园会有挂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吸引不少民众游逛。
其他活动:至大埔林村许愿树参观及祈福;往车公庙祈福;往黄大仙祠祈福;往圆玄学院拜太岁及看年花。(一般是在年初三)
[编辑] 台湾
冬至:台湾本地旧俗,冬至已开始有年节气氛,当天祭祖,称为祭冬,部分宗亲组织也会于当天集会聚餐。当天可以打开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许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检视神主,抄录资料作为族谱依据。
尾祃:俗写为“尾牙”,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号则藉此聚餐,酬谢员工辛劳。早期尾牙聚餐有避开鸡头之习俗,避免有开除的暗示。近年来,台湾大企业尾牙聚餐则聘请影视歌星演出,并有高额奖金、股票摸彩,成为台湾媒体瞩目焦点。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烧云马纸为神只坐骑,返天过年,依例会准备果实甜汤。送神之后,方能打扫神明厅,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炉、除去旧门神,准备换新。香炉中的香灰须于当日重新筛滤过,门神则随送神焚烧金纸时焚去。而台湾本地旧日传说,送神之后,廿五日天神会下凡代替上天述职神只巡视,所以当日不可当天曝晒亵衣。
除夕: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鹤佬话称为二九暝或三十暝。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年糕有甜咸之分,称为甜粿、咸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红豆者,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粿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通常台湾民间都在除夕当天或前一、二日更换春联、门神,随时代演进,亦有不贴春联,只贴“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贺春厘”等贺语红纸者。除夕当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称“拜门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后,会于神明像上贴上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仔”。当晚则围炉,并吃长年菜。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所以台湾俗谚中调侃手头经常窘迫的人为“天天二九暝”。
初一:出门拜年,称为“行春”,一般而言都会依农民历决定出行方向及开门、关门的时辰。当天台湾人通常会前往庙宇、佛寺烧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为回娘家之日,依旧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据称会分掉娘家之福。然随时代进步,近年来台湾妇女团体努力推展女儿回家过年的新观念。
初三:为老鼠娶妻之日,当天依例需早睡。
初四:接神之日,惯例选在近傍晚之时,俗谚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接神之后,当年生肖冲犯太岁者,则安上太岁符,现台湾诸多庙宇亦设有太岁厅,供奉值年星君,供信徒登记祭祀。
初五:开市,各行各业开张营业。
初九:传说为道教玉皇大帝圣诞,称为“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声连绵不断。
元宵节:台湾元宵举行观光灯会已成风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灯,成为焦点。各地尚有台北县平溪放天灯、野柳王爷洗港祭仪、台东炸寒单爷、台南县盐水蜂炮等活动。
台湾年俗念谣: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请囝婿,十二查某囝转来拜,十三吃泔糜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
[编辑] 革命化的春节
文化大革命时,中国大陆政府要求群众“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抓革命、促生产,大干到腊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脚,除夕吃忆苦饭,初一早上就出工。
[编辑] 少数民族习俗
云南白族朋友过年时,要进行“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将整个竹子崩上高空数十丈。有的地区还进行“抛绣球”的活动。
满洲的鄂伦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相请安。初二、初三举行赛马活动。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尝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人会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晚辈给长辈抹黑脸之前要先叩头。
基诺族
赫哲族
独龙族
达斡尔族
拉祜族
僳僳族
黎族
土家族
侗族
满族
壮族
彝族
藏族
[编辑] 其他国家习俗
韩国
越南
老挝(寮国)
缅甸
柬埔寨
[编辑] 公共假期
基本上,有为数可观的华人的国家都将农历新年定为公共假期。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正月首5天。
[编辑] 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
正月首3天。
[编辑] 台湾
正月首3天。
[编辑] 马来西亚
正月首2天。 一些州属只有一天假期,如登嘉楼及吉兰丹。
[编辑] 新加坡
正月首2天。
[编辑] 春节的限制
在香港、中国大陆的一些大城市、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燃放鞭炮是违法的。但是从2006年开始大陆的大城市部分解禁燃放烟花爆竹,即在包括春节在内的几个重大民族传统节日允许在限制燃放地点之内燃放。
在马来西亚虽然燃放鞭炮是违法的,但是少数的马来西亚民众仍然不管该条例,在农历新年期间燃放鞭炮。
在澳门则设有指定地点给市民燃放烟花,以免影响民居。而在香港则全面禁止,只有政府安排下在正月初二晚施放大型烟花。但是一些围村等偏远地方仍有一些人违法施放烟花。参看香港贺岁烟花汇演
春节由来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起源(概括成一句话)
为了驱除“年”这个凶猛的野兽,又赶上立春前后,所以称为春节。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