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春节手抄报(诗词中的春节手抄报虎年)

语宇社区 唯美句子 261 0

本文目录汇总:

春节手抄报内容 关于春节的手抄报内容简短

导读:绘制一幅精美又好看的手抄报少不了绘画和内容这两项,不过画画技术是自己的,内容却是大家共享的,所以想要简单简短的内容,可以来瞧瞧我的分享哦。以下是我带来的春节手抄报内容,想要关于春节的手抄报内容简短,就来看看吧。

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

原始意义上的岁首是指立春,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故立春为“岁始”(岁首),也即“岁节”。立春岁节贺岁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春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春节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春节的简短小故事:“挂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春节的简短小故事:“吃饺子”

春节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春节吃什么

1、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2、年夜饭

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谐音);吃[蚶]与[胖]谐音,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春节的诗词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手抄报关于春节的古诗词

手抄报关于春节的古诗词

1、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3、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4、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5、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唐)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6、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7、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8、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9、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0、元旦试笔(选一)

〔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11、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2、凤城新年词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迎新年手抄报内容古诗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酒》 (明) 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日日持杯访醉乡. 《拜年》 (明)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凤城新年辞》 (清)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迎春歌》 (明) 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田家元日》 (唐)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春节古诗词手抄报内容

 凤城新年词

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迎春

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 只与东君偏故旧

山西春节习俗

大同唢呐

吹响“八大套”气势恢宏过大年

在阳高罗文皂镇杨家堡村,滑银山唢呐吹得好,曾经吹到了华盛顿,因此还收了3个洋徒弟,在当地造了个很轰动的新闻。他的家里除了各种各样的吹打乐器,还有许多式样不同的奖牌和奖杯。又要过大年了,这方圆几十里闹红火,可少不了滑银山。平日里,农忙的乡邻们难得听一回“八大套”,可这大年上,他绝对是受追捧的“星”。

晋北农村的民俗文化很多,“年三十晚上垒好旺火,交夜的时候点了。绕着旺火,一家人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接着大家就操起家伙,哇啦哇啦地开了场。一大家子都能来上点,只要有人吹起唢呐,这唢呐声把鞭炮声‘淹’了后,村里人就聚过来了,大家当然是冲着‘八大套’来的。”这“八大套”,包括‘将军令’‘水龙吟’‘大雁落’,专家们都说是中华民间音乐瑰宝,这可是祖上传下的,别家没有。”气势恢宏的大唢呐,雄壮激昂的八大套,旺火的焰苗里闪动着一张张笑开了花的脸……好一幅古朴祥和的乡村年夜图。

阳泉平定迓鼓、塔火

百姓过年大菜

说起正月里的阳泉哪里最热闹,当首推平定。而在平定百姓的心目中,打迓鼓、垒塔火,如同春晚,是过年必需的“大菜”。

他们的迓鼓阵形千变万化,时而长蛇阵,时而四连环,通过阵形的变化和锣点的伴奏,错落有致。尤其是演员背插镶白边的三角旗、胸挽八宝绳花和女角两颧绘制的梅花造型,给人奇特和肃穆的感觉。排练间隙,通常是祖孙四代都打得一手好迓鼓,每逢年节、赶庙会,迓鼓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

在平定,还流传着一句民谚:“耍十七、闹十八,十九起来灰塌塌”,说的就是元宵塔火。这几天,在平定县张庄镇开饭店的于秋铭,正忙着准备烧塔火用的炭块:“俗话说,火烧十年旺。这烧塔火就是图个吉利、热闹!”一般是在每年元宵节的前三天开始准备和进行。每当这时,平定县城内城外的街道上,所有朝街的门口,都要盘起一座塔火。塔火的点燃,一般在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烧红的塔火红焰鲜亮,气氛热烈,象征新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朔州踢鼓秧歌:耍起来

朔州踢鼓秧歌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一枝奇葩,它融舞蹈、武术、戏曲为一体,内容主要是表现北宋末年水泊梁山英雄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英雄事迹。因为它体现了边塞文化的内涵,生、旦、净、末、丑样样齐全,花而不乱,外松内劲,别具一格,在山西的'众多秧歌艺术中脱颖而出。

相传梁山好汉董平被辽兵虏于大黑河,因反宋志向一致而被释放,途经朔宁府(今朔城区)时和当地群众一起编演文艺节目,所编的节目均取材于梁山好汉的故事。因这种艺术形式反映了农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所以深受百姓喜爱,久传不衰,流传至今。

春节手抄报内容

导语:佳节临近,望眼欲见你,愿你乘上飞机,“幸福”为你买票,坐上轮船,“快乐”为你起航,搭上火车,“吉祥”为你开道,打开手机,“平安”为你祝福,祝你一路顺风,早日相见!以下是我分享的春节手抄报内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手抄报内容

春节手抄报内容

春节手抄报内容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传统上的“年节”。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神祭祖演变而来,古老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游神、做醮、年例、点爆竹、拜年、标炮等等。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干支历法中的立春,冬春分界线位于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那一线以南地区,立春时有春的气息了,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立春之日迎春已有数千年历史了。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春节的诗词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