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问】
人为什么念曼陀罗会快乐呢?这种问题怎么答复呢?
【答】
人不是念诵任何曼陀都会快乐的,不同的曼陀指向不同的目的。我们念诵的是至尊灵魂.奎师那(Krishna)超然的名字,他是绝对的真理,一切灵性与物质能量的源头。因此,他的名字与他本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对真理、人格神首的服务有不同形式,通过「声音」也是一种简而易行的方式,就如经典中说:
《宇宙古史.博伽梵之部》
The 1.5.38
iti mūrty-abhidhānena
mantra-mūrtim amūrtikam
yajate yajña-puruṣaṁ
sa samyag darśanaḥ pumān
因此,谁在以超然的声音形式,崇拜没有物质形象的至尊人格神首维施努(Viṣṇu),谁就真正见到了神首。
所以,我们通过念诵圣名来净化自己,获得的生命的提升与解脱。当生命变得真正净化和纯粹后,“喜乐”(ananda)的品性自然会展示出来,我们也能够品味到为神服务的喜乐。
【问】
为什么曼陀罗没之前没有在中国发生呢?
【答】
曼陀(Mantra)冥想的方法源于5000年前的灵性经典的推荐,自500年前奎师那化现为采坦尼亚.玛哈帕布(Maha Prabhu)传扬这一简单易行的生命觉悟的灵性修习之法。念纤握诵曼陀,梵文称之为“mantra japa”,在中国自古就已经传入,在佛法传统中就有,古称“持咒”。
只是人们念诵不同的曼陀,有些只是对半神人的祈祷的曼陀,或对绝对真理非人格能量祈祷的曼陀......而这一曼陀则被称之为“maha-mantra玛哈-曼陀”(中国古称“摩诃神咒”):
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
Hare Rama Hare Rama
Rama Rama Hare Hare
是跨越物质世界“半神人”(Devas提婆、天人)的范畴,灵性世界非人格“梵”(Brahman真理能量)的觉悟,遍存万有、维系万物的“超灵”(Paramatma)的觉悟,而直接到达最终极的至尊人格神首——最原始的真理人格觉悟.奎师那(Krishna)那里。这就是五千年来,在这个铁器时代正法(Dharma)复兴的历程。
【问】
请问灵魂(阿特曼)与佛教说的阿赖耶识是不是一回事呢?
【答】
灵魂(atma)是指:生命、自我。真正的灵性的生命个体;而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则不是一个生命个体的概念。因为在佛教哲学中,释尊佛陀传扬“虚无主义哲学”(sunyavada),因此不承认有一个永恒的生命自我的概念,不承认灵魂的存在。因此,以“阿赖耶识”来替代“灵魂”来完成在躯体与躯体之中轮回变化、转移的主体身份概念。
就是那个储藏了无数生世意识印象的「心识」,它在接受轮回,接受生老病死的更迭......
但实际上来说,只是「灵魂」的一个哲学替代物罢了,否则没有一个替代物就无法实现生死轮回「主体」的转移;但又不能承认这个「主体」叫做“灵魂”。而且还要符合虚无主义哲学,即:一切结束后,都会归于虚无、归于“空”,因此不能存在(更不能存在永恒的生命、灵魂了)。
【问】
我有一个疑问,《薄伽梵歌》中说的超灵,个我,与数论中的,神我和自性什么关系呢,数论谈的二元二十五谛,意思是神我和自性产生的大千世界,但是我看见《薄伽梵歌》是把超灵和个我,加入二十五谛之中,相当于是27个要素了。
【答】
首先,在印度六派哲学中的「数论哲学」早在五千年前圣奎师那已经在《博伽梵歌》中已经讲解,又称为“数论瑜伽”(Sankhya Yoga)。两者没有分别,因为「数论哲学」本身就是由上古时,圣奎师那的化身——圣卡皮腊.戴瓦(Kapila deva)所创立(但不是后世另一位无神论者的卡皮拉)。
其次,在数论哲学毁搭庆中有,这个世界创造由“二十四种物质元素”(谛)或枝锋“二十五种元素”(谛)构成之说。你所提到所谓的「二元」具体是指:
1、物质自然Prakrti,原质、自性
2、至尊享乐者Purusa,原人、神我
一方面,已经包含在“二十五种元素(谛)”中了,因此不能再重复计算增加到二十七种;另一方面,「二元」的意思也是指:二元性,物质与灵性,物质自然与灵性至尊生物,物质低等能量与灵性高等主宰者......这两种关系。
再者,关于你问道“神我和自性什么关系?”
自性,梵文“prakrti”,即:物质自然、物质世界一切的能量展示与创造。这都来自于「神我Purusa」,即至尊享乐者、至尊控制者本人的创造。他们之间:一个是能量,一个是能量所有者的关系。至尊控制者——奎师那(Krishna)创造了一切万事万物,包括物质自然(物质低等能量);而物质自然则孕育了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所有其他物质元素都在其中。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数论哲学中如果要谈起“物质元素(谛)”,是不会包含“至尊享乐者(Purusa神我)的,只有二十四中物质元素(谛),因为他不是物质的。相反,所有物质由他所创造。但如果说所有的“元素(谛)”,会说二十五种元素(谛),因为也包含至尊真理他自己。
最后,《博伽梵歌》没有任何地方提及数论瑜伽(数论哲学)有二十七种元素,这只是你自己的心智臆测和哲学推敲罢了。
我再讲数论哲学(数论瑜伽Sankhya-Yoga)的【二十四种元素+至尊享乐者自己】罗列出来:
至尊享乐者Purusa:原人、神我
1、物质自然Prakrti:原质、自性
2-6、五粗糙物质元素Panca-maha-bhuta:土(地)、水、火、空气(风)、以太(空)
7-9、三精微物质元素:心意(mana心)、智性(buddhi觉)、假我(abankara我慢)
10-19、十感官Dasendriya:眼、耳、鼻、舌、皮、发声器官、手、足、排泄器官、生殖器官
20-24、五感官对象Panca-indriya-gocara:嗅、味、形、触、声
(转自豆瓣)瑜伽笔记:瑜伽经和薄伽梵歌中的“三身五鞘”
[文章来源-豆瓣@暖暖]
“三身五鞘”是瑜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在瑜伽经中有提到。真我并非是物质躯体,躯体不过是灵魂(atman)的包裹,共有五层,称为五鞘,在学习五鞘之前,还应了解“三身”。
三身:
1、粗糙的身体
包含五大元素,土、水、火、气、以太。和中国传统的金木水火土是相似或对应的。其中土包含金,火包含了木,土水火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瑜伽经里还提到了两种比较微妙的元素,气和以太,气即空气,以太代表声音、空间。
身体有三种体质:风性、火性、水性。土元素就在骨骼和肌肉里、火元素在胃中(木也是火贮藏的地方)。
绝大部分人练瑜伽都是在这个层面,包括体式、呼吸法。
2、精微身体
精微身体包含了心意、智性和假我。
心意是指人的喜怒哀乐。
智性类似于知识、认知,“是非、对错、好坏”等对外在现象的认知和分析,这也是有主观性的,和心意一样。遇到同样的事情,有的人高兴,有的人不一定高兴,同一种事物,有的人觉得好,有的人不觉得。
假我是对真我(灵魂)对应的,比如说,我是学生、我是领导,我是……这些都是假我。假我是对真我的虚假认识,你现在说自己是领导,也许过两三年就不是了。你在一些人之前是领导,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是下属。你是母亲,也是你母亲的女儿。这些身份并非真实、永恒的概念,而是临时的,容易改变的,也是对自己错误的认识。
3、致因身(业力身)
前世行为----今生业力(灵魂就是真正的自我)------来世的后果
多是指藏在我们身体里的业力,比精微身体更不容易看到。有时我们听说某个人可以看到别人的前世、前三世,这种人不是没有,但是很难遇到,而且遇到这么说的99%都是骗子,绝贺因为真正能看到致因身的很少拿出来说,拿来说的往往另有所图,想让人相信他有超能力。
其实,我们也没必要去太关心自己前世怎样,大致情况看今生的“业”就知道了。薄伽梵歌说:有几种善果,比如一个人诞生在富贵或者有道德、有知识的家庭,长相俊朗或美丽,或者有良好的的教育,或者有很好的品行,这都说明他前世有不错的积累。
当你说“我的灵魂”时,也许其实指的是你的心意、智性、或假我。因为在瑜伽经里,灵魂就是我本身,就像没有“我的我”这种说法一样。
三身和我们练习瑜伽很有关系。有人常会问“我能不能练瑜伽?”因为我们可能担心自己身体素质不够,但是能不能练瑜伽,不能光看粗糙的身体,还要看精微的身体,有没有愿望,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努力的方向,对自己足够的信念和认可。另外这还和致因身有关,也就是说要看前世或之前有没有足够的善业或者灵性的滋养让你能走入瑜伽的世界,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有没有缘分”。
五鞘:
鞘就像剑鞘一样,它不是剑本身,只是一层壳。同理,瑜伽经中说的五鞘也不是灵魂本身,而是包裹在外面的五层壳。灵魂在瑜伽经中被定义为“纯粹的意识”。
1、食物鞘 Annamaya Kosha (从食物中获得能量)
anna在梵文中是食物的意思,maya是假象的意思。绝大部分人活在食物的层面,也可以说更关于于物质享受。annamaya不只是食物,也包括所有和身体相关的感受,眼耳鼻舌身。
或者说,我们在练瑜伽时非常关注是否能展示身体的美,也说明我们练习的瑜伽处在身体层面,会更多地关注练习瑜伽后是不是使皮肤更好,脂肪变少,身材更火辣。
同时也指一个人练习瑜伽时更多是通过食物来吸取能量源,比如必须是怎样的食谱,要控制多少卡路里。
其实瑜伽是要更多地纠正人们对虚假自我、外在食物能量的依赖。现在比较火的瑜伽断食疗法也是这个意思,但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觉悟,而是为了排毒。断食并不是一个人超越了annamaya的层面,只不过是适当减少对食物的执着,让人不至于“必须吃多少饭,没有肉活不了”,如果过度也是不恰当的。
这和“瑜伽八分支大举”中的“规范、节制”相对应。
2、气能鞘 Pranamaya Kosha(通过呼吸法和摆脱食物的执着获得能量)
Prana,呼吸、气能。当一个人摆脱了食物鞘的执着和依恋,可以通过从空气、阳光、水分当中获得能量,就可以进入气能鞘。断食可以当做提升气能鞘的一种方法。
气能鞘是粗大的身体更精微的部分,包括脉、轮、走遍身体的各种能量流等等。但它仍然不是自我。
3、心意鞘 Manamaya Kosha (从情绪或信念中获得力量)并仿派
Mana,心意。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并能从信念中得到能量。当一些人信念很坚定或者斗志很旺盛的时候,可能没有食物、没有力气,却可以做出平常很难做到的事情。一个小孩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把生病的爸爸妈妈抱出来,事后才发现没有那个力气,这就是信念的力量。情绪也一样。
信念和情绪既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束缚。普通人是被食物束缚的,执着于那一层。一个正确瑜伽士可以汲取到气能,但也可能被这种能量束缚。继续修行,他可能会意识到食物不是那么重要,躯体也不是那么重要,甚至能量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他会开始修心。
瑜伽经中的第一句就是,瑜伽意味着控制意念的波动。当意念的波动也可以得到控制,它产生的力量会非常大。
4、觉悟鞘 Vijnanamaya Kosha
这已经是很高的层面,只有觉悟的宗师们可以达到,现代瑜伽士能达到这个层面的基本没有。
Janna 是知识 ,Vijnana 是觉悟,对人生,对宇宙至高真理的体悟。但这也只是包裹在灵魂之外的一层鞘。然而Vijnana 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人生的支点。
在薄伽梵歌的导言中就有这么一句,翻译过来是:“我诞生在蒙昧的黑暗中,是灵性导师以知识的火炬擦亮我的双眼,我向他礼敬。”
当一个人得到Vijnana的时候,说明他被“启蒙”了,这需要灵性导师的引导。在传统的经典中讲到“灵性导师”,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词,能在灵性上给予启蒙,起码他个人的修行是超越 Vijnana的。灵性导师也叫“古鲁”,他是你人生的方向,在你生活的苦乐、起伏中起到不可磨灭的明灯的作用。和上过几节课,教你一些知识的“教练”、“老师”不可等同。
5、喜乐鞘 Anandamaya Kosha
anandamaya 永恒的喜悦,是指在修行过程中,基于智慧的觉悟达到超越心意、超越智慧的灵性喜悦的体验,这是离灵魂最近的鞘,最后要通过它来认识本我atman--永恒灵魂的存在
薄伽梵歌
2020.11.24 《Bhagavad Gita》
《薄伽梵歌》梵文的原意是“神之歌” 的意思,是瑜伽哲学中的经典书籍,常被称闭坦为第五本吠陀。它书写的虽然看似是战场上的故事,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能让我们突破生活中的压力。
01 不同的瑜伽道路
Kamra Yoga行为瑜伽,Bhakti Yoga奉爱瑜伽,Raja Yoga圣王瑜伽,Jnana Yoga智慧瑜伽
02 宠辱不惊
培养平衡的心识,能平静的对待享受与痛苦,成功与失败。
03 行为瑜伽
人生的最高目标是求得解脱。但解脱不是通过逃避责任,放弃行动而达成,而是通过履行职责,在行动中去悟道。
04 行动中的不行动
先去完成,履行职责,从事行动是第一,行动的成败得失是其次。只要尽心竭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将结果交付出去,不执着于结果。
05 冥想
专注的坐下,讲注意力放在眉心,调节呼吸,收摄感官,控制心识/头脑。
06 中庸之道
饮食得当,避免吃太多或者吃太少。
保持恰到好处的睡眠,避免睡得过多或者睡得太少。
07 五大元素
土元素、水元素、火元素、风元素、空元素,是自然的五大元素,生命的元素。
08 Abhyasa稳定的练习
保持稳定的练习可以让自己内心更稳定,可以帮助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也就是帮助培养无执之心。
09 三大性向
Sattva 悦性:愉悦、纯净、平和、喜悦…
Rajas 激性:活动、激动、竞争、不安、…
Tamas 惰性:懒惰、低沉、沉州明重…
10 三大性向在不同轿迹桐方面的呈现
食物也都有分悦性、激性、惰性,比如素食、蔬果是属于悦性,辣椒、刺激的食物属于激性,肉类属于惰性。大家也可以在生活中去留意食物对身体的影响。
薄伽梵歌读书笔记 前言 什么是业瑜伽
《薄伽梵歌》是一部讲业瑜伽的经典。什么叫做罩旅业瑜伽?
在《薄伽梵歌》里一直强调的一句话是:去履行你的职责,并放弃对行动结果的执着。我们从这一句话来理解“业”。
我们一般人,在我们行动时,业,也会随着我的行动而到来。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行动时,我们往往都会有一个要求、一种对于结果的执着—— 我想做成什么样,什么是好的;或者在我们开始行动时,我们会有很多对于行动目标的分析、评价——我认为这个是什么,那个又是什么。而我们所有的因果,也都在这一瞬间,被种下了。
在我们的显化之路的分享中,我们说过,我们所有起心动念的那一念,就带来了我们实相的产生。那一念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给出的因,我们带着不管善念、恶念或者善恶不分的念,我们带着我们所有的这些念,投入到行动中去,这些念就在行动中翻滚,并带来我们下一刻体验到的相。所以,当我们行动,业就产生了。
所以,我们观察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伴随着我们的行动,喜、怒、哀、乐,所有的欢喜快乐或悲伤不幸也都产生了。
那么,如何消除行动中的业呢?
【坚定的履行自己的职责,物键凳并放弃对行动结果的执着!】
注意,仅仅是为了逃避而放弃行动不会带来任何的帮助,因为逃避、不履行职责、不完成自己的使命也在种下一个“因”。而真正能够让我们超越行动中的业的,亮指是单纯的行动,对行动的结果(我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有什么好处?或我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不执着、不期盼。
那么,什么又是瑜伽?
《瑜伽经》开篇就简单明了的告诉了我们:
1.1 现在开始我们教导瑜伽
1.2 瑜伽就是控制心识的波动
是不是和你所认为的有些不同?
为什么要控制心的波动?因为心的波动会带来念,念会推动因果的产生,因果一旦产生,无明的人就会陷入进轮回里。所以,看见因果,并从因上改变它,使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控制住心意识的流转,从起心动念处斩断它。
我们想学习瑜伽吗?那就去学习好了,学了有什么好处?会不会让我更受人尊敬?都与我此刻想要学习的瑜伽的状态不相干,放弃在我学习瑜伽的行动中,添加的对结果的执着与附加动机,会让我更加纯粹自然的完成学习瑜伽的过程。而那些可能的结果,是在那个结果到来时自然到来的,而不是“求”来的。
如此,我们开始了业瑜伽的学习。
《薄伽梵歌》第十五章(梵文对译)
第 15 章第 1 诗节
śrī-bhagavān uvāca
ūrdhva-mūlam adhaḥ-śākham
aśvatthaṁ prāhur avyayam
chandāṁsi yasya parṇāni
yas taṁ veda sa veda-vit
śrī bhagavān uvāca —至尊人格神首说; ūrdhva - mūlam —根向上; adhaḥ —向下; ś敏穗ākham —分枝; aśvattham —榕树; prāhuḥ —说到; avyayam —永存的; chandāṁsi —吠陀赞歌; yasya —哪些; parṇāni —叶子; yaḥ —不论谁; tam —那; veda —认识; saḥ —他; veda - vit —认识《吠陀经》。
至尊者说:有一棵根向上、枝向下、吠陀赞歌作叶子的榕树,认识这棵树便认识《吠陀经》。
第 15 章第 2 诗节
adhaś cordhvaṁ prasṛtās tasyaśākhā
guṇa-pravṛddhā viṣaya-pravālāḥ
adhaś ca mūlāny anusantatāni
karmānubandhīni manuṣya-loke
adhaḥ —向下; ca —和; ūrdhvam —向上; prasṛtāḥ —伸展的; tasya —它的; śākhāḥ —分枝; guṇa —自然三形态; pravṛddhāḥ —发育出; viṣaya —感官物象; pravālāḥ —小细枝; adhaḥ —向下; ca —和; mūlāni —根系; anusantatāni —伸展的; karma —依照行业; anubandhīni —绑住了; manuṣya - loke —世间的人类社会里。
这棵树还有上下伸展的分枝,养分来自物质自然三形态,更细的枝条视为感官物象,下生的根系视为人类社会 行事功果的绳索。
第 15 章第 3-4 诗节
na rūpam asyehatathopalabhyate
nānto na cādir na ca sampratiṣṭhā
aśvattham enaṁ suvirūḍha-mūlam
asaṅga-śastreṇa dṛḍhenachittvā
tataḥ padaṁ tat parimārgitavyaṁ
yasmin gatā na nivartantibhūyaḥ
tam eva cādyaṁ puruṣaṁprapadye
yataḥ pravṛttiḥ prasṛtā purāṇī
na —没有; rūpam —样子; asya —这棵树; iha —在这里; tathā —还; upalabhyate —感知不到; na —没有; antaḥ —终点; na —没有; ca —也; ādiḥ —起点; na —没有; ca —也; sampratiṣṭhā —扎根地; aśvattham —榕树; enam —这; suvirūḍha —用力的; mūlam —连根; asaṅga - śastreṇa —举起断念的利刃; dṛḍhena —强行; chittvā —去劈倒; tataḥ —为此; padam —境地; tat —那; parimārgitavyam —要找到; yasmin —哪里; gatāḥ —去到; na —不会; nivartanti —复返; bhūyaḥ —再次; tam —到他的; eva —定然; ca —也; ādyam —起源; puruṣam —人格神首; prapadye —皈依; yataḥ —从谁的; pravṛttiḥ —初期; prasṛtā —延续; purāṇī —古老的。
这棵树的实相在凡界看不到梁兄,没有谁知悉哪里是它的起点,它的终点,它的扎根地。不过,你要 举起断念的利刃,不留余力劈倒 这棵树 ;为此,你要找到一处一去不复返的地方,在哪里皈依万物起源桥渣卜、创世之初就是万物居所的至尊人格神首。
第 15 章第 5 诗节
nirmāna-mohā jita-saṅga-doṣā
adhyātma-nityā vinivṛtta-kāmāḥ
dvandvair vimuktāḥ sukha-duḥkha-saṁjñair
gacchanty amūḍhāḥ padam avyayaṁtat
nir —没有; māna —尊重; mohāḥ —妄念; jita —要克服; saṅga —交往; doṣāḥ —不对的; adhyātma —灵性的; nityāḥ —永生; vinivṛtta —相关的; kāmāḥ —色心; dvandvaiḥ —相对的观念; vimuktāḥ —解开; sukha - duḥkha —苦乐; saṁjñaiḥ —名号上; gacchanti —达至; amūḍhāḥ —没有困惑; padam —境地; avyayam —永恒的; tat —那。
要抵达那个永存的国度,理当灭除妄念,抛开虚荣,了断虚有的关系,觉悟永生之道,根除色心, 抛开苦乐的相对观念,认清皈依至尊者的妙法。
第 15 章第 6 诗节
na tad bhāsayate sūryo
na śaśāṅko na pāvakaḥ
yad gatvā na nivartante
tad dhāma paramaṁ mama
na —不会; tat —那; bhāsayate —照明; sūryaḥ —阳光; na —也不; śaśāṅkaḥ —月光; na —也不; pāvakaḥ —火光,电能; yat —哪里; gatvā —到达; na —不会; nivartante —重返; tat dhāma —那个居所; paramam —无上的; mama —我的。
那是我的居所,不用阳光,不用月光,不用电能,一样灿烂夺目的居所,到达此地,永不重返物质凡界。
第 15 章第 7 诗节
mamaivāṁśo jīva-loke
jīva-bhūtaḥ sanātanaḥ
manaḥ ṣaṣṭhānīndriyāṇi
prakṛti-sthāni karṣati
mama —我的; eva —定然; aṁśaḥ —一尘一沙; jīva - loke —困在生存的世界; jīva - bhūtaḥ —受困的众生; sanātanaḥ —永存的; manaḥ —心意; ṣaṣṭhāni —六; indriyāṇi —感觉; prakṛti —物质自然; sthāni —处于; karṣati —苦苦挣扎。
困在凡界的众生是我的 一尘一沙,永存永在,只因生存的困境,以心意在内的六感,苦苦挣扎求生。
第 15 章第 8 诗节
śarīraṁ yad avāpnoti
yac cāpy utkrāmatīśvaraḥ
gṛhītvaitāni saṁyāti
vāyur gandhān ivāśayāt
śarīram —躯体; yat —多达; avāpnoti —得到了; yat —是哪些; ca —也; api —实质上; utkrāmati —弃离; īśvaraḥ —躯体之主; gṛhītvā —带上; etāni —这一切; saṁyāti —飘到; vāyuḥ —气味; gandhān —嗅到; iva —如同; āśayāt —由鲜花。
如飘香的气味,物质凡界的众生带上不同的生命观, 延续到下一躯体。
第 15 章第 9 诗节
śrotraṁ cakṣuḥ sparśanaṁ ca
rasanaṁ ghrāṇam eva ca
adhiṣṭhāya manaś cāyaṁ
viṣayān upasevate
śrotram —耳朵; cakṣuḥ —眼睛; sparśanam —触觉; ca —还有; rasanam —舌头; ghrāṇam —嗅觉能力; eva —还有; ca —和; adhiṣṭhāya —处于; manaḥ —心意; ca —还有; ayam —这; viṣayān —感官物象; upasevate —享有。
只要换上一个躯体,换上一种类别的耳、 鼻、舌、触觉,一种类别的心意,众生便对应享有一种类别的感官物象。
第 15 章第 10 诗节
utkrāmantaṁ sthitaṁ vāpi
bhuñjānaṁ vā guṇānvitam
vimūḍhā nānupaśyanti
paśyanti jñāna-cakṣuṣaḥ
utkrāmantam —离弃躯体; sthitam —处在躯体内; vāpi —两者; bhuñjānam —享有; vā —或者; guṇa - anvitam —在自然三形态的逼迫下; vimūḍhāḥ —愚人; na —不会; anupaśyanti —能看清; paśyanti —人能看清; jñāna - cakṣuṣaḥ —有真知的慧眼。
众生如何离弃躯体,如何在自然三形态的逼迫下更换躯体,那是愚人无法知解的,可是,这一切逃不过具足真知的慧眼。
第 15 章第 11 诗节
yatanto yoginaś cainaṁ
paśyanty ātmany avasthitam
yatanto 'py akṛtātmāno
nainaṁ paśyanty acetasaḥ
yatantaḥ —努力不懈; yoginaḥ —超凡觉者; ca —也; enam —这; paśyanti —能看清; ātmani —本我之内; avasthitam —处于; yatantaḥ —即便努力; api —虽然; akṛta - ātmānaḥ —没有觉悟本我; na —没有; enam —这; paśyanti —能看清; acetasaḥ —心里没有表现。
对此一清二楚的是觉悟本我的超凡觉者,若是没有觉悟本我,即便努力不懈,也看不出当中的奥妙。
第 15 章第 12 诗节
yad āditya-gataṁ tejo
jagad bhāsayate 'khilam
yac candramasi yac cāgnau
tat tejo viddhi māmakam
yat —是哪个; āditya - gatam —在阳光下; tejaḥ —灿烂的; jagat —整个世界; bhāsayate —照亮了; akhilam —完全的; yat —是哪个; candramasi —在月光下; yat —是哪个; ca —还有; agnau —在火光下; tat —那; tejaḥ —灿烂的; viddhi —领会; māmakam —来自我。
驱散整个世界黑暗的灿烂阳光,来源于我,皎洁的月光,熊熊的火光,亦来源于我。
第 15 章第 13 诗节
gām āviśya ca bhūtāni
dhārayāmy aham ojasā
puṣṇāmi cauṣadhīḥ sarvāḥ
somo bhūtvā rasātmakaḥ
gām —众星宿; āviśya —进入; ca —还有; bhūtāni —生灵; dhārayāmi —维生的; aham —我; ojasā —是我的大能; puṣṇāmi —养育的; ca —和; auṣadhīḥ —蔬菜; sarvāḥ —所有; somaḥ —月亮; bhūtvā —化作; rasa - ātmakaḥ —送去原液。
是我施展大能,使每一星宿运行于轨道上,是我化作月亮,给蔬菜送去生长的原液。
第 15 章第 14 诗节
ahaṁ vaiśvānaro bhūtvā
prāṇināṁ deham āśritaḥ
prāṇāpāna-samāyuktaḥ
pacāmy annaṁ catur-vidham
aham —我; vaiśvānaraḥ —我分身变成消食之火; bhūtvā —化作; prāṇinām —芸芸众生; deham —躯体; āśritaḥ —处于; prāṇa —出来的气; apāna —进入的气; samāyuktaḥ —达到平衡; pacāmi —消化; annam —食物; catur - vidham —四类。
我是众生体内的消食之火,我是消化四类食物、进进出出的气息。
第 15 章第 15 诗节
sarvasya cāhaṁ hṛdi sanniviṣṭo
mattaḥ smṛtir jñānam apohanaṁca
vedaiś ca sarvair aham evavedyo
vedānta-kṛd veda-vid eva cāham
sarvasya —芸芸众生; ca —和; aham —我; hṛdi —在内心; sanniviṣṭaḥ —处于; mattaḥ —来自我; smṛtiḥ —记起; jñānam —认知; apohanam ca —和忘记; vedaiḥ —由《吠陀经》; ca —还有; sarvaiḥ —所有; aham —我是; eva —定然; vedyaḥ —可知的; vedānta - kṛt —《吠檀多经》的原著; veda - vit —《吠陀经》的全通; eva —定然; ca —和; aham —我。
我就在人人心中,记起、忘记、认知来源于我,我通晓全部《吠陀经》,诚然,我是《吠檀多经》的原著,《吠陀经》的全通。
第 15 章第 16 诗节
dvāv imau puruṣau loke
kṣaraś cākṣara eva ca
kṣaraḥ sarvāṇi bhūtāni
kūṭastho 'kṣara ucyate
dvau —二; imau —在这个(世界); puruṣau —生灵; loke —在世界上; kṣaraḥ —有过错; ca —和; akṣaraḥ —无过错; eva —定然; ca —和; kṣaraḥ —有过错; sarvāṇi —所有; bhūtāni —生灵; kūṭasthaḥ —同等的; akṣaraḥ —有过错; ucyate —会说。
众生分为有过、无过两类,物质世界的生灵为有过众生,灵性世界的生灵为无过众生。
第 15 章第 17 诗节
uttamaḥ puruṣas tv anyaḥ
paramātmety udāhṛtaḥ
yo loka-trayam āviśya
bibharty avyaya īśvaraḥ
uttamaḥ —最佳; puruṣaḥ —有人特征; tu —可是; anyaḥ —另一位; param —至尊; ātmā —本尊; iti —如此; udāhṛtaḥ —说到; yaḥ —的人; loka —的宇宙; trayam —三界; āviśya —进入; bibharti —养护; avyayaḥ —无穷尽的; īśvaraḥ —主人。
除此两类生灵,还有万灵之首,至尊本尊,是他进入凡界,撑持凡界。
第 15 章第 18 诗节
yasmāt kṣaram atīto 'ham
akṣarād api cottamaḥ
ato 'smi loke vede ca
prathitaḥ puruṣottamaḥ
yasmāt —因为; kṣaram —有过错; atītaḥ —超脱物外; aham —我; akṣarāt —来自无过错; api —优于那; ca —和; uttamaḥ —最佳; ataḥ —故此; asmi —我是; loke —在世界上; vede —在吠陀文献里; ca —和; prathitaḥ —尊称为; puruṣottamaḥ —作为至尊者。
因为我已超脱物外,不在有过众生和无过众生之列,又是万灵之首,世人和《吠陀经》便尊称我为‘至尊者’。
第 15 章第 19 诗节
yo mām evam asammūḍho
jānāti puruṣottamam
sa sarva-vid bhajati māṁ
sarva-bhāvena bhārata
yaḥ —任何人; mām —对我; evam —定然; asammūḍhaḥ —无疑; jānāti —懂得; puruṣottamam —至尊人格神首; saḥ —他; sarva - vit —读懂一切; bhajati —忙于奉爱服务; mām —对我; sarva - bhāvena —方方面面; bhārata —婆罗多之子呀。
婆罗多之子呀!谁能明了我是至尊人格神首,无疑便可读懂一切,随后,全身心忙于奉爱服务。
第 15 章第 20 诗节
iti guhyatamaṁ śāstram
idam uktaṁ mayānagha
etad buddhvā buddhimān syāt
kṛta-kṛtyaś ca bhārata
iti —如此; guhyatamam —奥妙中的奥妙; śāstram —启示经典; idam —这; uktam —透露了; mayā —由我; anagha —无罪之人呀; etat —这; buddhvā —领会; buddhimān —智慧的; syāt —人会成为; kṛta - kṛtyaḥ —最为圆满; ca —和; bhārata —婆罗多之子呀。
无罪之人呀!这是吠陀文献奥妙中的奥妙,我已一语道破,谁能了然于胸,必成智者,尽心觉悟圆满之道。
图解那些《薄伽梵歌》的奥妙(五)
(图21)《薄伽梵歌》第15章第1-4诗节:“ 克利须绝尘那说:有一棵榕树,根朝上,枝朝下,叶是吠陀颂歌,认知此树便可认知《吠陀经》。此树有上上下下滚宏亮伸展、由物质自然三形态养育的枝;感官物象则是更细的枝;此树还有由人类社会中果报行为形成的下生根系。此树的真实形状在这个世界无法查实;无人得知它终于何处,始于何处,扎根于何处;你不必犹豫,拾起超然的利刃劈倒它吧!行动之前,你事先应找到一个一去永不复返的归宿,在那儿皈依——自太古时代便是万物的支柱、万物的起始的至尊人格神首。 ”此图反映了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的真相!!正如河岸上的一棵树,倒影会映在水面,一个真实,一个虚设,真正的树表示灵性世界,虚设的树表示物质世界,为何满载欲望的物质世界是虚设的?它设计了三样东西——短暂(a sat )、无知(a cit )和悲苦( nirānanda ),形成镜花水月似的得失成败,克利须那所揭示的灵性世界正相反,具备永恒( sat )、真知( cit )和极乐( ānanda ),因此,他劝说阿周那将物质世界“这棵树”劈倒,返回原本众生来的地方——灵性世界。众生原本都来自灵性世界,因误以为物质世界同样能永恒能快乐,于是下来成为半神人、人类、动物、植物等等,最终发觉没有一种生灵能体会到真正快乐,一切的尽头还是悲苦,就像一场梦,梦见自己高高兴兴,成了总裁、明星、教授、富豪、名流……只要醒来,没有一个身份是真的(临终时没有一样能带走)。
(图22)《薄伽梵歌》第16章第1-4诗节:“ 克利须那说:无惧、净化一己、培养灵性学问、布施、自制、奉行献祭、研习吠陀、苦行、简朴、不施暴力、坦诚、不生怒、弃绝、平和、不挑剔错误、怜愍、不贪婪、温和、谦卑、意志坚定、活力充沛、宽容、不屈不挠、洁净、不嫉恨、淡薄 荣誉——婆罗多之子呀!这些超然品性属天赋神性的圣哲。 自大、 高傲、愤怒、狂妄、无情、无知——普利塔之子呀!这些品性属于魔性中人。 ”此图形象描绘了克利须那罗列的好品质、坏品质及其结果,好品质26项,坏品质6项,一个慢慢走向解脱之颠,回归家园,回归神首,一个慢慢走向堕落之谷(被魔鬼拖到地狱的深渊),尝尽悲苦的恶果。
(图23)《薄伽梵歌》第3章第38诗节要旨:“ 正如烟遮火,尘封镜,肚皮掩藏身孕,不同程度的欲念蒙蔽众生。 ”这是克利须那对梵文词kāma——欲念的进一步讲解,是欲念遮住众生原本的知觉——克利须那知觉。浓烟遮住火苗(烟遮火)说明原本的知觉依稀能感觉到,代表人类;灰尘遮住镜面(尘封镜)说明原本的知觉沾满灰尘,感觉更弱了,代表动物;肚皮掩藏身孕说明原本的知觉完全感觉不到,代表植物。如图所示,正中央代表烟遮火的人类,右下角代表尘封镜的动物,左下角代表肚皮掩藏身孕的植物。
(图24)《薄伽梵歌》第8章第6诗节:“ 凡在离弃躯体时,想到什么场景,必将到达什么场景 。 ”克利须那向阿周那指明,临终一刻变更肉体时知觉的重要性。知觉是一生行为的积累,知觉说明什么?这四幅图就是例子,左上方的男子喜欢吃烤生肉,下一世便投生为吃生肉的老虎;左下方的男子喜欢吃肮脏的内脏,下一世便投生为吃脏东西的猪;右上方的女子喜欢情色,身上不着衣服,下一世便投生为不着“衣服”的树木;右下方的女子喜欢大睡,下一世便投生为可以长时间冬眠的熊。动物的知觉没有人类的高度,分辨不出吃脏东西、呼呼大睡是过得一塌糊涂,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知觉是一种喜好大宽和性情的积累结果。
(图25)《薄伽梵歌》第8章第6诗节要旨:“婆罗多王临终之际念想一头鹿,于是转变生命形式,投生为一头鹿,尽管如此,婆罗多王依旧记得前世所为。”接着上面的知觉话题,临终一刻变更肉体时知觉很重要,国王婆罗多就是绝佳例子,此事载于《圣典薄伽瓦谭》第五篇——国王婆罗多早早就已退位让贤,为求觉悟绝对真理,到森林里苦修,之后遇到一头受伤的小鹿,于是细心照顾,久而久之产生深深的恋物心,放弃了苦修;他一心想着小鹿的安危直到死亡一刻,结果投生为鹿。沦为鹿身的他记得前世所为,认识到自己的过失,默默住在圣地等待下一世。接着第三世,他投生在婆罗门之家,由于担心交往不慎,装聋作哑,不与人交往,避开公众视线,人称“傻子婆罗多(JaḍaBharata)”,后来被罗呵格纳王侯发现他是高深的修行者,婆罗多也表露了自己的身份,并以解脱者的金玉良言指点王侯觉悟本我之道。此事也证实了克利须那在第六章的示教:“ 未成功的瑜伽修士将投生于正直虔诚人家,或投生于富贾贵族人家。或投生于大智大慧的超凡觉者人家,的确如此投生,世所罕有。俱卢之子呀!如此投生之后,他前世神圣的知觉再次复苏,为达成正果,再接再厉。凭藉前世神圣的知觉,即便无心探问,也自然钟情于瑜伽之道;这位乐于探究真理的超凡觉者,跳出经典里示教的仪式规条,着力修行瑜伽。一心一意、再接再厉的瑜伽修士,洗脱一切秽垢,历经生生世世的修行,终能抵达终极目标(《梵歌》6.41-45)。 ”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